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思想史(上)

基督宗教思想史(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思想史
  • 基督教
  • 宗教思想
  • 西方哲学
  • 神学
  • 历史
  • 文化
  • 哲学史
  • 基督教历史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介绍两千年来主要在西方传播的基督教信仰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拉丁文化、欧美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各地文化等交融互动中形成的思想演变史,分成上下两册。

  上册涵盖初代教会时期与中世纪教会时期,而下册涵盖宗教改革时期、启蒙运动时期与近代教会时期。本书可与西方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等领域相互参照,适合作为基督宗教概论、基督宗教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等课程的学习者参考。

  回首这两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起承转合,高潮迭起,江山代有人才出,有如观赏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听教会二千年思潮澎湃,观天下神学家精彩演出」。

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对话:信仰、理性与智慧的交织 本书深入探究了西方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古希腊哲学传统如何与初生的基督宗教(基督教)思想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它并非一部单纯的教义史或人物传记,而是着眼于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吸引的知识体系——理性(Logos)与启示(Revelation)——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相互塑造,共同构筑了中世纪及后世基督教神学的基石。 第一部分:希腊智慧的遗产——理性之光与形而上学的准备 在基督宗教兴起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已经发展出极为精细和深刻的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宇宙论体系。本书首先聚焦于柏拉顿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精髓,探讨它们为后来的基督教思想提供了何种概念工具和认知框架。 柏拉顿主义的渗透:超越的实在与灵魂的救赎 柏拉顿的“相论”(Theory of Forms)对早期教父(Apostolic Fathers and Apologists)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善的理念”如何被解读为上帝的超越性、完美性和独一性。 柏拉顿关于灵魂不朽、灵魂的等级结构以及通过理性净化达到对终极真理沉思的观点,为解释“道成肉身”(Incarnation)和救赎论提供了预设的哲学基础。 早期护教者如查士丁(Justin Martyr)如何巧妙地运用柏拉顿式的二元论(精神与物质)来维护基督的神性,同时又避免陷入彻底的唯心主义,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重点考察了新柏拉顿主义(Neoplatonism)在公元三、四世纪对基督教思想的间接影响,尤其是普罗提诺(Plotinus)“一”(The One)的概念如何被用来阐述上帝的不可言说性与至高无上。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实体观:构建严密的论证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在早期教会中尚未完全复兴,但其逻辑学(Organon)和关于实体、潜能与现实(Substance, Potentiality, Actuality)的分析方法,为后来的神学辩论提供了精确的工具。 本书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论如何被用于证明上帝的存在(如“不动的第一推动者”的雏形),以及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如何与创世叙事相结合,体现了上帝创造的秩序性与合理性。 对“本质”(Ousia)和“属性”(Properties)的区分,为后来关于三一论(Trinity)和基督论(Christology)中区分神性与人性的神学讨论埋下了伏笔。 斯多葛主义的伦理与世界观:普遍理性与自然法 斯多葛学派关于“宇宙理性”(Logos Spermatikos,逻各斯斯皮尔马提科斯)的教义,是希腊思想与基督教融合的另一个关键隘口。本书阐述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观念——认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理性原则,指导人类依照自然生活——如何被早期基督徒迅速采纳。 这使得基督徒能够向非信徒论证,他们所信奉的“道”(Logos,即基督)并非全新的、晦涩的教义,而是早已存在于所有理性生命中的真理的最高体现。 这种融合极大地拓宽了基督教的传教基础,并奠定了西方关于伦理义务和普世人类共同体的早期思想框架。 第二部分:护教者的辩护——在希腊竞技场中捍卫信仰 面对希腊化的知识精英和罗马帝国的文化压力,早期的基督徒思想家——护教者(Apologists)——承担了“翻译”信仰的任务。他们必须证明基督教不仅在道德上优越,而且在哲学上更为彻底和完善。 从“野蛮的”(Barbaric)到“哲学的”(Philosophical)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教父们如何系统地批判当时流行的异教哲学流派,如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的原子论和宿命论,以及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的二元论和神秘主义。 护教者的核心论点在于:他们声称基督教并非一种新宗教,而是“哲学之终极完成”。 耶稣基督即是柏拉顿所追寻的“善”,是斯多葛所指引的“逻各斯”。 这种将自己定位为希腊智慧的继承者而非颠覆者的策略,是基督教在文化上获得合法性的关键。 《圣经》文本的理性化解读 为了应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听众,护教者发展了高度精密的《圣经》释义学。本书探讨了寓意解释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的兴起,这种方法允许教父们将《旧约》中看似原始或暴力的叙事,转化为具有普世伦理和基督论意义的哲学真理。 例如,摩西的律法被重新解读为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揭示,而先知的预言则被视为对历史进程的哲学洞察。 第三部分:亚历山大学派的辉煌与神学建构的范式转移 公元三世纪的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结合的巅峰,对后世的教义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斐罗(Philo of Alexandria)的桥梁作用 虽然斐罗生活在基督宗教出现之前,但他的思想是理解希腊化犹太教如何为基督教过渡做准备的关键。斐罗系统地运用柏拉顿主义术语来阐释《摩西五经》,他提出的“逻各斯”概念——作为上帝与世界的中介、创造的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被后来的教父们直接继承,成为阐释基督神性的重要预备。 革利免与奥利金的整合:理性与敬虔的统一 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明确主张,希腊哲学是“上帝赐予希腊人的律法”,是基督降临前为灵魂预备的“垫脚石”。他倡导一种知识(Gnosis)的追求,即通过理性努力达到与神圣的结合。 奥利金(Origen)则将这种综合推向极致,构建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带有强烈柏拉顿主义色彩的基督教宇宙论。本书分析了奥利金对“前存论”(Pre-existence of Souls)的探讨,以及他如何运用柏拉顿式的“下降”与“回归”的模型来解释人类堕落与基督救赎的过程。尽管奥利金的一些观点后来被教会裁定为异端,但他对系统神学、圣经研究方法论(特别是释经学)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他确立了以哲学思辨服务于信仰阐释的传统。 结语:思想遗产的塑造 本书旨在展现,基督宗教思想的早期发展,并非是凭空出现的神启,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对话”过程。通过对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批判性吸收和重新诠释,早期思想家们成功地将一个植根于中东的宗教信念,转化为一个具有普世吸引力、哲学深度和严密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这场对话不仅定义了早期教父神学,更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明赖以构建的“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的基本范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神学院、美国富勒神学院与耶鲁大学硕士;1990年取得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1998年取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台湾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

