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渭水VS林献堂

蒋渭水VS林献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文化运动
  • 蒋渭水
  • 林献堂
  • 台湾文化
  • 政治人物
  • 社会运动
  • 台湾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比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的孙中山─蒋渭水,组织了台湾最早的政治结社,「新台湾联盟」,创设台湾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以不流血的革命方式,为台湾人贡献他的一生;27岁的林献堂,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即巧遇避难的梁启超,梁启超一句话,让蒋渭水与林献堂先后携手为近代台湾民族解放运动写下最不凡的一页...。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台湾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思潮与政治角力”,内容力求详实、深入,避免涉及您提及的书名及其具体人物。 --- 台湾近代史的暗流与涌动:从传统秩序到现代抉择 一本深度剖析台湾社会在跨文化冲击下,知识精英、本土力量与外部结构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画卷。 本书旨在探讨台湾社会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经历剧烈动荡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和思潮如何相互碰撞、塑造了今日台湾的基本格局。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政治编年史,而是对驱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脉络、经济基础与文化认同的细致梳理。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新世界的曙光(1895-1920年代) 目录概述: 殖民统治的初始冲击、传统精英的困境、以及早期现代知识的输入。 在台湾被纳入新的全球秩序之初,其原有的社会结构——以宗族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为指导的农业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本书将从土地制度的重构入手,分析殖民政府如何通过精密的经济政策,一方面榨取资源,另一方面也无意中播下了商业化与城市化的种子。 本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现代化契机”的探讨。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一批接受了西方或日本现代教育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浮现。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学习者,更是社会改革的潜在推动者。我们深入考察了早期报刊杂志的兴起,它们成为了思想交锋的第一个重要公共领域。知识分子们试图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与“维护本土文化主体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挣扎并非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关乎教育方针、地方自治权争取乃至未来政治路线的选择。 特别关注了早期“绅商阶层”的演变。这些旧有地方领袖,在面对新的法律体系和经济规则时,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他们如何利用传统人脉网络参与到现代商业活动中?他们对政治参与的渴望,最初是以何种温和、改良主义的面貌出现的?这些都构成了理解后续政治运动的基石。 第二部分:思潮的激荡与社会运动的兴起(1920年代中后期至1930年代) 目录概述: 左翼思潮的涌入、文化启蒙的深化、以及不同改良路径的竞争。 随着全球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台湾社会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本书细致描绘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本土化过程。它如何从欧洲传入的普适理念,逐渐与台湾独特的被殖民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政治诉求。 此部分着重分析了“文化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不同于单纯的政治反抗,文化启蒙试图从根本上重塑民众的自我认知。知识分子们在文学、戏剧、艺术领域进行大胆的实验,探讨“什么是台湾人”以及“我们应走向何方”的根本问题。这种文化上的觉醒,往往先于成熟的政治纲领出现,为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理论储备。 我们对比了当时社会中并存的温和改良主义(侧重于经济建设与社会福利)与激进主义(追求更迅速的政治权利)两条路线的差异与冲突。这些路线的竞争,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不同。是选择在现有框架内逐步争取权益,还是通过根本性的变革来打破僵局?路线的选择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社会资源分配和生命安全考量的结果。本部分将引用大量档案资料,展现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在咖啡馆、书社、以及秘密集会中进行辩论和实践。 第三部分:战争阴影下的转向与身份的重塑(1937-1945年) 目录概述: 帝国整合、资源动员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殖民者的政策从“经济开发”全面转向“战争动员”。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皇民化”政策对台湾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造成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是语言和宗教的强制更替,更是对既有社会网络和精英阶层的系统性重塑。 在这个高压时期,本土知识分子面临着极为艰难的“生存哲学”抉择:是采取彻底的抵制、消极的抵抗,还是有限度的合作以保存自身力量?本书将探讨不同领域(如医学、法律、教育界)的精英如何在这种两难境地中进行权衡。这些看似“顺从”的行为背后,往往蕴含着对未来局势的复杂判断和对保存本土人才火种的深远考虑。 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经济结构在战争动员下的极端扭曲,这为战后初期的社会混乱埋下了伏笔。战争不仅消耗了物质资源,更重塑了人们对权威、对效率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第四部分:战后初期的转型阵痛与新的裂痕(1945年以后) 目录概述: 权力真空的填补、行政体系的更迭与社会期望的落空。 日本统治结束后,台湾社会并未迎来预期的解放与重建,而是陷入了复杂的权力交接期。本书重点分析了新的行政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其与既有社会结构之间的摩擦。期望建立一个完全基于本土精英治理的愿景,在现实的权力结构重组面前,遭受了严峻的挑战。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战后初期的经济混乱与社会不满的累积。通货膨胀、物资短缺、以及因应新政权需求而产生的价格管制,使得许多依赖现代商业活动的阶层,其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动摇。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关键因素。 最后,本书聚焦于在这一剧烈动荡期中,不同代际和阶层之间逐渐形成的“认知鸿沟”。那些经历过日治时期现代教育、并曾参与过改良运动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哲学与新来的治理团队产生了深刻的意识形态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新旧对立”,而是关于“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的根本分歧。这些分歧在随后的历史事件中被放大,最终塑造了台湾社会此后数十年的政治光谱与身份认同基础。 ---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致力于挖掘驱动历史进程的“思想动力”。通过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在面对结构性变革时的心理侧写与实际行动的分析,本书为理解台湾社会在现代性转型中所经历的复杂挣扎,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有深度的历史视角。它揭示了现代化并非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在不断的选择、妥协与冲突中艰难前行的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戴月芳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专研明史、台湾史、文化创意产学。

