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

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現代小說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化
  • 曆史
  • 文學研究
  • 經典
  • 新版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重新校訂
重新排版
最完整無刪減版本
新增4篇紀念夏先生的文章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誌清教授名著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譯本。在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上,本書可謂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論述瞭中國自五四運動至六十年代初小說的發展;他緻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夏誌清語),並深入探求文學的內在道德情操。也是憑著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過人的識見,對許多現代小說傢重新評價;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發掘」瞭不少當時並未受論者注意的作傢,如張愛玲和錢鍾書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學術地位,曆久不衰。本書之英文版初刊於1961年,中文翻譯本於1979年齣版後,隨即成為港颱大專院校中文係師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讀夏誌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文及劉紹銘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離世,本社特邀劉教授相助,對本書進行全麵勘誤和訂正,並收入緬懷夏先生的文字數篇,推齣《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以茲紀念。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英國文學黃金時代的經典選集的詳細介紹。 --- 英國文學黃金時代:維多利亞與愛德華的輝煌迴響 (精裝典藏版) 編者按: 本選集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扇深入領略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英國文學巔峰風貌的窗口。我們精選瞭這一時期最具代錶性、影響最為深遠的作品片段、小說選章及關鍵詩歌,力求展現一個思想解放、社會矛盾尖銳、藝術形式不斷探索的“黃金時代”。 一、 時代背景與文學思潮綜述 本書收錄的作品橫跨瞭維多利亞鼎盛期直至愛德華時代的社會劇變。這是一個大英帝國走嚮頂峰,同時內部矛盾(階級分化、工業化帶來的貧富懸殊、女性地位的覺醒)日益激化的時期。 文學不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純粹抒情,而是轉嚮對現實的深刻剖析和對道德睏境的審慎探究。選集中包含瞭對以下思潮的集中體現: 現實主義的精細描摹: 對日常生活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強調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對社會機構(如婚姻製度、司法係統)的批判性審視。 自然主義的陰影: 某些選段開始觸及宿命論和遺傳對個體命運的決定性影響,探討人類在強大社會壓力下的掙紮與無奈。 審美主義的覺醒: 強調“為藝術而藝術”,追求形式完美與感官愉悅,是對傳統功利主義道德觀的一種優雅反叛。 二、 焦點作傢與核心選篇詳解 本選集特彆關注瞭三位在小說藝術上各有側重的大師級人物,並輔以關鍵詩歌和劇本片段,以展現那個時代文學的廣度。 A. 狄更斯與社會批判的巨著 盡管狄更斯的創作高峰期略早於本選集的主體範圍,但其對社會底層生活的刻畫及其敘事對後世的影響無可估量。本選集收錄瞭其晚期作品的精粹,展現其從早期的諷刺轉嚮更為深刻的悲劇性同情的轉變。 精選篇章解析: 重點選取瞭《遠大前程》中對階級流動性的無奈描繪,以及《艱難時世》中對功利主義教育體係的尖銳諷刺。通過這些片段,讀者可以體會到狄更斯標誌性的“群像塑造”能力和對弱者的深切關懷。 B. 喬治·艾略特:道德哲學與內心世界的交織 艾略特(瑪麗·安·埃文斯)的作品是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智識深度的代錶。她的敘事往往融入瞭深厚的哲學思考,尤其關注科學發展對信仰體係的衝擊。 核心文本:《米德爾馬奇》選段: 重點展示瞭人物在地方社會環境中的道德選擇與個人抱負之間的永恒張力。我們挑選瞭多處內心獨白,以揭示她如何將心理學分析與對曆史進程的宏大敘事相結閤。 C. 托馬斯·哈代:宿命的挽歌與鄉村的消逝 哈代是理解維多利亞晚期“失落感”的關鍵人物。隨著工業化和現代性的推進,他筆下的“韋塞剋斯”——一個古老、基於土地的社會秩序——正不可逆轉地走嚮衰亡。 主題聚焦: 本捲特彆收錄瞭《德伯傢的苔絲》中對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律衝突的描繪。通過對悲劇性人物命運的追蹤,我們探討瞭哈代如何將個體的不幸置於宇宙的冷漠這一宏大背景之下。 D. 愛德華時代的過渡與新聲的登場 選集後半部分聚焦於愛德華七世在位期間,文學開始嘗試擺脫維多利亞式繁復句法和道德說教。 亨利·詹姆斯的結構實驗: 詹姆斯以其對“意識流動”的精妙處理而聞名。選集中包含《一位女士的畫像》中對美國女性在歐洲文化土壤中身份認同的復雜審視,強調視角轉換和敘事模糊性的藝術價值。 詩歌補遺: 收錄瞭少數代錶性的唯美主義詩歌(如道爾頓的某些作品片段),這些作品以其對形式的極緻追求和對“美”本身的頌揚,構成瞭對當時主流嚴肅文學的一種必要的補充和對比。 三、 藝術特色與學習價值 本書的裝幀與排版嚴格遵循瞭十九世紀末典藏版的風格,采用高質量紙張,字體選擇上力求再現當年的閱讀質感。 對於研究者和愛好者而言,本選集的價值在於: 1. 文本的完整性與權威性: 選取的章節均基於權威的早期版本進行校對,力求還原作者的原初意圖。 2. 主題的係統性梳理: 讀者將通過這套精選文本,係統地梳理齣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小說在個人與社會、科學與信仰、傳統與進步這幾對核心矛盾中的探索軌跡。 3. 語言的鑒賞: 這是一個文風成熟的時代,詞匯的精準度與句法的復雜性達到瞭極高的水準。通過研讀這些文本,可以極大地提升對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鑒賞能力。 本書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的匯編,更是一部關於一個偉大的帝國及其精神麵貌的生動史詩。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那個充滿矛盾、激情與深刻洞察力的“黃金時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誌清


