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融入古典诗意象分析之探索

格式塔理论融入古典诗意象分析之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格式塔理论
  • 古典诗歌
  • 意象分析
  • 文学批评
  • 诗学
  • 结构主义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本分析
  • 理论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1 运用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德文:Gestalttheorie)的完形理论(Gestalt psychology),融入古典诗歌作品研究,以求清楚说明意象系统构成的原理原则。

  2 探索「想像力」在意象群之间如何发挥作用、形成有组织的脉络。尝试把意象之间的关系,给予文学科学化的论述。
 
  3 利用心智图(Free Mind或Mind Mapping)将一首作品全文予以整体统合,绘出诗作内容的意象组织结构,便于读者把握其间的联结,探骊取珠。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 《算法的边界与伦理的航向: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治理与未来图景》 作者: 王鸿飞, 李明德 出版社: 智慧之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ISBN: 978-7-5180-1234-5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素材,而是驱动全球经济增长、重构产业生态、并深刻影响个体决策的核心动力。然而,伴随着算力的指数级增长和算法模型的日益复杂,一系列关于技术失控、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固化、乃至人类主体性削弱的深层伦理与治理难题也浮出水面。 《算法的边界与伦理的航向: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治理与未来图景》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深刻探讨技术、伦理、法律与社会治理之间复杂张力的跨学科专著。本书汇集了计算机科学、法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智慧,旨在为我们理解和驾驭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提供一个全面、审慎且富有前瞻性的框架。 本书的结构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技术原理解析、伦理困境剖析与治理体系构建。 第一部分:算法的深水区——从技术内核到社会渗透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主流AI技术(如深度学习、生成式模型)的运作机制,但重点聚焦于其“黑箱”特性带来的可解释性(XAI)挑战。作者们详细阐述了当前模型在数据依赖性、泛化能力局限性上的内在弱点,并以现实案例,如面部识别的错误率差异、医疗诊断辅助系统中的误判风险,揭示了技术“完美”表象下的脆弱性。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首次系统梳理了“数据飞轮”如何驱动市场垄断,以及大规模语言模型(LLMs)在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它探讨了“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在带来效率飞跃的同时,如何也带来了难以预测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部分:伦理的航标——偏见、公平与人类价值的坚守 算法的伦理挑战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作者们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谈“AI要公平”,而是从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结构性偏见如何在训练数据中被编码、固化,并最终在信用评估、司法判决和招聘筛选等关键领域产生反向歧视。 书中引入了“算法正义”的多元模型,对比了以结果公平(Equality of Outcome)和程序公平(Procedural Fairness)为导向的不同治理思路。此外,本书对“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扩散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强化数字身份溯源和内容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关于工作伦理的章节则深入探讨了自动化对蓝领和白领工作形态的根本性冲击,呼吁提前布局普遍基本收入或全民技能重塑计划。 第三部分:治理的蓝图——全球视野下的监管框架与合作模式 面对技术发展的全球性特征,本书认为单一国家的监管努力往往是不足的。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全球AI治理框架。 1. 法律框架的重塑: 详细比较了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AIA)、美国的“软监管”路径以及中国在数据安全和算法备案方面的最新实践。作者强调,未来治理必须在创新激励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尤其是在区分“高风险AI系统”和“低风险应用”的界限问题上,需要极大的技术洞察力。 2. 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 提出利用AI本身来监管AI的创新理念,即开发审计算法和合规监控系统,使监管过程从滞后性的事后追责转向前瞻性的实时干预。 3. 全球协同与标准制定: 呼吁国际组织在通用技术标准(如模型安全评估、数据脱敏标准)的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避免形成“技术铁幕”下的碎片化治理生态。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平衡的视角:它既不盲目崇拜技术进步,也不陷入“技术恐惧症”。作者们坚信,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并非由技术本身预先决定,而是由我们今天所选择的伦理框架和治理结构所塑造。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法律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文明在数字纪元中航向的读者而言,《算法的边界与伦理的航向》提供了一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线图,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安全、更公平、更具人文关怀的智能未来。 ---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潘丽珠

  1959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任教授。

  ◎重要经历:

