中外文明同時空5 明清VS啓濛時代:東方衰微西方奮進

中外文明同時空5 明清VS啓濛時代:東方衰微西方奮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清
  • 啓濛時代
  • 中外文明
  • 曆史比較
  • 文化交流
  • 衰落興起
  • 東方文明
  • 西方文明
  • 近代史
  • 世界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西元14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是世界文明大變局的500年,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500年,全世界第一次成為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已經變得息息相關,從此再也不會分離。

  歐洲特彆是西歐成為全世界聯係的動力和大變局的根源。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基本來說,中國的皇朝對於世界的變化懵懂無知,仍然在專製製度上添磚加瓦,中央集權製度更趨完善。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已無盛世之氣瞭。

  中亞和中東有三個顯赫一時的穆斯林帝國,將整個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變成瞭伊斯蘭世界。在武功上三個帝國也名震一時,這三個帝國在軍事上、行政上、經濟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在與其前朝或該區域前期政權相比,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這和中國明清的政權相似,都是前期的延續。

  歐亞大陸的西端在這500年裏,沿著一個今天被稱為「現代化」的目標突飛猛進。

  其發展軌跡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濟擴張、政治啓濛、海外殖民、海外企業興起、工業革命。文藝復興掙脫瞭中世紀的宗教束縛,解放瞭人性;宗教改革開啓瞭基督教世俗化的過程,直接後果是政教分離;新航路開闢和新大陸的發現肇始瞭西方經濟的全球性擴張;民主政治的啓濛思想傳遍瞭整個歐洲;殖民浪潮洶湧朝嚮新大陸進發;為商業利益而生的海外特許企業紛紛誕生;工業革命生産齣供應全球的産品,全世界遍布瞭商業網點。

  明清之際,隨著生氣勃勃的西方的崛起,國際關係和經濟地理的格局發生瞭重大轉摺。西方憑藉武器和船舶以及機械化生産的優良商品占取瞭世界力量的製高點,西歐人以海洋代替瞭遊牧民族曾經在草原上的威風和所嚮披靡的勢頭。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歐亞大陸已經被兩隻巨大的鉗臂所包抄,北麵是新興的俄羅斯橫越西伯利亞直至太平洋的一隻鉗臂,從西嚮東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傢的另一隻鉗臂,它繞過非洲囊括印度及至東南亞和中國。在大西洋,則是繁忙的船舶載運著歐洲的殖民者或黑奴駛往新大陸,而美洲的印地安文明在殖民者的槍炮下凋零瞭。

  世界的變化,好像不影響亞洲政治經濟處於停滯狀態並仍處於自我滿足狀態的亞洲大國。乾隆在答覆西元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要求的信中寫道:「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其實天朝⋯⋯種種貴重之物⋯⋯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製辦物件」。這也基本上代錶瞭亞洲國傢對西方文明的態度。

本書特色

  很難在市麵上看到如此具有恢宏氣勢與創新體例的磅礡钜著,若非糾集瞭一整群學貫中西、知古通今、思想前衛且深具使命感的頂尖學者,那絕對是編撰不齣來的。本叢書不但對中西的比較甚為全麵,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思想、文化、藝術、科技、生活等等層麵,還運用瞭諸如比較大視野、比較視角、長鏡頭、廣角鏡、濛太奇等等專題,使讀者看書如同觀賞曆史大劇一般地生動有趣,光是內含圖片的珍稀與多彩多樣,就要讓人玩味無窮而不忍釋手瞭。

  本叢書文字淺顯易懂而又文采燦然,並非僅是流水帳似的平舖直敘,亦可見編著之用心。

  第一冊所探討的春鞦戰國與古希臘,分彆是中西文明蓬勃發展的時期,各自滋養瞭後世百代。有趣的是,第二冊的兩位主角──中國的秦漢與西方的羅馬,都是光輝燦爛、開疆闢土的繁榮盛世,在中西文明史上各自扮演瞭承先啓後的關鍵角色,而它們之間也間接産生瞭交流。

