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六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书籍知识学习的情形
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在家庭经学教育方面,汉魏六朝时期的家庭经学教育主要包含专业科目教育、基础通识教育两个阶段,在家庭中进行的经学专业科目传授学习,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家学。基础通识教育则是探讨一般儿童若要习读经书传记之属,会先选择哪些书来读?
第二部分则针对知识学习中的博学风气,首先分析两汉、六朝时期士人博学内容的转变,由经史传记为主,逐渐扩展到无书不读。而后从实际需求这一层面入手,分别就政治、社会文化、学术思想与文史着述等四个方面,探索六朝时期博学风气的形成因素。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涵盖了六朝士人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呈现了六朝博学风气的广泛流行和丰富内涵。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者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郭永吉
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经学史、汉魏六朝文化与思想、两汉魏晋南北朝赋。
着有〈先秦两汉东宫称谓考〉、〈两汉经学师法家法考〉、〈王粲〈登楼赋〉结构分析与创作技巧探索〉、〈鲍照〈芜城赋〉研究〉、〈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琴之功用〉等学术论文。
自序
目次
第一章 序论 001
第二章 经学家族化──家学之形成与演变 013
第一节 两汉——家学形成的阶段
第二节 六朝——家学的延续与兴盛
第三章 家庭中之经学基础教育 075
第一节 家庭经学基础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以《论语》、《孝经》为基础教材的原因
第三节 执教者
第四章 两汉与六朝学风比较 123
第一节 两汉通儒之博学
第二节 六朝博学风气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聘使人选的学识考察 147
第一节 六朝时期的外交局势
第二节 聘使主客言论交锋涉及之议题
第三节 聘使主客人选的学养要求
第四节 对聘使主客表现的奖罚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志与谱牒之学 203
第一节 地方意识与地方志
第二节 世家大族与谱牒
第七章 谈论与着作 233
第一节 谈玄、论难与博学释疑
第二节 文学、史书着作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余论 299
引用文献 313
这本《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我之前对六朝时期的学术氛围一直有些模糊的认识,认为它是一个士族门阀盛行、文学艺术发达的时代,但对其中具体的学术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尤其是在家庭层面,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作者非常有见地地指出了家庭经学教育在塑造六朝博学风气中的核心地位。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家庭在经学教育上的侧重点,有的注重儒家经典,有的则兼收玄学、史学甚至阴阳五行等,这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正是博学风气的重要源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家法”、“家范”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家族的规矩,更是家族在知识传承上的独特路径和价值取向。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爬梳,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位名士如何在家中设立私学,教授子弟经义,又如何鼓励他们广泛涉猎,不拘一格。这种“家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学术人才,也为整个社会的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六朝的学术史,将宏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微观的家庭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学术传承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曾一度认为,六朝的学术主要是由官方机构或书院来推动的,所以当我读到《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时,我才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我想象的要重要。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清晰地勾勒出了六朝士族家庭在经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和独特方式。书中关于“家学”的探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家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了解到,许多士族家族都有自己的家传学问,他们会聘请名师,编纂家族藏书,并通过世代传承的方式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优势。这种“家族学术帝国”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学术思潮。书中对不同家族在经学教育上的策略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教育的多元化和竞争性。比如,有的家族可能侧重于儒家经典,以巩固其政治地位;有的家族则可能在玄学领域深耕,以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这种差异化的家庭教育,正是孕育出六朝社会丰富多彩的学术风气的重要原因。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学习,更是整个社会文化和学术传承的重要基石。
评分我通常不太涉足历史学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但《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却深深吸引了我。起初是因为封面设计和书名传递出的古雅气息,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在语言上的独特魅力。书中虽然探讨的是学术,但行文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文人的雅趣。作者在分析经学教育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当时文人的诗赋,将学术讨论融入到优美的文学语境中,读起来像是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家学”的描述,它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家庭辅导班,而是更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将学习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描绘了六朝士人家庭中,父兄长辈如何言传身教,如何在宴饮游赏中进行学术交流,如何在闲暇时分探讨经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子弟的学养和情趣。而这种家庭教育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整个社会“博学”风气的形成,这种风气体现在文人的著作、言谈,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对六朝文人的养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模式很感兴趣,而《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深入剖析了六朝时期士族大家庭中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师资的选拔、教材的编纂,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经学传承的殷切期望。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和文献,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让人信服。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教育现象,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家庭经学教育如何孕育了当时社会盛行的博学风气。我尤其喜欢关于“家学”传承的部分,它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知识代际传递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影响了士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旨趣。书中对一些知名家族如王谢、顾恺之等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动有趣,让抽象的学术研究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六朝经学教育的独特之处,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脉络,以及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史,尤其是士族家庭教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六朝家庭经学教育与博学风气研究》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六朝时期一个相对隐晦的社会现象——家庭经学教育,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我一直好奇,那个时代为何会出现如此浓厚的博学风气,而本书正是解答了这个疑问的钥匙。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读,揭示了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塑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家法”和“师道”的论述,它阐释了家庭在确立学术规范、培养学术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史实,例如某位名士如何在家中设立学堂,如何要求子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和学问,这些细节都让历史变得鲜活。而这种家庭内部的学术氛围,又通过家族成员的交往和影响,逐渐辐射到整个社会,最终形成了六朝时期独特的博学风气。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观的文化现象与微观的个体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个理解六朝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