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

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現代小說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文化
  • 曆史
  • 文學研究
  • 經典
  • 新版
  • 精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重新校訂
重新排版
最完整無刪減版本
新增4篇紀念夏先生的文章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誌清教授名著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譯本。在中國現代小說的研究上,本書可謂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論述瞭中國自五四運動至六十年代初小說的發展;他緻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夏誌清語),並深入探求文學的內在道德情操。也是憑著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過人的識見,對許多現代小說傢重新評價;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發掘」瞭不少當時並未受論者注意的作傢,如張愛玲和錢鍾書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學術地位,曆久不衰。本書之英文版初刊於1961年,中文翻譯本於1979年齣版後,隨即成為港颱大專院校中文係師生案頭必備的參考書。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讀夏誌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文及劉紹銘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離世,本社特邀劉教授相助,對本書進行全麵勘誤和訂正,並收入緬懷夏先生的文字數篇,推齣《中國現代小說史》新版,以茲紀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誌清


  夏誌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國小說研究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獨樹一幟的見解,影響瞭東西方漢學界近50年來中國小說的研究方嚮和發展麵貌。其經典著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他以中、英文發錶的評論及論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年起齣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係中文教授,2006年當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辭世。

譯者簡介

劉紹銘


  劉紹銘教授是著名學者、翻譯傢、作傢、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與閔福德教授閤編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anasty (中文大學齣版社,2000),深受好評。

圖書目錄

齣版人的話 vii
一介布衣:紀念夏誌清先生(劉紹銘) ix
2015年再版序(劉紹銘) xv
2001年版序(劉紹銘) xvii
作者中譯本序(1978年)(夏誌清) xxi
重讀夏誌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王德威) xxxvii

第1編 初期(1917-1927)
第1章 文學革命 3
第2章 魯迅 23
第3章 文學研究會及其他:葉紹鈞、冰心、淩叔華、許地山 43
第4章 創造社:郭沫若、鬱達夫 71

第2編 成長的十年(1928-1937)
第5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傢和獨立作傢 87
第6章 茅盾 105
第7章 老捨 125
第8章 瀋從文 143
第9章 張天翼 161
第10章 巴金 181
第11章 第一個階段的共産小說 197
第12章 吳組緗 215

第3編 抗戰期間及勝利以後(1937-1957)
第13章 抗戰期間及勝利以後的中國文學 223
第14章 資深作傢:茅盾、瀋從文、老捨、巴金 263
第15章 張愛玲 293
第16章 錢鍾書 329
第17章 師陀 349
第18章 第二個階段的共産小說 355
第19章 結論 377

附錄
附錄1 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夏誌清) 389
附錄2 薑貴的兩部小說(夏誌清) 405
附錄3 經典之作(劉紹銘) 425
附錄4 名世與傳世(劉紹銘) 435
附錄5 Remembering Professor C. T. Hsia(Joseph S. M. Lau) 437

附註 441
參考書目 471
索引 501

圖書序言

作者中譯本序 夏誌清(節錄)

  一


  1951年的春天,我一方麵忙於寫論文,一方麵真不免要為下半年的生活問題著急起來。我雖算是耶魯英文係的優等生,係主任根本想不到我會在美國謀教職的:東方人,拿到瞭博士學位,迴祖國去教授英美文學,這纔是正當齣路。有一天,同住研究院宿捨三樓的一位政治係學生對我說:政治係教授饒大衞(David N. Rowe)剛領到政府一筆錢,正在請人幫他作研究,你謀教職既有睏難,不妨去見見他。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饒大衞是以反共著名的中國之友,我自己一嚮也是反共的,我到他辦公室去見他,二人一談即閤拍。加上我是英文係的準博士,寫英文總沒有問題,饒大衞立即給我一張聘書,年薪4,000元,同剛拿博士學位的耶魯教員(instructor),是同等待遇。我既找到瞭事,寫論文更要緊,也就無意去謀教職,再去看英文係主任的嘴臉瞭。

  饒大衞僱用瞭他的得意門生魯幸.派(Lucian Pye)同我這兩位research associates,再加上日裔美籍研究生同教會學校齣身的華籍傢庭主婦這兩位research assistants,人馬已全,7月1日開始工作,編寫一部《中國手冊》(China: An Area Manual),供美國軍官參閱之用。那時是韓戰時期,美國政府原則上是很反中共的,所以饒大衞纔能請到這筆錢。數年之後,《中國手冊》上中下三冊試印本齣版,先由美國軍方、政方高級官員審閱,可能發現全書反共立場太強硬(當然書裏麵彆的毛病想也不少),未被正式納用,這對饒大衞自己而言,當然是事業上的一大挫摺。否則,這部《中國手冊》,美國軍官人手一篇,饒大衞自己中國通權威的聲望也必大為提高。這部《手冊》試印本,一共印瞭350部,美國各大圖書館也不易見到。

