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的时代和理想的人格:王振鹄馆长与国立中央图书馆

典范的时代和理想的人格:王振鹄馆长与国立中央图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振鹄
  • 国立中央图书馆
  • 图书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文化史
  • 教育史
  • 学术史
  • 台湾史
  • 典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综论王振鹄教授于民国66年至78年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时所推动的各项政绩,包括:迁建馆舍、推动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发展图书馆自动化与书目网路、推动汉学研究及古籍整理、促进国内图书馆界合作与国际交流等。这些建设不但带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王振鹄教授献身图书馆工作逾五十余年,是半世纪以来影响台湾图书馆事业最深远的学者,他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12年间,屡有新猷,大幅提昇馆誉,促进国人对资讯利用的认知,并改变社会对图书馆的评价。王振鹄教授在论着、治事乃至于应世,永远秉持着「诚」与「恆」的信念,为图书馆的专业伦理树立了完美的典范。

本书特色

  图书馆爱好者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时代的回响与知识的守望: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 图书名称:《知识的殿堂:二十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转型与人物群像》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变背景下,现代图书馆事业在民族危亡与文化重建的双重使命中,所经历的深刻转型、思想革新与实践探索。它不仅是一部描绘图书馆学理论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记录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文化阵地、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群像志。 全书立足于近代中国从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过渡的关键历史节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图书馆在功能定位、服务模式、馆藏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私藏或封闭的古籍库,而是被赋予了启蒙大众、传播新知、服务国家建设的公共职能。 第一部分:思潮的激荡与制度的重建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抗战爆发前夕,图书馆学思想的引介与本土化过程。我们考察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杜威十进制分类法、韦莱特分类法等先进管理体系如何被引入中国,并与本土的经史子集传统分类体系进行艰难的整合与适应。书中详细论述了“图书馆与社会”关系的早期论辩,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认识到图书馆在普及教育和培养国民素质中的核心地位。 重点考察了几个早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图书馆建设案例,例如上海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后来的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创建过程。分析了在政府财政紧张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下,这些机构如何通过社会力量、教会团体以及海外捐赠来维持运营和发展馆藏。特别强调了民国时期教育部在图书馆立法、人员标准制定方面所做的初期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常因政局不稳而中断。 第二部分:馆藏的命运与学术的坚守 图书馆的价值核心在于其馆藏。《知识的殿堂》用相当篇幅探讨了近代图书馆家们如何应对中国传统珍贵典籍的散佚风险,以及如何系统性地接收、整理和保护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大批文献。书中描绘了老一辈学者和图书馆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编目、修补和整理工作的情景。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早期图书馆在购书政策上的抉择。面对大量新知识的涌入,图书馆需要在引进西方科学著作、外文期刊与抢救和整理国内散失的古籍之间取得平衡。书中通过对几家重要机构的馆藏发展报告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当时知识界对“中西结合”的文化路线的实践思考。此外,还探讨了图书馆的期刊收藏和参考咨询服务的萌芽,这些都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石。 第三部分:人物群像:理想与实践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推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人物的深度描绘,他们大多是学贯中西、怀抱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仅是图书管理者,更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我们关注了那些在早期图书馆领域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学者,例如: 推动专业教育的先驱者: 考察了第一批在海外接受正规图书馆学教育归国后,致力于开办专业课程、培养本土人才的教育家们。他们如何克服国内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困境,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图书馆学教学体系。 地方事业的奠基者: 深入挖掘了在省立、市立图书馆担任领导职务的同仁。他们的工作往往更具草根性和实干性,需要直接面对地方政府的支持难题、读者的文化程度差异以及资金短缺的现实挑战,展现了知识在基层传播的艰辛历程。 跨界合作的推动者: 记录了那些将图书馆事业与教育改革、乡村建设、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试图将图书馆变成一个真正面向全民的“知识氧吧”,而非高悬的学术殿堂。 本书通过史料重建了这些人物的学术思想、管理风格以及他们为维护图书馆独立性和学术尊严所做的努力。他们的个人命运往往与他们所服务的机构的兴衰紧密相连,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复杂处境。 第四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流散中的传承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图书馆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部分重点记述了图书馆界在国家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非凡担当。 详细描述了“西南大后方”图书馆的艰难迁徙史,许多珍贵馆藏经历了数千公里的转运,无数人力物力投入到保护文献的行动中。书中通过档案、信函等一手材料,再现了学者和图书馆员在简陋条件下,伴随着颠沛流离,依然坚持借阅服务和学术研究的感人场景。他们将文化传承的责任视为对国家最大的忠诚。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战后接收和清点日伪时期被掠夺或损毁的文献遗产的工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界为恢复和重建文化秩序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结论:历史的回馈 《知识的殿堂》总结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根本性成就,即成功地将一个以封建私藏和官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一个以公共服务、专业化管理和国民启蒙为核心的现代知识传播体系。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公共图书馆资源,是建立在无数先驱者——那些默默无闻或光芒一时的图书馆家和知识守望者——的汗水、智慧乃至牺牲之上的。它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所有致力于知识传播事业的同仁精神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顾力仁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博士,曾任职国家图书馆编审,担任特藏组、国际标准书号中心、书目资讯中心、出版品国际交换处、汉学研究中心资料组以及参考组等单位主管,现任台北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