  着有《加尔文神学》、《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莫特曼神学》、《忘我之域之一:谁启蒙谁?─论启蒙》、《忘我之域之二:点与线─论人》、《忘我之域之三:落叶随风─论忘我》、《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并主编《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基督宗教之人观与罪观:兼论对华人文化的意义》等书。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初代教会时期(30-590):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以及拉丁文化的会遇
导 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里的基督宗教
第二章 正典形成
第三章 初期论战
第四章 初期神学家
第五章 基督教信仰的印记:《尼西亚信经》
第六章 基督宗教的神观分辨:三一论的形成
第七章 基督宗教的身分认同:基督论的形成
第八章 基督宗教的延伸开展:圣灵论的形成
第九章 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拉丁文化的兴起
总 结

第二部分 中世纪教会时期(590-1517): 拉丁文化的盛世
导 言 
第一章 中世纪神学思想先驱:波伊丢斯
第二章 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
第三章 经院哲学大师:多玛斯
第四章 灵修神学思想
第五章 经院哲学的转折与没落
第六章 东方教会神学思想
总 结

图书序言

序(节录)

  本人在台湾神学院教授「教理史」课程时,曾将授课资料编写成《教理史》两册,于1995年出版,并于2001年校正合订成精装版。「教理史」的全名为「基督宗教教理史」,亦即「基督宗教教义史」或「基督宗教思想史」,为历世历代基督徒对于基督教信仰的体验与认识之演变史。本书参照《教理史》,按大专教科书体例写成,行文尽量与整体西方思想史互动,希望具体呈现出西方文化思想精髓之基督宗教思想,以弥补台湾长期以来缺乏介绍基督宗教思想史教科书之不足,同时对于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等探讨西方文化思想的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作为基督宗教概论、基督宗教史、西方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等课程,以及主修历史、宗教、哲学、神学的大学程度学习者参考。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既孕育于其社会条件与时代背景,亦有其思想本身的传承发展与内在理路。相应于此,从历史研究角度而言需要两种方向,一种是思想史研究,另一种是社会史研究。当代历史研究偏向社会史的探究,然而比较周全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社会史与思想史互相参照。思想史研究参照社会史研究所见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条件,有助于理解在真实生活处境里的思想源头,然而社会史研究亦应参照思想史研究,在千丝万缕的社会因素中,抽丝剥茧找出其条理性。

  基督教信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便是了解基督教信仰内涵最直接的一条道路。本书把主要焦点放在这两千年西方的基督宗教思想史,由于受限于篇幅,有关中国神学家的贡献只能寄望其他专着。不过,来到21世纪,基督教信仰传播的重心正由西而东、由北而南,基督宗教已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西方「洋教」,不但其起源于东方,其诠释也正逐渐地转向非西方世界,此时此刻更是需要对于现有基督宗教思想史做一基础性理解,并期盼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会遇的璀璨果实。另外,生活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正面对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全部搅和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其中基督宗教思潮的转换值得关注,但同样限于篇幅,有关后现代思潮的部分只能点到为止。

