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科举

疯狂的科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今科举已经废除一个多世纪了,在今人眼里的科举已经幻化成一个抽象的名词。在这么一个考死人不偿命的国度,你可知以前的人怎么考试?八股文什么模样你可见过?武状元怎么考?什么是「开天窗」?什么是「小三元」、「大三元」?以前的人怎么作弊?

  比通俗的更专业,比专业的更通俗,够风趣、够刺激、够独特,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地告诉你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来最重要制度的真相。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剑冰


  80后实力派作家。出生于闽南古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幽默兼优雅,深情且深刻」的独特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近年来已出版《率性林语堂》、《豪客丁玲》、《民国课堂》等多部着作。

图书目录

序言 科举不好,没有更坏
第一章 再回首,私塾已百年

  私塾的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但是死板的教育制度让他们寻找一切可能玩乐的机会,那个时代的孩子身上的那种野性,以及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是现在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一 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二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上)
  三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下)
  四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
  五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

第二章 别拿秀才不当干部
  虽说「秀才」两字不起眼,离做官还八字没一撇,但在士绅自治的体制,这些秀才绅士们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自然也享受了种种好处,积累了人脉,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不少人开始从无产阶级发展为地主阶级。
  一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上)
  二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三 院试: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上)
  四 院试: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下)
  五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上)
  六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下)

第三章 从秀才到举人的长征路
  秀才,官方的称唿叫「生员」。生员又分为附生、增生、廪生三个等级,廪生就可以吃上皇粮了。而决定秀才等级的考试为三年两考,第一年岁考,第二年科考。科考不及就丢掉了考举人的资格。很多没中举的秀才常年参加岁科试,以至于患上了考试综合症。
  一 秀才好做岁考难
  二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上)
  三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下)
  四 监生:「母校」只存在于想像中
  五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上)
  六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下)

第四章 我是举人我怕谁
  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中举的前一刻范进还要抱着老母鸡到集市上去换口粮,后一刻却可唿风唤雨,这样剧烈的反差难怪他要开心得差点失心疯。中举的确是一件需要大庆特庆的事,很多人就是从此开始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了秀才后,别人称他为「相公」,而中了举人后,就要改口叫「老爷」了。
  一 让人爱恨交加的贡院
  二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上)
  三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下)
  四 发榜后的悲喜剧(上)
  五 发榜后的悲喜剧(下)

第五章 牛气沖天的进士们
  金榜题名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午门中门将为鼎甲三人徐徐开启。出宫时,状元、榜眼、探花特例走午门正中,这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就连皇后也只有大婚那天才能走一遭,其他王子皇孙、文武大臣都没机会从这出入。
  一 会试背后的较量(上)
  二 会试背后的较量(下)
  三 真实的殿试
  四 鼎甲产生的内幕(上)
  五 鼎甲产生的内幕(下)
  六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上)
  七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第六章 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科举路上的跌跌撞撞和高中状元的荣光背后,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幕后故事:有人熘须拍马,有人受赏提携,也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读不辍……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各种模式可资借鉴。
  一 毕沅:从秘书到状元是条捷径
  二 钱棨:大清「六元」,唯我一人
  三 龙汝言:拍马状元的诡谲人生
  四 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
  五 刘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

第七章 翰林院的幸福生活
  知道翰林都是些什么人吗?他们是当今天子的近臣,是未来皇帝的老师,七品县令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而翰林却可以直达天听,对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发生槓桿效应,撬动旁人仕途。
  一 翰林院那些事儿(上)
  二 翰林院那些事儿(下)
  三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上)
  四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下)

第八章 防不胜防的考试舞弊
  清朝的考试回避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名目非常繁琐,一言难尽。除了亲属回避外,尚有籍贯回避制度,所以每到乡试季节,考官与考生都要上演一出跨省大迁徙,堪比现在的春运。
  一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上)
  二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中)
  三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下)
  四 清代科场大案(上)
  五 清代科场大案(中)
  六 清代科场大案(下)

第九章 武科举与洋进士
  科举虽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功名的狂热心态都是不会改变的,给这些留学生们一个名分,授予官职,为我所用,这才是一举两得的救病之方。
  一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上)
  二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下)
  三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上)
  四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下)
  五 科举的落日与帝国的斜阳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再回首,私塾已百年

  私塾的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但是死板的教育制度让他们寻找一切可能玩乐的机会,那个时代的孩子身上的那种野性,以及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是现在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一 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尽管这样的入学仪式功利性十足,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灌输的这种理想主义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童生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第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并不取决于你的年纪大小,而是取决于你能不能考上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正如现在打游戏过通关一样,有些比较笨的人永远过不了第一关,那些一直考不上秀才的人到老了也只能保持童子之身,须发皆白的则得到一个尴尬的雅号——「寿童」。梁启超的父亲一辈子连秀才都考不上,而梁启超十几岁就中了举人,从学问的角度来看,梁父在儿子面前只能是个小孩了,儿子反而是长辈。很多人咽不下这口气,拼死也要摆脱童子的称号,所以科考考场上父子同场乃至祖孙同场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不会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永远不用长大,以后也就没有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痛苦。但是,当局者迷,几人能这样达观?

  以前有志于让自己的孩子走科举道路的人家,往往早在孩子五六岁时就要让他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了。现在小孩子读书要到学校去,古代也有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不过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究形式主义的国家,这些所谓的学校名存实亡。明朝前期,由于明太祖的重视,国子监一度办得很正规且隆重,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直到清朝,基本上就成了一个摆设。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