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

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东亚思想史
  • 儒家文化
  • 科学哲学
  • 文化比较
  • 中国哲学
  • 韩国哲学
  • 日本哲学
  • 知识社会学
  • 科技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儒家传统是否「阻碍」或「促进」了科学发展?
  本书拒绝片面、简化的答案,而着重釐清
  儒家思想、价值和制度在科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过去数十年来,许多东亚国家取得傲人的经济成就,同时也使得人们相信,支配此区域达数世纪之久的儒家思想,对于经济奇蹟必定有正面作用。关于儒家思想――其概念、德性、预设、信仰、取向等――与近现代东亚之经济、产业、科技发展间的关联,学界已有许多讨论;透过这些讨论,传统东亚的世界观如何滋生近代科学等课题,也受到热切的关注。

  这些讨论当然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且深入儒家传统的各个方面,但也并非无可指责。例如,相关讨论经常只流于表面,甚至感情用事;在方法层次上,则倾向于一口气回答所有问题。也就是说,关于东亚文化与社会,关于儒家传统以及其中的科学发展,坚实的学术讨论其实不太多见。

  本书所收录十三篇论文,即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发。书中多数论文着眼于科学和儒学间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思想、价值和制度在科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强调,在东亚世界,科学和儒学的关系错综复杂,不仅随着时间变化,更因人、因主题而呈现多种形态。我们不能过分地简化科学和儒学的联系,例如将儒学视为有利或者有碍于科学发展的要素。欲究明两者关联,除了检视儒学本身,更须涉及其他东亚社会和文化要素,如宗教、官僚体系等。本书各篇或採取比较眼光,或讨论关于跨文化比较的问题,并且着意揭示:尽管随意的比较有其潜在危险必须克服,但为了深入理解东亚,比较性的研究不但可能,而且应当为之。
启蒙之光:西方哲学与现代性的探索 一、 引言:在思想的十字路口徘徊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潮,特别是启蒙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现代性”。我们将避开对东方思想传统的直接探讨,而是聚焦于西方理性精神的兴起、科学方法的建立,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彻底颠覆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知识体系。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西方思想家如何通过对经验的强调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现代科学、民主制度乃至个体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石。 本书并非一部通史式的哲学梳理,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试图描绘一幅关于“理性如何解放自身”的复杂图景。我们将考察笛卡尔的怀疑论如何开启了主观性的时代,洛克的经验主义如何将知识的来源锚定于感官世界,以及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之间的鸿沟。理解这些西方思想的脉络,对于把握近现代全球思想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 理性的觉醒:笛卡尔的奠基与科学革命的浪潮 西方现代性的起点,往往被追溯到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与紧随其后的“理性主义”浪潮。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标志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向:“我思故我在”。这一论断将哲学的中心从外在的权威(无论是神学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转移到了内在的、可自我确证的主体意识之上。 我们将详细分析笛卡尔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怀疑,试图为知识寻找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这种对明确性和确定性的不懈追求,直接催生了严格的演绎推理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伽利略和牛顿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在本书的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 1. 心物二元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笛卡尔如何将世界划分为思维实体(Res Cogitans)和广延实体(Res Extensa),以及这种划分如何为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机械化研究提供了哲学前提。 2. 演绎法的胜利: 探讨笛卡尔所推崇的几何学式的清晰逻辑,如何被视为超越传统经院哲学的优越认知工具。 3. 对形而上学的“重塑”: 分析笛卡尔的哲学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中世纪关于“目的因”的解释框架,转而专注于探究事物的“机械因”。 我们将深入考察这种内在化的理性自我,如何成为现代西方个体观念的核心。它不仅是个体知识的来源,也是其道德自主性的基础。 三、 经验的回归与知识的限制:洛克、休谟与经验主义的挑战 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兴起的经验主义哲学,以其对感官经验的绝对重视,对西方认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中,有力地驳斥了天赋观念的观点,主张“心灵如同一块白板(Tabula Rasa)”。 本章节将侧重于经验主义如何将知识的边界清晰地划定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经验现象之内。洛克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学,也为政治哲学中关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论述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随后,我们将分析大卫·休谟如何将经验主义推向极致,并对其自身逻辑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性反思: 1. 因果律的颠覆: 休谟对“必然联系”的质疑,揭示了经验主义在解释世界运作规律时的内在困境。他指出,我们对“因果”的信念,更多地源于习惯和心理预期,而非逻辑必然性。 2. 道德情感的地位: 探讨休谟如何将道德判断从纯粹的理性推导中解放出来,置于情感和同情的基础之上,这构成了对古典理性主义的有力反击。 这一部分的讨论旨在揭示,即使在强调经验的西方哲学传统中,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不确定性。 四、 康德的综合与现代性的危机应对 伊曼纽尔·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雄心勃勃的“哥白尼式革命”,其目的在于整合被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撕裂的知识领域。康德认识到,若要为科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必须限定理性的界限。 我们将详尽分析《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论点: 1. 先验的结构: 康德如何论证,我们的经验世界并非事物本身(物自体),而是经过我们心智中固有的“范畴”(如空间、时间、因果性)过滤和组织的现象世界。 2. 实践理性的回归: 探讨康德如何在认识论中划定界限后,将自由、不朽和上帝等概念移置于实践理性领域,为道德自主性建立起不容置疑的律令——“绝对命令”。 3. 启蒙的界定: 分析康德对于“启蒙”的著名定义——“人类脱离自身造成的未成年状态”,强调其核心在于“敢于运用自己的知性”(Sapere Aude)。 康德的工作,为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稳固的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维护了人类在道德领域的独立地位。 五、 现代性的后续发展:从黑格尔到尼采的思潮激荡 在康德之后,西方哲学并未停滞不前,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充满辩证张力的时期。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尝试将个体精神的发展置于一个宏大的、辩证发展的“绝对精神”的历史框架内。 1. 辩证法的系统化: 分析黑格尔如何看待历史的必然性和理性在历史中的展开,以及这种全景式的系统哲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理论。 2. 对系统的反叛: 紧接着,我们将考察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道德和真理概念的彻底颠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是对启蒙运动以来建立的理性秩序的深刻挑战,预示了二十世纪哲学中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怀疑。 六、 结论:在持续的批判中定义现代 本书的结论将总结西方思想如何通过对理性、经验的不断审视与批判,构建并解构其自身的现代性。我们将看到,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追求确定性与承认其内在局限性之间反复拉锯的过程。这种持续的反思能力,正是西方知识体系活力之所在。我们着眼于这种思想传统如何独立发展,塑造了其自身对知识、个体与世界的看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永植


