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阅读这本书,就像进入一座宝山 政大历史系退休教授 孙铁刚 当世浩邀我为《秦始皇》一书作序,我的脑子立刻浮现不久前遇见雷俊玲(前辅仁大学西洋史教授)的情景。我问她退休后有没有兼点课?她说没有,只是在家写写毛笔字,到台湾大学旁听几门课。话峰一转,她说吕世浩的《史记》讲得真精采,有先睹为快的心理,所以就没有推辞写序的重任。当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心生佩服,世浩真能讲课,雷教授的称许,实不我欺。
课讲得好不好,不只是口才的问题,不因口才便给就能把课讲得好。课讲得好,需具备三要素:真才、实学和见识。在这里我举出一例,就可以看出世浩的才、学、识。世浩把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姓、氏、名、字的制度和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接轨,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反映在「姓、氏、名、字」上的变动。第一次巨变是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第一次巨变之后,血缘贵族脱颖而出,建立了一套姓氏制度。第二次巨变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礼坏乐崩,象征地缘的「氏」比象征血缘的「姓」来得更重要,「氏」就取代了「姓」,以「氏」为「姓」,「姓」就逐渐式微。第三次巨变是从鸦片战争至今。行之二千多年的「名、字」制度也遭受破坏,如今大都只有「名」,而无「字」了。这讲得多么精采,令人击掌!全书之中珠玑处处,这只是其中一例。其他的珠玑有待读者去拾取。
这本书是世浩在台大上课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书。世浩对上课的学生说:「这门历史课跟你们过去上历史课的方法很不一样。」看过这书后,证实他这话一点也不假。他讲历史课的方式,真是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上课时,他不断向听讲者发问,要听讲者不断进行思考。他讲课一方面像剥洋葱,一片一片剥开,而直探问题的核心;一方面像侦探,一点一点搜集证据,而找出事情的真相,引人入胜。读这本书也产生同样的感觉。
俗话说「给你一篮子鱼,不如教人钓鱼」。这本书除了评述秦始皇一生之外,还让读者认识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还教读者怎么样阅读中国史书,而且做了示范。这就是给读者一篮子鱼之外,还教读者怎么样阅读中国古代史书。只要阅读这本书,就像进入宝山一样,绝不会空手而归。因此,郑重推荐这本书,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增长智慧。是为序。
推荐序
一堂深具启发的历史思辨课 台大学术副校长˙台大MOOC总主持人 陈良基 随着资讯科技的日新月异,网路已经走入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更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网路教育不仅有着比过去传统教育更为强大的传播力,更难得的是它对学生本身经济或社会的要求也相对更低。如今任何一个有心想学习的人,不论年龄、国籍、身分,都有可能透过网路接受第一流的大学教育,在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让教育更加的公平。
二○一二年四月由美国史丹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创建了Coursera平台,积极推动新一代的世界大学网路课程。此种免费提供全世界学习的线上课程被称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已成为国外学生线上学习的主流。为确保课程品质,目前 Coursera仅以个别邀请的方式邀请世界顶尖大学加入,各校均以质精量少的方式推出精品课程,做为一流教学的展示橱窗。台湾大学在二○一三年二月获邀加入,并在二○一三年八月同时推出世界最早的华语MOOC课程:「机率」与「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成为领先全球的创举。
「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课程,是由本校历史学系的吕世浩老师受校方邀请所开设的人文通识MOOC课程。开课之初便在网路上引起很大的正面回响,修课人数多达四万人。这门历史课程有别于过去强调记忆的教学方式,透过精细地设计,层层地抛出问题,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得更深。因此有上课的同学,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这是第一次意识到历史是这么有用!」更有同学在网路上称赞为「必须承认,这是来自台湾大学的一场历史的盛宴」。
近日Coursera统计全世界最受大陆学生欢迎的华语课程,前四名全由台湾大学囊括,其中便包括了吕世浩老师所讲授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与「史记」,这是对于台大在网路教育上努力的肯定。而现在吕世浩老师愿意将这门深受欢迎的网路课程,写成通俗易读的历史入门书呈现给读者,这和本校长期以来积极推动优质全人教育的构想是一致的。吕老师博学多闻,被学生推崇为拥有强悍的口才和分析故事的能力,这本书的精采度自不在话下,阅读这本《秦始皇:一场历史的思辨之旅》就像是享受一场历史的盛宴,感动源源不绝!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透过吕老师的生动引导,我们得以深入理解秦始皇这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何在?并且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该如何顺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相信将可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
推荐序
