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

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中讨论的是什么是“中国”,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古代中国逐渐形成的,这个包含了众多民族、复杂文化和庞大疆域的“中国”,在当下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研究中国历史绕不开这些大问题,观察现实中国也不能回避这些大问题。最近,迅速膨胀的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如何相处?我们要承认,现代中国已经遇到很多麻烦,比如高句丽问题、东海与钓鱼岛问题、南海与西沙、南沙问题、外蒙古与内蒙古问题、新疆的东突厥运动以及伊斯兰教问题、西藏及藏传佛教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台湾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死灰复燃的琉球问题等等。

  当我们讨论“中国”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亚洲”的邻居,比如日本和韩国,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互相联系又互相依赖的世界里,我们希望反思历史所带来的理性,可以让我们抑制情感驱动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同一个世界中彼此尊重。

  这本小书中讨论这些关系到你、我、他的大问题。本书从“历史”出发, 不仅通过历史知识认识自我,而且通过历史知识与周边邻居形成一些共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兆光


  1950年生于上海,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历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并曾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客座教授及访问学者。2009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选为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主要着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唐诗选注》、《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正续编、《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宅兹中国》、《想像异域》等。

图书目录



导论 有关「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困境
一、「中国」的解释为什么成为问题?以及「中国」存在哪些困境?
二、对「中国」的质疑:各种历史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启示和挑战
三、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中国」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理论提出的挑战
四、东亚史是否可能?国别史还有意义吗?
结语:在历史、文化与政治的不同维度上理解「中国」与「中国史」

第一章 世界观:从古代中国的「天下」到现代世界的「万国」
引言:《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像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像到张骞的凿空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后:中国天下观的转变
九、从天下到万国

第二章 国境:有关「中国」疆域的讨论
一、国境和国家的话题:不止是钓鱼岛、南沙群岛、竹岛(或独岛)
二、国境、国家、近代国家——中国的特殊性或者是普遍性
三、什么是近代的「民族国家」?来自欧洲的理论
四、结论:复杂的和麻烦的问题

第三章 民族:纳「四裔」入「中华」
引言:近代中国如何形成「国家」
一、「五族共和」与「驱逐鞑虏」:晚清「中国」重建的不同思路
二、「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界的新取向
三、「本土」与「多元」: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学界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向
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日本侵略背景下中国学界心情的转变
五、「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一九三九年《益世报》上的争论说起
尾声:「同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中华民族论

第四章 历史:从长时段看中国文化
引言:为什么要讨论中国文化的复数性?
一、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
二、究竟什么是「中国」? 漫长的「中国」形成史
三、中国文化的混融与叠加状态:在宋代出现转折
四、重建汉族中国文化新传统:宋代以及后来的巨变
五、再说「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性
六、晚清以来,西潮冲击下中国文化在断续之间
结语:在历史中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复数性

第五章 周边:十六、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彼此认识
引言:中国人有关世界认识与自我认识的三阶段
一、十七世纪以来渐行渐远的中日韩
二、从「朝天」到「燕行」:明朝后李朝朝鲜中国观的转变
三、谁是中华?江户时代的日本看法
四、大清帝国:还停留在汉唐的「天下」想像中
五、分道扬镳:十七世纪以后的东亚还有认同吗?

第六章 现实: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冲突吗?
引言:从亨廷顿的论断说起
一、天下:中国关于「世界」的传统观念
二、传统中国的「大一统」理想与「文化主义」策略
三、文化冲突中的宗教因素:绝对性与唯一性在中国宗教中的淡化
四、挣扎的中国:对于「现代」、「国家」与「文化」的左右为难
结论:文化传统只是资源,对文化资源需要理性选择与现代解释

后记

图书序言

导论

有关「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困境


在这篇「导论」中,我想和各位读者讨论一些历史问题,这些历史问题可能会涉及(一)「亚洲」与「中国」,(二)「学术」、「政治」与「认同」,(三)「全球史」、「国别史」与「区域史」。

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本来,我并不想讨论这些大问题。可是,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研究中国历史绕不开这些大问题,观察现实中国也不能回避这些大问题。最近,迅速膨胀(我很不喜欢「崛起」这个词)的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如何相处?我要承认,现代中国已经遇到很多麻烦,比如高句丽问题、东海与钓鱼岛问题、南海与西沙、南沙问题、外蒙古与内蒙古问题、新疆的东突厥运动以及伊斯兰教问题、西藏及藏传佛教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台湾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死灰复燃的琉球问题等等。

毫无疑问,政治上的麻烦,应当由政治家根据国际政治的准则去处理,可是,也有一些是历史的问题,历史学家没有把这些问题理清,所以,使得某些政治家既不会把历史疆域与现实领土问题分开,也无法通过历史知识与周边邻居形成一些共识。还有些学者,虽然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意义,可是,如果不做好历史知识的准备就匆匆谈论,要么一下子就落入带有预设立场的、充满政治意识形态的争论,而不是理性的、历史的、学术的讨论,要么一下子就投入西方时髦理论的窠臼,拿了一些「帝国」或「民族国家」、「后现代」或「后殖民」等等大理论大概念说空话。

「疆域」、「族群」、「宗教」、「国家」和「认同」等话题,现在已经是中国学界关注的焦点,所以,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要和各位读者一道,从历史上来讨论,究竟什么是「中国」?这也是我二○一一年在北京和台北同时出版的一本新书《宅兹中国》的主题,现在的这本小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是《宅兹中国》所提出的问题的再诠释,也包含了《宅兹中国》出版之后的两年里,我继续反思「中国」问题的一些新想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