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仙学大师-陈撄宁仙道养生思想研究

二十世纪仙学大师-陈撄宁仙道养生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撄宁
  • 仙学
  • 道家养生
  • 二十世纪
  • 中国传统文化
  • 养生文化
  • 仙道
  • 思想研究
  • 民俗文化
  • 道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陈撄宁先生是近现代仙道养生学界的开拓祖师,其主笔的《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亦被认为是近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期刊。作为二十世纪道门中的重要人物及仙学的提倡者,尤其是当时全中国第一位通读《道藏》、博览群经,且理论与实证兼俱,被公认为道中泰斗、当代太上老君者,其所提出的仙学实修理论,至少已包括了完整的「三元丹法」、「女金丹法」与「仙学修养法」。本书除了述论陈撄宁先生之「老庄观」、「三教观」及其对各种道经丹书之评解问题,最主要还在将其所论各种丹法,表诠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故之于当今道家、道教或仙学养生,甚至是武术、气功等各方面的一般研究者与实修者而言,都是相当值得参考与进一步探讨的专门学术论着。
《道韵流转: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演变与当代实践》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自先秦至近现代的漫长演变历程,并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与挑战,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价值重塑。我们不拘泥于单一门派或特定人物的理论体系,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视角,以期展现中国传统养生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智慧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先秦至魏晋的养生思想奠基 第一章:上古淳朴与自然合一的萌芽 本章溯源至《黄帝内经》时代之前,探讨原始部落的巫术、图腾崇拜与早期生命观念如何催生了“天人相应”的朴素认识。重点分析《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养生学从经验积累向理论体系的飞跃。我们详细剖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理病理与调摄摄生中的基础地位,阐释了“形神共养”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在这一阶段被确立的。 第二章:儒家伦理与道家出世的张力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本章对比分析了儒家“知天命、尽人事”的积极入世的养生观(如强调适度、节制与伦理规范)与道家追求“逍遥游、顺应自然”的出世养生观(如导引、服食的早期探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重点考察了魏晋玄学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如何间接推动了养生术的个体化和精细化发展。 第三章:佛教东渐的冲击与融合 佛教的传入,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兴盛,为中国养生学带来了全新的维度。本章探讨了“苦集灭道”的修行观如何与本土的“动静结合”理论进行对话。分析了佛教禅定对中国传统“静功”实践的深化影响,以及其对心性修养的强调,如何补充了早期道家偏重形体锻炼的不足。 第二部分:理论的精深化与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宋明理学对养生哲学的重塑 宋代以后,理学将宇宙论和心性论推向高峰。本章考察了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学说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性命”的理解。养生不再仅仅是维护肉体健康,更成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在精神修炼。我们重点研究了宋明医家如何将心学的“致良知”融入到情志调摄之中,形成了更强调心理平衡的养生新范式。 第五章:内丹学的成熟与多流派的形成 内丹学是中国传统养生体系中最具系统性和神秘色彩的部分。本章系统梳理了从钟吕传道集到明清时期的内丹学发展脉络,区分了“外丹”向“内丹”的彻底转化。详细阐述了“性命双修”、“三家相见”、“周天火候”等核心概念,并比较了“金丹派”、“伍柳派”等主要流派在功法侧重上的异同,分析了其对后世武术养生学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传统养生术的分类与功能解析 本章从实践层面系统分类中国传统养生方法: 1. 形体导引:包括早期导引术、太极拳、八段锦等动功的力学原理与经络调理机制。 2. 精神意守:涵盖静坐、调息、意念引导(如存思)等静功的神经生理效应。 3. 药物食疗:研究药食同源理论在日常保健中的应用,而非疾病治疗,重点关注“平补”理念。 4. 时令节律:结合二十四节气、五运六气理论,探讨顺应自然节律的起居作息法。 第三部分:近代转型与当代视野的整合 第七章:近现代的冲击与养生学的“科学化”尝试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医学的冲击使得传统养生学面临传承危机。本章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尝试以“科学”语言来阐释中医养生理论,如将“气”解释为生物能或内分泌调节,将“经络”与神经系统进行比对。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努力如何为现代养生学的普及奠定了语言基础,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即在简化过程中可能丧失了原有的整体性和哲学深度。 第八章:地域差异与民间智慧的保育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养生习俗(如巴蜀的药膳文化、岭南的膏方传统等)。本章通过案例研究,展现了这些鲜活的民间智慧,它们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对特定水土环境的适应性。强调了抢救和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第九章:当代养生实践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进入当代,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剧增,使得对传统养生智慧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聚焦于当代实践中的问题:信息碎片化、过度商业化包装以及“速效”心态的误区。最后,本书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未来展望:如何以现代科学的实证精神为工具,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内在和谐”、“精神富足”的普世价值,使其真正服务于现代人的全方位健康。 结语:生命艺术的永恒课题 总结全书,强调中国养生学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理解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实践。 ---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将养生学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中考察。 体系梳理:清晰界定并对比了儒、释、道在养生观上的主要差异与融合点。 实践导向:理论探讨与具体功法、食疗原则相结合,兼具学术深度与实用参考价值。 批判性眼光:对近现代养生理论的“科学化”尝试进行了客观分析,保持了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审慎的现代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慧玲


