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梁思成
  • 中国现代建筑
  • 学术传记
  • 文化史
  • 历史
  • 20世纪中国
  • 建筑学
  • 林徽因
  • 清华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盪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

  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沖击下分崩离析。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书籍的深度与广度,并力求自然流畅,不显刻意。 ---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重塑中国建筑的灵魂》 一部磅礴的史诗,跨越百年风云,深入剖析一位文化巨匠的生命轨迹与时代抉择。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师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时代切片。它以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1901-1972)的人生为主线,通过对他与林徽因的爱情、与营造学社的创立、对中国古建筑的抢救性考察,以及在新中国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抉择的细腻描摹,为读者构建起一幅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传承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壮阔图景。 第一部分:学术的萌芽与浪漫的底色(1901-1930s初)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梁思成早年的留学生活。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到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不仅是西方建筑思想的输入过程,更是他内心对于“中国性”的不断叩问。我们探究他如何在美国接受系统化的西方现代主义教育,同时又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所牵引。 重点描绘了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位“惊艳了时光的女子”——在海外相遇、相知、相守的动人故事。他们的结合,不仅是才子佳人的浪漫结合,更是两位志同道合者对民族文化事业的共同承诺。回到战火纷飞的故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西方建筑浪潮席卷、本土文化式微的困境。 第二部分:穿越烽火的田野考察与学术的奠基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梁思成与林徽因、刘敦桢等人“背着图纸、带着干粮”深入偏远山区的历史性考察的深度还原。这不是简单的行走记录,而是中国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开端。 抢救“悬崖上的国宝”: 详细叙述了他们如何克服艰险,抵达山西、河北的深山古刹,发现并测绘了如佛光寺、应县木塔等被历史遗忘的建筑瑰宝。书稿细致呈现了这些考察的艰辛、发现的震撼,以及他们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中国建筑史确立了无可辩驳的年代依据,纠正了西方学界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 营造学社的兴衰: 深入分析了同人社团——中国营造学社的组织结构、学术方针以及它在抗战时期如何辗转大后方,成为维系中国建筑学研究火种的灯塔。这里探讨的不仅是学术规范的建立,更是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拷问与美学的抉择 进入20世纪40年代,随着国际建筑思潮的涌动,梁思成面临着一个核心的两难抉择:是全面拥抱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国际现代主义,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化”的创新? 本书梳理了梁思成提出的“新式样”理论,分析了他试图调和传统飞檐斗拱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努力。我们审视他参与起草的《中国建筑史》(作为教材),以及他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呕心沥血的教学实践。这一阶段是学者对本民族文化身份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层思考。 第四部分:新中国的蓝图与理想的碰撞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投身于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他将自己毕生的学识与抱负倾注于北京的重建规划。 北京的“变形记”: 详尽解析了梁思成关于“保护北京古城风貌”的规划理念。他力主保留北京的中轴线和四合院的肌理,反对过度削平城墙,强调城市规划必须尊重历史文脉。本书探讨了这些理想在面对国家快速工业化和城市扩张的压力下,所经历的挣扎、妥协乃至最终的遗憾。 理论与政治的交锋: 随着国家建设方针的调整,现代主义的路径受到质疑。书中对1950年代末期建筑界围绕“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展开的论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梁思成作为“保古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主张如何与时代的主流思潮发生碰撞,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构成了全书极富张力的戏剧性高潮。 第五部分:坚守与沉寂——一位巨匠的最后轨迹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沉重时期。在知识分子遭受冲击的年代,梁思成被迫放下他热爱的图纸与古建筑,转而致力于普及性的建筑史编写和翻译工作。 我们看到了他晚年面对巨大环境压力时,在个人信念与集体要求之间所展现出的隐忍与坚韧。他如何用另一种方式——通过文字和教育——继续守护他毕生所信仰的文化价值。他的晚年,是那个时代知识精英命运的缩影,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与时代的悲怆。 结语:一座不朽的丰碑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不仅仅是回顾一位学者的生平,更是对“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变革中坚守”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度探讨。它展示了梁思成如何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产。 阅读本书,您将见证: 一位学者如何用脚步丈量和书写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建筑史。 一代知识分子在国家重建与文化转型期的抉择与牺牲。 现代中国城市面貌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美学争议。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文化根脉与城市未来走向的读者、建筑史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必备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涛


