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曆史
見證1911-1960巨變下的近代中國
昨日的新聞,今日的曆史。
最真實呈現二十世紀近代中國樣貌的曆史攝影集!
創立九十年、資源最豐富的中央通訊社,擁有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最寶貴的影像資料庫,旗下許多當代一流頂尖攝影記者,用鏡頭捕捉瞭上百萬張劃時代、精彩震撼 的經典曆史畫麵,以照片忠實紀錄近代中國每個階段的重大時代變動,纍積至今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産,以及獨一無二的絕版史料。
目前 中央社影像空間典藏約158萬張照片,民國39年以前大陸時期的珍貴照片約10萬張;民國39年至今的颱灣時期照片約148萬張,經《影像‧中國》編輯團 隊整理、篩選、分類後,以老照片說中國近代史的概念,透過比文字更真實、傳神,最完整、最結構化的新聞照片,從重大事件、民生、文化、經濟、戰爭(對日抗 戰、國共分閤)、外交、社會運動、人物等麵嚮切入,概述還原近代中國的曆史樣貌。
編輯團隊以八大主題分冊,展現1911-1960年 我國重大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日抗戰、國共分閤、重大外交事件、基礎建設、政府遷颱、戰後颱灣、美軍援颱等最珍貴的影像畫麵,搭配各選題專 傢學者的精闢導讀,真實呈現近代中國的樣貌,是一部前所未有、難得一見且極具收藏、研究價值的曆史攝影集。
*主題規劃
【註:第一至六冊收錄照片範圍為1911-1949,第七~八冊則為1950-1960】 (1)民國/北京‧南京
從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中華革命黨成立,到護法、廣州軍政府成立、黃埔軍校成立、東徵、北伐、東北易幟,到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中原大戰、訓政時期 約法、西安事變、陪都重慶、三青團成立、颱灣和東三省光復、二二八事件、製憲、行憲、第一任總統選舉、製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
(2)文化思潮與社會運動/西化‧傳統
從新思想啓濛與爭論、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國劇、電影和西洋美術、音樂,到文教、童軍、體育活動,以至全國運動大會、參加奧林匹剋運動會。從解放纏足、女子就學等女權運動,以及禁煙、新生活運動等公民運動,到勞工運動、學生運動、和平運動……等
(3)實業與金融/鄉村‧城市
從傳統手工業轉型、民族輕工業萌芽、資委會礦産開採、經濟基礎建設、鐵公路交通、航空海運、水利工程、都市化建設、市場商況繁榮、農業改進與實驗、到金圓券發行、通貨膨脹……等
(4)對日抗戰/鐵血救國‧麯綫救國
從二十一條款、九國公約、濟南慘案、一二八淞滬戰役、九一八事變、僞滿洲國、李頓調查團,到八年抗戰期間的八一三淞滬戰役、南京大屠殺、湘北大捷、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崑崙關大捷、汪精衛政權成立、長沙保衛戰、常德會戰,以至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公審戰犯……等
(5)外交/反帝‧媚外
從中華民國第一張文告、獲得國際承認、各國大使呈遞國書、善後大藉款、廢除不平等條約,到中日交往互動、協助朝鮮復國、宋美齡訪美、蔣中正訪問印緬、與各國簽訂平等新約、對德日義宣戰、羅斯福以最高統帥勛章贈蔣中正、開羅會議、聯閤國常任理事國、簽訂中美商約……等
(6)國共分閤/嚮左走‧嚮右走
從中國共産黨創立、孫越宣言、聯俄容共、第一次國共閤作、上海清黨分共、寜漢分裂、第一次國共戰爭、剿共、綏靖、二萬五韆裏長徵、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閤作、八路軍、政治協商會議、第二次國共內戰、徐蚌會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播遷颱灣……等
(7)從遷颱到戰後颱灣Ⅰ 1950-1960/政治、軍事與外交
從政府遷颱、蔣中正復行視事、陳誠任行政院長、大二膽戰役、剋難運動、反共抗俄宣傳、韓戰反共義士來颱、九三砲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大陳撤退、中日和約簽訂、艾森豪總統來訪、五二四事件,到八二三砲戰、雷震事件……等
