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以儒观道的立场,发掘道家型知识分子的批判性,并揭露儒家型知识分子的困境
更以庄子哲学为资源,为道家型知识分子的建立,开出一条清晰的思想理路
「道家型的知识分子如何可能?」这是道家展现当代活力需要面对的哲学难题。前人多以儒观道,不但无法验证道家型知识分子的成分,反而因过于着重道家精神修养之意境,轻忽其逍遥美学之批判力道,而将其冠上反智论、反文化的隐者陋名。然而道家中,尤其是《庄子》的生存美学与平淡情怀所可能发挥的权力批判性,却是有待价值重估的美学与政治课题。
《庄子》游观政治、伦理与文化,经常带有某种意味的「距离感」,但这种保有间距的超然静观,却具有深刻的反思与洞察,直指政治暴力、文化意识型态的内核病症。而《庄子》的体道之美,除了能逍遥于人间世,更能对同一性形上学合谋大一统国家暴力──如语言符号意识型态的僵化、政治暴力的宰制、地方文化系统的排他化、人类中心主义的独断等──加以批判,对道体、文化、语言等任何本质主义进行解构与重塑,既开发了气论与存有、伦理、批判之共构内涵,也造就其差异流变、混杂交换的文学、文化观,从而不断对公共世界与文化现象,发出透澈的省思和睿智的批判。
本书主张,知识分子并非道家哲学的附属现象或可有可无的骈拇枝指,而是庄周人格内发涌现的圆熟姿态。希望经由本书从另一个视角的换位思考,既发掘了道家型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亦揭露儒家型知识分子的困境,重启儒、道两家在文化哲学上的对话。
作者简介
赖钖三
1969年生于台湾宜兰。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长。研究领域为:庄子学、内丹学、神话学、气论与身体观。着有《庄子灵光的当代诠释》、《丹道与易道──内丹的性命修炼与先天易学》、《当代新道家──多音复调与视域融合》等书,另发表期刊论文近五十篇,并曾获国科会吴大猷先生纪念奖。
目前着力于当代新道家的重建与《庄子》创意思维的开发。
自序 一条「道家型知识分子」的荆棘之路
无名之谢言感辞
第一章 《庄子》的生存美学与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识分子论
一、前言:知识分子何必专属儒者
二、格格不入的鹓鶵形象――《庄子》首先突显生存美学的抉择
三、游牧于权力之外的道家型知识分子――生存美学隐含的政治批判
四、入游其樊的庖丁形象――「在方内中游乎方外」的综合智慧
五、庖丁解牛的权力解剖――游刃有余的微型权力批判
六、结论:洞察局势之变与游牧于权力空隙来化导政治暴力――从牟宗三的「察事变」与余莲的「势思维」再进一解
第二章 《孟子》与《庄子》两种气论类型的知识分子与权力批判――「浩然之气」与「平淡之气」的存有、伦理、政治性格
一、前言:气论的内圣面与外王面之连结
二、「气」在《孟子》中的「存有」位阶
三、「气」在《庄子》中的「存有」位阶
四、「气」在《孟子》与《庄子》中的存有论与伦理学的统合:冥契体验、存有开显、伦理实践的三位一体性
五、「气」在《孟子》与《庄子》中的公共伦理之「外王」意义:浩然之气与平淡之气的批判性
六、结论:《孟子》与《庄子》两种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比较
第三章 差异、离心、多元性――《庄子》的物化差异、身体隐喻与政治批判
一、身体观研究视域的辩证复杂性
二、将《庄子》放入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脉络的考察意义
三、同一性形上学与大一统政治论的合谋共构:毕来德对中国整体论的疑虑
四、《庄子》对同一性形上学的返下解构:「气化」(一)与「物化」(多)的相即
五、《庄子》对心君和国君的身体解构和国体解构
六、结论:「后形上学、后传统、重视差异、重视身体」的《庄子》当代性
第四章 身体、气化、政治批判――毕来德《庄子四讲》与〈庄子九札〉的身体观与主体论
一、道家的美学体验是纯粹「心知」?还是身心一如的「体知」?