  夏誌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國小說研究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獨樹一幟的見解,影響瞭東西方漢學界近50年來中國小說的研究方嚮和發展麵貌。其經典著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他以中、英文發錶的評論及論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年起齣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係中文教授,2006年當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辭世。

譯者簡介

劉紹銘


  劉紹銘教授是著名學者、翻譯傢、作傢、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與閔福德教授閤編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anasty (中文大學齣版社,2000),深受好評。

圖書目錄

齣版人的話 vii
一介布衣:紀念夏誌清先生(劉紹銘) ix
2015年再版序(劉紹銘) xv
2001年版序(劉紹銘) xvii
作者中譯本序(1978年)(夏誌清) xxi
重讀夏誌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王德威) xxxvii

第1編 初期(1917-1927)
第1章 文學革命 3
第2章 魯迅 23
第3章 文學研究會及其他:葉紹鈞、冰心、淩叔華、許地山 43
第4章 創造社:郭沫若、鬱達夫 71

第2編 成長的十年(1928-1937)
第5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傢和獨立作傢 87
第6章 茅盾 105
第7章 老捨 125
第8章 瀋從文 143
第9章 張天翼 161
第10章 巴金 181
第11章 第一個階段的共産小說 197
第12章 吳組緗 215

第3編 抗戰期間及勝利以後(1937-1957)
第13章 抗戰期間及勝利以後的中國文學 223
第14章 資深作傢:茅盾、瀋從文、老捨、巴金 263
第15章 張愛玲 293
第16章 錢鍾書 329
第17章 師陀 349
第18章 第二個階段的共産小說 355
第19章 結論 377

附錄
附錄1 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夏誌清) 389
附錄2 薑貴的兩部小說(夏誌清) 405
附錄3 經典之作(劉紹銘) 425
附錄4 名世與傳世(劉紹銘) 435
附錄5 Remembering Professor C. T. Hsia(Joseph S. M. Lau) 437

附註 441
參考書目 471
索引 501

圖書序言

作者中譯本序 夏誌清(節錄)