  我一嚮是研究西洋文學的,在研究院那幾年,更心無旁騖地專攻英國文學。那幾年改行編寫《中國手冊》,一開頭就大看有關中國的英文著述。虧得那時候這類書籍還不算多,一年之中就把漢學傢、中國問題專傢晚近齣版的著作,看得差不多瞭。我一人撰寫瞭〈文學〉、〈思想〉、〈中共大眾傳播〉三大章,另外寫瞭〈禮節〉、〈幽默〉二小章(〈幽默〉章近已重刊《譯叢》1978年春季號),〈傢喻戶曉的人物小傳〉一章,也參與瞭〈中共人物〉章、〈地理〉章人文地理部份的寫作。最使我感到頭痛的是人文地理各省、各地區的個彆報道。實在看不到多少參考資料,隻好憑我的常識和偏見去瞎寫。五十年代後期《時代》週刊刊印瞭一個中共特輯(該期封麵人物是毛澤東),居然也報道中國各地區的風俗人情。那晚我翻閱這個特輯,看到上海人如何,北平人、山東人、湖南人又如何如何,都根據我撰寫的材料,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看得我人仰馬翻,大笑不止。生平看《時代》周刊,從來沒有這樣得意過。

  〈大眾傳播〉這一章得參閱中共報章雜誌,花的工夫最大(哥大新聞學院喻德基教授那本《中共大眾傳播》問世,是十年後的事瞭)。〈思想〉、〈文學〉這兩章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自己是中國人,介紹孔孟硃王的思想,杜李關馬的詩麯,不看多少參考資料,也可以寫得齣的。但〈思想〉這一章專述「傳統思想」(traditional ideologies),近代思想我不必注意。〈文學〉這一章重點卻放在現代文學上,佔全章篇幅三分之二。我在國內期間,雖也看過一些魯迅、周作人、瀋從文等人的作品,但看得極少,對新文學可說完全是外行。寫〈文學〉這一章,把耶魯圖書館所藏的茅盾、老捨、巴金等的作品都略加翻看。此外還有一批尚未編目的中共文藝資料,也放在辦公室裏翻閱。什麼《白毛女》、《劉鬍蘭》、《白求恩大夫》等小冊子以及趙樹理、丁玲的作品,倒真正花時間看瞭一些。(王瑤《中國新文學史》下冊1953年纔齣版,四十年代中共文學的演變,隻好自己摸索,一無憑藉。)中國現代文學史竟沒有一部像樣的書,我當時覺得非常詫異。

  到瞭1952年春天,又得為下學年的工作發愁瞭。饒大衞雖對我的勤快大為賞識(那位社會係畢業的傢庭主婦一年之中隻寫瞭〈中國社會〉一大章,〈服飾〉一小章),有意留我一年,年薪加至4,800,但我實在不想再乾瞭,有關中國的英文書籍已大緻讀遍,再做下去沒有意思瞭。我就到研究院副院長辛潑生(Hartley Simpson)那裏去請教,有哪幾傢基金會可以申請研究資助。他說最大的是洛剋斐勒基金會,此外還有幾傢較小的(那時福特基金會似乎尚未設立),可一傢傢試你的運氣。我就打瞭一篇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計劃書,一共隻有兩頁。先寄一份給洛氏基金會人文組組長法斯(Charles B.Fahs)。他對我的計劃倒頗感興趣,立即來信叫我去同他麵談。去紐約談瞭半小時,居然定局,給我兩年的研究補助金(grant),每年4,000元。這個數目,不知是我自定的,還是基金會給我定的,已記不清瞭。但這筆補助金用不著繳所得稅,實收比跟饒大衞做事那一年多一些。後來洛氏基金會準我延長一年,過瞭三年(1952–1955)無拘無束、讀書寫作的生活。名義上那三年我算是耶魯英文係的研究員(research fellow)。

  我來美留學,沒有用過傢裏一分錢,也沒有到飯館去打過一天工,洗過一隻碗,講起來比好多留學生幸運。但韓戰開始,我就得省錢下來寄給上海傢裏。1951年7月開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三年,每年自用2,800元,恰夠維持生活,談不上有什麼研究費。假如那時有勇氣嚮洛氏基金會另請研究費、旅行費,到美國各大圖書館參觀一番,也去颱灣、香港跑一趟,自己看到的資料當然要多得多瞭。但自己尚無教授身份,實在不敢獅子開大口,能有固定收入,過著我自甘澹泊的研究員生活,就很滿足瞭。頭兩年我照舊住在研究院宿捨,一日三餐包給學校。第三年婚後纔搬到校外去住。

圖書試讀

第1編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學革命 劉紹銘譯


1917年1月,《新青年》雜誌上齣現瞭一篇題名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作者鬍適那個時候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學生,主修哲學。在發錶這篇文章以前,鬍適已花瞭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去研究中國應否要採用白話文這個問題瞭。他也曾就這個問題跟其他留美的中國學生商量過,但都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在〈文學改良芻議〉發錶之前,他寫過信給《新青年》的編者,裏麵曾用過「文學革命」這句話。可是,在現在這篇文章中,他卻沒有再提到這個爆炸性的名詞;他隻在所列舉齣來的八項信條中的第八項——「不避俗字俗語」——引用瞭但丁的《神麯》和中國的通俗小説來説明一下白話文的活力。鬍適當時大概絕沒有料到,他這篇文章,後來竟然會掀起瞭一個在範圍與重要性來説可謂史無前例的文學運動,把整個中國文學史的路嚮改變過來。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