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精)

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现代小说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文学研究
  • 经典
  • 新版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新校订
重新排版
最完整无删减版本
新增4篇纪念夏先生的文章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教授名着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译本。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上,本书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语),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也是凭着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过人的识见,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和钱钟书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学术地位,历久不衰。本书之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中文翻译本于1979年出版后,随即成为港台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文及刘绍铭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离世,本社特邀刘教授相助,对本书进行全面勘误和订正,并收入缅怀夏先生的文字数篇,推出《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以兹纪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志清


  夏志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国小说研究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独树一帜的见解,影响了东西方汉学界近50年来中国小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面貌。其经典着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他以中、英文发表的评论及论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年起出任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中文教授,200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辞世。

译者简介

刘绍铭


  刘绍铭教授是着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岭南大学荣休教授,着作等身。与闵福德教授合编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anasty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深受好评。

图书目录

出版人的话 vii
一介布衣:纪念夏志清先生(刘绍铭) ix
2015年再版序(刘绍铭) xv
2001年版序(刘绍铭) xvii
作者中译本序(1978年)(夏志清) xxi
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 xxxvii

第1编 初期(1917-1927)
第1章 文学革命 3
第2章 鲁迅 23
第3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许地山 43
第4章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 71

第2编 成长的十年(1928-1937)
第5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独立作家 87
第6章 茅盾 105
第7章 老舍 125
第8章 沈从文 143
第9章 张天翼 161
第10章 巴金 181
第11章 第一个阶段的共产小说 197
第12章 吴组缃 215

第3编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1937-1957)
第13章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的中国文学 223
第14章 资深作家: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263
第15章 张爱玲 293
第16章 钱钟书 329
第17章 师陀 349
第18章 第二个阶段的共产小说 355
第19章 结论 377

附录
附录1 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夏志清) 389
附录2 姜贵的两部小说(夏志清) 405
附录3 经典之作(刘绍铭) 425
附录4 名世与传世(刘绍铭) 435
附录5 Remembering Professor C. T. Hsia(Joseph S. M. Lau) 437

附註 441
参考书目 471
索引 501

图书序言

作者中译本序 夏志清(节录)

  一


  1951年的春天,我一方面忙于写论文,一方面真不免要为下半年的生活问题着急起来。我虽算是耶鲁英文系的优等生,系主任根本想不到我会在美国谋教职的:东方人,拿到了博士学位,回祖国去教授英美文学,这才是正当出路。有一天,同住研究院宿舍三楼的一位政治系学生对我说:政治系教授饶大衞(David N. Rowe)刚领到政府一笔钱,正在请人帮他作研究,你谋教职既有困难,不妨去见见他。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饶大衞是以反共着名的中国之友,我自己一向也是反共的,我到他办公室去见他,二人一谈即合拍。加上我是英文系的准博士,写英文总没有问题,饶大衞立即给我一张聘书,年薪4,000元,同刚拿博士学位的耶鲁教员(instructor),是同等待遇。我既找到了事,写论文更要紧,也就无意去谋教职,再去看英文系主任的嘴脸了。

  饶大衞僱用了他的得意门生鲁幸.派(Lucian Pye)同我这两位research associates,再加上日裔美籍研究生同教会学校出身的华籍家庭主妇这两位research assistants,人马已全,7月1日开始工作,编写一部《中国手册》(China: An Area Manual),供美国军官参阅之用。那时是韩战时期,美国政府原则上是很反中共的,所以饶大衞才能请到这笔钱。数年之后,《中国手册》上中下三册试印本出版,先由美国军方、政方高级官员审阅,可能发现全书反共立场太强硬(当然书里面别的毛病想也不少),未被正式纳用,这对饶大衞自己而言,当然是事业上的一大挫折。否则,这部《中国手册》,美国军官人手一篇,饶大衞自己中国通权威的声望也必大为提高。这部《手册》试印本,一共印了350部,美国各大图书馆也不易见到。