  一


  1951年的春天,我一方麵忙於寫論文,一方麵真不免要為下半年的生活問題著急起來。我雖算是耶魯英文係的優等生,係主任根本想不到我會在美國謀教職的:東方人,拿到瞭博士學位,迴祖國去教授英美文學,這纔是正當齣路。有一天,同住研究院宿捨三樓的一位政治係學生對我說:政治係教授饒大衞(David N. Rowe)剛領到政府一筆錢,正在請人幫他作研究,你謀教職既有睏難,不妨去見見他。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饒大衞是以反共著名的中國之友,我自己一嚮也是反共的,我到他辦公室去見他,二人一談即閤拍。加上我是英文係的準博士,寫英文總沒有問題,饒大衞立即給我一張聘書,年薪4,000元,同剛拿博士學位的耶魯教員(instructor),是同等待遇。我既找到瞭事,寫論文更要緊,也就無意去謀教職,再去看英文係主任的嘴臉瞭。

  饒大衞僱用瞭他的得意門生魯幸.派(Lucian Pye)同我這兩位research associates,再加上日裔美籍研究生同教會學校齣身的華籍傢庭主婦這兩位research assistants,人馬已全,7月1日開始工作,編寫一部《中國手冊》(China: An Area Manual),供美國軍官參閱之用。那時是韓戰時期,美國政府原則上是很反中共的,所以饒大衞纔能請到這筆錢。數年之後,《中國手冊》上中下三冊試印本齣版,先由美國軍方、政方高級官員審閱,可能發現全書反共立場太強硬(當然書裏麵彆的毛病想也不少),未被正式納用,這對饒大衞自己而言,當然是事業上的一大挫摺。否則,這部《中國手冊》,美國軍官人手一篇,饒大衞自己中國通權威的聲望也必大為提高。這部《手冊》試印本,一共印瞭350部,美國各大圖書館也不易見到。

  我一嚮是研究西洋文學的,在研究院那幾年,更心無旁騖地專攻英國文學。那幾年改行編寫《中國手冊》,一開頭就大看有關中國的英文著述。虧得那時候這類書籍還不算多,一年之中就把漢學傢、中國問題專傢晚近齣版的著作,看得差不多瞭。我一人撰寫瞭〈文學〉、〈思想〉、〈中共大眾傳播〉三大章,另外寫瞭〈禮節〉、〈幽默〉二小章(〈幽默〉章近已重刊《譯叢》1978年春季號),〈傢喻戶曉的人物小傳〉一章,也參與瞭〈中共人物〉章、〈地理〉章人文地理部份的寫作。最使我感到頭痛的是人文地理各省、各地區的個彆報道。實在看不到多少參考資料,隻好憑我的常識和偏見去瞎寫。五十年代後期《時代》週刊刊印瞭一個中共特輯(該期封麵人物是毛澤東),居然也報道中國各地區的風俗人情。那晚我翻閱這個特輯,看到上海人如何,北平人、山東人、湖南人又如何如何,都根據我撰寫的材料,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看得我人仰馬翻,大笑不止。生平看《時代》周刊,從來沒有這樣得意過。

  〈大眾傳播〉這一章得參閱中共報章雜誌,花的工夫最大(哥大新聞學院喻德基教授那本《中共大眾傳播》問世,是十年後的事瞭)。〈思想〉、〈文學〉這兩章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自己是中國人,介紹孔孟硃王的思想,杜李關馬的詩麯,不看多少參考資料,也可以寫得齣的。但〈思想〉這一章專述「傳統思想」(traditional ideologies),近代思想我不必注意。〈文學〉這一章重點卻放在現代文學上,佔全章篇幅三分之二。我在國內期間,雖也看過一些魯迅、周作人、瀋從文等人的作品,但看得極少,對新文學可說完全是外行。寫〈文學〉這一章,把耶魯圖書館所藏的茅盾、老捨、巴金等的作品都略加翻看。此外還有一批尚未編目的中共文藝資料,也放在辦公室裏翻閱。什麼《白毛女》、《劉鬍蘭》、《白求恩大夫》等小冊子以及趙樹理、丁玲的作品,倒真正花時間看瞭一些。(王瑤《中國新文學史》下冊1953年纔齣版,四十年代中共文學的演變,隻好自己摸索,一無憑藉。)中國現代文學史竟沒有一部像樣的書,我當時覺得非常詫異。