  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博士候选人。在建筑实践的同时,朱涛广泛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2010年,由《南方都市报》及八家中国建筑媒体联合主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将首次设立的「建筑评论奖」授予朱涛,表彰他过去十年的写作,以及在建筑的专业解读、空间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性反思三方面的突出成就。最近的作品包括与十九位国际建筑学者合写的首部世界当代建筑通史《当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60-2010》(A critical Hi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1960-2010)由伦敦Ashgate出版。

图书目录

xi    前     言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学的构筑
3    第一章
    上穷碧落下黄泉:是找东西,还是填充体系?
55   第二章
     强梁无畏
105  第一篇总结   梁思成的史学

第二篇   新中国建筑运动与梁思成的思想改造
109  第三章
     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
139  第四章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
165  第五章
     大屋顶检讨
199  第六章
    从争鸣到反右

第三篇    梁思成的程式规划思想
231  第七章
     想像城市与制度
271  第八章
     「梁陈方案」:两部国都史的总结与终结
329  第二、三篇总结     十年,今天
341  附  录   章节概要
345  致  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梁思成和同仁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作出自我否定,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跟其他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充满急剧的扭转,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在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作为一位优秀的历史与理论学者,朱涛在他的研究中,成功地将梁先生及其建筑学术研究置于中国近代跌宕起伏的政治与学术社会背景之中,有比较分析地将梁先生的学术进程与社会背景丝丝相扣地联系在一起。从朱涛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立体的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学术成就,在我看来,这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梁思成研究中最为脱离「宏大敍事」的成果,事实上也是我所期望的。

赵辰

推荐序

  朱涛的目的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我们对一位偶像的崇拜;相反地,他把梁思成放回他的历史处境之中,让我们看见了那一代中国知识份子的选择与局限,看见了他们的挣扎和痛苦;这恐怕才是对梁思成的最大尊重。在这个意义底下,我觉得梁思成仍然是现代中国知识份子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命运就是整代人集体命运的缩影。

梁文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梁思成与他的时代》这本书,仿佛坐上了一辆时光机,瞬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书页翻动间,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梁思成,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建筑学家,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坚守与牺牲的史诗。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知识分子群体所深深吸引,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战火纷飞、国力衰微的年代,用他们的学识和热情,试图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每一次读到梁思成先生在战乱中依然坚持考察古建筑,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国宝,我都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和敬意。他不仅仅是保存了建筑的图纸,更是保存了民族的记忆和灵魂。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对古建筑的精妙描绘,还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刻刻画,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融入骨血的行动,是面对艰难险阻却依然初心不改的坚持。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曾亲历那个伟大的时代,感受过那些燃烧的激情和无畏的牺牲。

评分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这本书,宛如一本精心绘制的史书画卷,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梁思成先生个人心路历程的细腻捕捉所打动。从一个怀揣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的青年才俊,到后来肩负起守护中华古建重任的国之栋梁,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探索、挣扎与最终的坚定。我看到他与林徽因女士在学术上的切磋与扶持,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灵魂的伴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与他们的学术成就一样,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书中关于他们夫妇二人,以及他们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如何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依然不忘初心,将珍贵的古建筑资料保存下来的描写,更是让我热泪盈眶。他们的坚守,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热爱,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刻眷恋。每一张手绘的图纸,每一段细致的勘察记录,都凝聚着他们无尽的心血和汗水,也闪耀着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是融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中的坚韧与担当。

评分

合上《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困境,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中涌现出的伟大灵魂。梁思成先生身上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坚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描绘,从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再到国家政治格局的变迁,都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真实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梁思成先生学术研究过程的详细描述,那些关于古建筑结构、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的阐释,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仅是在研究建筑,更是在解读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民族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辉煌的文明,更在于那些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信仰,为后代留下宝贵遗产的先行者。

评分

掩卷沉思,梁思成先生与他的时代,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历史的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我深深地被书中梁思成先生那种燃烧的生命力所感染,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的赤诚之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与林徽因等一群知识分子,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抢救和保护了无数珍贵的中国古建筑,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书中对他们工作艰辛的描写,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抢救”二字的沉甸甸的分量。那些详细的测绘图、精美的照片,以及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历史的深刻洞察,都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梁思成先生个人的伟大,更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守,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许多历史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我被书中梁思成先生与他的同仁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对中国古建筑的热忱与保护工作深深震撼。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最朴素的工具,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文明瑰宝。书中那些关于古建筑的详细描述,仿佛把我带到了现场,让我能够想象出那些宏伟宫殿、古朴庙宇的壮丽景象。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他们的坚守与妥协,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梁思成先生身上那种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以及为保护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梁思成先生这个人,更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