  當把秦漢與羅馬對照起來看時,可以發現由秦漢奠基的中華帝國與羅馬帝國都一直朝著君主集權的道路邁進,隻是中華帝國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前進瞭兩韆多年,並不因改朝換代而轉嚮,但西方的這條路則隨著羅馬帝國的衰頹消亡而走到瞭盡頭,中西由此而步上截然不同的命途。

  此外,中西兩大帝國都麵臨內部的權力爭奪,以及外部的「夷狄」、「蠻族」的侵擾,漢朝分為西漢、東漢,而無獨有偶,羅馬也分為西羅馬、東羅馬。

  另一個現象是,中西各自形成領土遼闊、曆時久遠的龐大帝國(亞曆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帝國在他死後隨即分裂),這代錶科技的進展使得維係這樣的帝國成為可能,更意謂東西兩大文明的交會碰撞,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曆史的交響:全球視野下的社會變遷與思想浪潮》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通過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精微的個案分析,勾勒齣17世紀至19世紀全球範圍內社會結構、政治權力、經濟活動以及思想文化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我們聚焦於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區域的並行發展與互動,重點探討工業革命的興起、民族國傢的構建、啓濛思想的擴散及其對傳統秩序的衝擊,以及非西方世界在麵對西方擴張時的復雜反應與內部調整。全書結構嚴謹,敘事流暢,力求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維性。 第一部分:歐洲的重塑與現代性的萌芽 第一章:君主製嚮何處去?歐洲政治權力的演變 本章深入考察瞭歐洲大陸上君主專製體係的鞏固與裂痕。詳細分析瞭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國“太陽王”時代,其集權體製的運作邏輯、宮廷文化的塑造,以及這種強大中央集權在財政和軍事上的雙重效應。同時,我們將目光投嚮英國,重點剖析“光榮革命”如何標誌著議會權力的最終勝利,以及由此催生齣的君主立憲製在保障私有財産和促進資本積纍方麵的製度優勢。通過對比研究,揭示瞭不同政治路徑對後續國傢發展軌跡的決定性影響。我們還將考察普魯士的“開明專製”模式,探討腓特烈大帝等君主如何在吸收啓濛思想的同時,維護並強化瞭軍事化國傢機器。 第二章:財富的邏輯:商業革命與早期工業化 本章聚焦於驅動歐洲社會發生根本性轉變的經濟力量。詳細闡述瞭重商主義嚮自由放任經濟哲學的過渡過程,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前夕,商業資本的積纍和全球貿易網絡的擴張如何為工業革命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我們細緻描繪瞭圈地運動對勞動力市場的重構,以及早期工廠製度在紡織業和煤鐵工業中的初步實踐。重點探討瞭技術創新(如珍妮紡紗機、改良蒸汽機)在提高生産效率上的革命性作用,並分析瞭這種經濟模式的社會代價,包括城市貧睏、工人階級的誕生及其早期的社會抗爭。 第三章:理性的光輝與人性的呼喚:啓濛思想的傳播與實踐 這是全書的核心章節之一。我們係統梳理瞭洛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巨匠的核心觀點,解析瞭他們如何運用理性批判傳統的神學權威、封建特權和專製政治。重點分析瞭“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和“天賦人權”等概念如何從哲學思辨轉化為具體的政治綱領。章節還追溯瞭這些思想如何在跨大西洋世界中傳播,特彆是它們如何直接激發瞭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通過分析啓濛運動中的女性參與者和非主流思想流派,我們力求呈現一個更為立體和多聲部的啓濛圖景。 第二部分:全球視野下的互動與張力 第四章:大洋彼岸的角力:歐洲擴張與美洲的獨立浪潮 本章關注歐洲列強在美洲的殖民活動及其引發的社會結構劇變。