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开风气之先,
将当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入中国思想研究领域的钱新祖教授
所留下的《中国思想史讲义》将再度启迪新一代的人文社会学研究者
本书为钱新祖先生极具个人见解的中国思想史,不同于一般哲学史或思想史教科书机械式的纲举目张,书中每讲都直接进入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尽显洞见。例如论中国思想的起源,直指人文主义的称说所涉及的是中西对天人关系构想的不同。作者有扎实的中西学术基础,又能跳出各自的思考局限,从对比中彰显中西思想传统的特色,在书中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比较分析措辞手法,在现今全球化的语境中,特别值得参考。
作者简介
钱新祖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校任教,并协助创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将当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进入专业的中国思想研究领域、广泛影响及于中文世界人文社会学圈。其文章经常发表在也是他帮忙建立的《当代》、《台湾社会研究》期刊上,所译铸的「时空性」、「相互主体性」、「比较分析的措辞」等重要观念用语至今仍脍炙人口。
编者前言
张亨先生序
梅广先生序
第一讲 人文主义在天(神)人关系中的问题性:
韦伯黑格尔式论中国历史文化之解体性批判(上)
第二讲 人文主义在天(神)人关系中的问题性:
韦伯黑格尔式论中国历史文化之解体性批判(中)
第三讲 人文主义在天(神)人关系中的问题性:
韦伯黑格尔式论中国历史文化之解体性批判(下)
第四讲 《论语》中的「仁」及对话文学
第五讲 孟、荀论心、情、性(上)
第六讲 孟、荀论心、情、性(下)
第七讲 墨子:「兼爱」说所比喻呈现的客观化思想模式
第八讲 老子:道与「无为」
第九讲 庄子:「齐物」与「两行」
第十讲 老庄的「道」及其语言观
第十一讲 《大学》与《中庸》:「修身」与「本性」
第十二讲 《易经》中的「生生」观念与共鸣式思想
第十三讲 印度的佛学(上)
第十四讲 印度的佛学(下)
第十五讲 佛学的来华与华化(I)
第十六讲 佛学的来华与华化(II)
第十七讲 佛学的来华与华化(III)
第十八讲 佛学的来华与华化(IV)
第十九讲 佛学的来华与华化(V)
第二十讲 周敦颐与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上)
第二十一讲 周敦颐与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下)
附录
壹、中文上课大纲(syllabus)暨期末考题
贰、英文上课大纲
参、台北,香港,芝加哥──钱新祖先生行述
肆、钱新祖(Edward T. Ch?ien)生平简历自序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思想根源。《中国思想史讲义》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罗列,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融会贯通,展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在讲述先秦诸子百家时,作者通过对比和辨析,将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和相互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如何将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爱”进行区分,又如何将道家的“无为”与法家的“强国”进行对照,都做得非常到位。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太多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概念。这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殿堂,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这些古老而智慧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乃至思考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类的书籍一直有些挑剔,总希望它能呈现出一种“讲故事”的魅力,而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中国思想史讲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在为你娓娓道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宋明理学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程朱陆王等人的名号和主要观点,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理学为何会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它又是如何回应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以及对后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他对“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核心概念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文化机器,一层层地揭开它运作的原理和内在逻辑。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佳,流畅而不失厚重,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思想史讲义》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一直觉得中国思想史这块内容,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泛泛而谈,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能抓住核心脉络的书。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编排方式相当用心。开篇就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切入,将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比如“天命观”的萌芽,以及早期先民对自然宇宙的朴素认知,娓娓道来。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历史片段,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三教合一”思想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和分析,他不仅梳理了儒释道三家各自的核心要义,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包容的文化基因。这种讲解方式,让我不再觉得思想史是孤立的学说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演变和智慧碰撞。读起来,你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思想争鸣、百家争鸣的时代,感受到先贤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这些思考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景观。
评分之前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强调某个学派的某个时期,要么就是简单地翻译原著,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中国思想史讲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近现代思想转型部分时的视角。作者没有回避晚清以来中国思想所面临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而是详细地探讨了西方思想如何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学习、消化、融合西方思想的过程中,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自身的思想体系的。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演变,以及孙中山、鲁迅等思想家在那个变革时代的挣扎与探索,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分析不是简单地列举人物和事件,而是深入到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中国思想会走向今天的形态,以及这些思想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从碎片化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高度。
评分我之前对中国思想史一直存在一种模糊的认知,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难以把握。《中国思想史讲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源头讲起,一路梳理到近现代,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世界,又相互勾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史长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儒家思想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孔孟言论的字面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及它如何与政治、社会、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天人合一”的解释,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中那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以及其如何与本土思想融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时,也展现了深厚的功力。这种对思想文化传播和变异的细致考察,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不失力度,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