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物志

图书馆人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图书馆
  • 人物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地方文献
  • 档案
  • 馆员
  • 行业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图书馆事业建设是千秋万世,代代相传的,在图书馆先进们的荜路蓝缕下,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本书收录了民国以来故逝的图书馆业界、学界的重要人物,包括生于19世纪的王云五、何日章、蒋复璁等3人,20世纪的苏芗雨、刘金狗、严文郁等35人,另将韦棣华、山中樵、费士卓等人列为附录,记其生平事蹟,以为今人典范。

书名:图书馆人物志 图书简介: 《图书馆人物志》 是一部深入探究知识殿堂背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阅读景观的群像史诗。本书并非聚焦于浩如烟海的书籍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守护、整理、传播这些知识的灵魂人物——图书馆员、馆长、档案管理员、古籍修复师,以及那些慷慨捐赠与默默耕耘的幕后功臣。它试图描绘出一幅多维度、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图书馆生态图景,揭示在技术浪潮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守夜人”如何坚守阵地,并不断创新,以确保知识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巨大的多层索引系统,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一个独特而鲜活的“人物档案”。我们既能看到十九世纪末,那些肩负着启蒙使命,在偏远乡村建立“流动图书馆”的先驱者,他们如何用马车和扁担,将文明的火种送到识字率低下的社区;也能领略到二战期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将珍贵手稿和档案秘密转移至安全地窖的“文化抵抗者”的英勇事迹。 第一部分:秩序的缔造者——分类与编目的艺术 本卷重点阐述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形成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展现。我们将追溯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和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核心体系的诞生过程,但重点不在于枯燥的术语解释,而在于探究发明这些体系的学者和图书馆员的思维模式。他们如何面对知识的无限增长,试图构建一个有限的、可供检索的宇宙模型? 书中详述了早期图书馆员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将知识从混沌中抽取出来。例如,对一位二十世纪初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分类专家的侧写,记录了他如何因为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分类号来标记新兴的“心理分析学”书籍,而陷入长达数周的深思,最终创造了一个临时的、被沿用数十年的子分类。这展现了分类工作并非僵硬的规则,而是与时代思潮、学科发展同步演进的动态过程。 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关于“著录规范”的演变史。那些默默无闻的编目员,他们制定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作者姓名的排列方式,都决定了未来数百年后读者能否精确地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早期卡片目录(Card Catalogs)的设计师的采访录音整理,得以一窥他们对“精确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 第二部分:守望者与修复师——物质载体的守护战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馆藏的物质存在。本部分将镜头聚焦于那些与纸张、羊皮纸、皮革和墨水打交道的专家们。这不是一个关于如何保存旧书的教程,而是一个关于“时间对艺术的侵蚀”与“人力对抗熵增”的哲学思考。 我们将深入探讨欧洲古籍修复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书中描绘了一位意大利的资深修复师,他如何用自制的、基于天然淀粉的胶水,小心翼翼地填补十七世纪手抄本上的虫蛀孔洞,并记录下每一次修复的详细光谱分析数据。他的工作台,如同一座微型的手术室,每一次轻微的颤抖都可能对历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书中还揭示了“禁书”与“秘密收藏”背后的故事。一些图书馆为了保护被政治迫害的作家的手稿,不得不进行“地下化”存储,这些场景被记录在亲历者的日记中——关于如何在轰炸警报中,用身体护住装满禁书的木箱,以及那些签订了终身保密协议,从未向外界透露自己曾参与过“抢救性转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第三部分:知识的引路人——服务与社区的再定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图书馆的角色从“知识的仓库”迅速转型为“知识的服务中心”。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这一转型期中,那些引领变革的图书馆馆长和前台服务人员。 书中描绘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第一批电脑和数据库进入公共图书馆时,老一代图书管理员的挣扎与适应。一位退休的系统分析员回忆道,他必须在教导社区老年人如何使用检索终端的同时,还要说服馆内同事相信“鼠标”并非某种邪恶的“电子捕鼠器”。 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记录了图书馆如何在社区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成为移民融入社会的桥梁、为失业人士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以及作为公共辩论和文化交流的非中立空间。例如,书中记录了一个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图书馆的故事,馆长如何巧妙地将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讲座,包装成“如何种植更抗旱的本地蔬菜”的工作坊,从而在不引发地域政治冲突的前提下,完成了科普教育。 第四部分:远见者与未来的图书馆 《图书馆人物志》的收官部分着眼于数字时代的未来学家和数字策展人。他们不再与实体书籍为伍,而是与数据流、算法和虚拟现实打交道。 我们审视了那些致力于“数字永存性”的工程师们。他们如何确保今天的PDF文件、明天的元宇宙资产,能够在五百年后依然可以被准确访问,而非变成一堆无法读取的乱码?书中对那些致力于建立“跨语种、跨媒介知识图谱”的团队进行了深入报道,展现了他们如何试图在技术中嵌入人文的价值,避免“算法的偏见”成为新的知识壁垒。 结语:无名者的丰碑 《图书馆人物志》旨在向所有参与知识链条构建的人们致敬。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图书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百万册藏书,而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用心构建和守护这些藏书的人们所倾注的无私奉献和专业精神。这是一部关于奉献、关于坚守、关于人类对知识永恒渴求的,有血有肉的赞歌。本书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却支撑起人类文明传承的“人物志”立下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冠至