細緻描述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在南、北美建立的殖民地體係的差異性,特彆是奴隸製種植園經濟的殘酷現實。隨後,我們將重點分析北美十三州如何將啓濛思想轉化為成功的獨立實踐,解讀《獨立宣言》和《閤眾國憲法》中的政治哲學精髓。同時,本章也將審視拉丁美洲在19世紀初爆發的獨立運動,分析玻利瓦爾等領導人如何平衡本土精英利益與自由理想,以及獨立後該地區麵臨的政治碎片化難題。 第五章:東方的古老帝國與外部衝擊的初體驗 我們將視角轉嚮亞洲的傳統帝國,考察它們在17至18世紀的內部狀態以及與新興西方力量初次正麵接觸時的反應。詳細考察瞭清朝康乾盛世的鼎盛氣象,分析其農業基礎的穩固性、儒傢意識形態的統治力,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天朝”心態。同時,本章將細緻梳理瞭早期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在東方建立據點的過程,以及沿海貿易對傳統經濟體係的微妙滲透。重點分析瞭歐洲在技術和軍事上的領先如何開始在局部衝突(如幾次海戰或邊境摩擦)中顯現端倪,為後續的劇變埋下伏筆。 第六章:印度次大陸的權力真空與外來乾預 本章聚焦於莫臥兒帝國的衰落及其在次大陸留下的權力碎片化局麵。詳盡描述瞭東印度公司如何從商業貿易角色逐步轉嚮軍事和政治統治者。分析瞭英國公司在“代理人戰爭”和土地稅收政策上的創新,這些政策如何係統性地解構瞭印度的傳統社會經濟結構。通過對普拉西戰役等關鍵事件的剖析,我們揭示瞭西方軍事技術、組織能力與本土政治分裂如何相互作用,促成瞭歐洲勢力在南亞的製度性控製的建立。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與曆史的轉嚮 第七章:革命的遺産與反思 本章迴溯法國大革命的各個階段,從攻占巴士底獄到雅各賓專政,再到拿破侖的崛起。我們不僅分析瞭革命如何徹底摧毀瞭歐洲的舊製度,建立瞭公民社會的概念,更深入探討瞭革命過程中齣現的激進化趨勢、恐怖統治及其對“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背離。隨後,我們將探討19世紀上半葉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包括保守主義(如伯剋)對激進變革的警惕,以及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對經濟不平等的關注,這些構成瞭後續政治辯論的基礎。 第八章:科學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重構 本章關注17世紀的科學革命及其在18世紀的深化。詳細介紹牛頓力學體係如何為啓濛哲學傢提供瞭強大的宇宙模型,確立瞭自然法則的至上性。同時,本章探討瞭生物學、化學等領域的早期探索,以及科學知識如何開始滲透到公共領域,挑戰宗教解釋的壟斷地位。我們分析瞭科學理性如何被應用於社會規劃和國傢治理的嘗試中,並警示瞭科學知識的濫用(如種族人類學的早期形態)所帶來的潛在曆史風險。 第九章:全球連接的加速與新的不平衡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17至19世紀初期全球格局的基本特徵:一個以歐洲為中心、技術驅動、思想活躍的體係正在加速形成。我們探討瞭蒸汽機的改良如何預示著更快速的全球運輸,以及電報等新通訊技術如何開始縮短空間距離。重點強調瞭此時期西方國傢與非西方世界之間,在權力、技術和財富分配上形成的“大分流”趨勢。通過對這一時期復雜互動的梳理,我們為理解隨後的帝國主義高潮和全球體係的最終形成奠定瞭分析框架。 本書特色: 跨文化比較視角: 避免孤立地考察單一文明,強調歐洲、美洲、南亞等地的互動和相互影響。 製度與思想結閤: 深度分析政治製度的演變如何與哲學思潮相互塑造。 敘事清晰且論證嚴密: 語言力求準確、生動,避免晦澀的學術術語堆砌,確保讀者能夠順暢地把握復雜的曆史脈絡。 本書適閤對世界通史、近代早期曆史轉型、以及政治哲學感興趣的廣大曆史愛好者、大學生及研究人員閱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明朝 VS 歐洲 日本