  字以甯,民国五十二年生于台湾彰化

  学历: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博士

  现任:

  义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华语文组专任助理教授

  研究与教学领域:

  仙学养生、道教文学、儒道思想、古琴美学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  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2
第二节、研究背景  7
一、前人研究成果  7
二、丹道史及时代社会背景  20
第三节、研究方法  22
一、「仙学理论」与「身体实修」之关系  22
二、研究理论方法之说明  25
三、本书之架构及建设性  27

第二章、陈撄宁之「老庄观」  31
第一节、陈撄宁对道家、道教与仙学之说明、理解或界定  32
一、对「道家」之说明  33
二、对「道教」之理解  38
三、对「仙学」之界定  41
第二节、陈撄宁对老、庄之认识与理解  46
一、对老子的认识  49
二、对《道德经》的理解  51
三、对庄子的认识  55
四、对《南华真经》的理解  60
第三节、小结  63

第三章、陈撄宁之「三教观」  71
第一节、对儒教之认识、理解与判定  77
第二节、对佛教之认识、理解与判定  84
第三节、对道教之认识、理解与判定  91
第四节、小结  97

第四章、陈撄宁之「道经丹书」评解  103
第一节、修炼经典类  108
一、讲解重编「仙学修炼经典」  108
二、编辑註解「女丹修炼经典」  110
第二节、特定丹书类  112
一、已校注釐订之完整丹书  112
二、仅存批注序跋或书评之丹书  114
第三节、必读道经类  117
第四节、小结  122

第五章、陈撄宁论「三元丹法」  131
第一节、论「天元丹法」  138
一、炼「有形外丹」  140
二、引「无形大丹」  145
第二节、论「地元丹法」  151
一、黄白点金术  153
二、炼制丹药术  156
第三节、论「人元丹法」  157
一、清净派  161
二、阴阳派  164
第四节、小结  171

第六章、陈撄宁论「女金丹法」  175
第一节、修道基本原理及男女修炼之异同  181
一、修道基本原理  181
二、男女修炼之异同  188
第二节、女性修炼之法派及年龄  192
一、女性修炼之法派  192
二、女性修炼之年龄  198
第三节、女性修炼之方法及时程  203
一、整体说明  203
二、初下手阶段  207
三、斩赤龙阶段  208
四、功成飞升阶段  212
第四节、女性修炼之必要配合要项  216
一、明口诀  216
二、选环境  218
三、调饮食  220
第五节、女性修炼成就征验及出偏误区  223
一、修炼成就征验  223
二、修炼出偏误区  227
第六节、小结  230

