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六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書籍知識學習的情形
分兩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著重在傢庭經學教育方麵,漢魏六朝時期的傢庭經學教育主要包含專業科目教育、基礎通識教育兩個階段,在傢庭中進行的經學專業科目傳授學習,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傢學。基礎通識教育則是探討一般兒童若要習讀經書傳記之屬,會先選擇哪些書來讀?
第二部分則針對知識學習中的博學風氣,首先分析兩漢、六朝時期士人博學內容的轉變,由經史傳記為主,逐漸擴展到無書不讀。而後從實際需求這一層麵入手,分彆就政治、社會文化、學術思想與文史著述等四個方麵,探索六朝時期博學風氣的形成因素。這四個方麵相輔相成,涵蓋瞭六朝士人生活的各個主要層麵,呈現瞭六朝博學風氣的廣泛流行和豐富內涵。
本書特色
中國學術史的研究者值得閱讀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郭永吉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兩漢經學史、漢魏六朝文化與思想、兩漢魏晉南北朝賦。
著有〈先秦兩漢東宮稱謂考〉、〈兩漢經學師法傢法考〉、〈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與創作技巧探索〉、〈鮑照〈蕪城賦〉研究〉、〈試論先秦兩漢時期琴之功用〉等學術論文。
自序
目次
第一章 序論 001
第二章 經學傢族化──傢學之形成與演變 013
第一節 兩漢——傢學形成的階段
第二節 六朝——傢學的延續與興盛
第三章 傢庭中之經學基礎教育 075
第一節 傢庭經學基礎教育的內容
第二節 以《論語》、《孝經》為基礎教材的原因
第三節 執教者
第四章 兩漢與六朝學風比較 123
第一節 兩漢通儒之博學
第二節 六朝博學風氣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聘使人選的學識考察 147
第一節 六朝時期的外交局勢
第二節 聘使主客言論交鋒涉及之議題
第三節 聘使主客人選的學養要求
第四節 對聘使主客錶現的奬罰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地方誌與譜牒之學 203
第一節 地方意識與地方誌
第二節 世傢大族與譜牒
第七章 談論與著作 233
第一節 談玄、論難與博學釋疑
第二節 文學、史書著作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餘論 299
引用文獻 313
這本《六朝傢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我之前對六朝時期的學術氛圍一直有些模糊的認識,認為它是一個士族門閥盛行、文學藝術發達的時代,但對其中具體的學術是如何形成和傳播的,尤其是在傢庭層麵,瞭解不多。讀完這本書,我纔豁然開朗。作者非常有見地地指齣瞭傢庭經學教育在塑造六朝博學風氣中的核心地位。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傢庭在經學教育上的側重點,有的注重儒傢經典,有的則兼收玄學、史學甚至陰陽五行等,這種多元化的教育內容正是博學風氣的重要源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傢法”、“傢範”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傢族的規矩,更是傢族在知識傳承上的獨特路徑和價值取嚮。通過對文獻的細緻爬梳,作者為我們展現瞭許多鮮活的案例,比如某位名士如何在傢中設立私學,教授子弟經義,又如何鼓勵他們廣泛涉獵,不拘一格。這種“傢學”模式,不僅培養瞭大量的學術人纔,也為整個社會的學術繁榮奠定瞭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六朝的學術史,將宏觀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微觀的傢庭教育實踐緊密聯係起來,從而揭示瞭學術傳承的內在邏輯。
评分我曾一度認為,六朝的學術主要是由官方機構或書院來推動的,所以當我讀到《六朝傢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時,我纔意識到,傢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想象的要重要。作者通過深入研究,清晰地勾勒齣瞭六朝士族傢庭在經學教育方麵的巨大投入和獨特方式。書中關於“傢學”的探討,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傢族文化有瞭全新的認知。我瞭解到,許多士族傢族都有自己的傢傳學問,他們會聘請名師,編纂傢族藏書,並通過世代傳承的方式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學術優勢。這種“傢族學術帝國”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當時社會的主流學術思潮。書中對不同傢族在經學教育上的策略分析,展現瞭那個時代教育的多元化和競爭性。比如,有的傢族可能側重於儒傢經典,以鞏固其政治地位;有的傢族則可能在玄學領域深耕,以追求精神上的超脫。這種差異化的傢庭教育,正是孕育齣六朝社會豐富多彩的學術風氣的重要原因。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傢庭教育不僅僅是個人層麵的學習,更是整個社會文化和學術傳承的重要基石。
评分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文化史感興趣的人來說,《六朝傢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本書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六朝時期一個相對隱晦的社會現象——傢庭經學教育,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研究。我一直好奇,那個時代為何會齣現如此濃厚的博學風氣,而本書正是解答瞭這個疑問的鑰匙。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讀,揭示瞭傢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塑造。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傢法”和“師道”的論述,它闡釋瞭傢庭在確立學術規範、培養學術品格方麵的重要作用。書中引用瞭大量生動的史實,例如某位名士如何在傢中設立學堂,如何要求子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儀和學問,這些細節都讓曆史變得鮮活。而這種傢庭內部的學術氛圍,又通過傢族成員的交往和影響,逐漸輻射到整個社會,最終形成瞭六朝時期獨特的博學風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宏觀的文化現象與微觀的個體行為緊密聯係起來,提供瞭一個理解六朝學術與社會互動的全新視角。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傢庭教育模式很感興趣,而《六朝傢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作者深入剖析瞭六朝時期士族大傢庭中經學教育的方方麵麵,從師資的選拔、教材的編纂,到教學方法的創新,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讀來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能感受到傢長們對子弟教育的重視,以及對經學傳承的殷切期望。書中引用的許多史料和文獻,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讓人信服。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教育現象,而是進一步探討瞭這種傢庭經學教育如何孕育瞭當時社會盛行的博學風氣。我尤其喜歡關於“傢學”傳承的部分,它揭示瞭傢族內部的知識代際傳遞機製,以及這種機製如何影響瞭士人的知識結構和學術旨趣。書中對一些知名傢族如王謝、顧愷之等傢庭教育的案例分析,更是生動有趣,讓抽象的學術研究變得鮮活起來。閱讀這本書,不僅能瞭解六朝經學教育的獨特之處,更能體會到那個時代文化傳承的脈絡,以及傢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教育史,尤其是士族傢庭教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通常不太涉足曆史學研究,更多的是關注文學作品,但《六朝傢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卻深深吸引瞭我。起初是因為封麵設計和書名傳遞齣的古雅氣息,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在語言上的獨特魅力。書中雖然探討的是學術,但行文卻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文人的雅趣。作者在分析經學教育時,常常會引用一些當時文人的詩賦,將學術討論融入到優美的文學語境中,讀起來像是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迴味無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傢學”的描述,它不像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傢庭輔導班,而是更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將學習融入日常的點點滴滴。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細節,描繪瞭六朝士人傢庭中,父兄長輩如何言傳身教,如何在宴飲遊賞中進行學術交流,如何在閑暇時分探討經義。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瞭子弟的學養和情趣。而這種傢庭教育的成果,又進一步促進瞭當時整個社會“博學”風氣的形成,這種風氣體現在文人的著作、言談,乃至生活方式的方方麵麵。這本書讓我對六朝文人的養成有瞭更深的理解,也體會到瞭傳統傢庭教育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