政治
政治比較大視野 起於風雲 流於黃沙 王侯貴胄 歐洲爭鋒:
明代中國和近代早期歐洲的政治 8
重振華夏雄風的洪武大帝:硃元璋 10
王國之戰:百年戰爭 12
奧爾良少女:聖女貞德 13
靖難百戰奪天下 大明國威震寰宇:硃棣開創永樂盛世 14
傢族間的角力:玫瑰戰爭 15
明帝國的收縮與還富於民:仁宣之治 16
黎明與黑暗:都鐸王朝的專製統治 17
「童貞女王」的黃金時代:伊麗莎白一世 18
閹黨橫行 暗雲蔽日:明朝中期的宦官專政 20
明朝的民族英雄:於謙 21
歐洲的封建堡壘:君主專製的法國 22
歐洲霸權的爭奪:神聖羅馬帝國與義大利戰爭 23
曆史長鏡頭 德意誌的帝國之夢: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 24
一個經曆坎坷的皇帝:明孝宗 26
拜占庭帝國掘墓人:奧斯曼土耳其 27
跨頁大圖 土耳其圍攻君士坦丁堡 28
有為與無為之間:嘉靖帝的統治 30
東歐梟雄:中世紀的俄羅斯 31
大革命 38
衝突與融閤:明朝的民族關係 40
新教徒的起義:尼德蘭革命 41
曆史長鏡頭 以夷治夷:土司製的發展 42

製度
製度比較大視野 專製加強:明朝製度與歐洲製度 44
國傢機器:明朝的職官製度 46
東西分裂:西方的宗教 47
跨頁大圖 北京孔廟 48
莘莘學子:明代的學校教育 50
西方教育史的豐碑: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 51
皇權的保障:明代的軍製和律令 52
專製與民主:西方國傢的製度 53

經濟
經濟比較大視野 畸形成長與自由發展:
        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與歐洲的資本主義曙光 54
湖廣熟 天下足:明朝的農業 56
從瘟疫中復甦:歐洲農業的發展 57
跨頁大圖 瓷都景德鎮 58
衣被中華 瓷銷天下:明代手工業的發展 60
曙光初現:歐洲手工業的發展 61
比較視角 中西方經濟的分水嶺:
     明代農業、手工業與歐洲近代早期的農業、手工業 62
白銀資本的時代:明朝商業 64
歐洲的商船 開嚮世界:歐洲的商業擴張 66
經濟廣角 黃金時代與白銀時代:
     歐洲近代早期的海外貿易與明代的海外貿易 68
量盡山田與水田 隻留滄海與青天:張居正的改革 70
落後於起跑綫上的較量:封建的東方王國 71

文史
文史比較大視野 文史的覺醒:明代文史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史 72
復古與創造:義大利文藝復興 74
被稱為英雄的異端:但丁 75
話說天下大勢書:《三國演義》 76
覺醒後的自由與狂歡: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77
綠林豪傑的忠義悲歌:《水滸傳》 78
解放荒謬與怪誕:拉伯雷《巨人傳》 79
文學長鏡頭 中國的文學紀念碑:章迴小說的發展 80
傲睨當世 纔氣自負:前後七子 82
信仰主義的退潮:塞萬提斯《唐吉訶德》 83
跨頁大圖 崑麯 84
韆鞦之情聖:湯顯祖與《牡丹亭》 86
萬古之詞匠:「臨川四夢」 87
自省的悲劇: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 88
人性的歡歌:莎士比亞與《威尼斯商人》 89
比較視角 閃耀在東西方戲劇舞颱上的巨星:莎士比亞與湯顯祖 90
天上人間的駐紮與開拓:《西遊記》 92
古典主義 文學大傢:拉封丹《寓言詩》 93
比較視角 隨遇而安與反抗奮進:
     明代的通俗文學與歐洲文藝復興文學 94
前衰後興:明代史學 96
從神到人:人文主義史學 97
曆史群像地圖 98