第七章、陈撄宁论「仙学修养法」  233
第一节、仙学修养理论、方法与注意要项  236
一、仙学修养理论  236
二、实修方法  245
三、注意要项  258
第二节、实修年龄条件与生活预备安排  263
一、实修年龄条件  263
二、生活预备安排  267
第三节、环境场所选择与改良饮食  273
一、环境场所选择  273
二、改良饮食  280
第四节、实修成就征验及境界层次  290
一、健康长寿──人仙境界  292
二、气住脉停──地仙境界  296
三、出神得通──神仙境界  301
四、飞升上界──天仙境界  308
第五节、小结  310

第八章、结论  315
第一节、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特点与侷限  316
第二节、陈撄宁丹法观念的重点与贡献  321
第三节、陈撄宁在二十世纪道教文化中的定位  324

引用书目  329
后记  349

图书序言

李丰楙教授序

  在近代丹道学史上,陈撄宁(圆顿子)被视为一代大师,主要就是时势所造成的。原本丹道知识及其操作方式,仅是各派在内部流传的秘传技艺,却被一位有心人结合而得以广泛传布,此即合善书流传与媒体传播于一体,使之成为公开交流的身体经验。在《仙学》或相关书籍中,陈氏对于关键技术虽然也是点到即止,但是从丹道传统言,无论是观念或实践已是一大突破。正因如此,晩近学界纷纷以其人其事作为研究课题,也都选择「现代化」或「现代性」的转型作为探讨的焦点,针对其际此东西文化交会而能适时扮演关键的时代角色,确定其为转变期间的重要人物。陈氏在丹道史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在其能够综合经典文献与实践体验于一,虽然北京时期晚年所作的批註、扎记及笔记,这些精彩之作尚未能全部面世,但是近年公开整理刋行者渐多,如此就可沾溉嗜好此道者,在因缘具足下完成更佳的学术着作。

  「仙学」道脉东来台湾的机缘,在丹道团体的内部曾经维系其命脉,这是丹道史上史迹昭然的一章,晩近有心整理丹道史的新世代学者,都能适时根据史料补足这段史实。缘于陈氏的丹学知识精深广博,目前所整理刋布者愈多,乃使有意深入其堂奥者更加方便,此即赖慧玲博士的力作能够适时完成的契机。慧玲投入养生修炼已有一段时间,曾经出入多家并勤于访道,因而得以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凡此正是研究丹道的体证之道。

  圆顿子为一位人文涵养深厚的丹家,慧玲本身也是受过良好人文训练的学者,就可善用其专长深入其中,在通读同行的相关论着之后,即决定详人之所略,选择一个适切的切入点,目的即是重新审识仙学的体系。主要的重点凡二:一是老庄观与三教观,此为思想史、文化史的关怀,由于圆顿子就像明清丹家,常借老庄之书作为丹道实践的註脚,其取径颇类创造性诠释,在疏解中隐含其实践性体验,这一部分实有赖学者抉而出之;其次则是其三教观所反映的时代消息,就是「仙学」与三教、尤其与「道教」间的判教问题,关键就在他为何宣示仙学、仙道可独立于道教?只要理解五四时期所形成的文化气氛,既可了然此一主张的时代情境,也可体会后来接受道协领导一职的缘由,一言以蔽之,时势使然也。慧玲此书列为专章,所欲突出的新论点及其学术目的,其实并非但论此一见解的孰是孰非,而重在疏理形成此种思想的时代脉络,此即诠释历史真相的背后所隐藏的「消息」。

  丹道之学之于干道或坤道,其间既有相通亦有殊异,圆顿子即身为一代大师,势需满足各方的需求;尤其在五四新潮所倡导的男女平等观,当时女性亦可参与女丹的研讨,将亲身的体验与疑惑公开提出。致使「仙学」的流传中,特别关注女丹的整理与刋行,正表现此一修练集团能够与时俱变,形成女丹修炼与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慧玲自是清楚这段民初的社会风尚,何况现在处于性别研究的学术气氛中,更重要的就是强调自身的真修实证,故重新诠释陈撄宁的仙学体系中,针对女丹修炼着墨特多,其详细疏理陈氏的「女金丹法」,既专章呈现女丹法的诸多细节,也特意加入自己所经及亲访所得的证验。在高雄一场丹道的论文发表与综合讨论中,就曾有机会担任引言参与女丹经验的交流,这种经典与实践的密切关联,就具体表现在书中的女丹专论,才能如此表现得当行本色,而非仅是抽象的臆解。

