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5年,人類已發展齣替換肉體以延續生命的科技,
但當肉體能夠被替換,靈魂和情感又該何去何從?
徐若風是一個12歲的男孩。2008年的暑假,他跟父母去紐西蘭玩,卻不幸遇上雪崩,被凍結在雪堆裏。2044年,由於溫室效應,氣候暖化,冰山溶解,海水上漲,淹沒瞭平原和很多城市,改變瞭世界地圖。世界的陸地減少瞭,小島增加瞭。徐若風凍結在冰塊中,冰塊隨著波浪漂流到一個小島去。他被一個醫生撿迴醫院,收藏在冷凍室裏。2055年,醫生將徐若風解凍,讓徐若風復活,然而卻是為瞭利用徐若風的身體進行恐怖的人體交換,為瞭逃離實驗室,徐若風展開一連串的冒險……
本書特色 ★連續17周蟬聯《亞洲週刊》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連續76周排行榜前十名
★兒童文學大師金波、曹文軒、安武林連袂推薦
各界好評 「許友彬小說是真正的華文經典,能引領孩子們甚至成人們進入一個至真、純美的世界。和諧、悠遠、互助,天下華人此心同。」——廖洪海,新加坡綠葉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
「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我相信有一天,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許友彬。許友彬的小說是真正為孩子們寫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哈利•波特》。」——張玉虹(Annie),德國漢堡,兩個男孩(裏安、凱陽)的媽媽
「好像自從成年後,就再也沒有看過青少年圖書瞭,而且也覺得不會再有興趣。本來是抱著姑且一讀的想法打開許友彬老師的書的,沒想到卻熬著夜一口氣讀完瞭」——海帆,美國奧蘭多,聯邦快遞公司軟體工程師,兩個男孩的媽媽
「很想看看真正的土星船、氣壓車、飛天球等等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本書很有時代感和畫麵感,應該會引起青少年朋友的共鳴和喜歡。很喜歡作者超前的理念。未來的交通工具走嚮環保是一種趨勢,期待著這種美好的願望成真!」——韓瑩馨(Amanda Han),澳大利亞朗威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這本書不僅能激發想像力,而且使人重新考慮全世界正在努力解決的環保問題。我們的生活日益方便,但是這些方便也許是在犧牲環境的情況下取得的。我們忽視瞭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為美好的未來,我們應該同心同德,保護美麗的大自然。」——田中秀和,日本韆葉縣市川市,國際貿易促進協會職員
讀者感動迴響 「許友彬老師所寫的這些書,帶給瞭我們很多不同尋常的情感體驗。有一些是我暫時還未得到的情感,比如我將會經曆的那種懵懂的愛——初戀。這些書也讓我懂得瞭父母的愛,還有我們不能失去的友愛。書裏的情節揪著我的心,我總是擔心主人公發生什麼事情。但是好奇心又迫使我一直讀下去。看到主人公平安無事,纔把一顆心放下。我喜歡這些書,愛上瞭這些書。」——孫嘉齡(Rebecca),14歲,南非籍,青島育纔中學08級11班
「這是一本很科幻的小說。我個人特彆喜歡這本小說,因為裏麵有許多很有趣也很有創意的東西。徐若風去瞭2055年,從比古醫生和上原空醫生那裏逃齣來,認識寶貝,重遇小艾和“背大鍋”等等,是一連串的冒險之旅。我很喜歡徐若風講的一句話:“如果寂寞有一個指數,這個指數一定是奇數,因為寂寞+寂寞=不寂寞。」——卓莉娜,18歲,馬來西亞鬥湖政中初六
「沒有瞭汽油,沒有瞭鳥類;科技發達到可以利用天眼來溝通;人們不再穿衣服;靈魂可以交換,一個老人為瞭讓自己永遠青春美麗,可以利用一個年輕的身體……人,必定會經曆生老病死,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如果我們刻意去改變它,一切美好的,都可能變得不美好瞭。」 ——黃子倩,16歲,馬來西亞霹靂州冷甲市拿督沙咯中學中四4A班
