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

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法系
  • 儒家思想
  • 法律史
  • 中国传统文化
  • 法理学
  • 儒家法学
  • 文化法学
  • 历史学
  • 哲学
  • 中国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所收十二篇论文,从礼之义与礼之制两个面向,对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
  
  中华法系(或曰东亚法文化圈)是七、八世纪以后到近代以前,在东亚地区以中国法律(尤其是律典)为主导而发展出来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以唐律为核心,是具有儒学色彩的法系,探讨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关系时,律令是最佳的素材,尤其是律典。循由律典去探讨儒家思想,即可掌握中华法系精髓之绝大部分,特别是礼之义与礼之制。礼之义,主要呈现在天地之序与人间伦理秩序;礼之制,顾名思义,呈现在礼制方面。本书所收诸篇论文,在以上两方面课题均有精辟的论述。
  
  透过本书的论述,下列几点值得重视:一、礼是中华法系立法的基本原则,律甚至成为「经」化的刑制。循由公平、正义而追求「平恕」境界,是传统法文化最可贵的地方。二、儒家经典的理论,如《论语》、《孝经》、《春秋》,以及三礼(尤其是《礼记》)等,是指导历代立法的主要典籍。三、礼、律的作用,着重教化,断狱判刑依礼甚于依律。四、从汉武帝以后,法律制度的儒教化,呈现在法典、司法以及家庭等层面,不可忽视。礼的规范,在唐朝的贵族社会交流中有所谓书仪,在日本则为书札礼,均是中古时期儒家思想在法制的重要表现。五、古未必可为今用,但其立法原理原则,如伦理秩序、自然法则,仍可供参考。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文明的兴衰: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的智慧》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古文明的兴衰: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的智慧》 图书简介 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以及尼罗河的慷慨馈赠,共同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两个伟大文明的起源、发展、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科技成就以及最终的衰落历程,展现它们如何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构建起复杂而精妙的政治、文化和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地理、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公元前四千纪,探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谷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尼罗河的恩赐》一章详细考察了尼罗河定期的泛滥如何不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催生了古埃及人对秩序(Ma'at)的深刻理解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我们审视了上埃及与下埃及的早期整合,以及神权政治的逐步确立。 同时,《两河的冲突与融合》则聚焦于苏美尔城邦的勃兴。从乌鲁克、乌尔到拉格什,这些城邦在水利灌溉、农业剩余和贸易往来的基础上,发展出城市化的生活模式。我们将探究苏美尔人如何应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缺乏自然屏障、常受外族入侵的地理劣势,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宿命论的宇宙观。 第二部分:制度的构建与权力的运行 在社会结构方面,本书对比了埃及法老制度与两河流域的王权概念。古埃及的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这种制度保障了国家机器的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即使在中间期出现混乱,其核心理念也从未被彻底颠覆。我们会分析象形文字和莎草纸在行政管理、税收征集和法律编纂中的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如阿卡德的萨尔贡或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其权力基础更多依赖于军事征服、神祇的授权以及与地方贵族和神庙的复杂制衡。重点章节将放在《汉谟拉比法典》的深入解读上。这部法典不仅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法典之一,它所体现的“以眼还眼”原则,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异、财产保护与契约精神,为后世法律思想留下了深刻印记。我们将细致梳理这些法律条文如何规范了家庭关系、商业交易和刑事责任。 第三部分:信仰、宇宙观与人类精神的追求 宗教信仰是理解这两个文明的核心钥匙。在《众神之殿:埃及的永恒与循环》中,我们将探讨埃及人对来世的痴迷,以及这种信仰如何驱动了金字塔和陵墓的建造,并催生了精密的木乃伊制作技术和《亡灵书》的哲学思辨。我们探讨了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的神话体系,及其如何构建了古埃及对生命、死亡与复苏的理解。 《不安的群神:两河的宿命论》则描绘了截然不同的宗教图景。美索不达米亚的诸神往往脾气多变,对人类的态度更为冷漠或苛刻。人类被视为神祇劳作的仆从,生命充满了不可预测的灾难。本书将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对死亡、友谊和对永生徒劳追寻的深刻探讨,揭示了巴比伦和亚述时代知识分子对人类有限性的哲学反思。 第四部分:知识的传承与科技的飞跃 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这两个文明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古埃及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天狼星的偕日升,成功制定了精确的太阳历,这对农业规划至关重要。他们在土木工程、几何学和医学方面的实践知识,是建立宏伟建筑和维持公共卫生健康的基础。 美索不达米亚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抽象的数学和文字系统上。《楔形文字的秘密》将详细介绍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写系统,并追溯其如何被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人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巴比伦的六十进制系统,这种基于60的计数法不仅催生了我们今天对时间(60秒、60分)和圆周(360度)的度量,更在代数和几何计算中展现了高度的抽象能力。 第五部分:碰撞、融合与最终的沉寂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追踪这两个文明的互动与更迭。从埃赫那顿改革时期的短暂动荡,到亚述帝国的军事扩张,再到新巴比伦的辉煌,直至最终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我们将分析外部压力、内部资源枯竭以及政治制度的僵化如何共同导致了这两个伟大文明的相对衰落,以及它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波斯帝国、希腊化世界,最终汇入更广阔的人类历史长河,成为后世文明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古文明的兴衰: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的智慧》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早期制度构建、精神探索和知识创造能力的深度考察,适合所有对文明起源和古代智慧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明士