二、毕氏解《庄》方法的体验与觉知性格
三、毕氏的身体思维突破牟宗三与徐复观的心灵思维
四、毕氏着重在技艺层面的身体经验
五、毕氏以身体思维取代形上思维
六、毕氏的身体思维缺乏气论支援:从何乏笔看毕来德与余莲的异同
七、毕氏缺乏梅洛庞蒂「献身于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八、毕氏向往的崭新主体(语言主体)未必与气论相冲突
九、毕氏缺乏傅柯、德勒兹式的域外思考,拒绝海德格的存有思维
十、结论:道家身体观的三面向—礼教规训、技艺融入、气化交换
第五章 《庄子》的雅俗颠覆与文化更新――以流动身体和流动话语为中心
一、商代之「神话身体」与周代之「礼教身体」的雅/俗转变
二、《山海经》的「怪诞身体」与春秋时期君子的「威仪身体」
三、《庄子》的流动身体与流动语言之支离策略:丑怪、技艺、卮言
四、巴赫金的雅俗颠覆之狂欢文化理论:广场空间中怪诞身体与流动话语
五、结论:《庄子》与巴赫金对文化的批判与更新――脱冕与加冕的帽子戏法
第六章 庄子与罗兰.巴特的旦暮相遇――语言、权力、游戏、欢怡
一、前言:巴特〈法兰西就职讲演〉与庄子〈齐物论〉的旦暮之遇
二、巴特要的是快乐而非荣誉:语言、权力、主体的网罗与逃逸
三、庄子的「逍遥之乐」与老子的「宠辱若惊」
四、生命之流(不断流变的内容)与我之虚构(不变的亚哥号舰艇之名)
五、巴特要在权力之中活出权势之外:无所不在与永久长存的权力揭露
六、既无所逃于权力厨房,那么便得学会庖丁解牛的技艺
七、巴特看出语言结构的法西斯主义,从此走向符号的离心游戏
八、庄子说:与其落入是非二元的争辩耗损,莫若以明而走向两行之道
九、结论:巴特与庄子在文学力量与文本空间中的旦暮相遇
第七章 《庄子》的文学力量与文本空间――与罗兰.巴特「文之悦/醉」的互文性阅读
一、贬谪哲学/重返文学:文哲一体新景观
二、谬悠、荒唐、无端崖:虚位、漂浮、差异化的书写策略
三、环中是第三条路:解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语言法西斯主义
四、无何有之乡与夜总会:语言游戏中的乌托邦
五、弔诡之梦:书写是为了「改变主体」并创造「梦的文本」
六、为女妄言,女且妄听:理想的书写与理想的读者
七、水可以装壶芦外面:想像虚构对意识型态的颠覆力量
八、「支离」其形、其德,还有支离「文本」:插科打诨的轰然力量
九、巴特文学符号学的文学力量与文本空间:〈法兰西就职讲演〉的再分析
十、《庄子》对巴特深层文学力量的回响:修辞、游戏、欲望、批判
十一、巴特与庄周在文本中旦暮相遇:气韵生动的文本与庖丁解牛的空间
十二、永未完成的结论
第八章 气化流行与人文化成――《庄子》的道体、主体、身体、语言、文化之体的解构阅读
一、前言:「以道观之」的省察视域
二、从「道体」到「体道」的诠释转向与后续发展:牟宗三与海德格
三、道体的初步解构:《老子》的「道沖而用」与「有无玄同」
四、道体的彻底解构:《庄子》的「气化流行」与「物化差异」
五、「造化无主」与「变化常新」
六、空虚、流变、多元、日新的「非主体之主体」
七、支离、流动、气化的身体
八、流变之文:气化流行的卮言书写与气韵生动的文本空间
九、《庄子》式的人文化成:统合结构与非结构的文化更新
十、结论:儒、道人文观的差异两行
参考书目
索引
作者序
一条「道家型知识分子」的荆棘之路(节录)
赖钖三
「假使庄子生活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繁华破碎年代,东西跨文化交流频繁,他会如何回应眼前更复杂也更丰富的当代世界?」这种想像式的自我询问,总是徘徊不去。笔者的兴味当不在回溯千年去考古《庄子》,而要使《庄子》这一永未完成的开放文本,透过古今、东西视域的经纬交织,说出「活语」而非「死句」。任何一本经典,都可能沦为「死句」,也可能再度诉说「活语」,这是禅宗古德早就洞悉的平常事。笔者多年来的《庄子》诠释,就一直有这种焦虑,或许是一种动力,或者也可说是对未来的想望。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精神辩证之皱折反覆中,迂回曲折地走向崎岖小径、荆棘之路。
本书核心重点在于:透过《庄子》来重建道家型的知识分子性格和内涵。笔者愈来愈拒斥道家被误读为消极避祸的逃亡之学,相反地,到处看见《庄子》散发敏锐又深刻的权力批判与文化省察。长年投入《庄子》多元创新诠释的过程中,一直有一课题悬念未决,待以十字打开,那便是:道家型的知识分子论如何可能?或者说,《庄子》在消极/积极、出世/入世、方外/方内、美学/政治这两端之间,如何摆放它综合而圆通的位置?这不仅是学术史问题,更是道家思想要展现当代活力不得不迎向的哲学难题。