  本书介绍二千年来基督宗教在与丰富的文化互动中形成基督宗教思想的历史,上册主要描述基督宗教起源于希伯来文化、成形于希腊文化而发展于拉丁文化,其中第一部分初代教会时期(30-590)介绍在基督宗教的形成过程中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与拉丁文化的会遇互动,第二部分中世纪教会时期(590-1517)则介绍基督宗教在拉丁文化盛世中与文化充分结合发展。

  下册主要描述基督宗教如何与欧洲多元文化融合,而清教徒的出走把基督宗教带到新大陆,宣教师们则把基督教信仰带到全世界各地而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其中第三部分探讨宗教改革至启蒙运动时期(1517-18世纪),基督宗教如何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世代,紧接着第四部分近代教 会时期(19-21世纪)则介绍基督宗教如何因应启蒙运动的挑战而迈向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并存。

  本书期望为初学者铺路,着重建立基本概念以及宏观角度的整体性认识,盼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头。书中採用两个角度:其一是纵的角度,从时间先后顺序的观点观察思想演变的经过,注重在历史脉络下各种思想流派与思想家如何交互影响。其二是横的角度,採用专题归类的方法把一段思想史或者个别思想家的观点加以分类整理,力求条理分明。整体而言,前者重视历史,后者则强调思想,然而探讨思想史二者缺一不可。若是缺了前者,无法认识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缺了后者,则无法把握思想本身的繁复面貌。回首二千年的基督宗教思想史,有如「听教会二千年思潮澎湃,观天下神学家精彩演出」,令人感慨万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基督宗教思想史(上)》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庄重而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风格,让我在拿到书的时候就充满了期待。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细密的字体和清晰的排版,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的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初期,那种循序渐进的铺垫,仿佛是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古老的犹太文化,去感受其孕育和滋养基督教思想的土壤。从旧约圣经的那些宏大叙事,到不同时期犹太教内部的演变,作者都用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笔触进行勾勒,既不带预设立场,又能捕捉到那些影响深远的细节。读到那些关于弥赛亚的盼望,关于律法与恩典的张力,以及不同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其中的讨论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智慧殿堂,听着智者们低语。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基督教的核心,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介绍其“前奏”,这使得我对基督教思想的起源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那种追溯根源的严谨,让人对作者的功力赞叹不已。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感染力,尤其是当作者开始深入探讨早期教父们的思想时。我之前对一些教父的认识可能比较片面,认为他们只是在重复圣经的教导,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面对当时多元化的希腊哲学、罗马帝国文化以及各种异端思潮时,努力构建和捍卫基督教教义的。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神学概念,比如“三位一体”的形成,“道成肉身”的意义,以及如何理解圣经的权威性,都解释得清晰而有条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奥利金的论述,他那种跨越文化融合的尝试,既有创造性,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论,作者对此的分析相当到位,既肯定了他的贡献,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以及早期基督徒在捍卫信仰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信仰教科书,而是一部思想的辩论史,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对基督教历史背景不是特别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对教会早期是如何从一个边缘的犹太教分支,发展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宗教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的诸多疑问。作者在描述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的崛起时,那种历史的宏大感扑来,让人不得不思考权力与信仰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戴克里先的迫害,到君士坦丁的恩宠,再到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定为国教,这一系列戏剧性的转变,被作者娓娓道来,既有历史事件的客观呈现,又有对这些事件背后思想变迁的深入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尼西亚会议”和“迦克墩会议”的解读,那些关于“异端”与“正统”的界定,以及所涉及的复杂神学论证,竟然被写得如此易于理解,让我终于明白了那些看似枯燥的会议为何如此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基督教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通过辩论、妥协、甚至冲突,逐渐形成其主流的面貌。

评分

老实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神学著作,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文笔相当优美,即使是在阐述一些非常深奥的神学概念时,也能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引述恰到好处的文献,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思想家时,那种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仿佛是在为我描绘一幅幅思想家的肖像画。例如,他谈论奥古斯丁时,那种对这位伟大思想家内心挣扎和情感世界的描摹,就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位神学家,更是一位充满血肉之躯的智者。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巧妙,虽然内容宏大,但读起来却丝毫不显杂乱,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清晰。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最严肃的思想探索中,也可以充满文学的美感和人文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西方思想史的源头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将基督教思想孤立出来,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作者巧妙地展现了这些思想如何被基督教思想家吸收、转化,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其产生了有趣的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恩典”概念的探讨,它在基督教思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读到那些关于“罪”与“救赎”的辩论,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哲学观念相互碰撞时,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基督教思想,更是在理解西方文明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宗教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思想如何演变、如何相互影响的一次深刻的考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