  台湾的丹道学术,历经不同世代的修炼者与学者的薪火传承,就如炼丹一样,从丹种到结丹,迄今已显现其光华。慧玲此书正是后出转精之作,特别是在当前的学术气氛中,学术界刚庆祝「建国百年」之后;当时圆顿子活跃的清末到民初,从「东亚病夫」到「旧事物旧迷信」,诸般诋毁纷至沓来。而现今学界、科学界已不再如是激情,而能诚恳面对丹道真实的身心体验;人文学界亦在重读丹经中,体会何为「东方的智慧」,从中诠释民族所积累的养生文化,其中蕴含着宝贵的身体经验。面对西方时兴一阵的身体知识或性别文化,类似丹道、女丹的现代化诠释,正是学术界参与东西对话的良好课题。在高雄展开人文与科技相遇的学术对话中,与会的Elena Valussi教授曾以女丹为研究课题,而慧玲亦得同台躬逢其盛,加以平常既深研此道,故此书之完成,必然是另一丹道之行的开始。故书此以志贺喜,并对其勤炼丹火表示期许之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二十世纪,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思潮奔涌,而“仙学”与“养生”这些古老的概念,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却又充满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陈撄宁先生,这位“仙学大师”,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潜心研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体系的?我好奇的是,他的“仙道养生”是否带有某种神秘主义色彩,还是更侧重于实际的功法和理论?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他思想的理论渊源,比如是否与古代道家哲学,如《道德经》、《庄子》等有关联?他是否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阐释?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研究“仙道”的初心,以及他对生命本质的探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寻,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宝藏的挖掘,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地捕捉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需求的著作充满期待。陈撄宁先生,这位“二十世纪仙学大师”,他的名字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他是如何将“仙学”与“养生”相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对于“仙道”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具体的养生实践中?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他的养生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或者说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能够指导我自身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让我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条通往健康、平和、乃至更高层次生命境界的道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份关于生命智慧的传承,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其书名吸引了,二十世纪的仙学大师,陈撄宁,光是名字就充满了神秘与古韵。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颇感兴趣,但常常觉得那些古籍晦涩难懂,或是过于理论化,难以付诸实践。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更具实践性的养生世界的大门。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位“仙学大师”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新旧思想交融的二十世纪,依然坚持和发展着“仙道养生”的理念?他的思想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理论,能够跨越时代的限制,依然对现代人有所启迪?书中的研究,是否能够将那些看似缥缈的“仙道”概念,转化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养生指导?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答案,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探索一条更健康、更长寿、更具生命力的生活之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次关于生命智慧的探索,一次关于古老东方智慧与现代生活方式碰撞的尝试。我渴望从中获得的,是知识,是启示,更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看到“二十世纪仙学大师-陈撄宁仙道养生思想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带有深厚哲学底蕴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说。陈撄宁先生,作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仙学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个科学与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他如何能够坚持和发展“仙道养生”的理念?他的思想体系是否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为现代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对于“仙道”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将其转化为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问,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从中汲取关于健康、长寿和精神修养的宝贵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旅程,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评分

在阅读之前,我对陈撄宁先生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位在道教和养生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方思想涌入,而陈撄宁先生却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钻研和传承“仙道养生”,这本身就足以令人好奇。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师承,他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他的养生理论中。我想知道,他的“仙道养生”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养生方式有何异同?他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或者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否能够触及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和精神困惑?我想从这本书中,不仅看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更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所倡导的养生之道对人生的积极影响。或许,他能够为我们指引一条在现代社会中,既能追求身心健康,又能保持精神独立和升华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