  现任天主教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进修学士班助理教授,获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硕士、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学士等学位。先后服务于新生医护馆理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专长领域为:古籍资源、藏书史、版本目录学、图书与图书馆史等。

黄元鹤

  现任天主教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副教授,教育背景为元智大学管理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资讯学硕士、辅仁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士。曾经担任中州工商专校/技术学院(现今为科技大学)资讯管理系讲师/副教授并兼任图书馆主任、国立体育学院(现今为体育大学)图书馆研究员、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图书馆约聘助理馆员。专长领域为:知识与创新管理、图书馆管理、专利检索与分析、资讯计量与学术传播等。
 

图书目录

丛书主编序
本册主编序/黄元鹤、陈冠至

上 篇
绪 论    1
第一章 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宋建成    3
第二章 民国百年来图书馆教育与人物纪要/郑恒雄    47
第三章 民国百年来图书资讯学研究纪要/刘春银    61

下 篇
人物志    87
王云五(1888-1979)/蔡佩玲    89
何日章(1897-1979)/林呈潢    97
蒋复璁(1898-1990)/张围东    103
苏芗雨(1902-1986)/彭 慰    115
刘金狗(1904-1989)/黄国正    119
严文郁(1904-2005)/蓝文钦    123
吴光清(1905-2000)/汪雁秋    137
王贯英(1906-1998)/曾淑贤    145
屈万里(1907-1979)/刘兆祐    151
宋新民(1908-1977)/王元仲    161
杨家骆(1912-1991)/顾力仁    167
刘崇仁(1914-1983)/顾 敏    179
方世昌(1914-2001)/方凤山    185
蓝干章(1915-1991)/高锦雪    193
包遵彭(1916-1970)/辜瑞兰    199
吕起森(1916-1998)/卢锦堂    207
赵来龙(1916-2008)/胡欧兰    213
胡安彝(1917-1978)/章以鼎    219
王省吾(1919-2004)/汪雁秋    227
沈宝环(1919-2004)/庄道明    235
倪宝坤(1920-1991)/张树三    241
昌彼得(1921-2011)/陈仕华    247
王 璞(1923-2006)/刘美玲    253
方同生(1925-1982)/黄鸿珠    259
翁茶饼(1926-1975)/翁聪安    267
沈曾圻(1926-1999)/沈 畦    273
胡家源(1927-2000)/李玉绥    277
王民信(1928-2005)/韩竹平    281
乔衍琯(1929-2008)/彭正雄    287
陈碧蓉(1929-2011)/林光美    293
卢荷生(1931-2011)/郑恒雄    297
梁慕兰(1933-1983)/彭 慰    305
杨日然(1933-1994)/林光美    309
张鼎钟(1934-2010)/汪雁秋    315
李德竹(1935-2011)/陈昭珍    327
陈兴夏(1935-1993)/韩竹平    335
苏 谖(1957-2009)/黄元鹤    341
陈钖洪(1959-1994)/陈世雄    347
附 录
外籍人士    355
韦棣华(1862-1931)/陈冠至    357
山中樵(1882-1947)/张围东    365
费士卓(1906-1989)/刘春银    371
图次
图2-1 王云五    90
图2-2 何日章    98
图2-3 蒋复璁    104
图2-4 苏芗雨    116
图2-5 刘金狗    120
图2-6 严文郁    124
图2-7 吴光清    138
图2-8 王贯英    146
图2-9 屈万里    152
图2-10 宋新民    162
图2-11 杨家骆    168
图2-12 刘崇仁    180
图2-13 方世昌    186
图2-14 蓝干章    194
图2-15 包遵彭    200
图2-16 吕起森    208
图2-17 赵来龙    214
图2-18 胡安彝    220
图2-19 王省吾    228
图2-20 沈宝环    236
图2-21 倪宝坤    242
图2-22 昌彼得    248
图2-23 王璞    254
图2-24 方同生    260
图2-25 翁茶饼    268
图2-26 沈曾圻    274
图2-27 胡家源    278
图2-28 王民信    282
图2-29 乔衍琯    288
图2-30 陈碧蓉    294
图2-31 卢荷生    298
图2-32 梁慕兰    306
图2-33 杨日然    310
图2-34 张鼎钟    316
图2-35 李德竹    328
图2-36 陈兴夏    336
图2-37 苏谖    342
图2-38 陈钖洪    348
图3-1 韦棣华    358
图3-2 山中樵    366
图3-3 费士卓    37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


