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杂谈(三版)

古事杂谈(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一本「说古事」的着作,用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态度,求索几千年前的渔猎农耕、起居饮食、衣服住物、天文地理、战争祭祀……。用七十一篇的短文,援引《诗经》、《楚辞》、《尚书》、《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考工记》等典籍;以及一百八十九个古文物图版,论证、解析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并从科学的角度发问,旁敲侧击古文字背后所隐晦的上古时代遗迹,进而着墨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维与记忆。

  由汉字象形的特征,具体解说古人生活的细节,每个文字一笔一画,皆是历史的记忆刻痕,隐含了先民的智慧,描绘出古代文化的细致与深度。阅读这本追根溯源的短文集,宛若在推理、演绎古人生活片段的过程中,领略出古文字所独具的丰富意涵,并且从中拼凑出数千年前的生活图像。

本书特色

  ★融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以象形文字为线索,寻源探流,重返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世界,捕捉汉字文化样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进雄(1941-)


  当代文字学学者,高雄市人。一九六八年受聘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整理馆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直至一九九六年退休,历任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在博物馆任职期间,以半工半读方式,于一九七四年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一九七七年起在该系教授中国文字学、经学史、中国古代社会等课,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职。对甲骨研究特有专精,发形以甲骨钻凿形态的断代法,于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被评为对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着作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明义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国古代社会》(中、韩、英文版)、《简明中国文字学》、《中华古文物导览》等十几本专着,另有四十几篇论文。一九九六年返台专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后改任世新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讲授有关中国文字学、甲骨学、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物等课程。

图书目录

张序
自序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笔
甲骨,商代的皇家顾问
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龟,由被崇敬到被取笑的对象
老虎 *
犀牛
三千年前绝迹于中国的象
古时的气候
野兽变家畜
牛,军事与农业的大牲口*
商代已有牛耕 *
猪的饲养 *
狗的饲养 *
马,贵族才养得起
冶金的发明 *
採矿的艰难 *
铁的使用 *
金、银与嵌镶技术
漆,古代少数人的奢侈品
古代玉器 *
古代玻璃不透明
食物 *
从石煮到铁锅,烧食方法的演进
何时用筷子吃饭?
酒的历史
鸟形的酒器,爵
一日三餐始自何时?
衣服的穿用 *
丝织品 *
□,纺织、食用、造纸的重要经济作物 *
铜镜
古人怎样系腰带?
黄帝为什么服戴玉珮?
王为什么戴高帽?
鞋子,地位的象征
武士为什么结髻?
堤防的城墙,城墙的堤防
从地下到地上,怎么住才舒服?
商代的建筑 *
瓦,屋顶上的贵族
汉代的空心砖,由棺□转用为建屋
从家徒四壁到讲究家具
古代床不是常人睡的
伏枕睡觉始于何时?
古代室内照明
车子的使用*
住旅舍也需通行证
葬俗流变
文身,与死亡仪式有关
鹿皮,婚嫁的聘礼
古代的教育*
商代跳巫舞求雨
石磬,贵族用以召集人员 *
古代乐器,铜钟 *
管乐器*
弦乐 *
魔术、马戏等早期中国人的娱乐
巫师,古代专业的神职人员
古代的医学 *
追寻长生不死
梦的启示,似真如幻*
鬼神的扮相
古代的度量衡 *
先秦的铜铸货币*
水运 *
商代的肉刑,永不消失的创伤
兵器 *
古人如何替时间定座标?
天文学的成就
对方向的认识
(有*号者为未曾刊登之文)

图书序言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笔

中国的汉字是与埃及的圣书体、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同为最着名的几种独立发展的古老文字体系。基本上,它们都是以图画式的表意符号为主体的文字。其他古老的文字或已湮没,或发展成为拼音文字。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仍旧保留其象形文字结构的特征,没有演化成拼音,或被拼音文字所取代。

中国的文字虽与西洋的都同是源自图像,但书写的习惯却很不同。书写的方向,西方是先左右横行,然后再自上而下。有时于某种时机而须上下行时,行列也是由左而右。不像古代汉字书写的习惯是自上而下,然后又自右而左。人一般用右手书写,自右而左的形式是较不切实际的,所以满文和蒙古文虽也是上下直行,行列採用由左而右的形式。在台湾,当横书时,就发生了有人自左而右,有人自右而左的不一致现象。中国之有这种书写习惯上的独异性,完全是受古代书写工具的影响。

迄今所知,有大量存世的中国最早文献,是三千多年前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商代贞卜文字。因此有少数人误会,以为商代的人是以刀刻字作纪录的。甚至有人以为等到秦朝的蒙恬发明毛笔后,中国人才有以毛笔书写的事实。不知商代的甲骨和陶片都有以毛笔书写的事实。其实我们有相当的理由相信,商代的人已普遍用毛笔书写文字。

从字形看,笔的初形是「聿」◎字。它在甲骨文作一手握着一管有毛的笔形。中国从来普遍以竹管为桿,乃于聿字之上加竹而成笔字。不着墨汁时,笔毛散开。但一沾墨汁,笔尖就合拢而可书写、图画细致的线条。甲骨文的「书」◎字就作手握笔管于一瓶墨汁之上。点明散开的笔尖沾了墨才可以书写的实况。还有,甲骨文的「画」◎字作手握尖端合拢或散开的笔,下画一个交叉的图案形。金文的「肃」◎字作一手握着笔,画出较复杂的图案形,以便依图案刺绣之意。推知商代普遍使用毛笔,才以之表达与书写、图画有关的意义。其实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其彩绘已就可充分看到用毛笔的痕迹。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