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ОО八年六月举办第一届研讨会后,一眨眼,至今已是第五届了。为使学者珠玑光华之文,得以呈现共享,裨益学界。故自二О一О年起,即于会后特请作者补述修改,再敦请专家学者进行审查,提供意见,并洽询作者意愿,而后结集成书。
作者简介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本系前身为语文教育学系,系务课程以教学为重。二ОО六年转型为一般中文学系后,对教学与研究力求均衡发展,秉持着古典与现代并重,知识与应用兼顾,传统与当代相融的目标,孜矻不懈,于固有的基础上,承古续今,守本求新。系上师长合力推动学术活动,积极向外接触,冀望能展现出另一番风貌。在这样的共识下,于是乎而有「近现代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的举办。
弁 言
公安派袁中道生命情调探析 / 简贵雀 1
壹、前言 2
贰、袁中道兄弟之情感 5
参、袁中道之生命情调 11
肆、结语 24
清人对温飞卿词的诠释角度转移之探析 / 宋邦珍 27
壹、前言 28
贰、清代之前对温词之评论 29
参、清人对温词之评论 30
肆、诠释角度转移之成因 44
伍、结语 48
朱自清对陶诗诠释方法与态度的思考 / 黄惠菁 53
壹、前言 54
贰、朱自清古典诗歌研究方法 56
参、朱自清对陶诗评笺方式的廓淸 60
肆、朱自清对陶诗诠释态度的主张 63
伍、结语 75
晚清西学传播的桥樑──邝其照(1836?-1902?)《华英字典集成》及「邝氏教育系列」初探 / 杨文信 79
壹、邝其照的生平 80
贰、邝其照的着作 88
参、《华英字典集成》及「邝氏教育系列」所见晚清西学内容 97
肆、邝其照的着作在晚清西学传播上的贡献与影响 106
郑怀德《艮斋诗集》版本考 / 阮进立 119
壹、前言 120
贰、郑怀德生平及其着作 122
参、几种《艮斋诗集》版本之比较 123
肆、结语 175
“有+VP”句于汉语共同语中的对应和运用 / 汤翠兰 179
壹、引言 180
贰、粤语“有+VP”在汉语共同语中的对应 180
参、“有+VP”在澳门报章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183
肆、讨论 188
闽、客语俗字相关疑义浅析── 兼论现行小学语文学习领域闽、客语教材之俗字选编规范与相关实务 / 许文献 195
壹、前言 196
贰、方言字词研究评议 196
参、记载闽、客语俗字之重要文献 202
肆、闽、客语俗字之造字分析 204
伍、闽、客语俗字之整理与规范化 210
陆、现行小学语文学习领域闽、客语教材之俗字选编规范与相关实务 215
柒、结论 219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Motivations toward the Learning of Mandarin L2 in the Bangkok Sino-Siamese Community: A Pilot Study / 李育修 225
1. Introduction 226
2.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230
3.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246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52
5. Conclusion 266
壹、前言
公安三袁兄弟,于神宗万历初王、李之学盛行之际,公然举起反对旗帜,由长兄袁宗道(伯修)及其好友黄辉倡导于前、仲兄袁宏道(中郎)以具体文学理论「性灵说」揭橥于后,并与小弟袁中道(小修)大力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的诗文作品,皆有助于公安派蔚为一时风尚之主要健将。三兄弟皆早慧,俱有才名,而于公安派文学,中郎(宏道)洵为领袖,小修(中道)则起护持之功。以世情言,伯修、中郎皆早荣早逝 ;小修则功名晚达,而年寿最长。 虽然,世情之名利与年寿之修短,自古以来,谈论者多,却都是各抒己见,好恶由己。然平心而论,若非真道人本色,世人何能轻易摆落世缘,由是因世情缠扰而影响生命情态,自不待言。
小修处在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时代,因兄弟、师友之论学切磋与时代学术风潮之影响,亦有华梵一家、儒释同源之思想与言论,更以「学道人」自居,于三教思想涉入颇深,惟三教合一思想始终无法解决小修在世情中之困境。 故其一生,因个人性格与交游、学识与思辨、社会经济与时代风尚等因素,形成其人生不同阶段之生命情调,迥异于伯修与中郎一生虽享年不永,却科举仕途得意之生命风姿。
本文系继〈从《游居柿录》看晚明文人之世情〉、〈从《游居柿录》看袁中道之世情〉、〈袁中道《导庄》之写作及其旨趣探析〉 三篇论文后,复以袁中道生命情调作为书写主题,盖入之愈深,愈觉需要更完整而清楚交代作为公安后期主将的小修,如何在生命不同时期,由年幼失恃、兄弟共学共处、形影不离之情感依偎,经青少年之豪杰自命、嗜酒纵欲、视钱如粪土,以为功名可唾取之狂放浪游时期,至仕途蹭蹬、兄弟家人相继亡故、血疾间作、无生知见力微、誓毕栖隐之盛年委顿时期,以至清寂养生、叨得一第之晚年宦游时期,皆有人生各阶段极为鲜明之生命情调。尤以万历三十八年(1610),视同知己的中郎谢世,小修顿失依侍,内外交迫,几至不起。中郎之死,是促使小修生命情调中冲击最大、改变最鲜明的转捩点。故本文拟以万历三十八年作为小修前后期生活时间的划定,依其行止经历,探析其前期生活所呈现出来的踔厉风发至委顿的生命情调,以及后期生活所重视的清寂养生之生命情调,确实有着时代鲜明的印记及公安派性灵真趣的实践。
读罢这本《联藻于日月,交彩于风云:2012年近现代中国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汉语,竟然经历了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书中的一篇篇论文,如同一个个精心打磨的 Lens,将近现代中国语文的各个侧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那些探讨语言规范化进程的论述所吸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如何统一文字,如何让普通民众都能掌握和使用标准化汉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学者们对于这一历史进程的梳理和分析,让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语言文字工作上的巨大努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对一些论文中涉及到的方言研究感到新奇。在国家统一和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各地方言的命运究竟如何?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痕迹,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现代汉语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书中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创新与演变,例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语义转移等,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身边每天都在使用的词语,发现它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生长。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历史意识,让我觉得,学习和使用汉语,本身就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便是通过那个时代的语言文字。