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工
  • 铁路
  • 北美
  • 历史
  • 移民
  • 劳工
  • 工程
  • 文化
  • 社会
  • 美国西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图文并茂地记敍了19世纪中期华工参加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全过程,遭遇难忘,丰碑永存。全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遵循史实,言之有据;知学兼顾,雅俗共赏;读者面宽,普及大众;网媒纸媒,相得益彰。

  全书总共收录了52篇文章。除2010年大陆简体版的31篇外,又增加了截止2013年间21篇撰写的文章。

  从《沉默的道钉》2006年中英文版,到《道钉,不再沉默》(台湾繁体版)(2014年),告诉我们不要忘却那些处于下层为美中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沉默道钉们,他们可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农民工群体。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图书简介 史诗般的工程,被遗忘的功勋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中叶至末期,北美横贯大陆铁路建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劳工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是一本单纯讲述工程技术的书籍,而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宏大叙事,旨在揭示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长期忽略、甚至刻意掩盖的铁道“道钉”——中国移民的血汗、智慧与不屈的抗争。 北美大陆的开发,尤其是东西海岸的连接,是塑造现代美国和加拿大版图的基石。这项被誉为“人类史上的奇迹”的工程,其背后隐藏着无数普通工人的悲壮故事。当我们赞叹铁路的快速竣工和宏伟跨越时,往往忘记了,正是这批远渡重洋、皮肤黝黑的东方人,用生命为尺、用镐头作笔,凿穿了巍峨的内华达山脉,驯服了广袤无垠的荒漠。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初来乍到、极限劳作、文化冲突、以及最终的沉寂与觉醒。 第一部分:黄土的呼唤与太平洋的阻隔 (The Call from the Earth and the Barrier of the Pacific) 在清朝末年的动荡不安与经济凋敝背景下,一股“淘金梦”与“寻生路”的浪潮将数以万计的中国青年推向了太平洋彼岸。作者细致考证了早期移民的动机,他们并非简单的“契约劳工”,而是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承诺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抵达旧金山或温哥华的场景,与他们想象中的“金山”大相径庭。他们面对的是语言不通、种族歧视以及严酷的生存环境。本书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从初期的餐饮服务、洗衣业,转向对体力要求极为苛刻的铁路建设行业。这种选择,既是生存的压力,也折射出白人劳工对高危、低薪工作的规避。 第二部分:死亡之巅上的智慧与勇气 (Wisdom and Courage on the Peaks of Death) 铁路建设的难度,尤其是在中太平洋铁路(CPRR)的内华达山脉路段,是超乎想象的。这里不仅有严寒、暴风雪,更可怕的是难以穿透的花岗岩山体。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还原中国工匠如何应对这些自然挑战。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体力,更是一种源自传统工程经验的实用智慧。例如,他们发明或改进了“火药包法”来爆破坚硬的岩石——在岩石中打孔,塞入黑火药,利用火药的爆炸力移除巨石。在缺乏现代机械的情况下,这种“点火人”(Powder Men)的工作是九死一生的,他们必须精准计算装药量和引爆时间,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书中对“雪洞工程”(Snow Sheds)的描绘尤为震撼。为了保证冬季运输线的畅通,工人们不得不在高海拔地区修建数英里长的木质棚屋,以抵御吞噬生命的雪崩。这些雪洞,是在严寒中,由人类用有限的工具,像蚂蚁筑巢般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其技术难度和人力消耗,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部分:工棚下的生活与边缘化的抗争 (Life Under the Barracks and the Struggle for Margins) 铁路沿线的工棚是他们临时的家,也是他们建立社群、维持文化认同的微观世界。作者通过对档案记录、信件以及后期人类学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重构了这些“唐人街”之外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饮食、娱乐(如纸牌游戏)、对家乡的思念,以及通过互助会(Tongs/Fongs)建立的非正式社会保障网络,构成了他们在被系统性排斥下的生存韧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们所遭受的系统性剥削。他们比白人领工拿更少的薪水,却承担着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当他们试图组织罢工——比如著名的1867年大罢工时——资方采取了残酷的报复手段,包括断绝食物供应、切断水源,并利用种族偏见煽动对立。本书详细分析了这次罢工的诉求、过程及其最终的挫败,揭示了在当时法律和舆论完全偏向资方的环境下,华工争取权益的艰难处境。 第四部分:历史的遗忘与铭记的努力 (Historical Erasure and the Efforts of Remembrance) 当“金钉”在犹他州普罗蒙特里角敲下,标志着横贯大陆铁路的竣工时,中国工人的功绩却迅速被主流叙事“抹去”。他们成为了不被欢迎的“他者”,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和报酬,反而成为了种族排外主义的靶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排华法案》。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这种“历史性沉默”的形成机制,以及当代历史学家、后裔社区和民间组织为“让道钉不再沉默”所做的努力。作者探讨了纪念碑、博物馆和口述历史项目如何努力地将这些被压抑的声音重新纳入北美历史的版图。 结语:永恒的基石 《道钉,不再沉默》是一部关于韧性、牺牲与身份认同的深刻研究。它强迫读者直面一个不那么光彩的美国梦的缔造过程:宏伟的进步,往往建立在被牺牲群体的痛苦之上。通过对这些无名英雄的细致还原,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溯,更是对所有在历史转折点上默默付出、却未被记录者的庄严致敬。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道钉”不仅是固定铁轨的金属件,更是支撑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无声基石。阅读此书,即是聆听那来自地底深处的、关于忠诚与抗争的宏大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安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男,1936年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出版着、编、译作等30多部,主要有:《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中英文版)、《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0年,大陆简体版)、《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4年,台湾繁体增订版)、《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2009)、《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1998)、《当代世界五十年》(1997)、《美国社会经济论》(1993)、《美国的崛起》(1992)、《20世纪美国史》(1987)、《当代世界五十年》(1996)、《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2012)、《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社会》(2005)等,发表文章300多篇。