  1940年生于台湾台中清水。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任、台湾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主任、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韩国汉城大学国史学科研究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

  着有:《东亚教育圈形成史论》(2003)、《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2004)、《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2005)、《中国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东亚传统教育与法文化》(2007)、《律令法与天下法》(2012)等书,以及论文多篇。

  编有:《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册(主编与翻译,1990)、《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全十册(1999)、《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1999)、《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二册(2003)、《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为中心》(2003)、《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全八册(2004)、《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全二册(2005)、《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研究》全二册(2005)、《中国法制史丛书》全十册(2005-2012)、《唐律与国家秩序》(2013)等多种。

图书目录

导言并序 高明士

【上篇  从礼之义探讨中华法系】

东亚传统法文化的理想境界──「平」
高明士
一、前言
二、礼的身分差序
三、「(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
四、从法文化释「平」
五、「平」在东亚传统政法的运用
六、结论

礼刑之间──从供养有阙到遗弃尊亲属
黄源盛
一、序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二、传统中国「不孝」的立法例及其法理根据
三、晚清民国继受外国法中伦常条款的变与不变
四、从比较法史观点看遗弃尊亲属罪的动向
五、古今异势与刑法伦理情结的异化与再生
六、结论

儒学正义论与中华法系
俞荣根
一、儒家仁学正义论述要
二、儒家仁学正义论与中华法系的法律正义
三、现代法治语境与中华法系的正义价值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礼教思想
陈登武
一、绪言
二、居丧礼仪
三、婚姻中的礼法问题
四、荫赎与袭爵
五、朝廷礼仪中的礼教秩序
六、居官施政与礼仪
七、复仇与礼法冲突
八、结语

律例本乎圣经:明清士人与官员的法律知识论述
邱澎生
一、歧义的「法家」:明清士大夫对法律知识的不同评价
二、好生之德与哀矜之情:为何以及如何研读法律?
三、经书与法律的再次整合:由《慎刑宪》到《祥刑经解》
四、结语

律、律义与中华法系关系之研究
马小红
一、律与中华法系的概念
二、律学:律义的阐释由法而儒的转变
三、礼的拟制:律制日益简约,律义日益深邃
四、对本文开篇提出问题的解答

【下篇  从礼之制探讨中华法系】

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传统中国法治论纲
李贵连
一、引言
二、贵族法治: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
三、法家的法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四、秦汉以后的君主/官僚/专制╱帝制「法治」
五、结语

从秦《法经》到汉萧何《九章律》和傍章律
郑显文
一、李悝着《法经》六篇之事辨析
二、「秦《法经》」性质考
三、秦代的法、律、令体系新论
四、萧何作《九章律》、傍章律新探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论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陈俊强
一、前言
二、覆奏的起源与创立
三、覆奏制度变革的契机──卢祖尚案和张蕴古案
四、五覆奏的成立
五、覆奏的具体程序
六、唐律与唐令矛盾之检讨
七、结论

唐代的「同居」家庭
罗彤华
一、前言
二、同居的法制演变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同居家庭的民间类型与特色
四、结论

从书札礼看日唐亲属的比较研究
古濑奈津子
一、前言
二、关于敦煌书仪
三、吉凶书仪中所见的亲属
四、书仪与礼、令、格式
五、日本「往来物」的成立与书札礼
六、透过书仪与往来物比较看日唐家族相异处
七、结语

儒家思想与清朝科举考试、教育制度及法规范的关系──法制史考察观点
陈惠馨
一、前言
二、儒家思想有关三纲关系的讨论:君臣、夫妻及父子关系如何被论述
三、清朝《大清律例》中「十恶」规范体系及其实践
四、清朝《礼部则例》的规范强化人民对于三纲价值体系的认同
五、清末法律规范体制的改变历程与困境
六、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法制对于台湾当代法律体制的意义与启示
七、结论