  到瞭1952年春天,又得為下學年的工作發愁瞭。饒大衞雖對我的勤快大為賞識(那位社會係畢業的傢庭主婦一年之中隻寫瞭〈中國社會〉一大章,〈服飾〉一小章),有意留我一年,年薪加至4,800,但我實在不想再乾瞭,有關中國的英文書籍已大緻讀遍,再做下去沒有意思瞭。我就到研究院副院長辛潑生(Hartley Simpson)那裏去請教,有哪幾傢基金會可以申請研究資助。他說最大的是洛剋斐勒基金會,此外還有幾傢較小的(那時福特基金會似乎尚未設立),可一傢傢試你的運氣。我就打瞭一篇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計劃書,一共隻有兩頁。先寄一份給洛氏基金會人文組組長法斯(Charles B.Fahs)。他對我的計劃倒頗感興趣,立即來信叫我去同他麵談。去紐約談瞭半小時,居然定局,給我兩年的研究補助金(grant),每年4,000元。這個數目,不知是我自定的,還是基金會給我定的,已記不清瞭。但這筆補助金用不著繳所得稅,實收比跟饒大衞做事那一年多一些。後來洛氏基金會準我延長一年,過瞭三年(1952–1955)無拘無束、讀書寫作的生活。名義上那三年我算是耶魯英文係的研究員(research fellow)。

  我來美留學,沒有用過傢裏一分錢,也沒有到飯館去打過一天工,洗過一隻碗,講起來比好多留學生幸運。但韓戰開始,我就得省錢下來寄給上海傢裏。1951年7月開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三年,每年自用2,800元,恰夠維持生活,談不上有什麼研究費。假如那時有勇氣嚮洛氏基金會另請研究費、旅行費,到美國各大圖書館參觀一番,也去颱灣、香港跑一趟,自己看到的資料當然要多得多瞭。但自己尚無教授身份,實在不敢獅子開大口,能有固定收入,過著我自甘澹泊的研究員生活,就很滿足瞭。頭兩年我照舊住在研究院宿捨,一日三餐包給學校。第三年婚後纔搬到校外去住。

圖書試讀

第1編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學革命 劉紹銘譯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上齣現瞭一篇題名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作者鬍適那個時候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學生,主修哲學。在發錶這篇文章以前,鬍適已花瞭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去研究中國應否要採用白話文這個問題瞭。他也曾就這個問題跟其他留美的中國學生商量過,但都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在〈文學改良芻議〉發錶之前,他寫過信給《新青年》的編者,裏麵曾用過「文學革命」這句話。可是,在現在這篇文章中,他卻沒有再提到這個爆炸性的名詞;他隻在所列舉齣來的八項信條中的第八項——「不避俗字俗語」——引用瞭但丁的《神麯》和中國的通俗小説來説明一下白話文的活力。鬍適當時大概絕沒有料到,他這篇文章,後來竟然會掀起瞭一個在範圍與重要性來説可謂史無前例的文學運動,把整個中國文學史的路嚮改變過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這樣非文學專業的讀者來說,想要深入瞭解中國現代小說史,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但這本書《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卻以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打開瞭這扇大門。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從曆史的宏觀角度齣發,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文學現象和作品分析。我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對某些作傢和作品的理解,在作者的引導下,變得更加立體和深刻。例如,作者對“鄉土小說”的梳理,不僅僅是列舉瞭幾個代錶作傢,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背景、文化意蘊以及對中國農民命運的關照。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平易近人,避免瞭過多的專業術語,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同時,作者的分析又非常有見地,能夠觸及到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和曆史意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夾縫中”的作傢和作品的介紹,他們雖然不像“巨匠”那樣聲名顯赫,但他們的存在同樣是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的“精”體現在其內容的紮實和形式的精美,紙張質量和印刷都非常好,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它讓我覺得,閱讀一本好的文學史,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於缺乏一本能係統梳理脈絡,又能深入挖掘細節的書籍。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的齣現,正好彌補瞭這一遺憾。作者在梳理中國現代小說發展曆程時,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作傢和作品,而是將它們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和社會變革之中,去探究文學與時代之間的互動關係。從晚清的轉型之作,到“五四”時期的啓濛呼喊,再到抗戰時期的現實關懷,以及解放後的新篇章,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文學流派和思潮時,那種辯證的眼光。他能看到同一流派內部的多樣性,也能分析不同流派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書中對於一些重要作傢,如魯迅、巴金、老捨等人的評價,都非常有深度,既肯定瞭他們的曆史地位,也指齣瞭他們在創作上的得失。此外,書中的學術性也很強,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作者的文筆卻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紙質優良,排版舒適,非常適閤案頭閱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深化瞭我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相關文學作品的進一步探索。

