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乐钟诸体系的源流问题研究

先秦乐钟诸体系的源流问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先秦
  • 乐钟
  • 诸体系
  • 源流
  • 音乐史
  • 古代音乐
  • 中国古代音乐
  • 历史研究
  • 考古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在1994年出版的《先秦乐钟之研究》,主要是钟类乐器的名实研究、先秦乐钟的型态分析,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徐坚评析该书「足以成为过去十余年有关中国青铜器乐钟研究的总结性作品」,该书关于西周甬钟起源的「南北交流说」主张,备受各界肯定与认同。而在之后,作者在青铜钟类乐器的研究又更进一步,本书为这20年来的总结研究成果。

  本书研究的触角更往前延伸,进一步探讨并确认了铜铃与钟的更早源头关系,对于发展过程中的持续影响有诸多申论,有相当醒目的具体学术成果。

  本书研究的范畴相当广泛,涉及了音乐学、考古学、文字学、器物学、工艺学、历史学的领域,作者吕琪昌教授在工艺史有专长的研究,朱文玮老师长期任教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关于二胡、丝弦等乐曲分析由有专长,领域并跨入古代乐钟研究。二人的精深研究,受到业界十分重视。
钟鼎之声:先秦青铜礼器体系的流变与重构 引言: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音乐 本书并非聚焦于先秦礼乐制度的宏大叙事,亦非单纯的考古学器物断代研究。我们试图深入挖掘的是一种更为隐秘、更具穿透力的历史张力——先秦时期,以钟、磬为核心的青铜乐器群,如何从早期的实用性敲击工具,逐步演化为承载政治权力、宗法秩序与宇宙观的复杂符号系统。这些青铜巨物,沉寂于地下数千年,其表面斑驳的铭文与精妙的铸造工艺,是解读先秦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变迁的“硬核”文本。 本书的视角,着眼于“体系的源流”这一核心命题。我们并不满足于描述“哪里的钟形制更早”,而是探究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段的乐器谱系,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是技术扩散,是政治联盟,还是文化认同的重塑? 第一章:器物的“前历史”:从原始打击到礼器萌芽 在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到来之前,古代的打击乐器已然存在。本章将考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陶器、骨器、玉器在模拟声音和象征性使用上的尝试。重点关注早期鼓类乐器(如陶鼓)的形制特征及其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我们将分析,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时代,声音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并为后来的“钟声正名”奠定基础。 早期打击音的社会功能: 声音的权威性与区隔性。 “钟”的雏形: 从功能性悬挂器到象征性乐器的过渡形态。 第二章:商代:权力的基石与声音的垄断 商代青铜器,特别是编钟的出现,标志着礼乐文明的实质性开端。本章将细致剖析殷墟出土的成组编钟和单体大钟的形制特征,如鎘(Gě)与鐃(Náo)的搭配关系。我们认为,商代的钟乐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垄断的权力工具,其意义远大于音乐本身。 “有夏之敬”: 商代对夏代礼制符号的继承与改造。 铸造技术的政治化: 铜料的征集、工匠的管理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如何体现王室的中央集权。 声音的等级制度: 钟的数量、音高与所能参与的祭祀层级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西周的“乐制”重构:礼仪化的顶峰 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将青铜乐器体系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周公制礼作乐,旨在用一套精确的、可复制的音乐系统来维护新建立的宗法与分封秩序。本章将深入探讨周代钟(包括特种钟如攸、桴)与磬(石制与玉制)在“雅乐”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不同等级诸侯国中的扩散模式。 “礼”与“乐”的辩证统一: 钟声如何界定社会身份的“方正性”。 钟形制的标准化与地域差异: 探究周王室向诸侯颁赐乐器谱系的可能性,以及不同地域(如关中与洛阳盆地)在继承与创新上的微小分野。 铭文的“乐律学”意义: 钟体铭文对当时音律、合奏规范的潜在指示。 第四章:春秋战国:体系的瓦解与多元化的勃兴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体系剧烈动荡、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随着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原有的“雅乐”体系开始松动。各国在继承周制的基础上,纷纷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乐器群,这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诸体系”的实质性出现。 楚系、吴越系、三晋系的乐器创新: 特别关注楚国编钟形制的修长化、音域的扩大,以及三晋地区对钟、磬组合的灵活调整。 “钟磬”的世俗化倾向: 乐器不再完全服务于宗庙祭祀,开始进入宫廷宴飨、甚至私人收藏。 技术革新的推动力: 冶金技术的进步(如合金配比的调整)如何使得复杂音阶的实现成为可能,从而挑战了旧有的音律观。 第五章:源流的交叉与汇聚:不同技术群的碰撞 本书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梳理这些“诸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战争、朝聘、技术人才的流动而相互影响。 技术扩散的路径分析: 区域间钟磬技术的“传染”模式。 “古雅”与“新声”的张力: 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对礼乐变迁的批判与肯定,反映了社会对“正统”声音的焦虑。 最终的整合: 秦汉大一统前夕,各地方乐器体系在走向融合(或被新的帝国秩序吸收)过程中的特征残留。 结论:历史的残响 先秦乐钟诸体系的源流,是一部关于权力、技术、信仰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历史。它们不仅是考古学上的珍品,更是先秦精英阶层如何“听见”并“构建”他们世界的活化石。理解这些体系的演变与分化,有助于我们超越对单一“周礼”模式的刻板印象,更全面地把握先秦文明的动态光谱。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这些沉睡的青铜乐器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信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绪论