索引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言并序(摘录)

高明士


中华法系(或曰东亚法文化圈)是七、八世纪以后到近代以前,在东亚地区以中国法律(尤其是律典)为主导而发展出来的法律体系。七、八世纪以前的东亚各国法律,都是属于中华法系的酝酿时期。中国在大一统以后,法律演变过程,大致是秦朝为法家化法典,汉以后的法典逐渐儒教化,魏晋更具体进行,至隋唐而完成儒教化法典,呈现于律、令、格、式诸法典。《四库提要》对《唐律疏议》的说明,提到:「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这是最简单而且具体指出唐律的特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学界经常引述,也就是最具有共识的地方。只是由此出发,再详论中华法系的内涵时,就言人人殊。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礼,所以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篇》)而「唐律一准乎礼」,说明唐律的立法原则正是依据礼,也可说固有法都是如此。何谓礼?朱子释曰:「制度品节也。」(《四书集註‧论语‧为政》「齐之以礼」註)析而言之,礼可谓有三义,此即:礼之仪、礼之制、礼之义。礼之仪,如《仪礼》、《开元礼》所示,呈现在五礼(吉、宾、军、嘉、凶)仪注、仪式;礼之制,如《周礼》、唐令之《祠令》、《衣服令》、《卤簿令》、《仪制令》、《假宁令》、《丧葬令》等,表现在国家社会诸制度的规范;礼之义,如《礼记》及唐律(含《义疏》)令等,从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至男女之别等方面,阐述礼的精义。就此意义而言,要了解中华法系与儒家思想关系时,律令是最佳的素材,尤其是律典。这是因为令典存在时间较短,且对东亚诸国影响不一,只有律典影响最为深远,所以循由律典去探讨儒家思想,已可掌握中华法系精髓之绝大部分,特别是礼之义与礼之制。礼之义,主要呈现在天地之序与人间伦理秩序;礼之制,顾名思义,呈现在礼制方面。本书所收诸篇论文,是就研讨会诸论文当中有关申论礼之义、礼之制者,兹简介如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西方哲学史概览》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从古希腊的哲学奠基者,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结合,再到近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鸣,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等等。接着,我想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的深刻思想,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如尼采、萨特、加缪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如果能够梳理出这些主要流派的思想核心,以及不同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传承与批判关系,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我特别希望它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解释清楚,让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同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哲学家的生平轶事,或者他们思想在历史上的具体应用案例,会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深刻。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文学赏析》让我联想到,它应该是一本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文学殿堂的入门读物。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欣赏到从《诗经》、《楚辞》的浪漫瑰丽,到汉赋的铺陈夸张,再到唐诗的意境深远、宋词的婉约豪放,以及元曲的通俗生动,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我希望作者能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创作背景。例如,赏析李白诗歌的浪漫奔放,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苏轼词作的旷达豪迈,李清商的凄美哀婉,以及《红楼梦》的细腻写实与深刻寓意。不仅如此,我更期待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去品味文学作品的韵味,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从文字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我设想着它能够聚焦于西方艺术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演变。我想看到从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到中世纪宗教画中的圣母玛利亚,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女性肖像,以及巴洛克时期热情奔放的女性形象。我对18、19世纪女性在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地位,以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笔下女性的多样化呈现都充满好奇。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角色,她们如何打破社会限制,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角的艺术作品。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中女性形象所承载的文化符号、社会期待以及权力关系,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能通过阅读,对艺术史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历史上的女性主义思潮》,从书名来看,我本以为会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演变、不同时期女性在家庭、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参与度,以及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出现的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思想萌芽。比如,我想看到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对唐代女官的分析,对宋明理学压抑女性思想的批判,以及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女性如何吸收、融合并发展出本土化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也期望书中能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思想家,如秋瑾、丁玲等人的思想进行细致梳理和评价,探讨她们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此外,关于女性在家庭伦理、婚姻制度、教育权等方面争取权利的历史过程,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这本书如果能涵盖这些内容,无疑会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女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她们思想的光辉。

评分

我购买《世界经济格局变迁》这本著作,是希望能了解近现代以来全球经济力量对比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述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中心,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如何攫取全球资源,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格局造成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领域的对抗与竞争,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当然,我也非常关注亚洲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经济体的崛起过程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书中如果能分析不同经济模式的优劣,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做出一些有见地的预测,那将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