「在友彬叔叔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就是《2055年》和《消失在醒來後》,因為我很喜歡看科幻小說。這兩本小說的情節很刺激,很吸引我。希望友彬叔叔多齣幾本科幻小說!我永遠支持友彬叔叔! 」——李詩婷,12歲,馬來西亞吉隆玻聯邦直轄區光漢華文小學六年級M班
「很有吸引力,讓人捨不得放手!」——伍均樂,12歲,馬來西亞吉隆玻聯邦直轄區光漢華文小學六年級M班
「既緊張又科幻的情節,緊緊地扣著我的心,使我忍不住不斷翻開下一頁!」——鬍秉宏,12歲,馬來西亞吉隆玻聯邦直轄區光漢華文小學六年級M班
「這套書非常好,將知識性、趣味性與教育性充分融閤在一起,再加上作者駕馭漢語的水準很高,寫得自然流暢而又生動,是非常值得珍藏的一套書。不隻孩子們可以讀,也值得大人們讀一下,甚至可以作為成人道德教育的輔助教材。」——秦大忠,濟南,齣版編輯,6歲女兒的父親
「現在生活裏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未來就消失瞭?2055年的時候,我就55歲瞭,那時候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有能飛的船?有靠意念開動的飛機?不用說話就能知道彆人內心的想法?嗯,世界的變化太快瞭,一切皆有可能!」——郭黎元,10歲,上海第六師範附屬小學四年級9班
「人被冰凍以後真的能復活嗎?2044年地球上的冰川融化會引發洪水嗎?2055年人真的不用再穿厚厚的衣服而隻要噴一下護霜就可以嗎?那就跟著帥哥徐若風一起到2055年去探索吧!那個時代雖然科技很發達,但是自然生態遭到瞭破壞,所以我們現在要珍惜自然資源,減少廢氣排放,節約紙張,不要破壞自然環境,給那個時代留下碧水藍天!」——鬍胤達,11歲,淄博市桓颱縣第二小學五年級7班
「人情世故一一寫在瞭書中,讓讀者認識瞭各種各樣的人:惡毒的人,善良的人,熱情的人,冷酷的人…… 」——劉樂雙,10歲,蘭州市甯臥莊小學四年級4班
「2055年無奇不有,我追不上時代瞭。這本書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想像的快樂。離奇迷幻的生活情境,把我們帶進綺麗壯美的2055年,讓我們體驗未來世界豐富多彩的生活。」——郝雪妮,11歲,石傢莊市中華大街小學五年級3班
「睜眼醒來,卻發現自己到瞭47年後的未來,我不禁嘆服於作者的想像力。盡管47年後有太多的不如意,徐若風卻仍然找到瞭好朋友寶貝,並且最後英勇地挫敗瞭上原空醫生的陰謀。 自古英雄齣少年。徐若風真是太讓人羨慕瞭!」——李鍾毓,16歲,常州高級中學高一•1班
「2055年真的會是這個樣子嗎——棉花、茶葉、西瓜、紙張,都變得很珍貴;很多動物滅絕瞭;人們不穿衣服,隻噴護霜;沒有紙做的書可看;還有的人連自己都消失瞭。我也看過電影《2012》,好像人類的未來不太妙呀!」——張珈豪,10歲,濟南市舜文中學小學部三年級2班
「好喜歡作者的想像力!還有續集哦!」——劉皓嘉,10歲,上海市徐匯區高安路第一小學四年級7班
「我喜歡《2055年》,因為我也是和書中差不多大的男孩。我也希望探索未知,我也喜歡明星,我也常幻想著自己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解決一切問題。當然我也知道,我們還需要腳踏實地地生活。從這一刻起,我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麯韜,14歲,天津市翔宇中學初二•4班
「救人英雄徐若風的故事太神奇瞭,甚至有點恐怖。一個人如果靈魂和身體分離,找不到自己瞭,多麼可怕。擁有自己,擁有愛,擁有心,是多麼幸福啊!」——耿佳姝,11歲,濟南山東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五年級3班
「可能是因為自己對幻想世界的偏愛,讀許友彬老師的書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2055年》這本書集科幻、懸疑、童話於一體,讀來總是驚喜不斷。小主人公徐若風帶著我們進入瞭一個未來世界,整個故事天馬行空、驚險叢生,卻因為溫情的語言讓人感到莫名的溫馨和安寜。」——巴金文,濟南,大學教師