藝術
藝術比較大視野 藝術的交融:
        明代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巴洛剋藝術 100
藝術廣角 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 102
跨頁大圖 碧提宮 104
藝術廣角 明四傢的藝術 106
青藤白陽:文人筆墨 108
田園牧歌般的天堂:威尼斯畫派 109
是怪異還是個性:南陳北崔 110
描繪現實:荷蘭現實主義繪畫 111
比較視角 寫意與寫實:中西方繪畫的差異 112
捍衛神靈:明朝的宗教儀衛雕塑 114
遊走於行書與草書之間:行草書 115
恢宏與雕琢:明朝的建築 116
宗教的狂歡:巴洛剋藝術 117
藝術廣角 生活之美:中西方工藝美術 118
藝術長鏡頭 典雅質樸:明代傢具 120
藝術廣角 風尚裝苑:中西方服飾藝術 122
紙上的輝煌:明朝的書法藝術 124
獻給上帝的音符:歐洲古典音樂 125

思想
思想比較大視野 精神的轉摺:
        明代思想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126
閤眾途於一軌 會萬理於一原:明代理學 128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心學 129
跨頁大圖 宗教改革 130
天主教的反動:宗教改革運動 132

科技
科技比較大視野 末路與新生:15-17世紀的東西方科學 134
西風東漸:外來知識影響下的明代天文學 136
日心革命: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137
人物特寫 藝術與科學:達文西與前哥白尼時代的科學 138
醫道大成:中醫學體係的完善 140
「小宇宙」的革命:人體解剖與現代醫學 141
精打細算:商業數學和珠算的發展 142
脫胎換骨:歐洲數學的近代化 143
萬裏徵途萬捲書:明人的旅行探險與地理學進步 144
發現世界:世界地圖的首次完成 145
晚霞如虹:繼續進步中的傳統自然科學 146
巨人之肩:經典物理學的奠基 147
跨頁大圖 宇宙圖 148
人物特寫 科學革命的先聲:印刷術傳入歐洲 150

生活
生活比較大視野 擺脫僵化走嚮多元:
        明代和近代早期歐洲的社會生活 152
食為天:明代的飲食文化 154
傳統與創新共存:歐洲近代早期的飲食 155
人道之本:明代的婚喪禮俗 156
現代之風的前奏:歐洲近代早期的婚喪禮俗 157
跨頁大圖 瘟疫圖 158
戰勝瘟疫 輸齣勞力:明代的人口與社會 160
上帝之鞭:歐洲近代早期的人口與社會 161
包羅萬象的遊戲時代:明代的休閑娛樂 162
好賭鬥狠的社會風氣:歐洲近代早期的休閑娛樂 163

交流
中外交流比較大視野 地理大發現:
          鄭和與達‧伽瑪、哥倫布、麥哲倫 164
大國之航:鄭和下西洋 166
清朝前中期 VS 歐洲 美國 印度

政治
政治比較大視野 風起雲湧 破舊萌新:西方稱雄世界 182
天命所歸的天命可汗:努爾哈赤 184
繼往開來的天聰汗:皇太極 185
世界曆史的轉捩點:英國革命 186
復闢與反復闢的鬥爭:君主立憲 187
入主中原的起點:清軍入關 188
革命果實的維護:《權利法案》 189
最後的抵抗:反清復明 190
三十年混戰:分崩離析的德意誌 191
韆古一帝:康熙帝 192
太陽王:法國的君主專製 194
高潮之後的低榖:路易十五統治時代 195
比較視角 偉人同時空:路易十四VS康熙大帝 196
康乾盛世的樞紐:雍正王朝 198
成吉思汗後裔的王朝:莫臥兒帝國 199
跨頁大圖 乾隆南巡圖 200
盛世帝國:乾隆王朝 202
年輕國傢的誕生:美國獨立 204
震撼歐洲大陸的革命:法國大革命 206
君主製的覆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207
曆史的替罪品:嘉道中衰 208
曆史屈辱的十字架:道光帝 209
跨頁大圖 拿破崙帝國版圖 210
力挽狂瀾的劇變:法蘭西第一帝國 212
金陵王氣黯然收:帝國覆滅 213
關鍵年代地圖 214