从秦始皇帝到奉元复性:一位管理学者的思辨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讲座教授˙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 陈明哲 世浩是我的「奉元」同门,但我们在书院读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二十多年,本应无缘相识,却在近两年因 先师爱新觉罗毓鋆而结缘。书院三十年前名为「天德黉舍」,后来改为「奉元书院」,其宗旨以「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为核心。
我与世浩的专业迥然不同,他是历史考古学者,个人则钻研企业管理,个性加上专业训练,个人向来谨守学科分际,不敢轻易逾越自身专业而提出评论;此次世浩盛情邀约,首次破例。一来是世浩学养俱佳,才华横溢,更有忧世济民之心;再者,此书打破传统、历史的框架,文章铺陈与扩展方法都让人读来没有距离感,加上本书宗旨,亦与个人在管理教学、研究、平日所思、所行若合符节,对我自己有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因此,恭敬不如从命,谨为文写序推荐,也借此介绍文章特色给各位读者。
「原始察终,反求诸己」。本书将历史人物以接近管理学「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论述分析,以秦始皇为主轴,探讨了环绕秦始皇身边的人物及具体事例,以一个个「小案例」的方式,进行主客观分析,不但分析人物的性情,亦剖析当下的历史条件与局势,以及人物的策略、思考与抉择,最后再探究其是非成败的道理,细细读来,令人有所思、有所得。
有别于坊间历史书籍,本书採用少见的双向互动模式,不仅透过多个案例故事拉近读者与过往历史的距离,同时还利用「换位思考」连结读者与书中人物的关系,这对启发普罗大众,乃至于管理阶层的思辨能力都有莫大帮助。例如书中谈及张良得黄石公兵书的故事,流传千古仍发人深省,本书巧妙结合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来诠释史记,告诉读者「忍」与「先」不仅是张良从黄石公的无言身教所学到的受用心法,也是张良后来协助刘邦得到天下的智慧泉源。
「见盛观衰、慎思明辨」。本书以史证经、以经论史的角度,贯穿了人物的时代精神,在分析不同历史人物想法的过程中,以「思辨」方式启发读者进行大是大非的思考训练,透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史记,着眼于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让读者在历史事件的激盪中,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身处错综时局时,所展现的思虑与谋略。
从本书中,读者可从多元角度来培养「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思辨能力,进而建立具个人见解的思维观点,而非只是依循传统、墨守成规,只求「标准答案」的思考逻辑。
「春秋重人、大易通变」。本书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延续春秋精神与易经穷变通久的思想。作者怀着忧时济世的人文关怀精神,提出历史的三次巨变,第一次是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第二次巨变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第三次巨变则是鸦片战争到今天。
作者借由深入探讨第二次巨变,分析秦汉英雄人物面对时代变革的胸襟与处世精神。并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鼓励正处在第三次巨变的我们,从历史脉络中汲取明哲保身与经世致用的智慧,培养全方位应变能力,中华文化不讲求末日观,而我们也没有悲观的权利,未来历史的发展完全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面对第三次巨变中价值观混乱、人心浮动、社会对立增加的情形,我们只有一肩承担起历史责任,深刻思考人心所向,找到解决天下人问题的方式,才能开创人类文明盛世的新视野。
「感动(化)人心,奉元复性」。本书提出了历史的三个功用「启发智慧」、「审时度势」、「感动人心」,隐含在这三个功用中,还有第四、第五…历史的功用,其中包括「反求诸己」、「明辨是非」到「奉元复性」。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反求诸己的自省功夫,不仅让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更发挥了「古为今用」之效,以古人思想来启发后人智慧;培养明辨是非与拨乱反正的能力,一扫我们心中的迷茫,重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澄明。
奉元复性则是回到人类的根本-「人性」。历史是「人心人性」的组合,从「人心人性」来了解历史是最直接、最务本的方式,也唯有回归到「人心人性」才能掌握历史脉动与规律。历史本有其规律,在此规律面前,唯有秉持谦卑、自省、警惕的恭敬心,方能发掘历史长流中的「真」与「性」。
对于目前身处高科技网路时代的青年,容易抱持追求时尚、只重当下,去历史化、流于片面或单向思维,以及自以为是的心态来说,更是一记当头棒喝。回顾历史是要让我们以古鑑今、拥有超越自我格局的远见,以及带领社会前往光明方向的改变力,回应本书提出在这「格局未定」第三次巨变的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更需敞开视野与胸怀,顺应人性与良知,回归中华文化「夏学」的源头,使华夏文化能对全人类做出和平贡献。
推荐序
振聋发聩吕夫子! 台大MOOC执行长.台大电机系副教授 叶丙成 上个月,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线上课程网站 Coursera,统计最受华语世界学生欢迎、最多人修习的十门课。结果出炉后,创办人 Andrew Ng 教授特别写信跟我恭喜,因为前四名的课程全都由我们台大 MOOC 囊括!这四门课分别是世浩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我的「机率」、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和世浩的「史记」。四门课中,世浩便独佔两门。其中秦始皇课程更是破纪录的有超过四万余人登记修习!在「史记」课程推出后,好几位不同地方的学生,在网路上不约而同的述说他们看完第一集影片后「热泪盈眶」的激动心情。
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竟能有此魅力?光靠网路影片讲课,便能让人「热泪盈眶」?