第1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1.研究动机
    2.研究重点与方法
第2节  《先秦乐钟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1.研究成果与贡献
    2.研究重点与结论
第3节  本研究的乐钟分类与定名
    1.钟
    2.「原始镈」与「镈」
    3.庸
    4.「早期句鑃」与「句鑃」
    5.钲
    6.铎
    7.铃

第2章  文献探讨

第1节  《先秦乐钟之研究》的回响与意见
    1.研究成果的回响
    2.回响意见的讨论
第2节  先秦乐钟源流探讨之相关文献
    1.乐钟的起源
    2.乐钟的流变

第3章  先秦乐钟的起源阶段研究

第1节  原始乐钟「三元论」
    1.「庸」的分布与特点
    2.「早期句鑃」的分布与特点
    3.「原始镈」的分布与特点
第2节  早期铜铃的资料与分析
    1.陶铃与铜铃的起源及发展
    2.陶寺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铜铃
    3.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铜铃
    4.陶铃与铜铃之「合瓦形」结构的推测
第3节  铜铃与原始镈的源流关系
    1.最早的「原始镈」
    2.铜铃与「原始镈」的关系
    3.大洋洲原始镈为「铃」说
第4节  铜铃与庸的源流关系配方精准度之检验与分析
    1.商「庸」的发展序列及最早的形式问题
    2.铜铃与商「庸」渊源关系的形式探讨
第5节  庸与句鑃的源流关系
    1.「早期句鑃」发展序列的问题
    2.「早期句鑃」发展序列的问题辨析
    3..对于「早期句鑃」发展序列及起源的看法
    4.「庸」与「早期句鑃」发展过程中的联系

第4章  先秦乐钟的发展阶段研究

第1节  甬钟来源再探讨
    1.关键器物:宝鸡出土的两组甬钟
    2.相关问题的讨论
    3甬钟相关要素来源的探讨
    4.「新南北交流说」的提出
    5.南北文化的交流问题
第2节  镈的来源及其发展探讨
    1.关键器物――陜西眉县杨家村窖藏的三件镈形器
    2.南方「原始镈」与北方「镈」的关系
    3.镈在中原地区的出现及其用途
    4.由「镈」向「镈式钟」的发展
第3节  钮钟的来源及其发展探讨
    1.对《先秦乐钟之研究》相关资料的重新检视
    2.新资料的讨论
第4节  其它钟类乐器的起源
    1.钲
    2.铎