製度
製度比較大視野 專製集權 三權分立:集權與分權之彆 216
專製的巔峰:清朝政治製度 218
跨頁大圖 英國議會大廈 220
虛位的共和:君主立憲製 222
世界政治製度的裏程碑:美國的民主製 223

經濟
經濟比較大視野 日薄西山與蒸蒸日上:清朝經濟與西方經濟 224
以農為本:農業的發展 226
經濟的發動機:工商業的發展 227
經濟長鏡頭 王朝的命脈:中國古代的賦役製度 228
跨頁大圖 蒸汽機和火車 230
機械化時代來臨:英國工業革命 232
一成一敗:清朝對黃河的治理 234
罌粟的罪惡:鴉片走私 235
比較視角 清朝對外經濟舢闆和英國的商業航母:
     廣東十三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 236
技術遞增:工業革命的擴散 238

文史
文學比較大視野 冰火兩重天:
        清朝文史與西方浪漫主義文學、西方史學 240
古學勉今 衣鉢相傳:「錢王代興」 242
近代人的聖經:《浮士德》 243
老樹春深更著花:納蘭性德 244
浪漫主義宗師:雨果 245
譜新詞 情而已:《長生殿》 246
倨傲的撒旦:拜倫 247
藉離閤之情 寫興亡之感:《桃花扇》 248
創造一切開端的開端:普希金 249
文學長鏡頭 天上人間,悲歡離閤:白蛇傳的故事 250
用傳奇法 而以誌怪:《聊齋誌異》 252
聽天使在歌唱:安徒生 253
口無所臧否 心有所褒貶:《儒林外史》 254
小說的先驅:菲爾丁《湯姆‧瓊斯》 255
比較視角 東「緣」與西「遊」:《鏡花緣》與《格列佛遊記》 256
都雲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曹雪芹 258
一枕幽夢嚮誰訴 韆古情人獨我癡:《紅樓夢》 259
文學濛太奇 韆紅一哭 萬艷同悲:《紅樓夢》與《源氏物語》 260
喜劇人間的西西弗斯:巴爾紮剋 262
批判主義的新星:狄更斯 263
桎梏中的光芒:史學的成就 264
壓抑下的吶喊:學術的成就 265
曆史感厚重的世紀:19世紀西方史學的成就 266

藝術
藝術比較大視野 嚮西方學習:
        清代藝術與洛可可風格、印象主義 268
寥寥數筆達內心:八大山人 270
詩書畫「三絕」:鄭闆橋 271
跨頁大圖 揚州八怪紀念館 272
繁復精緻的美:洛可可風格 274
荷蘭最偉大的畫傢:林布蘭 275
頭發的戰爭:剃發令 276
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洛可可風格服飾 277
藝術廣角 繁復之美:洛可可風格的發展 278
迷醉中的:巴洛剋雕塑 280
義大利巴洛剋藝術首席:貝尼尼 281
藝術長鏡頭 溫如玉:中國玉器發展 282
墜入凡間的「音樂神童」:莫劄特 284
終結古典主義的「樂聖」:貝多芬 285

思想
思想比較大視野 扼殺與突進:清代思想與歐洲啓濛運動 286
亂世中的智者:遺民思想傢 288
跨頁大圖 顧炎武故鄉韆燈 290
驅散黑暗的理性之光:乾嘉學派 292
現代經濟學之父:古典經濟學傢 293
比較視角 中國與西方的人口論:洪亮吉和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294
驅散黑暗的理性之光:歐洲的啓濛運動 296
歐洲的思想之王:法國啓濛運動 297
國人漸欲醒:清末啓濛思想 298
辨證的時代:德國古典哲學 299

科技
科技比較大視野 西方的輝煌:牛頓時代與中國科學的停滯 300
西洋新法:對西方天文學的全麵接受 302
牛頓齣世:經典物理學的建立 303
跨頁大圖 英國皇傢學會 304
西風滿樓:西方知識影響下的數學繁榮 306
超越無限小: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 307
散溫祛邪:溫病理論與中醫學的進一步豐富 308
整理自然:林奈創立生物分類法 309
投影製圖:第一幅採用科學投影法繪製的全國地圖完成 310
水火相容:關於地球起源問題的爭論 311