术史经常存在一种流行观点,亦即在儒家(方内)、道家(方外)的「方内方外不相及」对比模式下,「士」的身分主要归诸儒者,儒士的政治参与成为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在汉代受到「儒家法家化」、「儒者官僚化」的扭曲前,孔、孟所突显的儒者行动,几乎树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原型。知识分子和儒者参政身影总是名实相连,道家则相对性地成为隐士之代名。而在回应政治的行为上,儒、道似乎也呈现两端:一者周游列国、积极问政,另一则超然物外、无用于世。这种儒、道的形象对比,似乎是不争的既定事实,但也可能是僵化而片面的成心定见。而本书便想要流变这样的僵化图像。
学界另有一种流行,若不是强调道家的美学情调(如劳思光、徐复观、牟宗三等,偏向强调道家呈现的是美学主体),就是强调道家的体道经验之宗教冥契特质(如关永中、张荣明,偏从宗教经验描述体道内容);这两种诠释角度差别不小,各有所据与道理,但一样不曾考虑道家型的知识分子一课题。宗教诠释角度容易远离政治社会、人间世界,自不逮多言;而採美学艺术角度者,也有另类的超越倾向,并未能将其与权力批判的人间向度相连结,甚至主张艺术心灵境界之成立正好在于对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然否定上。
如上观察,前辈学者多将重点放在道家精神修养的生存美学单向性,却忽略了生存美学的批判可能性。即《庄子》是否可能兼具权力批判和美学拯救的综合课题?他们几乎未曾思考生存美学与政治批判的综合性,总是认为生存美学的成立正好立基在政治、文化、伦理价值的取消上。将生存美学和权力批判视为二律背反的主张,虽然也有它的理路和根据,但笔者怀疑这会是圆教型的《庄子》风范。笔者认为,综合型的道家智慧,可以统摄生存美学与权力批判于一身,因为生存美学的本真性获得,可能同时对政治暴力的异化和意识型态的规训,产生敏锐觉察和批判力道,否则难以解释为何老庄会有诸多批判性言论。举凡文化建制的语言结构、政治暴力对他者的压迫、道德伦理僵化的宰制、人类价值中心主义的狂妄、文化符码的二元性、微型权力的无所不在等等,《庄子》几乎都对它们进行价值重估的批判工作。换言之,《庄子》的生存美学、平淡美学,其中可能发挥的权力批判性,本身就是一项有待当代重估的「即美学即政治」课题,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一大因缘。
若以儒家对政治参与、文化建构的显性立场,作为单一检证的指标,那么道家不但不容易被检证出知识分子性格,甚至还容易被冠上反智论、反文化的「反知识分子」性格。如此一来,对比于儒士的道家,自然要被简单化地贴上隐士标签,沦为方外逃兵、消极避祸的代名词。因此本书也会重估《庄子》哲学和隐士的间距,并重新反省知识分子是否只能有儒家这一类型;倘若可从另类视角发现道家型态的知识分子,那么或许也可产生换位思考,转从道家角度来反观儒家型的知识分子,看看它是否有其限制和困境。换言之,道家型的知识分子之发现与重估,可能重新促进儒、道两种知识分子的「两行」对话。
隐者在老庄思想的分位到底被放在什么位置?「隐」之类型和内容也有待检讨。有没有一种既「隐」又「用」的综合可能?用《庄子》的话说,「格格不入的鹓鶵」和「入游其樊的庖丁」可否同时成立?若能「出而不出」、「入而不入」,那么这种「即隐即用」的「隐」,就不宜再用隐者之「隐」去理解,因为它已被转换为不被权力收编而能保持批判性格的游牧空间之隐喻,并非退避山林的实际空间之隐退。澳洲汉学家文青云(Aat Vervoorn)曾指出,中国隐士传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传统,其中存在各式类型: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沽名钓誉者;有与统治者不合作而带有抗议色彩者,也有融入体制辅助君王类型的隐者;有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大隐者。换言之,先秦老庄和隐者之间的距离到底如何检定,端视我们心中的隐者内涵而定。倘若我们可以适度承认,道家仍带有隐之特质,那么《庄子》这种古「隐」新义所发挥的政治批判和文化关怀,都是本书感兴趣而尝试回应的课题。总之,老庄思想和隐逸关系的间距,已重新被本书放进道家型的知识分子论这一新脉络来考察。
余英时曾将《老子》的政治立场定位为「反智论」。言下之意,《老子》不但不具知识分子性格,反而处处站在统治者立场,提供一套愚民思维和君王统御帮佣术;孔、孟、荀这一类的儒士,大体才能合乎他所谓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然而,笔者想重探或质疑的正是这种界定是否是唯一准据?知识分子性格是否唯有积极参与政治、建构文化一途?批判政治暴力、治疗文化符号的意识型态,是否也可以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间接性、反思性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批判治疗,可不可能隐含另一种深思熟虑的文化治疗和人性关怀?