  哈佛大学化学物理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科教授与科学史科学哲学协同科程教授,2013年2月退休。研究兴趣涵盖科学和儒学,东亚学者及其专业知识,以及比较科学史。着有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1130-1200)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Questioning Science in the East Asian Contexts (Leiden: Brill, 2014),和许多有关东亚科学和自然哲学,以及比较科学史的论文。

图书目录

引言

Ⅰ. 科学、儒学、儒学者

第一章 界定并延伸儒学之界限──朱熹论科学与超自然主题
第二章 朱熹「格物」与「致知」方法论中的「类推」
第三章 宋应星《天工开物》生产技术中天的角色──中国17 世纪的「产业的自然神学」?
第四章 丁若镛着作中的科学与儒学传统
第五章 儒学与东亚的科学发展

Ⅱ. 中国传统科学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知识──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 传统中国的儒者与专门科学技术知识(1000-1700)
第八章 传统中国社会的科学与宗教
第九章 传统中国社会的科学与官僚制度

Ⅲ. 东亚科学史上的比较问题

第十章 中国科学的「为什么没有」问题──科学革命与中国传统科学
第十一章 独立发展、西方传入与中国的先行者──17、18 世纪东亚的地球自转观
第十二章 东亚科学史上近代早期日本的问题
第十三章 韩国科学史研究中的「中国问题」──韩国科学、中国科学与东亚科学

参考书目
典籍索引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引言(摘录)

金永植

一、


  在20世纪中,有关儒学在科学发展中作用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该世纪早期,评价全部是负面的:儒学被广泛地认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在20世纪早期,对中国科学本身的看法也极其负面。然而,到这个世纪晚些时候,观点出现了改变,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人们对东亚经济成功发展的理解。这一理解让许多人想到、甚至假定,支配这个地区许多世纪的儒学必定起到过一些正面的作用。对此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讨论,涉及到各种儒学元素同该地区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性和一致性,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这种讨论已经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做出了贡献,也拓展了我们理解儒学传统各个方面的视野。可是,这些讨论也带来了问题。它们常常是在一种肤浅的水准上展开,而且甚至时不时地带上感情色彩,经常想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的问题。很少出现扎实的学术讨论,能把对东亚文化、社会、儒学传统及其科学的恰当理解作为基础。特别是,对论题的选择和讨论一直都受到现代局势和现代关注点的左右。人们常常是先指出现代东亚经济的成功,然后再到过去主导该地区的儒学中去寻找原因。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经常採用现代、并且常常是西方的视角。可是,如果我们首先去审视过去东亚儒学传统中的重要思想和做法,从中找出同儒家对自然现象理解相关的那些特征,找出科学在儒家文化和社会中发展的各种特点,那可能会更加合理,也可能更富成果。

  这就是本书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文章中所採取的手法,其中,我一直尝试着审视东亚语境,避免既不必要、也无用处的西方观点,并同时关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二、

  除了「科学与儒学」这一主题,本书文章中还将出现另一个主题,也就是「跨文化比较」。本书第三部分专门收录了明确採用比较视野的文章,或者是讨论跨文化比较中所涉及问题的文章。但是,在第一和第二部分讨论东亚科学语境的文章中,我心里也常常在进行比较,有时实际上就是在比较东亚与西方。

  当然,在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科学时,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此前一直进行着的关于东亚与西方科学的比较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各种观念和因素经常是在孤立的情况下受到比较的,它们的语境则不太受到关注。这种比较常常会指出一些事物之间表面上的各种相似性,但这些事物之间事实上却很不相同;在考察了它们的语境之后,你常常会发现,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或者使用其实相当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很不一样。显然,在对这些语境中存在或者发生的思想和事件进行比较时,人们应该考虑到这些语境的不同。不过,你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应该完全避免对这些事物、概念和因素的比较。