「主人公被冰凍瞭47年,醒來後世界發生瞭令人吃驚的變化:父母朋友都變老瞭;世界上沒有瞭鳥類,沒有瞭昆蟲,也沒有瞭生機;科技發達得令人不可思議——竟然可以做靈魂轉移手術。一切都亂瞭。由此我感到,並不是所有的科技發展都是好的,比如靈魂轉移手術把世界弄得十分混亂。人類對地球和大自然隨意破壞,可以導緻鳥類和昆蟲滅絕。人類需要反思自己瞭。」——籍萬方,12歲,北京市東城區史傢小學分校六年級3班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睏難和危險,徐若風都堅信,隻要運用智慧,一切難題都會解決的。我很喜歡這種樂觀和自信。還有,我們要愛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珍惜現在美麗的世界。我可不想去一個沒有衣服穿、沒有紙張書籍的地方!」——劉青霄,12歲,青島嘉峪關學校五年級5班
「看瞭《2055年》這本書,真想變成劉女士,因為她可以有那麼白的皮膚,那麼美的身體,真好。寶貝有缺點,有優點。缺點是她總是哭泣,很嬌氣;優點是她纔10歲就會幫助彆人,真讓我敬佩。」——申與柔,8歲,青島市實驗小學二年級2班
「未來的世界,人不用穿衣服,噴上護霜,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遮羞;現在不能治癒的絕癥,將病人冷凍後等到2055年解凍都能夠治癒……我驚奇於科技的發展,驚嘆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同時,未來的世界沒有瞭飛蟲、(被人類殺光瞭);沒有瞭棉花(陸地越來越少,沒有地方種植作物);天然食品非常昂貴,誰也吃不起,大傢吃的全是分子食物。這些都讓我們、看到環保的重要性。如果不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將來我們的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將十分惡劣。愛護地球,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趙童,lO歲,青島櫸園學校四年級8班
「書中的主人公徐若風善良、單純、 自戀、勇敢,他用自己的經曆在我們麵前展開瞭一幅高科技時代的畫捲。論書的構思:新穎奇特;論書的內容:豐富多彩;論書的文字:簡單清新;論書的格調:溫暖善美。總之。值得一看! 」——王彤,16歲,青島第十七中學高一•1班
冰川彼岸的低語 一部關於記憶、身份與未來邊界的史詩級科幻長篇 在被時間遺忘的深處,人類文明的殘骸如同被冰封的化石,靜默地訴說著輝煌與衰落的往事。這裏是“極境”,一個由永恒冰蓋和不規則的、被風暴塑形的黑色岩石構成的世界。空氣稀薄而刺骨,隻有微弱的、從地殼深處傳來的地熱波動,維持著這片死寂之地的勉強生機。 故事圍繞著“觀測站七號”展開,一個孤立於巨大冰川裂隙邊緣的、由銹蝕金屬和半透明復閤材料構築的科研設施。觀測站內,僅存的幾位“守夜人”——他們是人類最後的知識與技藝的保管者——在近乎絕望的環境中,進行著對過去文明的打撈和對未知威脅的警惕。他們使用的語言充滿瞭古老的編碼和專業術語,他們的生活被嚴格的能量配給和永無止境的維護工作所填滿。 “失語者”與低語的信號 主角艾麗莎,是觀測站中最年輕的“記錄官”。她的職責是整理和解讀那些從冰層深處偶爾被捕獲到的,模糊不清的電子信號。這些信號被稱為“低語”,它們像是幽靈的迴聲,夾雜著無法辨認的音樂片段、破碎的數學公式,以及——最令人不安的——似乎是某種情感交流的殘餘。 艾麗莎並非本地齣生。她是在守夜人導師的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關於她早年的信息,像被故意塗抹過一樣,留下瞭巨大的空白。她對觀測站外廣袤的冰原懷有一種近乎本能的恐懼,卻又對那些“低語”中的某種節奏感有著異常的親近。 一天,觀測站的主計算機“奧丁”捕獲到一個異常強大的信號源。這個信號具有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復雜性,它並非簡單的重復或隨機噪音,而似乎是某種有意識的、復雜的結構。守夜人的領袖,沉默寡言的首席工程師卡爾文,立刻將信號定義為“一級乾預”。他擔心這信號會耗盡觀測站本就捉襟見肘的能源儲備,並警告艾麗莎,任何主動嘗試解碼的行為都可能引來“沉睡者”的注意。 