第5章  先秦钟乐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1节  滥觞期的钟乐问题讨论
    1.节奏乐器主导的时代
    2.陶铃与铜铃
    3..三件制的商「庸」
    4.三件制的西周早期「甬钟」
    5.滥觞期的乐钟音列
第2节  发展期的钟乐问题讨论
    1.乐钟调音时代的来临
    2.「一钟双音」的使用
    3.过渡期的编列分析――𤼈钟
    4.过渡期的编列分析――晋侯稣钟
    5.过渡期的编列分析――眉县杨家村钟
    6.单肆与双肆的编列
    7.春秋早期钮钟的音列
    8.关于「商」声的问题
第3节  繁盛期的钟乐问题讨论
    1.镈的角色转变及其对钟乐发展的影响
    2.大规模的编钟组合现象
    3.郑国的钟乐特点
    4.楚地的钟乐发展
    5.晋地的钟乐发展
第4节  衰落期的钟乐问题讨论
    1.战国后期的乐钟衰落现象
    2.西汉时期的乐钟资料分析
    3.先秦乐钟的终结

第六章  结论

第1节  钟类乐器的发展谱系
第2节  钟乐的发展与区域差异
    1.滥觞期
    2.发展期
    3.繁盛期
    4.衰落期
第3节随州叶家山出土西周编钟的启示
    1.叶家山编钟的组合特征
    2.叶家山编钟对乐钟发展研究的启发
    3.叶家山编钟的年代及国别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声学和乐律颇有研究的爱好者,因此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在思考,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实践和理论思辨,逐步建立起一套精妙的音律体系的?这本书能否在“源流”的探讨中,兼顾到乐钟体系在理论层面的发展?例如,关于度量衡、音高标准、五声音阶乃至更复杂的十二律的早期探索,是否能在书中有所体现?我希望书中能够不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更能深入到那些构成乐钟体系的抽象概念,探讨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哲学、数学乃至宇宙观相结合的。如果书中能有对古代乐律理论的梳理和阐释,那将是对我个人研究的一大助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的思绪便如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开篇便以“乐钟体系的源流”为题,这正是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对古乐爱好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我曾设想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族,是如何独立或相互影响地发展出各自独特的钟乐文化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抑或是独立演化的奇迹?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梳理出这些纷繁复杂的脉络,揭示出先秦时期乐钟体系从萌芽到成型,再到分化融合的整个过程?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考古发现,例如殷墟、周原出土的钟,以及它们在断代、形制、纹饰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细节的呈现,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古韵,深沉的青色基调,点缀着几处模糊的金纹,仿佛能从中窥见青铜器特有的沉静与厚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看到它,就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先秦乐钟”之旅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的组合,它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奠基阶段,其乐钟体系必然蕴含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于祭祀礼仪。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宝贵遗产的窗口。我特别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聆听那些失传已久的钟鸣,去理解那些古老乐器背后隐藏的智慧。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满意,这意味着作者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相信定能带来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的音乐,就像在触摸它的灵魂。先秦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从多元走向统一的关键时期,而乐钟作为当时重要的礼乐器具,必然承载着那个时代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信息。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先秦乐钟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例如,不同诸侯国在发展各自钟乐体系时,其背后的政治考量、社会功能以及与贵族阶层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的细节非常着迷的读者,特别是那些能够“活化”历史的细节。这本书的标题“先秦乐钟诸体系的源流问题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设想,书中是否会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墓葬出土的乐钟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来揭示它们在形制、工艺、铸造技术、装饰纹样以及声音特征上的异同?这些细微的差异,是否能帮助我们勾勒出不同区域乐钟体系的独立发展轨迹,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传播路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乐钟的“体系”问题,即一个完整的乐钟体系,除了主乐钟之外,是否还包含其他打击乐器,以及这些乐器之间的配合和演奏方式,这对我理解先秦时期的音乐场景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