第一节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有藏书事业。明末清初,西方图书馆的观念,随西学东渐,也由西方传教士及教会引进,并在华进行一些藏书活动,惟并未引起十分重视。迨至1840年鸦片战争后,接二连三的不平等条约,使外国人获得从沿海到内地的特权,传教士再度东来,向中国腹地传播。另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同文馆等,展开洋务运动,进行译书,使西学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及社会各层面。戊戌政变,维新运动虽告失败,但自义和团事起后,清实施新政,留学日本热潮,骤然而起,西学由日本输入中国,数量空前,社会科学所占比重极大且影响深入。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推行新政三次社会变革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主动的西学传播者,开启了对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探索。他们之中,大多接受儒家教育,具深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因科举或在朝为官,或在野为民,试图从西学中寻求「救亡图存」的救国救民的方法,把西方图书馆视为「兴国之盛举」。他们有些是担任督抚或以下等职的地方官吏,有的是具有社会地位的士绅,因为他们官绅的身分和政经的地位,能够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现,对建立具近代功能的图书馆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可进一步分析成三类,略述如下。

第二节 清末朝野人士对图书馆的探索
一、倡导维新人士
他们引领中国社会思潮,初为学习科学技术,富国强兵;其后为学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如林则徐(1785-1850)撰《四洲志》,译介欧洲六个国家、美国十八个州图书馆概况,是清第一部引进西方图书馆情况的书;魏源(1794-1857)撰《海国图志》,辑录西方人着作有关西方图书馆的介绍;王韬(1828-1897)撰《扶桑游记》、《漫游随录》,主张学习西方图书馆,摒弃旧式藏书楼;郑观应(1842-1922)撰《盛世危言‧藏书》,倡导普遍设立近代图书馆,引介西方图书馆的藏书、借阅管理制度和方法;康有为(1858-1927)撰《欧洲十一国游记》,建立万木草堂书藏,筹办强学会书藏,编纂《日本书目志》;梁启超(1873-1929)撰《新大陆游记》,创办新式藏书楼,考察美国图书馆,编纂《西学书目表》。他们的观念对后人应具有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图书馆人物志》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相对严肃、理论性较强的书,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但却有着强大的穿透力,能够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那些在图书馆里寻求自我认同的年轻人的描写,他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通过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图书馆历史变迁的故事,从最初的简陋到现在的现代化,每一段历史都伴随着读者的故事。有一个章节讲述了一位曾经在图书馆里避难的流浪汉,他在这里找到了温暖和尊严,这个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一个能够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的地方。它让我明白,阅读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滋养心灵,重塑人生。

评分

不得不说,《图书馆人物志》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封闭、甚至有些沉闷的空间,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它截然不同的一面。作者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那些形形色色读者的描绘,有带着孩子来科普的父母,有为考试而埋头苦读的学生,有寻求慰藉的精神病人,甚至还有一些行为有些怪异的“图书馆常客”,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这些人物,而是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的启示、安慰和力量。有一个章节讲到一位失意的中年男子,他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古代探险家的书籍,从中获得了重新振作的勇气,这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图书馆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熔炉,是各种情感交织的场所,是无数故事发生的舞台。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拥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图书馆人物志》的书,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图书馆里的故事无非就是那些关于借书还书、管理员辛勤工作的零散片段,很难形成什么引人入胜的叙事。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图书馆群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常年沉浸在书海中的“老读者”的刻画,他们仿佛与书融为了一体,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凝视书页的眼神,都充满了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年轻时怀揣着梦想,在知识的殿堂里寻觅,又或是在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是书籍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书里还有对那些在图书馆默默奉献的管理员的描写,他们不仅仅是图书的守护者,更是知识的引路人,他们的耐心、专业和对阅读的热爱,是支撑整个图书馆运转的基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管理员,他对每一个读者的需求都了如指掌,仿佛能预知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并精准地为他们推荐最合适的书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图书馆,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关于知识的力量,关于孤独与陪伴,关于梦想与现实。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图书馆这个我曾经习以为常的空间,原来在这些安静的角落里,隐藏着如此多精彩纷呈的人生。

评分

当我翻开《图书馆人物志》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触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人物故事,串联起图书馆这座宏伟建筑的脉络。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年轻一代读者在图书馆里的故事,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选择沉下心来,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和力量,这种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意义。书中还有一个部分,描写了一位年迈的图书馆管理员,他一生都奉献给了这座图书馆,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和人来人往,他的回忆录部分让我感动不已。作者非常擅长挖掘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她能够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忧伤、喜悦、坚持和放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图书馆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明白,阅读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评分

这本《图书馆人物志》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百科全书,枯燥地罗列各种人物和事件,但事实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她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书中的情境之中。我特别享受那些关于年轻读者在图书馆里初次邂逅心仪书籍的片段,那种青涩的喜悦,那种被文字唤醒的澎湃,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书中还讲述了一些老教授、退休学者在图书馆里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故事,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减退,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一位年轻女作家在图书馆里寻找创作灵感的章节,她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通过偶然的翻阅,找到了那个点燃她创作火花的火种。这种“寻宝”式的体验,正是图书馆独特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放书籍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梦想、希望和回忆的温床。它教会了我,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独特而丰富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