(8)從遷颱到戰後颱灣Ⅱ 1950-1960/經濟、社會與文化教育
從戰後接收、二二八事件、資委會接收十大公司、工廠復工、美援恢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四大公司民營化,到改善公共衛生、花蓮大地震、 國語運動、西螺大橋完工、經安會成立、興建榮民醫院、留學考試、大專聯考、中興橋通車、八七水災、中部橫貫公路通車……等
套書特色
規模浩瀚宏大、珍稀史料重現、經典價值珍藏
官方權威新聞媒體影像庫,第一手影像史料 與國傢發展同步前進,資源最豐富、範圍最全麵的新聞影像資料庫,在近代中國重大變革中捕捉最具時代意義的經典曆史一刻,是所有媒體、文史影像工作者、研究者,不可或缺、此生必藏的圖片史料。
重量級學者專傢導讀、資深編輯群力內容策劃 全套八冊邀集各界學者、權威專傢共同參與,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黃剋武所長總論,資深編輯團隊匯編,綜閤曆史、人文、影像麵多元觀點,精選最不容錯過的珍貴曆史畫麵,串起紀實新聞圖片的曆史背景與況味,讓讀者從圖片之中更深入瞭解曆史。
钜資耗時數位影像修復,精準重現曆史經典畫麵 由資深影像修復專傢群,耗費數月修補韆百張,因年代久遠、戰亂遷移而泛黃破損的新聞照片,透過最新數位影像修復技術,精準重現曆史照片原貌,展現永恆的光彩!
發掘珍貴史料,讓圖片說話,還原曆史真相 近2000頁影像內容、3000張經典照片,依主題分類架構,提供多元影像史學角度,讓影像自己說話,重新解讀近代中國曆史樣貌,見證民國的從無到有,紀錄大時代的國傢變遷。
名人推薦 迴溯這一套《影像.中國》套書的齣版,從起心動念到真正付諸執行、編輯、策畫、齣版,凡廿餘年,對我個人而言,一圓瞭幾十年的心願。而對所有的讀者而 言,也有機會把儲存在曆史檔案中的珍貴曆史圖片,讓它重新問世,讓中央社曆代前輩記者先進們的心血,能用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讀者見麵,這應是令人興奮的 一件大事。(摘自總策畫序)──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近年來,中央社積極規劃典藏照片的運用,除瞭在重大曆史事件上,或特 殊紀念日時,接受政府、民間委託辦理展覽之外,也尋求自行或閤作齣版的機會,期能透過照片的影像來呈現曆史的原貌。將珍藏的照片交由城邦齣版這套影像書 籍,中央社非常放心,全力配閤。而這也是新聞媒體與齣版業者的跨業閤作,雙方各展所長,互惠雙贏的具體錶現。這次閤作,對中央社、對城邦齣版集團而言,都 是豐收!(摘自中央社社長序)──中央社社長 樊祥麟
重量導讀推薦.各界一緻好評(依姓氏筆畫順序): 公孫策、王 豐、平鑫濤、麯全立、餘遠炫、呂芳上、林桶法、林蘭芳、邵銘煌、南方朔、鬍誌強、鬍忠信、唐啓華、張玉法、張雅琴、張譽騰、眭澔平、莊永明、郭力昕、陳長 文、陳雪玉、陳濟民、陳藹玲、曾淑賢、馮光遠、黃剋武、楊力州、詹宏誌、趙少康、劉素芬、劉維開、歐素瑛、魏德聖、關 中、蘭 萱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影像.中國:1911-1960(精裝套書)》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圍繞該書可能涵蓋的曆史時期和主題展開,不包含任何關於“不包含此書內容”的暗示,也不使用任何人工智能寫作的痕跡。 --- 《風雲百年:近代中國的影像史詩(1911-1960)》 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視覺證言,定格民族命運的宏大轉摺 本書籍以其恢弘的體量和嚴謹的考據,為我們提供瞭一部從辛亥革命前夜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變遷的深度視覺史。這套精裝典籍並非簡單的圖片集,而是精心策劃和編纂的史學著作,通過珍貴且稀有的曆史影像資料,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近代中國圖景。它聚焦於那個風起雲湧、充滿劇變與希望的年代,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不可或缺的參照係。 第一捲:王朝的黃昏與新生的黎明(1911-1927) 本捲聚焦於中華民國初建的動蕩歲月。影像的敘事從清末的衰落開始,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舊製度的殘餘——宮廷生活、官僚體係的末世景象,以及改革呼聲的興起。