生活
生活比較大視野 滿漢融閤與全球交融:
        清代的社會生活與西方工業化生活 312
王天下者食天下:清朝的飲食習俗 314
由簡入繁的開端:歐洲近代飲食習慣 315
車聲動地 船桅如麻:清朝的行旅交通 316
為現代化鳴鑼開道:歐洲近代的行旅交通 317
不濟處填之 不振者扶之:清朝的人口與社會 318
流動中的發展:歐洲近代的人口與社會 319
跨頁大圖 《馬術圖》 320
玩者日至數百萬:清朝的休閑娛樂 322
現代運動的搖籃:歐洲近代的休閑娛樂 323
古色古香:北京四閤院 324

中外交流
中外交流比較大視野 中外交流的使者:傳教士 326
科學的福音:耶穌會士對科技傳播的貢獻 328
東藝西傳:傳教士對中國工藝的介紹 329
跨頁大圖 澳門圖 330
中西文化交流:傳教士的貢獻 332
仰慕東方神奇:對中醫的介紹 333
法蘭西的時髦:18世紀法國文化的中國熱 334
東方的魅力: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仰慕 335

索引
關鍵詞索引 336
人物索引 342
作品索引 346

圖書序言



  《中外文明同時空》從弘揚中國和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角度齣發,對中國5000年文明史以及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狀況,進行橫嚮的展示比較和縱嚮的梳理整閤,從而展現中華文明以及世界各國文明的發展軌跡,加深讀者對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感知,同時從中認識到世界各國文明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它們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響,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前進所提供的強大動力。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同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將兩者進行對比整閤,不僅能展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又生機盎然的重要特質,同樣也能通過這一途徑藉鑒世界各國文明的發展成果,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書試讀

西元1368 年至1840 年中外文明概說
 
西元14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是世界文明大變局的500年,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這500年,全世界第一次成為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已經變得息息相關,從此再也不會分離。
 
歐洲特彆是西歐成為全世界聯係的動力和大變局的根源。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明朝和清朝前中期,基本來說,中國的皇朝對於世界的變化懵懂無知,仍然在專製製度上添磚加瓦,中央集權製度更趨完善。明朝的專製集權達到有史以來的登峰造極程度。廢宰相,使朝無重臣;宮廷鬥爭,使朝政陷於閹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孫,軍政腐敗一發而不可收。
 
明朝刑罰嚴酷,又設錦衣衛,後演化為東廠西廠內廠,使明朝成為特務橫行的社會。在行政和社會經濟上明朝有一定的進步,學校、科舉和賦役更趨完備,均為清朝繼承。清朝前期一度稱之為「康雍乾盛世」,在文治武功上確有一定的功績,不過在乾隆時期已呈衰相,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和珅當道,貪瀆前無古人,吏治敗壞。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已無盛世之氣瞭。
 
中亞和中東有三個顯赫一時的穆斯林帝國,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菲帝國和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將整個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變成瞭伊斯蘭世界。在武功上三個帝國也名震一時,奧斯曼帝國給衰老的拜占庭帝國最後一擊,占領瞭君士坦丁堡,並輕取巴爾乾地區,擊敗一度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蹂躪瞭匈牙利地區,兵臨維也納城下。
 
薩菲帝國曾經使歐洲多國紛紛前來逢迎,希望能與之結盟來對抗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的成就也可謂空前,它將印度教徒占優勢的次大陸揉閤成一個廣義的民族國傢,特彆是在皇帝阿剋巴統治時期,免除瞭很多印度教徒的苛捐雜稅,統治的版圖空前擴大。阿剋巴還多纔多藝,酷愛機械發明和繪畫藝術,頗似俄國彼得大帝。
 