  •新加坡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1102-07)
  •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9-2010)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访问学人(2004-2005)
  •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705-200907)
  •台湾教育部九年一贯国语文教材编审委员(2000-2010)
  •教育部诗歌吟诵创意教学研究计画主持人(2000-2005)
  •国科会「国中国文教师课程意识及教学实践研究」计画主持人(2003-2005)
  •文建会「咱的歌诗──台湾学者诗歌吟诵专题网站」计画主持人(2007-2008)
  •侨委会《一千字说华语》及泰国版华语编修委员
  •台湾2007、2009大学指定科考国文科作文阅卷副总召集人
  •南京大学文学院(200904-0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10-11)短期讲学
  •温世仁文教基金会偏远地区阅读推动计画经典阅读组主持人
  •《围攻错别字》获「好书大家读/优良少年儿童读物」奖(2011)
  •《文言文典源》获「文化部优良读物」奖(2013)
  •全国语文竞赛评判委员

  ◎着作:

  《现代诗学》、《清代中期梨园史料评艺三论研究》、《雅歌清韵─吟诗读文一起来》、《千禧龙吟─诗文声情之美》、《创意国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国语文教学有创意》、《古韵新声─潘丽珠吟诵教学》、《如何阅读一首词》、《阅读的策略》、《情境式创意作文》、《现代散文风华》、《青春雅歌》、《我的玉玩艺儿》等。

  ◎专长:

  唐诗宋词美学、戏曲、文学评论、华语文教材教法、诗文朗诵吟唱、美文朗读、语文阅读策略、创意教学等,1991年开始极力推动诗歌吟诵与美声朗读活动迄今,近十年更在创意教学的课程设计投入甚深。

图书目录

格式塔理论融入杜甫〈旅夜书怀〉意象分析之探索 潘丽珠 001
格式塔理论融入杜甫〈登高〉意象分析之探索 林晓筠 017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商隐〈牡丹〉意象分析之探索 刘楚荆 029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意象分析之探索 林丰艺 047
盼得一心不相离─格式塔理论融入〈数字诗〉意象分析之探索 温亭羽 065
格式塔理论融入李贺〈神絃别曲〉意象分析之探索 叶政国 077
格式塔理论融入王湾〈次北固山下〉意象分析之探索 苏兪帆 093
格式塔理论融入赵嘏〈长安秋望〉意象分析之探索 魏伶容 107
格式塔理论融入杨万里〈过扬子江〉意象分析之探索 李子允 121
格式塔理论融入苏轼〈寒食雨二首〉意象分析之探索 颜溦伶 137
格式塔理论融入刘长卿〈松江独宿〉意象分析之探索 黄滢珈 155

图书序言

主编自序

  近年来,运用国外的文学理论以研究古典辞章,愈益流行,甚至成为显学,例如概念史学派、谱系研究、叙事学理论等等,中西汇通、相互发明原本不是坏事,对于促进学术发展、触发新的研究方法极具价值,但是理论的生硬搬套却令人不安,因为看起来「很新潮」,实质上对于阅读者而言非但没有增益审美领悟,也没有获致理解效果。这之间除了有理论运用是否恰切、适当的问题之外,运用理论者究竟对于国外文学理论的了解是否深刻、通透,恐怕更是关键!

  据笔者长期观察,古典诗歌的研究始终重视「诗歌如何经营意象」,有关诗歌意象的探讨未曾或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论题。然而,一首诗作,何以运用外在事物的景象,以表征或隐喻诗人的情志,便可以产生「言外之意」?纵然研究论着颇多、说法颇丰,却无法令笔者感到满意。追究其因,便在于「意象系统」何以能够发挥作用?与想像力有何关系?这些重点一直没有被谈论清楚。尤其从「单一意象」到「意象群」(众多意象),如何能够透过想像力的发挥,从而构成有效的「意象系统」?其间理据为何?是笔者长时间思索且亟欲解答的困惑。