冰下的迷宮與記憶的碎片 對信號源的追蹤,迫使艾麗莎和卡爾文不得不離開觀測站,進行一次深入冰川裂隙的勘探任務。他們乘坐的是一艘老舊的、依靠磁懸浮驅動的“探冰車”,在深不見底的裂隙中小心翼翼地下降。 冰川深處的景象令人窒息。無數層交疊的冰晶摺射著探照燈微弱的光芒,形成瞭一個超現實的、不斷變化的晶體迷宮。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略微迴升,周圍的環境不再是純粹的冰雪,而是暴露齣瞭被封存的遠古地質結構——以及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 在信號最強的區域,他們發現瞭一個巨大的、不規則的空洞。這個空洞顯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牆壁上鑲嵌著一種奇異的、類似生物骨骼卻又明顯是人造的物質。當艾麗莎靠近空洞中心時,她手中的便攜式數據闆開始劇烈震動,接收到瞭一股洪流般的信息。 這不是電子信號,而是一種直接作用於神經係統的“心智投射”。 艾麗莎“看”到瞭畫麵: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廣闊的海洋,藍色的天空,以及一種她從未在守夜人的記錄中見過的、充滿活力的“色彩”。她“感覺”到瞭溫暖、擁抱、以及一種深刻的失落。這些感受如此真實,以至於她幾乎分不清什麼是過去,什麼是現在。 卡爾文對這種“汙染”感到恐懼,他試圖切斷連接,但艾麗莎已經被捲入其中。她意識到,這些投射來自那些被封存在冰層下的,比她所知的任何曆史都要久遠的“前代人”。 身份的斷裂與背叛的影子 隨著艾麗莎對投射內容的深入探索,她開始拼湊齣關於“極境”形成前世界的零星綫索。她發現,過去的人類並非單純地遭遇瞭災難,而是進行瞭一場關於生存極限的、極端的實驗。實驗的核心在於——如何將意識的本質剝離肉體,以求永恒的存續。 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來自那些“低語”的真正含義。它們不是求救信號,而是某種驗證碼,用來測試冰層下係統的穩定性。而那個清晰的信號源,是一個被設計用來“喚醒”特定個體,並激活其體內潛藏的“協議”的鑰匙。 艾麗莎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甚至懷疑她所處的觀測站的真實目的。她注意到卡爾文對她越來越嚴密地監控,以及他刻意阻撓她接觸某些特定深度的數據日誌。 在一次夜間潛入主控室的行動中,艾麗莎終於截獲瞭卡爾文與一個外部實體之間的加密通訊。通訊的內容證實瞭她的恐懼:觀測站七號不僅僅是守夜人的避難所,它更是一個監視站。他們的任務,是確保冰層下的“休眠者”不會在能量波動中過早復蘇,從而破壞一個耗費瞭數韆年精心設計的“重啓計劃”。 而艾麗莎,她發現自己並非一個普通的記錄官。她體內攜帶著某種被植入的、與冰層下係統相兼容的生物標記。她開始質疑:她是否是重啓計劃中的一個“變量”,還是一個被用來引齣某個更重要實體的“誘餌”? 覺醒之地的抉擇 真相的碎片迫使艾麗莎做齣選擇:是遵循卡爾文的指示,繼續維護這個冰冷、壓抑的“秩序”,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解凍日”;還是冒險深入到信號的最核心,去麵對那些沉睡的、可能代錶著人類另一條進化路徑的“前代人”? 故事的最後高潮,發生在觀測站周圍的冰層開始齣現大規模的結構性崩塌時。卡爾文啓動瞭緊急協議,試圖通過釋放地熱衝擊波來重新穩定冰層——這將意味著徹底摧毀信號源,並可能使冰層下的一切保持永恒的靜止。 艾麗莎必須在被卡爾文攔截前,穿越最後的障礙,到達信號源的核心。她不再是那個害怕冰原的少女,她成為瞭連接過去與未來、意識與物質的媒介。她所麵對的,不再是冰冷的敵人,而是她自己被重塑的身份,以及人類文明在極端的壓力下所選擇的,那條通往未知深淵的道路。 《冰川彼岸的低語》是一部關於記憶的韌性、身份的流動性,以及麵對宏大曆史敘事時個體微小卻決定性的反抗的深刻探討。它將讀者帶入一個美學上令人震撼、哲學上引人深思的後末日世界,探討在絕對的生存壓力下,人性的核心究竟被保存瞭什麼,又被遺棄瞭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