总之,本书立场一则认为道家绝非枯藁山林的逃亡者。就算老庄面对政治、社会、文化,经常带有某种意味的「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在笔者看来,反而给出更深刻的反思、洞察的游牧空间。并由此间距的超然静观,找出政治暴力、文化意识型态的内核病症,一针见血地给予批判。这种批判并非全然的瓦解与摒弃,反而带给文化更新活化和拯救契机。可见,道家人物可能呈现出「即破坏即创造」、「即治疗即更新」的知识分子型态,若不从此善解老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那一系列对政治、文化、语言、人性、存在的深刻描绘、批判和治疗之道?
用〈天下〉篇的「内圣外王」概念说,老庄的生存美学(修养)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圣之学,而内圣学也会展现出它自身的外王学(批判)。亦即体道之美除了能逍遥人间世之外,更要对语言符号意识型态的僵化、政治暴力的宰制、地方文化系统的排他化、人类中心主义的独断等等,进行批判、解构和再创造。不断对公共世界、文化现象发出深刻省思和批判睿智。本书认为知识分子性格并非道家哲学的附属现象,不是可有可无的骈拇枝指,而是老庄人格的内发涌现和圆熟落处。正如笔者再三强调的,倘若无法把道家型的知识分子性格扎实稳立,那么《老子》、《庄子》这两个文本中的诸多文献精华,将难得善解。单看老庄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反省细察,以及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就知道老庄对文化、符号、人性的观察剖析,属于先秦时期最复杂而深刻者,从中发出的批判治疗之方,恐怕也最为深思熟虑。
《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这个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知识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我们习惯了将知识分子看作是某种既得利益的维护者,或是激进的变革者,但“道家型知识分子”这个提法,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道家型”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不依附于任何权力体系,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的知识人?而“权力批判”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庄子》中那些看似迂回曲折,实则犀利无比的论断。庄子对名利的淡泊,对世俗价值的颠簸,是否本身就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权力批判?他以“无为”的面貌,实则是在指出“有为”的虚妄和局限。至于“文化更新”,这更是让我心生期许。在当今文化多元但又趋于同质化的时代,我们急需一种能够唤醒沉睡的精神,重塑文化审美的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庄子》的思想如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如何能够激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从而引领一股清新而有力量的文化思潮。
评分读到《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位身处喧嚣尘世之外,却又洞察世事入微的智者,手捧《庄子》,目光深邃,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又在低语时代的困惑。《庄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著作,而将其与“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联系起来,并且聚焦于“权力批判”和“文化更新”这两个极具张力的主题,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庄子》那看似飘渺无迹的哲学,转化为对现实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的。是不是通过对“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的解读,揭示了庄子超越世俗名利的智慧,从而构成了对权力逻辑的根本性解构?而“文化更新”的部分,又该如何落笔?是将庄子的“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思想,解读为一种抵抗现代社会异化、重塑个体精神的途径?还是将庄子对既有秩序的嘲讽和解构,视为一种激活文化创造力的火种?我对书中如何构建“道家型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他们如何在权力与文化变革的夹缝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的智慧非常着迷,而《庄子》更是其中的瑰宝。将《庄子》的思想与“知识分子”这一身份联系起来,并聚焦于“权力批判”和“文化更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道家型知识分子”的框架下,阐释庄子思想的。是否是通过庄子对“无用之用”的推崇,来批判当下社会对功利性知识的过度追求?以及庄子“以自然为师”、“天人合一”的观念,又如何能够构成对权力逻辑的颠覆性解读?而“文化更新”部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充满了期待。在充斥着各种思潮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回归本源、重塑精神的力量。它能否引导我们从庄子超然物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从中找到一条通往更有深度和韧性的文化发展之路?
评分这本《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首先,“道家型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探讨的价值。我们常常将知识分子与儒家、法家等联系起来,但道家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知识体系又是什么样的?《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精髓如何体现在知识分子的特质中,这让我非常好奇。书名中的“权力批判”更是点出了核心议题,在古代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庄子又是如何以他的智慧和哲学,对权力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放在当下,这种批判精神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而“文化更新”则承载着一种希望和价值,即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挖掘和解读,能够为当下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庄子思想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洞见,看他是如何以一种“无为”的态度,却能激荡起深远的文化涟漪,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根基,并从中汲取更新的力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条不同于主流的思考路径,去理解知识分子的角色,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
评分初见《道家型知识分子论:《庄子》的权力批判与文化更新》的书名,便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庄子,那个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思想总是带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魅力。“道家型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是否意味着一种与传统意义上“入世”的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去体察和批判权力?我设想书中会对庄子思想中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一番极富洞察力的解读,将其放置在权力运作的语境下,展现其深刻的批判力量。或许是庄子对“名”、“利”、“仁”、“义”等概念的解构,揭示了权力背后的虚伪和操弄。而“文化更新”则让这本书的意义更加广阔。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是指向了现实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论述,如何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为我们当下亟待创新的文化土壤注入新的生命力。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现代社会过度追求效率和物质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拾精神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