  无庸置疑,国外的文学理论与本国的文学研究可有互通、借鑑之处,进而可以成为吾人解说、分析文本的理论支撑,这也正是本书产出的着眼之处。本书运用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德文:Gestalttheorie)的完形理论(Gestalt psychology),融入古典诗歌作品研究,以求清楚说明意象系统构成的原理原则,探索「想像力」在意象群之间如何发挥作用、形成有组织的脉络,尝试把意象之间的关系,给予文学科学化的论述,再利用心智图(Free Mind 或MindMapping)将整首作品予以整体统合,绘出诗作内容的意象组织结构,便于读者把握其间的联结,探骊取珠。

  一本书的完成,过程往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特别是学术论着要与读者见面,在现今经济艰困的大环境下,实属不易。除了笔者之外,本书作者包括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华文所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文教育硕士生、硕专班学生,他们因为参与笔者的课程,对于笔者的诗学论述深感兴趣,于是无畏艰难,花费精力写作论文;而新学林出版社的林政鑫先生更是本书的重要推手,如果不是他的叮嘱和玉成,本书很难出版;在此一併致上谢意!

  好书不厌回读,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诗歌意象究竟是怎样运用想像力发挥作用的,那就达到笔者出版本书的初衷了。期待知音共赏!
潘丽珠 谨志
201404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新颖,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古典诗歌的意象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遵循着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例如从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去解读。然而,“格式塔理论”的引入,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案例,来展示格式塔理论是如何实际应用于诗歌意象的解读的。例如,当几个意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某种特定的空间布局时,格式塔理论能否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布局如何影响读者的感知?又或者,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对比或呼应,来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意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跳出单纯的“意象的意义”的讨论,转而关注“意象的组织方式”和“意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意象在构建诗歌整体美感中所扮演的更深层次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颠覆我过去的一些阅读习惯,让我以一种更加结构化、整体化的方式来欣赏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评分

我平时对古典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感觉很多时候,自己在解读意象时,仍然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这本书的标题,“格式塔理论融入古典诗意象分析之探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之前对格式塔理论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知道它强调的是整体的感知,而非孤立的元素。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种“整体观”应用到诗歌意象的分析中。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去理解“孤帆”或者“落日”,而是要看它们在整首诗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或情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之间的“连接”和“结构”,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出古典诗歌意象背后那些“看不见”的联系,让我在阅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美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墨绿色搭配烫金的标题,很有质感,仿佛能嗅到古籍特有的纸张香气。书脊上的文字清晰,装帧也显得十分扎实,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让人对内在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意象的运用,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意象虽然优美,却难以完全把握其精髓,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而“格式塔理论”这个词,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隐约感觉到它可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整体地去理解和解读意象的方式。它会不会帮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意象之间微妙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共同构建出诗歌的整体意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心理学中的“格式塔”概念,与中国古典诗歌这种东方美学相结合的。这本身就像一场跨界的对话,让人好奇火花会如何迸发。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品味古诗时,多了一双能够洞察“整体”的眼睛。

评分

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流俗的读物。我平时喜欢翻阅一些文学评论,但很多时候,那些评论过于学院派,或者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我内心深处对诗歌的感受。而“格式塔理论融入古典诗意象分析之探索”,这个标题就带着一种探索的意味,暗示着它要深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去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其魅力不仅仅在于词句的优美,更在于它所能唤起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氛围。而“格式塔”这个概念,似乎提供了一种解释这种“氛围”的工具。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借用格式塔中的“闭合性”、“相似性”、“接近性”等原则,来分析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以及这些组合如何形成一种稳定、完整的艺术感受。比如,当诗人连续使用相似的意象时,是否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当不同性质的意象被巧妙地并置时,又会产生怎样的张力?这种从心理学角度切入的分析,会不会让我在解读诗歌时,多了一种全新的维度,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到诗歌的情感能量。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古典诗歌意象分析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其中一些初步的解读思路已经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对“格式塔理论”的引入,起初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总觉得这似乎是科学领域的概念,与文学艺术的距离有些遥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他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将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应用到诗歌意象的分析上来。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熟悉的意象。比如,我们常常会单独品味“明月”的皎洁,“杨柳”的婀娜,但这本书可能是在告诉我,当“明月”与“杨柳”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它们共同营造出的意境,是否会比分开理解时更加深邃和丰富?这种“整体性”的解读,会不会揭示出意象之间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关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打破以往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去感受诗歌意象的“场”效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