这本《联藻于日月,交彩于风云》会议论文集,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尤其关注的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语言文字是如何成为承载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工具的。书中有没有探讨过,例如革命时期,语言是如何被用来动员民众、传播进步思想的?新的政治术语、宣传口号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的?我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我也想知道,在与西方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汉语是如何在词汇、语法乃至语用层面受到影响的?是否存在一些论文,专门分析了外来词的引入、翻译策略,以及这些外来语对汉语本身所带来的改变?我隐约记得,在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都在积极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而语言的变革,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宝库,而语言,就是那个宝库中最闪耀的财富。
评分这套论文集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联藻于日月,交彩于风云”,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并非是研究近现代中国语文的专业学者,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发展都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扇窗,能够窥见中国语言文字在近现代巨变时期是如何传承、演变,又如何与时代精神同呼吸的。听到这本论文集汇集了2012年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精华,我的期待值更是瞬间拉满。我想象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们,围绕着近现代中国语文这一主题,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他们会如何剖析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字词,如何解读那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篇章?是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文学流派,还是会宏观地探讨语言结构的革新?是会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还是会深入挖掘口语文学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分析,以及它在打破旧有束缚、开启新文化视野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也对汉语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是如何吸收、融合,又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实现创新的问题感到着迷。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论文的汇编,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文化史的画卷,等待我去细细品读,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时代脉搏与民族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变化非常感兴趣,而这本《联藻于日月,交彩于风云》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我一直好奇,从晚清的文言文到民国的白话文,这一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的一些论文,恰好就深入探讨了这一转型期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如分析了某些作家如何巧妙地将口语融入书面语,如何通过语言的创新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情感。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家们在语言的选择上,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抉择?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语之间找到平衡的?此外,我对那些关于新诗发展历程的研究也充满期待。新诗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它的语言,也与古典诗歌有着天壤之别。书中对新诗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与社会思潮的关联分析,一定会非常精彩。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新诗的语言是如何摆脱格律的束缚,变得更加自由、更加贴近现代人情感的,以及这些语言上的创新,又是如何呼应了那个时代变革的洪流。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语言作为文学载体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生的奇妙过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本身所蕴含的宏大气魄。“联藻于日月,交彩于风云”,光是听着,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史诗感。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在近现代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语文究竟是如何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辉,又如同彩虹般绚烂多彩的。我并非是专门研究语文的学者,但我一直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近现代时期,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语文也必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论文集中,找到关于汉语自身演进的深入探讨。比如,从传统的书面语到白话文的过渡,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这一转变?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特定作家或作品的语言特点,来印证这些宏观的论述。另外,我也对近现代中国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在那个时期,中国语文是如何与世界其他语言发生联系和互动的?是否有学者研究了汉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通往近现代中国语文世界的一扇窗,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这扇窗,去观察、去理解,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语言变革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