  投入出版界与学术界已有30年,代表作品有:
  《五千年人类大史蹟》、《中国名着选译丛书》、《中国建筑》杂志企画、《再现台湾》套书(荣获金鼎奖)、《20世纪全纪录》、《中国全纪录》、《台湾全纪录》、《20世纪中国全纪录》、《放眼世界》、《中国名画之旅》、《空中巴士》、《我如何弄垮霸凌银行》、《台湾三国志》、《明华园》、《中共军头点将录》、《荷兰人在台湾》、《西班牙人在台湾》、《板桥林家与雾峰林家》、《台湾钱淹脚目――台湾的行郊》、《台湾文化协会》、《雾社事件》、《蒋渭水》、《国语彩色辞典》(荣获课外优良读物)、《世界古文明之旅》、《小小理财家》、《世界历史》、《英汉日小辞霸基础型彩色图解综合字典简体版》、〈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太祖太常寺官员陞迁之研究〉、〈明代皇家机构天文科技管理之研究〉等。

图书目录

自序

卷一:蒋渭水
一、一个算命师的孩子
1、小时候做过乩童
2、习医经过

二、一位医国医民的医师
1、成立大安医院
2、经营春风得意楼
3、与林献堂相识
4、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5、创立「台湾文化协会」
6、为台湾开出诊断书

三、参与政治社会运动的高低潮
1、台湾文化协会的分裂
2、成立台湾民众党
3、成为台湾总工友联盟的指导者
4、蒋氏对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的态度
5、反对阿片新特许运动
6、揭露雾社事件的真相

四、台湾孙中山壮志未酬
1、台湾民众党的解散
2、病逝台北医院
3、不妥协的精神
4、汉民族的情操

卷二:林献堂
一、中台首富
1、雾峰林家家世
2、文武双全的家风
3、阿罩雾的三少爷

二、柔性抗日运动领袖
1、温和稳健的路线
2、台湾同化会
3、六三法撤废运动
4、主导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5、组成「台湾文化协会」
6、成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三、文化启蒙的推手
1、栎社领导者
2、文化摇篮
3、打破日人垄断言论

四、经济产业活动
1、传统产业的经营
2、投资新兴事业
3、参与水利建设

五、将煎何太急
1、政府尊而不用
2、经济抑制
3、人去魂归
4、两个林家的交往


卷三:蒋渭水、林献堂与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一、台湾民族自觉运动的滥觞
1.台湾同化会的缘起
2.台中中学的成立
3.〈六三法〉撤废运动始末
4.东京留学生的自觉

二、蒋渭水与林献堂的共识:台湾议会请愿运动的梗概
1.运动的推动者
2.运动的法源根据
3.请愿介绍议员
4.请愿运动的经过与特性

三、台湾总督府对请愿运动的态度
1.总督府的认知定调
2.取缔方针
3.八骏事件
4.日方报纸的曲笔

四、请愿运动的影响
1.突破日本殖民统治的模式
2.提升台人的民族意识
3.日人对台人态度的转变
4.促使日方实施地方自治

图书序言

自序

  叹神州
  莽莽神州几陆沉。
  藩篱已削更相侵。
  强邻蚕食肇黄祸。
  碧血横流沧海深。

  西元1891年,台北诞生了一个相命师的儿子,他就是日治时期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蒋渭水。4年后的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被清国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从小接受汉民族教育的蒋渭水虽然出身贫困,但在其父大力栽培下,考进当时一般人最期待的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接受西式教育的薰陶。在中西教育下的蒋渭水,看到了台湾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看到了日本总督府强势的领导,受到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影响下,他决定为台湾人争取──台湾人全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解放,不过这个运动花了他10年的岁月,一段惨澹经营的10年,直到嚥下他人生最后的一口气。