初识世浩,约莫就是两年前此时。当时我在 PTT 看到某位台大同学发文问大家:「请问哪位老师的课,是念台大四年没修到会觉得很遗憾的?」身为台大教学发展中心的主管,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仔细的看了文章下面数百篇的推文。其中「吕世浩」这个名字,一直不断的出现在推文中,是最多人推的老师。台大学生们在 PTT 上说他的课是:
● 真的能对自己未来有所影响的一门好课
● 台大最值得期待的一门通识之一
● 每次上课都有当头棒喝之感,收获良多
● 台大最有价值的一门课
……
要知道在台大教书,能让台大学生心服口服,是很不容易的,遑论让学生们由衷感动的写出上面的评语。我当下不禁狐疑,这「吕世浩」究竟是什么人物?怎么从来都没听过,却又有这么多学生推荐?我赶紧到网路上查,才发现他是台大前一年的新聘老师。这更让我惊讶了!到校才一年,居然就有这么多学生的推荐?这家伙真的很不简单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邀请到他,来跟我们每年新聘的七八十位新进教师们分享他的教学历程。于是马上跟世浩联络,请他为我们演讲。这便是我俩结缘的开始。
还记得那次世浩在对新进教师演讲时,我真的开了眼界。通常在看别人演讲时,会让我震撼、服气的人不多。但是看到世浩的演讲,我真的服了!他的演讲充满了热情,言语充满了力量,真的振聋发聩!在演讲的数月后,我被学校指派担任台大 MOOC 执行长,负责制作 Coursera 课程。在思索台大 Coursera 的开课人选时,第一个浮现我脑海里的人,便是世浩!
为什么找世浩呢?除了他动人的演讲魅力外,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世浩对历史教育,有着极高的热诚与使命感。世浩曾跟我说过,历史,在古代是历代王侯将相的最佳案例分析教材。其角色就好像今日管理学院的 Case Study 教材一样。古人念历史,是将史书的某事件看到一半后放下,开始假想自己是那事件中的帝王或臣子,针对该事件做周延的思考并决策。接着再续看史书,看看那事件的主人翁后来所做的决策,与我是否相同?他们的成败又如何?根据史书中该事件的成败,个人再来检讨自己思考是否周延?自己决策是否如主人翁般的明智(或愚蠢)?借由读史书不断做模拟决策的过程,个人可以不断的增进处世、决策的智慧。在世浩的心中,历史实在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
可是最让世浩痛心的,是当今历史教育多偏重记忆、背诵的教学法。这样的教法,让很多学子因而对历史失去了兴趣。明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增进智慧的宝藏,却因为教法的问题而被学子所弃,这叫我们如何不痛心?世浩一直以来的志业,便是希望改变当今的历史教育方式,让历史成为启发、增长后人智慧的重要教材。这样的宏愿,让我非常感佩。也因为这样,在我们要邀请台大教授来制作 Coursera 课程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世浩。
经过数个月、数百小时的辛苦制作后,在二○一三年八月三十一号,世浩的「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和我的「机率」终于同步在 Coursera 上线。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有华语的 MOOC 课程上线。课程一推出便获得极大的回响,台大 MOOC 也因此成为华语世界中的一流课程品牌。接着世浩所制作的史记系列课程,亦在 Coursera 推出。推出后广受两岸三地学生的热烈欢迎。台大 MOOC 的成功,世浩真的居功厥伟!
在结束了「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的课程后,世浩开始以文字的方式,将课程相关内容写成了这本书。线上课程的影片固然精采,但文字却是更为隽永。不管是修过线上课程与否的朋友,您都能从此书得到许多启发。见此书如见吕夫子当面说史,精采无比!
身为一个对教育充满热诚的工作者,我何其有幸能与世浩结缘,一同在当今数位学习、MOOC 的浪潮下创造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有一天世浩的宏愿必能实现,让世人重新认识历史的真正价值:
「历史是增进我们处世、决策智慧的宝藏」!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想对各位说的话 「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是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路免费公开课程)上的全球第一门中文文史课程,也是针对非文史专业的同学而设计的通识入门课程。而这本书是希望将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借由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各位读者。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说明这本书的理念和特别之处。
过去我们所上的许多历史课程,内容通常是教授大量的历史知识,课程的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但相对地,却往往不重视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生命有何关联?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用?这种上历史课的方式,其结果便是重记忆而轻思辨,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思考,只想记下标准答案就好了。但历史学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思辨」。强调记忆而忽视思辨,这不但是买椟还珠,更是莫大的遗憾。
教育,应该是让人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仆」。
历史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时」和「变」。时间不断流逝,世界剎剎更新,上一刻正确的事,未必能适用于下一刻;别人用来正确的方法,却未必适用于您。所有的知识,都将随时而变;只有能够运用知识的思辨和智慧,才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资产。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历史思维有「标准答案」这种想法,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都能打破思想的框框,解放各位的思辨能力。在书中,我会借由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案例,来向各位示范学习历史可以如何思维。但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一定要记得,不要把作者的答案当成是「标准答案」。人文学的本质是思辨,思辨有「好」和「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这本书是一门通俗而入门的历史书,因此我将避免繁琐的史料考证,由《史记》中的秦始皇故事出发,向各位说明历史学的有趣和迷人之处,以及和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历史究竟对我们的生命可能有什么样的用处。
感谢各位读完这些话,也请各位用接下来的内容,来验证这本书是否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吕世浩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