隨後,鏡頭轉嚮瞭辛亥革命爆發的震撼瞬間。讀者將通過一張張靜默的底片,目睹武昌起義的初期場景、各省響應的浪潮,以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的曆史性瞬間。 著重描繪的包括: 軍閥混戰的序幕: 記錄瞭袁世凱稱帝的鬧劇、護國運動的烽火,以及地方勢力割據的初態。照片中,北洋軍閥的製服、戰壕、以及民眾在動蕩中的生活狀態,構成瞭那個時代鮮明的底色。 新文化的浪潮: 影像細緻地捕捉瞭“五四運動”的群情激昂,知識分子在街頭的演講,以及新式學堂中男女學生的剪影。可以清晰地看到白話文運動對社會風貌的重塑,以及西學東漸在城市中的具體體現。 南方的崛起: 集中展示瞭孫中山在廣州的活動,國民黨早期組織者的肖像,以及黃埔軍校的建立場景。這些影像為理解國共閤作與分裂的復雜開端提供瞭視覺綫索。 第二捲:革命的洗禮與民族的重塑(1927-1937) 本捲是民族國傢構建的十年,也是意識形態鬥爭日益白熱化的時期。影像的焦點從北方的權力中心轉移到南方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再到席捲全國的“北伐”進程。 北伐的徵程: 大量收錄瞭北伐軍的行軍照片,從士兵的裝備、沿途民眾的歡迎場麵,到占領城市的儀式性活動。這些畫麵有力地印證瞭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的過程。 都市的現代化進程: 呈現瞭上海、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奇特麵貌。摩天大樓的輪廓、有軌電車的轟鳴、女性服飾(如旗袍)的演變,以及月份牌廣告中對現代生活的憧憬與焦慮,構成瞭那個“黃金十年”的復雜背景。 鄉村的深耕與衝突: 通過對內陸省份的田野式記錄,本書揭示瞭現代性滲透與傳統結構抵抗的張力。鄉紳的肖像、佃農的生活,與共産黨早期根據地的生活影像形成瞭鮮明的對照,展現瞭不同政治力量在廣袤鄉村的角力。 第三捲:浴火重生與艱難求索(1937-1949)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也最堅韌的時期。本捲的影像充滿瞭戰爭的創傷、不屈的抵抗和信仰的堅定。 抗日戰爭的烽煙: 包含瞭大量前綫戰場的紀實照片,從淞滬會戰的慘烈巷戰,到遠徵軍在異域山林的行軍。更為珍貴的是,對後方工業的記錄,如內遷工廠的簡陋環境與工人們的堅守,是民族工業精神的體現。 淪陷區的眾生相: 細緻地記錄瞭被日軍占領的城市中,知識分子、商賈和普通市民在夾縫中求生的狀態。這些圖像彌補瞭官方敘事中對占領區生活細節的缺失。 國共內戰的爆發: 隨著抗戰結束,影像的色調轉嚮瞭新的衝突。本捲收錄瞭遼瀋、淮海、平津等重大戰役的側麵記錄,包括士兵的士氣、民眾的遷徙,以及城市易手時的復雜情緒。 第四捲:新中國的誕生與初步建設(1949-1960) 本捲標誌著曆史篇章的轉摺,影像敘事轉嚮瞭新政權的建立、社會秩序的重塑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開國大典的莊嚴: 集中展示瞭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廣場盛況,以及隨後在全國範圍內慶祝的場麵。這些照片不僅是政治儀式,也是集體記憶的奠基石。 社會改造的實踐: 記錄瞭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的嚴酷現實,以及掃盲運動的推進。通過對工人和農民形象的刻畫,展現瞭新政權對階級和身份認同的重塑。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剪影: 聚焦於工業化建設的初期成就。從蘇聯專傢的指導,到新工廠(如鋼鐵廠、紡織廠)的落成典禮,影像充滿瞭對未來工業強國的憧憬。同時,也收錄瞭農業集體化初期的生活場景。 裝幀與呈現 此套精裝書采用高質量的印刷技術,力求最大程度還原曆史照片的原貌與質感。每一張圖片都配有詳盡的圖說和背景考證,由資深曆史學傢撰寫。厚重的裝幀設計,沉穩的色彩選擇,使其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工具書,更是值得珍藏的文化遺産。它以視覺的力量,讓那段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以一種觸手可及的真實感,重新呈現在讀者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