這三個帝國在軍事上、行政上、經濟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但在與其前朝或該區域前期政權相比,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這和中國明清的政權相似,都是前期的延續。時間倒退500年,並不能分辨齣它們與今天的政權有什麼本質的差異。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將“明清”與“啓濛時代”放在一起對比,仿佛是在上演一場跨越時空的哲學辯論。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文明的走嚮,必須將其置於整個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明清時期,中國經曆瞭幾個世紀的統一與繁榮,但與此同時,西方的社會也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衰微”與“奮進”的,這種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是僅僅從經濟和軍事實力來衡量,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思想文化、製度創新和社會活力? 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在那個時代,東方文明在麵對西方新興力量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瞭原有的領先地位。這中間是否隱藏著一些我們不常注意到的細節,比如教育體係的僵化、學術思想的保守、或者社會結構的固化? 我也想知道,啓濛時代那些革命性的思想,是如何一點點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最終催生齣強大的變革力量,引領西方走嚮現代化的。

评分

每次讀曆史,我都會試圖去找到那些影響時代走嚮的關鍵性轉摺點。而明清時期和西方啓濛時代,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極其重要的兩個時期,它們各自在中國和西方文明的進程中扮演瞭關鍵的角色。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將兩者進行深度對比的絕佳機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明清時期的社會圖景的,當時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是否意識到瞭西方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革? 他們是如何應對來自外部世界的挑戰的? 而在西方,啓濛運動的火種是如何點燃的? 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又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舊有的思想桎梏,為現代社會奠定基礎的?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兩個文明在同一時期,是如何在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又為何最終走嚮瞭截然不同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能夠啓發我們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復古的插畫風格,將東方和西方的代錶性建築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有中國古色古香的亭颱樓閣,又有歐洲巴洛剋式的宏偉教堂,一眼就能看齣主題的宏大與厚重。我對於曆史的興趣由來已久,尤其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充滿好奇。明清時期,中國正處於一個相對保守但依舊輝煌的時代,而西方的啓濛時代則是一場思想的革命,科學、理性、自由的種子正在萌芽,並迅速傳播。這兩者同時存在於曆史的長河中,各自發展,卻又因為地理的阻隔和時代的不同,産生瞭一種微妙的對比。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同時空”下的對比,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科技發展,導緻瞭後來東方逐漸走嚮衰微,而西方則勢如破竹地邁嚮瞭近代化。書中會不會有關於當時的藝術、文學、哲學、科技、甚至日常生活方式的對比分析?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感受不同文明脈搏的跳動,理解那“東方衰微西方奮進”背後深刻的曆史原因。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對“曆史的偶然與必然”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特彆是當我們將目光投嚮中國明清和西方啓濛時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曆史場景時,更能引發我無限的遐思。明清時期,一個幅員遼闊、文化悠久的帝國,在世界的舞颱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的統治者和士大夫們,是否感知到瞭來自遠方的挑戰?而另一邊,西方世界,一群思想傢、科學傢、哲學傢正在挑戰著古老的權威,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本書的書名《中外文明同時空5 明清VS啓濛時代:東方衰微西方奮進》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展現齣這種“同時空”下的巨大反差,不僅僅是錶麵的軍事、經濟力量的對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觀念、社會製度、科學技術等層麵的深刻差異。作者能否通過生動的敘事,讓我感受到東方文明在某個時期似乎進入瞭一種“守成”的狀態,而西方文明則進入瞭“創新”的爆發期? 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曆史視角,讓我理解文明興衰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感覺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非常有深度。它似乎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去探究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內在邏輯。我特彆關注那種對大曆史趨勢的把握,比如,這本書在討論明清與啓濛時代時,是不是能讓我看到,為什麼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東方的積澱未能轉化為持續的活力,而西方的創新卻能迸發齣驚人的能量。我是不是能從書中瞭解到,明清時期在國傢治理、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上存在哪些局限性,這些局限性是如何製約瞭其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啓濛時代在思想解放、科學精神、政治製度上的突破,又是如何為西方後來的崛起奠定瞭基礎?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更能深入到“為什麼”和“怎麼樣”,去揭示那些驅動文明變遷的深層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史料來論證這些觀點的,有沒有一些新鮮的視角或者獨到的見解,能夠顛覆我以往對這段曆史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