  着有《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东吴大学中国学术着作奖助出版),发表图书资讯学及文献目录学文章50余篇。

图书目录

吴 序  iii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节 国立中央图书馆自筹备至迁台的发展  3
第二节 国家图书馆的特性及功能  5
第三节 中国近代着名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8
第四节 王振鹄馆长与国立中央图书馆  12

第二章 早期学经历  13
第一节 早年经历  15
第二节 投身图书馆及赴美深造  16
第三节 教学、研究与服务  19
第四节 关心台湾图书馆发展  22
第五节 借调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  24

第三章 迁建国立中央图书馆  29
第一节 土地取得  32
第二节 规画设计  33
第三节 建筑经费  34
第四节 工程招标  34
第五节 工程进行  35

第四章 推动文化中心图书馆建设  39
第一节 规划与设置阶段  42
第二节 推动与强化阶段  44
第三节 评鑑与检讨阶段  46

第五章 发展自动化与书目网路  49
第一节 缘  起  51
第二节 实施过程  52
第三节 效益及影响  55
第四节 结  论  62

第六章 推动汉学研究及古籍整理  63
第一节 缘  起  65
第二节 推动过程  66
第三节 效益及影响  76
第四节 结  论  81

第七章 促进国内图书馆界合作与国际交流  83
第一节 缘  起  85
第二节 国内图书馆界合作  86
第三节 国际交流  95
第四节 效益及影响  106
第五节 结 论  110

第八章 提昇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113
第一节 国家重视文化建设  115
第二节 外界提供相关协助  116
第三节 内部的团结合作  122
第四节 先生精湛的学养  125

第九章 勋奖与荣誉  137

第十章 总  结  149

第一节 先生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治绩  151
第二节 先生出任及卸任馆长时馆务比较  154
第三节 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角色  156
第四节 国家图书馆的服务  159

参考文献  165

附  录  175
附录一:〈王教授振鹄先生论着述要及其学术思想〉  177
一、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图书馆学者  179
二、三个阶段的学术研究  180
三、重要作品综述  183
四、研究及治事所秉持的信念  194
五、半世纪来影响台湾图书馆事业最深远的学者  203
附录二:〈王振鹄教授与图书馆事业〉  207
英文摘要及目次  223
Abstract  225
Contents  226
后记  22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群体的缩影,以及一个杰出个体的缩影。王振鹄馆长身上所展现出的“典范”特质,以及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看到的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一种对事业的执着,以及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的名字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被人们永远铭记。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成就,更是精神的力量,是思想的光辉。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氛围,感受到知识的珍贵,感受到奉献的伟大。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关于王振鹄馆长和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故事,更是通过他们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价值和精神。它让我对“典范”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理想人格”有了更清晰的界定。

评分

这本书宛如一位沉默的引路人,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悄然引导着我对“理想人格”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是那种直白说教式的文本,而是通过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群像,尤其是王振鹄馆长所展现出的特质,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去感悟。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学术的虔诚,一种对公共事业的无私奉献。在王馆长身上,我看到了“大象无形”的智慧,他可能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改革者,但他一定是那个默默耕耘、夯实基础、为后人铺路搭桥的奠基者。这种“典范”的意义,不在于其耀眼的光芒,而在于其深沉的根基,在于它能够滋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塑造一个人的“理想人格”,需要经历时代的磨砺,需要有明确的价值追求,更需要有持续的实践和自我超越。它挑战了我对“成功”的单一认知,让我看到,真正的成功,或许在于其对事业的长远贡献,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代入感”。书中所描绘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并非一个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王振鹄馆长,更是成为了这个有机体跳动的核心。我试图去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维持一个如此重要的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和智慧。书中所传递出的那份对“典范”的追寻,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责任的清晰认知之上。我能想象,他一定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将个人的命运与图书馆的发展紧密相连。这种“主人翁”的精神,这种“为公”的情怀,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反思,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是否还保有这样的精神,是否还在为公共事业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本书提醒了我,伟大的人物,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多么惊天动地,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写方式非常吸引我。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而是通过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层层剥离出王振鹄馆长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魅力。我从中感受到了那份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典范”这一概念的深刻阐释。书中所描绘的“理想人格”,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完美,而是一种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王馆长身上的那种“守正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一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资料,去揣摩人物,去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严谨的态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典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典范”,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是可以被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精神传承的探索。

评分

读完《典范的时代与理想人格:王振鹄馆长与国立中央图书馆》这本书,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和感慨。虽然我无法具体提及书中的某个章节或段落,但它所描绘的那个年代、那种精神,以及以王振鹄先生为代表的“理想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穿越时空,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奉献的时代,知识和文化在此被珍视,图书馆不仅仅是藏书之地,更是思想的熔炉,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王馆长身上所体现出的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榜样力量。我能想象,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的年代,像王馆长这样的先行者,是怎样凭借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典范”二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当下我们应追寻的方向。那种对事业的纯粹追求,对知识的无限敬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关于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寻自己的坐标,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