  许多跨文化比较中所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这种比较中,你不应该对某一特定文化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领域等量齐观。坚守这一立场原则上无可指责,但有时却很难,甚至不受欢迎。我不否定这种立场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此也完全承认某一给定文化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变化和差异,承认它们在各种简短的讨论中难以得到充分展现;但我仍然相信,人们实际还是可以对不同文化中科学的某些一般特征进行有趣的跨文化比较。

  在跨文化比较背后,尤其是东亚与西方科学的比较背后,存在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其中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这个假设就是:在西方科学发展中重要的那些因素必定也影响了东亚科学的发展。这个假设常常引导东亚科学的研究者去考察诸如时间、因果性和自然律法这样的概念,考察诸如数学、逻辑、证明和实验这样的方法论元素,以及诸如资本主义、城市化、商人阶级、奴隶制、官僚制度、大学、宗教、个人主义和宽容这样的因素,好像这些在西方科学发展中重要的概念和因素在东亚科学发展中理应起到过同样的作用。这一假定明显是个错误。但是,我却不能同意让人们停止对所有这些事情的跨文化比较。因为问题不在于进行比较,而在于支持这种比较的假定。

  我相信,在不作这类假定的情况下同样有可能对这些事情进行比较。

  本书大部分文章中或明或暗地讨论的正是这类问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这个名字,我感觉像是撞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很想深入了解但又觉得无从下手的课题。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不同文化如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做出贡献,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将“科学”这个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与“东亚儒家传统”这个深植于东方伦理、社会和哲学的体系放在一起讨论,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探索的魅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比如“科学是西方独有,儒家是东方思想”,而是能够展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层联系和互动。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解读“格物致知”这样的儒家概念,看它与现代科学的实证精神有多少共通之处,又有哪些独特的东方视角。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示在古代东亚,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理解和研究,甚至可能在某些科技发展方向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不是在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并且这些思想的注入,使得这些科学探索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本书,在我看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对我们理解科学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一次深刻的贡献。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当下,心里涌起一股子好奇劲。毕竟,“科学”和“东亚儒家传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足够让人琢磨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太过于脸谱化,尤其是把科学完全归为西方的产物。这本书要是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发,那就太好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能用一种更接地气、更生动的方式,来探讨这个话题。比如,能不能讲讲古代东亚地区,在哪些科学领域有过很了不起的成就,这些成就跟当时的儒家思想有没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总觉得,儒家那种强调秩序、和谐、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不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来就带有某种“儒家”的色彩?比如,讲到“格物致知”,这听起来就很有研究精神;或者说,儒家对“天道”的理解,会不会也影响了他们对宇宙规律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打开一扇新视窗,让我看到科学发展并非只有一条狭窄的路径,而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些形式往往与当地最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紧密相连。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混合了期待与审视的情绪。我是一个对历史思潮和社会结构有着强烈关注的人,而“儒家传统”这个词,无疑触及了东亚文化的核心命脉。但是,将其与“科学”并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又是一次对西方科学范式进行“本土化”解释的尝试?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更加平等的对话,而非单方面的归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科学是舶来品,儒家是本土文化”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在历史的长河中,东亚社会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的土壤上孕育出独特的知识体系,这些体系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称为“科学”,或者说,它们所追求的“认识世界”的目标和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科学有多少共通之处?会不会有章节专门探讨儒家伦理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理念,将其与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进行对比分析?抑或是在探讨如何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儒家式的社会治理和伦理框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福祉和个人品德的提升?我对这种超越学科界限的跨文化、跨思想的对话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科学的全球性发展以及不同文化对知识的贡献。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一定是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书。我个人对历史上的思想流派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儒家思想无疑是东亚地区塑造了数千年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基石。然而,将它与“科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潜在的矛盾或融合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将儒家思想“包装”成科学,也不是简单地将科学“移植”到儒家的语境下,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在东亚历史进程中,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东亚人民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去探索和解释这些现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例,比如在古代的科技发展中,儒家的哪些核心价值,如“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对科学家或思想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是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某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实证精神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不那么“西方中心”的科学发展史,以及一种更加包容的知识观。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科学与东亚儒家传统》。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体系如何理解和发展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邃的儒家思想——被放在一起探讨时,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我们常常过于简单地将科学视为西方文明的专属产物,而忽略了其他文明在漫长历史中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做的独特贡献。儒家思想,虽然以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著称,但其背后蕴含的对事物秩序的追求、对自身修养的要求,以及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是否与科学探索精神有着某种不易察觉的联系?这本书会不会尝试去挖掘这种潜在的契合点,甚至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东亚地区在某些科学领域曾有的辉煌成就,并尝试将其与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脉络联系起来。例如,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古人是否在遵循某种基于儒家价值观的认知框架?这种框架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解释和实验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分析,让我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科学发展图景,挑战我以往固有的认知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