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上学是其他学问的基础,他先于其他学问,
不能与其他学问产生无法解决的冲突
但形上学是什么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西方哲学的重要形上学课题。对于每一个形上学课题,首先说明它们的基本主张,然后再陈述哲学家对它们的各种论辩。尽量使用简单的文字,辅以日常生活的实例,以引发学生对形上学的兴趣,也让他们能明白哲学的思辩过程。
作者简介
陈荣华
现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历:
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硕士
美国史丹福大学哲学系进修
德国佛雷堡大学(Freiburg University)哲学系进修
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系学士
经历: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系主任、讲师
研究领域:诠释学、现象学、海德格哲学、高达美哲学
着作:
《海德格哲学:思考与存有》
《葛达玛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
《海德格〈存有与时间〉阐释》
《西洋哲学传统》
《哲学概论》
序
导 论
第一章 心身问题
第一节 心身问题的二元论理论
第二节 心身问题的一元论理论
第二章 决定论与自由
第一节 决定论的主张及相关议题
第二节 自由论的论证
第三节 共容论
第三章 共相与个体
第一节 One over many argument与共相
第二节 维根斯坦的家族类似性及对共相存在的可能批评
第三节 共相存在的理论批评
第四节 共相与个体的存有
第五节 共相与事件
第六节 其他的共相理论
第四章 事物同一性
第一节 事物同一性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事物的同一性判准(criterion of identity)
第五章 人格同一性
第一节 人格同一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人与自我
第三节 人格同一性理论
第六章 事物的性质 225
第一节 初性和次性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节 显着性质(manifest property)与倾向性质(dispositional property)
第三节 冒出性质(emergent property)和非冒出性质(non-emergent property)
第四节 性质(quality)与关系(relation)
第七章 上帝存在
第一节 宗教神祕经验论证
第二节 上帝存在论证
我一直觉得形而上学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领域,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哲学问题,与我们 everyday life 中的体验连接了起来。例如,在讨论“因果关系”时,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们扔一个球,球会落下,这是因为重力,而重力是因,球落下是果,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书中关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讨论,也让我对“我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有了新的理解,也许我以为的“选择”,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存在某种“必然性”的因素在其中。我对书中关于“意义”的探索尤其感兴趣,作者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意义”,并引用了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让我看到,即便是在面对虚无和偶然时,人类依然在积极地寻找和创造意义。这本书的语言平实而有力,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引导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它让我意识到,形而上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之中,而是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这本书是一次关于“为什么”的追问,也是一次关于“如何活”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也更加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哲学界的“纪录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为我呈现了形而上学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层一层地挖掘着那些深埋在过去的思想宝藏。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再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及近代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碰撞,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哲学家思想时,那种引经据典的严谨态度,他不仅引用了原始文本,还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这使得理解那些古老哲学家的思想不再是空中楼阁。书中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哲学家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并提出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理论。例如,关于“时间是否真实存在”的辩论,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感知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毫不枯燥。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过渡,将那些复杂的哲学体系串联起来,让我感觉像是在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只不过主人公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
评分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意识”和“自我”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作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篇幅,并且提供了非常多值得思考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意识的难题”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身意识的理解,依然是科学和哲学领域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书中探讨了关于“心智如何产生于物质”的各种尝试,从神经科学的解释到哲学上的“物理主义”和“非物理主义”的观点,我都仔细阅读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某一种解释,而是对各种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他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意识”的讨论,更是让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担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自由意志”和“伦理责任”的探讨,他将形而上学中的抽象概念,与我们日常的道德判断联系起来,引发了我对“我是否对我的行为负有责任”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并且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发展。虽然其中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解释都相当到位,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含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对“自我”和“意识”产生全新认识的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非仅仅罗列形而上学的各种理论,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最具争议性的观点,反而将其置于显微镜下,仔细剖析其逻辑漏洞和潜在的矛盾。例如,在讨论“心物二元论”时,他引用了大量的哲学史案例,并且深入分析了笛卡尔等人的论证,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引出了后世哲学家们的反驳和修正。这种“不留情面”的批评,反而让我对形而上学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尤其被作者对“本质主义”的挑战所吸引,他质疑了那些试图将事物定义为固定不变的“本质”的观点,而是强调了“关系”和“过程”的重要性。这让我思考,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所处情境和视角的影响。书中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辩论也相当精彩,作者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呈现了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引导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鼓励了我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任何单一的观点。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学会如何去质疑、去辨析,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哲学理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宏大的概念之中,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宇宙的十字路口,俯瞰着那些关于存在、实在、意识的根本性问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迷宫,也触及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读到关于“本体论”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关于“是什么”的深刻追问被层层剥开,从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到我们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是当他探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古老辩论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智力挑战,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思考它们是否真的源于我内心深处,抑或是早已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预设。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而深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哲学特有的诗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他总能用恰当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我能够理解和思考的语言。即使是那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学派和思想家,在作者的梳理下,也展现出了清晰的脉络和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形而上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探索,它让我对“我是谁”、“我为何在此”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识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