  台湾的孙中山──蒋渭水,组织了台湾最早的政治结社「新台湾联盟」(西元1922年)、创设台湾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西元1923年),以不流血的革命方式,为台湾人贡献他的一生,其口号「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时时提醒我们,唯有团结,才能让台湾人全体的解放,得到最大的幸福。他是台湾二0年代抗日解放运动最重要的主导者,从台湾文化协会的成立(西元1921年10月17日)至台湾民众党的解散(西元1931年10月17日),这段十年的抗争史,为近代台湾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不凡的一页。

  早蒋渭水诞生10年的林献堂,出身于台湾中部首富雾峰林家,从小家学渊源,国学基础扎实,允诗能文,深具汉人意识,毕生投入台湾民族运动,提倡议会政治、文化启蒙,向日本政权争取台湾人的生存尊严。

  西元1907年,年方27岁的林献堂第一次踏入日本国土,巧遇在日本碧难的梁启超。林献堂以台湾受日本统治的情势,向梁启超请教何去何从,梁启超指点:「中国在今后三十年,断无能力帮助台人。故台湾同胞,切勿轻举妄动...,最好仿效爱尔兰人对付英国之手段,厚结日本中央政界之显要,以牵制台湾总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过分压迫台人。」蒋渭水听了梁启超这一席话,对林献堂日后採取温和民族主义路线有深远的影响力,先后推动台湾议会请愿运动、支持台湾文化协会、发行杂志、报纸等,有「台湾民运动先驱者」之美誉。西元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林献堂一度列入「台籍汉奸嫌疑犯」,二二八事件发生时,眼见国府接收大员抚败酿成民变,朋友遭到逮捕遇害,让他内心受到创伤,对祖国深感失望,故而远走他乡,到日本休养,不幸于西元1956年病逝日本。

  林献堂个性温和稳健,虽然被左派讥讽为「老台奸」,但也有人认为他过于软弱,屈从于威权之下,不过他始终不肯接受日本政府的笼络,一生从未穿和服、从未说日语,从来不愿曲意阿附统治者的处世风格,足为台湾人学习之典范。

  在一个动盪不安的时代,造就了蒋渭水和林献堂两个杰出的抗日领导者,我们常说英雄惜英雄,也常说既生瑜何生亮。蒋渭水和林献堂两人曾经英雄惜英雄,共同携手为台湾人付出一生精采的岁月,在日本殖民威权下努力争取台湾人的权益;同时在致力于争取下,因为彼此个性、看法不同,而产生了路线之争,导致两人渐形渐远,令人不禁感叹,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因素往往在大趋势下代表不可捉模的未来。

  合作可以增强效力,分手可以避免争执与冲突,在蒋渭水和林献堂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台湾的未来有深远的影响力,与其伤害愈深,不如止血,各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奋斗,可惜较年轻的蒋渭水先撒手人寰,壮志未酬,而较年长的林献堂却因为不得志而异死他乡,壮志付东流,不过他们的足迹都在台湾民族运动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让后人永远传颂他们的坚持与傲骨,就像在蒋渭水开设的大安医院门诊室挂着梁启超手写的一幅笔墨:「食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里无惊,有人问我世间事,举手摇头说不知。」那样的淡然,不求回报,只要是对的就去做了。

  笔者多年前写了《蒋渭水》一书,后来又写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一书,当时萌生一个想法,如果有缘,希望能够写出「蒋渭水VS林献堂」这个题目,没想到五南图书文化集团杨荣川董事长给了笔者这样一个机会,现在书完成了,也许还有不足之处,盼望各界不吝指正,但是毕竟心愿了了一桩,人生何等荣幸,可以完成心愿又能留下笔耕之作。在过程中,感谢台湾书房编辑部协助出版,陈志杰先生帮忙蒐集资料、沙润德(Francesco Sandrini)先生提供意见、陈琪叡小姐协助编排版面,在此书付梓之日,笔者一一致上万分的谢意。

图书试读

卷一:蒋渭水
一、 一个算命师的孩子

1、小时候做过乩童

蒋渭水诞生于西元1891年2月8日,至1931年8月5日病逝于台北医院(今台大附属医院),英年早逝,享年40岁又6个月。5岁时,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而在他病逝后仅1个多月,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蒋渭水从诞生到病逝,都是日本帝国侵略中国的混沌时代,在这个动盪不安、诡谲多变的乱世里,决定了蒋渭水永不妥协的命运。

蒋渭水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来台之后,定居于宜兰。父亲蒋鸿章,在城隍庙前以替人看相为业,其相术在宜兰一带颇有名声。而蒋鸿章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蒋渭水之一生,与台湾近代民族运动息息相关,掌握了台湾的命脉。

