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将国际秩序定位为无政府状态时,坚称国家为主权的拥有者,其上不再有太上政府,以防止国家实权被剥夺。然而,我们依然可发现在无政府状态下,各类国家冲突、国际战争此起彼伏,实际上国际秩序并非井然有序。本书立基外交档案的实证研究,循着近两百年来全球在帝国殖民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美苏对抗所起的变局,深入探讨晚清庚辛两宫回銮始末、一战中国对战俘的处理、英国处置广东海盗对策、中东路事件与国际调解、二战后海关复员与折冲、琉侨在台政治活动考察、世卫中国代表权的争夺等面向,多元观察国际秩序的变动,与深层地探究中国外交的纵横捭阖。
作者简介
主编/周惠民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暨华语文教学中心主任
王文隆
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主任
吕慎华
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张志云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研究员
许峰源
天主教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杨子震
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蔡振丰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应俊豪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序
许峰源 国际秩序变动下的中国外交史研究
吕慎华 庚辛之际中国恢复秩序的努力──以两宫回銮问题为核心的考察
蔡振丰 中国设立俘虏收容所之研究(1914-1920)
应俊豪 亟思反制:1920年代后期英国处理广东海盗政策之转向
王文隆 中东路事件期间国民政府寻求国际调解的尝试
张志云 中国海关的关员审查和战后复员(1943-1945)
杨子震 战后东亚国际秩序与中华民国对琉球群岛政策──以在台琉侨的政治运动为中心
许峰源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权争议始末(1948-1972)
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对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全球经济体系的运行逻辑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这本书的名字后,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国际秩序”的经典论述,比如休谟的“秩序”理论,或者摩根索的现实主义视角。但是,“中国外交的形塑”这个副标题,又将视野拉回到了当下,而且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国家。这让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宏观的国际秩序理论与微观的国家行为相结合。它是否会分析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国际平台上的作用?或者,它会更侧重于分析中国与美国、欧洲、亚洲等不同区域国家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塑造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我个人比较偏好那种能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辅以大量案例分析的著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外交的动机、策略和影响,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我对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交叉领域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国家决策背后逻辑的著作。这本书的书名,“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的形塑”,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对中国外交史的简单回顾,而是会深入探讨中国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通过其外交活动,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全球秩序的。我想象中的内容,可能包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运用,比如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来分析中国外交的特点。同时,也应该会涉及具体的案例,比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在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时的策略,或者在中国参与区域合作机制时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如何与更广泛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并且是如何在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地缘政治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大国崛起”这个概念保持着高度关注。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强国,其间的经历无疑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教训。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会详细梳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国际环境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解释中国的外交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它是受到了哪些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对外关系上,它又会如何权衡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形塑”这个词,让我想到中国可能在推动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或者在调整现有的秩序。这是否会涉及到“一带一路”倡议,或者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问题上的立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让我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未来走向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传递出一种庄重而又引人遐思的气质。我一直对国际关系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从冷战的结束,到新世纪的挑战,再到如今多极化趋势的显现,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复杂性。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这些宏观层面的演变,并且着重探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调整和塑造自己的外交战略的。光是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复杂的国际理论,以及具体的外交实践结合起来,勾勒出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就觉得非常值得期待。尤其是“形塑”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阐述中国是如何主动影响和改变国际秩序的,它是否会涉及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细节,或者是一些新的理论视角?这让我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作为一个关心全球发展趋势的读者,我对如何理解不同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互动方式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深度,而且触及了非常核心的议题。我猜想,它可能会从理论的维度出发,探讨“国际秩序”本身是由哪些基本原则、力量结构和行为模式构成的。然后,再将中国的“外交形塑”置于这个框架之下进行分析。这让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中国的“外交”?它是否仅仅是政府层面的互动,还是会包含民间交流、文化传播、经济合作等更广泛的范畴?“形塑”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的探索欲,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力量,而非仅仅是被动的参与者。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中国在塑造某些国际规范、原则或机构方面的努力?比如,它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上的作用,或者是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上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在重塑国际秩序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