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曆史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瞭眾多民族、復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麵臨著什麼樣的問題?研究中國曆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的中國麵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濛古與內濛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颱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係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裏,我們希望反思曆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製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

  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曆史”齣發, 不僅通過曆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曆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兆光


  1950年生於上海,198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係特聘教授。曆任揚州師範學院曆史係副教授、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並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颱灣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及訪問學者。2009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選為第一屆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唐詩選注》、《中國思想史》(兩捲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正續編、《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宅茲中國》、《想像異域》等。

圖書目錄



導論 有關「中國」的曆史形成與認同睏境
一、「中國」的解釋為什麼成為問題?以及「中國」存在哪些睏境?
二、對「中國」的質疑:各種曆史研究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的啓示和挑戰
三、曆史中國、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中國」對西方近代民族國傢理論提齣的挑戰
四、東亞史是否可能?國彆史還有意義嗎?
結語:在曆史、文化與政治的不同維度上理解「中國」與「中國史」

第一章 世界觀:從古代中國的「天下」到現代世界的「萬國」
引言:《坤輿萬國全圖》象徵古代中國將走進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圓地方:空間的想像
四、四方復四方:從談天衍的想像到張騫的鑿空
五、知識和觀念的分離:固執的中國天下觀
六、佛教沒有徵服中國,但是佛教曾經給瞭中國一個機會
七、佛教觀世界和佛教世界觀
八、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之後:中國天下觀的轉變
九、從天下到萬國

第二章 國境:有關「中國」疆域的討論
一、國境和國傢的話題:不止是釣魚島、南沙群島、竹島(或獨島)
二、國境、國傢、近代國傢——中國的特殊性或者是普遍性
三、什麼是近代的「民族國傢」?來自歐洲的理論
四、結論:復雜的和麻煩的問題

第三章 民族:納「四裔」入「中華」
引言:近代中國如何形成「國傢」
一、「五族共和」與「驅逐韃虜」:晚清「中國」重建的不同思路
二、「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學界的新取嚮
三、「本土」與「多元」:七七事變之前中國學界對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的研究取嚮
四、「中華民族到瞭最危急的時候」:日本侵略背景下中國學界心情的轉變
五、「中華民族是一個」:從一九三九年《益世報》上的爭論說起
尾聲:「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蔣介石《中國之命運》的中華民族論

第四章 曆史:從長時段看中國文化
引言:為什麼要討論中國文化的復數性?
一、什麼纔是「中國的」文化?
二、究竟什麼是「中國」? 漫長的「中國」形成史
三、中國文化的混融與疊加狀態:在宋代齣現轉摺
四、重建漢族中國文化新傳統:宋代以及後來的巨變
五、再說「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傢的特殊性
六、晚清以來,西潮衝擊下中國文化在斷續之間
結語:在曆史中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復數性

第五章 周邊:十六、十七世紀以來中國、朝鮮與日本的彼此認識
引言:中國人有關世界認識與自我認識的三階段
一、十七世紀以來漸行漸遠的中日韓
二、從「朝天」到「燕行」:明朝後李朝朝鮮中國觀的轉變
三、誰是中華?江戶時代的日本看法
四、大清帝國:還停留在漢唐的「天下」想像中
五、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六章 現實:中西文化差異會導緻衝突嗎?
引言:從亨廷頓的論斷說起
一、天下:中國關於「世界」的傳統觀念
二、傳統中國的「大一統」理想與「文化主義」策略
三、文化衝突中的宗教因素:絕對性與唯一性在中國宗教中的淡化
四、掙紮的中國:對於「現代」、「國傢」與「文化」的左右為難
結論:文化傳統隻是資源,對文化資源需要理性選擇與現代解釋

後記

圖書序言

導論

有關「中國」的曆史形成與認同睏境


在這篇「導論」中,我想和各位讀者討論一些曆史問題,這些曆史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亞洲」與「中國」,(二)「學術」、「政治」與「認同」,(三)「全球史」、「國彆史」與「區域史」。

作為一個專業的曆史學者,本來,我並不想討論這些大問題。可是,近年來我越來越覺得,研究中國曆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我很不喜歡「崛起」這個詞)的中國麵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濛古與內濛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颱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毫無疑問,政治上的麻煩,應當由政治傢根據國際政治的準則去處理,可是,也有一些是曆史的問題,曆史學傢沒有把這些問題理清,所以,使得某些政治傢既不會把曆史疆域與現實領土問題分開,也無法通過曆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還有些學者,雖然也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意義,可是,如果不做好曆史知識的準備就匆匆談論,要麼一下子就落入帶有預設立場的、充滿政治意識形態的爭論,而不是理性的、曆史的、學術的討論,要麼一下子就投入西方時髦理論的窠臼,拿瞭一些「帝國」或「民族國傢」、「後現代」或「後殖民」等等大理論大概念說空話。

「疆域」、「族群」、「宗教」、「國傢」和「認同」等話題,現在已經是中國學界關注的焦點,所以,作為一個曆史學者,我要和各位讀者一道,從曆史上來討論,究竟什麼是「中國」?這也是我二○一一年在北京和颱北同時齣版的一本新書《宅茲中國》的主題,現在的這本小書,不僅在某種意義上是《宅茲中國》所提齣的問題的再詮釋,也包含瞭《宅茲中國》齣版之後的兩年裏,我繼續反思「中國」問題的一些新想法。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