  我一向是研究西洋文学的,在研究院那几年,更心无旁骛地专攻英国文学。那几年改行编写《中国手册》,一开头就大看有关中国的英文着述。亏得那时候这类书籍还不算多,一年之中就把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晚近出版的着作,看得差不多了。我一人撰写了〈文学〉、〈思想〉、〈中共大众传播〉三大章,另外写了〈礼节〉、〈幽默〉二小章(〈幽默〉章近已重刊《译丛》1978年春季号),〈家喻户晓的人物小传〉一章,也参与了〈中共人物〉章、〈地理〉章人文地理部份的写作。最使我感到头痛的是人文地理各省、各地区的个别报道。实在看不到多少参考资料,只好凭我的常识和偏见去瞎写。五十年代后期《时代》週刊刊印了一个中共特辑(该期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居然也报道中国各地区的风俗人情。那晚我翻阅这个特辑,看到上海人如何,北平人、山东人、湖南人又如何如何,都根据我撰写的材料,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看得我人仰马翻,大笑不止。生平看《时代》周刊,从来没有这样得意过。

  〈大众传播〉这一章得参阅中共报章杂志,花的工夫最大(哥大新闻学院喻德基教授那本《中共大众传播》问世,是十年后的事了)。〈思想〉、〈文学〉这两章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自己是中国人,介绍孔孟朱王的思想,杜李关马的诗曲,不看多少参考资料,也可以写得出的。但〈思想〉这一章专述「传统思想」(traditional ideologies),近代思想我不必注意。〈文学〉这一章重点却放在现代文学上,佔全章篇幅三分之二。我在国内期间,虽也看过一些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但看得极少,对新文学可说完全是外行。写〈文学〉这一章,把耶鲁图书馆所藏的茅盾、老舍、巴金等的作品都略加翻看。此外还有一批尚未编目的中共文艺资料,也放在办公室里翻阅。什么《白毛女》、《刘胡兰》、《白求恩大夫》等小册子以及赵树理、丁玲的作品,倒真正花时间看了一些。(王瑶《中国新文学史》下册1953年才出版,四十年代中共文学的演变,只好自己摸索,一无凭借。)中国现代文学史竟没有一部像样的书,我当时觉得非常诧异。

  到了1952年春天,又得为下学年的工作发愁了。饶大衞虽对我的勤快大为赏识(那位社会系毕业的家庭主妇一年之中只写了〈中国社会〉一大章,〈服饰〉一小章),有意留我一年,年薪加至4,800,但我实在不想再干了,有关中国的英文书籍已大致读遍,再做下去没有意思了。我就到研究院副院长辛泼生(Hartley Simpson)那里去请教,有哪几家基金会可以申请研究资助。他说最大的是洛克斐勒基金会,此外还有几家较小的(那时福特基金会似乎尚未设立),可一家家试你的运气。我就打了一篇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计划书,一共只有两页。先寄一份给洛氏基金会人文组组长法斯(Charles B.Fahs)。他对我的计划倒颇感兴趣,立即来信叫我去同他面谈。去纽约谈了半小时,居然定局,给我两年的研究补助金(grant),每年4,000元。这个数目,不知是我自定的,还是基金会给我定的,已记不清了。但这笔补助金用不着缴所得税,实收比跟饶大衞做事那一年多一些。后来洛氏基金会准我延长一年,过了三年(1952–1955)无拘无束、读书写作的生活。名义上那三年我算是耶鲁英文系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我来美留学,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到饭馆去打过一天工,洗过一只碗,讲起来比好多留学生幸运。但韩战开始,我就得省钱下来寄给上海家里。1951年7月开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三年,每年自用2,800元,恰够维持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研究费。假如那时有勇气向洛氏基金会另请研究费、旅行费,到美国各大图书馆参观一番,也去台湾、香港跑一趟,自己看到的资料当然要多得多了。但自己尚无教授身份,实在不敢狮子开大口,能有固定收入,过着我自甘澹泊的研究员生活,就很满足了。头两年我照旧住在研究院宿舍,一日三餐包给学校。第三年婚后才搬到校外去住。

图书试读

第1编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革命 刘绍铭译


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上出现了一篇题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胡适那个时候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学生,主修哲学。在发表这篇文章以前,胡适已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去研究中国应否要採用白话文这个问题了。他也曾就这个问题跟其他留美的中国学生商量过,但都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在〈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前,他写过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里面曾用过「文学革命」这句话。可是,在现在这篇文章中,他却没有再提到这个爆炸性的名词;他只在所列举出来的八项信条中的第八项——「不避俗字俗语」——引用了但丁的《神曲》和中国的通俗小説来説明一下白话文的活力。胡适当时大概绝没有料到,他这篇文章,后来竟然会掀起了一个在范围与重要性来説可谓史无前例的文学运动,把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路向改变过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