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邓小平研究,基本上将研究时段集中于邓小平早年的革命经历和晚年的改革业绩。至于邓小平在文革前十年期间(1956–1966)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政治角色和作为,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本书正是将研究对象锁定在这段历史书写中的「失踪」时期。
作者首次全面还原了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副帅」,在毛所领导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实验中所担任的角色和行为,并得出「主事在毛,成事在邓」的重要结论。书中详细呈现了邓小平在1957 年「整风」、「反右派」运动、1958 年军队「反教条主义」运动、1958 至1960 年「大跃进」运动,以及文革前中共的党对党外交中「具体部属」政治运动的过程和细节,揭示了邓小平如何辅弼毛落实和推行政治运动,其间他究竟拥有多少自主空间,而他的决策和行为又如何影响了运动的走向。
作者查阅了近年来问世的大量中共历史材料,包括中共要人的年谱、日记、文选、回忆录、传记、内部读物等,并利用文革批判材料、外国收集的情报和谈话纪录、地方志、访谈资料等,力图还原个人和历史的真实面貌。
本书选题大胆、视角新颖,资料和研究尤为扎实,具有相当的开创性。了解「副帅」邓小平,无论对于认识作为一个整体的邓小平,还是理解文革前十年中共历史的复杂性,乃至于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其晚年的方针决策,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邓小平为何会在1959 年八届七中全会上越过刘少奇而成为毛泽东的「副帅」?
.在毛泽东领导的诸多极富争议的政治运动中,邓小平有多大的权衡余地?而他作出怎样的选择,以及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邓小平又何以在文革前从受毛信任和重用的「副帅」变成被毛打倒的「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副统帅」?
.「副帅」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之间有何关系?中央总书记的经验如何影响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的政策和决策?
作者简介
钟延麟
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东亚研究所助理教授。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访问,并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澳大利亚Monash 大学中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曾在The China Quarterly、The China Journal、《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中国大陆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二十一世纪双月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从“毛泽东的‘副帅’”这个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胆且富有洞见的视角来解读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间的中国政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副帅”这一角色的,它是否意味着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政治体系中扮演了核心的辅佐角色,负责具体的执行和管理,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邓小平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处理经济发展、党务组织以及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作为?我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史实来支撑这一论点,例如,在1958年“大跃进”的高潮时期,邓小平是如何参与其中,又是否有所保留?在随后的经济调整过程中,他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邓小平在维护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是否与毛泽东的个人意志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张力。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描绘出邓小平如何在毛泽东的政治格局中定位自己,如何在执行中展现个人能力,并为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回归埋下伏笔,那将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文革前的邓小平:毛泽东的‘副帅’(1956-1966)”——立即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毛泽东与他身边重要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而“副帅”这一定位,更是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似乎暗示着,在这位伟人的身边,并非只有追随者,也可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合作与分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邓小平在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间的政治活动,特别是他在中共八大之后,以及在“大跃进”和随后的经济调整等重大事件中的角色。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邓小平是如何理解和执行毛泽东的政治路线的?他又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展露他自己的政治才能和策略?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副帅”这一说法的,是否会通过对当时的政治文件、领导人讲话,甚至是党内通讯等一手资料的解读,来描绘出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互动关系。如果书中能够揭示出,邓小平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毛泽东的强大影响力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础,那将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的著作。
评分这部书的视角非常独特,抓住了邓小平在文革爆发前十年这段关键时期与毛泽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将其定位为毛泽东的“副帅”,这本身就足以吸引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点的,毕竟在那个政治环境中,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争议性。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邓小平是如何在毛泽东的巨大光环和权力之下,发展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策略的?我想了解,在处理经济建设、党的组织工作等方面,邓小平是如何贯彻毛泽东的思想,又在哪些方面展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个人风格?是否会有具体的事件和论述来支撑“副帅”这一说法的成立?比如,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邓小平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积极参与,还是有所保留?而在随后的调整时期,他又是如何施加影响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邓小平如何在那个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的年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日后他能再次崛起奠定基础。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重新解读,来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并非完全依附于毛泽东的邓小平,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希望能读到对当时政治生态的细致描摹,以及邓小平如何在其中游刃有余,甚至在某些时刻扮演了“缓冲器”或“执行者”的关键角色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毛泽东的‘副帅’”这一提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副帅”这个角色的?是仅仅指邓小平在组织层面的地位,还是在政治思想和决策上也与毛泽东并驾齐驱,甚至拥有一定的独立影响力?书中会不会详细分析邓小平在1956年中共八大后,尤其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以及“三年困难时期”的言行和决策?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个时期,邓小平究竟是如何与毛泽东互动,他是如何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意图,又如何在执行中体现出他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斡旋能力?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邓小平本人的讲话、与其他领导人的书信往来,甚至是回忆录中提及的细节,来支撑“副帅”这一论点?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邓小平在经济政策上的早期探索,以及他如何处理与“大跃进”等运动的关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邓小平如何在毛泽东的政治权威下,保持自身政治判断力,并为后来拨乱反正积累经验的线索,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的、基于史实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
评分“文革前的邓小平”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中共八大确立的接班人地位,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邓小平经历了从高位跌落的巨大转折。这本书以“毛泽东的‘副帅’”为切入点,似乎想揭示出在这段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十年里,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真实的关系。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副帅”关系的?是像诸葛亮辅佐刘备那样,是绝对的忠诚与辅佐?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邓小平也承担了“替罪羊”的角色,或者在某些重大决策上,他与毛泽东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博弈?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邓小平在处理党内事务、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从中找出他与毛泽东在思想和策略上的异同?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解释邓小平在“反右倾”运动、庐山会议等关键节点上的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如何影响了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如果书中能够揭示出,邓小平在那个时期,是如何在政治漩涡中生存和发展的,并且为日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积蓄力量,那将是一本极具深度的历史读物。我对那些关于政治斗争的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心理博弈特别感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