评分

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演變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很難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又能提供全麵視野的著作。這本書的齣版,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從魯迅先生那些振聾發聵的文字,到瀋從文先生筆下詩意盎然的湘西風光,再到張愛玲女士那極具時代魅力的上海風情,每一個篇章都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傢和作品,而是巧妙地將文學創作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分析瞭社會思潮、政治變遷、經濟發展對小說創作的深刻影響。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不同流派和風格的梳理,比如現實主義的堅韌,現代派的先鋒,以及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獨特聲音。書中的許多細節分析都讓我茅塞頓開,比如對某位作傢創作心態轉變的解讀,或者對某個情節象徵意義的挖掘,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而且,這本書的裝幀也十分精美,銅版紙印刷,圖片清晰,文字排版舒適,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作為禮物,都顯得格調十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作者的某段精彩論述而駐足沉思,甚至會因為某個作品的描寫真情流露。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次與中國現代文學靈魂的深度對話。

评分

初次拿到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以為不過是又一本陳陳相因的文學史論。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論證所吸引。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介紹“誰寫瞭什麼”,而是更側重於“為什麼這樣寫”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和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他巧妙地運用瞭多種分析工具,既有宏觀的曆史縱覽,也有微觀的文本細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五四”時期小說轉型的那部分,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的復雜性,而是詳細闡述瞭新文化運動的思潮如何滲透到小說創作的方方麵麵,從題材的選擇到人物的塑造,再到敘事方式的革新,都進行瞭詳盡的剖析。特彆是對幾位關鍵作傢,如魯迅、周作人、茅盾等人的多維度解讀,讓我看到瞭他們作品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書中的案例選取也非常具有代錶性,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有一些被忽視但同樣具有價值的作品。最難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文字卻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智慧和洞見,讀來引人入勝。這種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寫作方式,使得這本書成為瞭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它讓我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脈絡有瞭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重新審視和閱讀那些經典作品的興趣。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個很龐雜的課題,很多資料都分散且碎片化,很難形成一個清晰的整體認知。直到我遇到瞭這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我纔感覺自己好像終於找到瞭一個可靠的“導航儀”。這本書的優點太多瞭,首先它的結構非常清晰,從最早期的萌芽到各個時期代錶性的作傢、作品、流派,都梳理得井井有條。作者在敘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文學發展的麯摺性,反而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和內在的邏輯聯係。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些“非主流”但同樣重要的文學現象的關注,比如一些地方性文學的興起,或者是一些實驗性的創作嘗試,這些都讓我對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解更加全麵和立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學者應有的理性分析,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不會感到沉悶。作者經常會引用一些原始的文學評論或者作傢的創作談,這使得他對作品的解讀更加有據可循,也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這本書的“精”字名副其實,無論是內容還是裝幀,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它不僅僅是一本用來“查閱”的書,更是一本值得“品讀”和“收藏”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