蒋渭水,字雪谷,宜兰人,因为父亲从事相命业的关系,小时候曾经周旋于庙会之间,为了家计在庙里做乩童。据说,他在一次扶乩的经验中,失去了对神明的信心,起因于他的一位朋友犯了过错,但在扶乩的过程里,其犯行在求问时并未呈现出来,这一次失灵让小小年纪的蒋渭水非常失望,所以对神明失去了信心。而蒋渭水的父亲虽然以相命卜卦维生,但在子女成群贫困的家境之下,仍然坚持不让蒋渭水接受日式教育,想方设法使之进入束脩昂贵的私塾学堂就读。

西元1900年,10岁的蒋渭水受教于宜兰宿儒张镜光(茂才)。张镜光为蒋渭水奠立深厚的汉学底子,传说蒋渭水喜穿长袍,与张镜光有关。而蒋渭水之所以有深厚的的汉民族情感,也都是从文化认同而来,而文化认同的产生就是和他受教于张镜光的背景有关。

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还有医学校招生的规定需年满16岁者才有报考的资格,蒋渭水直至17岁,也就是在西元1907年,才获准进入宜兰公学校。按照当时的学制,公学校要就读6年,不过蒋渭水只念了2年就考上了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台大医学院的前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蒋渭水VS林献堂》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蒋渭水,一位充满激情和革命理想的斗士,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反抗和呐喊;而林献堂,则更像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战略家,在时代的巨浪中寻求稳健的航道。将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并置,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冲突和对话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描绘一场思想的辩论,关于台湾的未来,关于民族的命运,关于如何在压迫下寻求生存与发展。蒋渭水的激进,与林献堂的务实,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各自的拥趸,各自代表的社会力量,又会如何围绕着他们而展开博弈?这本书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记录,还是会深入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他们各自的动机和哲学?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理解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同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为台湾的未来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即使他们的道路截然不同。

评分

对于《蒋渭水VS林献堂》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交锋。蒋渭水,毋庸置疑是台湾民族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名字与激进、反抗、民族自觉紧密相连;而林献堂,则常常被视为日治时期台湾士绅阶层的代表,他的行动更多体现为在体制内的争取,对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耕。将这二位在历史舞台上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物进行“VS”,无疑预示着书中将揭示一条隐藏在历史帷幕之后的复杂脉络。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解读,将这两条看似并行实则暗流涌动的历史线索汇聚在一起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社会理念,以及在面对相似的时代挑战时,他们是如何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呈现出他们之间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互动,是合作、是竞争,还是平行发展却又相互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时期台湾社会内部力量博弈和思想分歧的深度挖掘,是对不同路径选择如何塑造台湾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名《蒋渭水VS林献堂》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蒋渭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革命的激昂和对社会不公的呐喊;而林献堂,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士绅阶层的智慧、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寻求稳定与发展的一份审慎。将这二位重量级人物放在“VS”的语境下,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碰撞、路线的较量,甚至可能是一场不为人知的权力博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构建他们的“战场”,是围绕着台湾的自治与独立?是对日殖民统治的反抗策略?抑或是对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设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挖掘出他们之间可能的对立点,并赋予其戏剧性的张力。是否会有旁观者的视角,或者是通过第三方的叙述来展现这场“对决”?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次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台湾社会复杂光谱的深度剖析,一场知识分子如何在民族、文化、政治的十字路口做出抉择的生动写照。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他们各自的思考逻辑、策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非简单的人物事迹堆砌。

评分

我翻开《蒋渭水VS林献堂》的封面,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个时代的缩影。蒋渭水,是那个时代反抗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觉醒的呐喊者。他的身影,总是与激进的社会运动、与对殖民统治毫不妥协的斗争紧密相连。而林献堂,则代表着另一种力量,一种立足于现实、致力于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台湾地位的道路。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文化教育的推广、经济产业的建设,以及在有限空间内争取更大权益的谈判桌上。这本书的“VS”,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更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两种生存策略的较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两位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置于一个动态的比较框架之下?是他们之间有过直接的交锋?还是他们的支持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论战?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在面对共同的历史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困境。这本书能否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去理解不同群体在历史洪流中是如何做出抉择的?

评分

我拿起《蒋渭水VS林献堂》这本书,心里涌起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敬畏感。蒋渭水,那面高举着“台湾民族运动”大旗的旗帜,他的形象仿佛依旧鲜活,他的口号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林献堂,这位在文化和经济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先行者,他的名字则与一种更温和、更务实的改良主义联系在一起。将他们并列,让我联想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同一种困境下,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和历史视野?比如,蒋渭水是如何看待林献堂所代表的“温和改革”的?他是否会认为那是一种妥协,是对民族尊严的削弱?反之,林献堂又会如何评价蒋渭水的激进主义?他是否会担忧那会带来不必要的动荡和牺牲?我期待的是一场充满智慧的辩论,是思想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碰撞。这本书能否将他们各自的拥趸、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张力也一同展现出来?我想看到的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台湾社会内部是如何因为对未来道路的不同设想而产生分歧,以及这种分歧最终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