  2002年4月以来开办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登陆人次累计近1,700万,发文3万多篇。2007年3月以来黄安年的博客(www.sciencenet.cn/blog)发文1.3万篇,照片9万张,累计登陆人次超过1,880多万。

  历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1993-2008)兼秘书长(1990-1996)、美国《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1992-2008)。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1986-1998);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2008-)、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1993-)。1991以来年间六次赴美学术访问或考察历时四年。

图书目录

增订版前言………………………………………………………………………………………… i
序言………………………………………………………………………………………………… iii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998 年6 月)………………………………………………………………………………………… 1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
(2006 年10 月)………………………………………………………………………………………… 37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引言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一部分)
(2006 年10 月)………………………………………………………………………………………… 45
沉默的金山 寻梦华工
(2009 年7 月12 日)…………………………………………………………………………………… 49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引言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
(2006 年10 月)…………………………………………………………………………………… 75
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7 月10 日)…………………………………………………………………………………… 87
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
(2009 年7 月10 日)…………………………………………………………………………………… 115
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生活
(2009 年7 月13 日)…………………………………………………………………………………… 127
「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引言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三部分)
(2006 年10 月)…………………………………………………………………………………… 155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7 月14 日)…………………………………………………………………………………… 159
「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
(2006 年10 月)…………………………………………………………………………………… 195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2009 年7 月14 日)…………………………………………………………………………………… 199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人生活
(2009 年7 月15 日)…………………………………………………………………………………… 217
当代华人建设北美新社会
(2009 年7 月17 日)…………………………………………………………………………………… 223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2006 年10 月)…………………………………………………………………………………… 245
研究《沉默的道钉》的参考资料
(2006 年5 月6 日)…………………………………………………………………………………… 249
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的崛起
(2007 年10 月)…………………………………………………………………………………… 267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史学月刊》2008 年第1 期)……………………………………………………………………… 275
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社会科学论坛》2009 年6 月上)…………………………………………………………………… 293
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
—介绍《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6 年10 月26 日)……………………………………………………………………………… 305
有感于编着《沉默的道钉》画册
(2007 年11 月14 日)………………………………………………………………………………… 309
缅怀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沉默的华工建设者
—献给为137 年前为铁路通车无私奉献的铺路道钉们
(2006 年5 月9 日)…………………………………………………………………………………… 325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
(2006 年10 月31 日)………………………………………………………………………………… 331
祝贺齐鲁电视台等组织寻找华工太平洋铁路之旅
(2007 月4 月3 日)…………………………………………………………………………………… 337
高度重视图片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7 年4 月12 日)…………………………………………………………………………………… 341
发挥网路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
(2007 年11 月7 日)…………………………………………………………………………………… 351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编着辑影
(2007 年11 月29 日)………………………………………………………………………………… 353
纪念美国横贯北美大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140 周年
(2009 年5 月10 日)…………………………………………………………………………………… 355
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2010 年7 月16 日)…………………………………………………………………………………… 357
沉默?不再沉默?—大洋彼岸最早的中国农民工群体
(2010 年9 月21 日)…………………………………………………………………………………… 359
有感于温总理谈《沉默的道钉》
(2010 年9 月23 日)…………………………………………………………………………………… 361
《沉默的道钉》告诉我们什么?—19 世纪美国筑路华工
(2011 年4 月13 日)…………………………………………………………………………………… 365
谈130 年前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
(2012 年6 月20 日)…………………………………………………………………………………… 391
我们该为沉默的道钉做些什么?
(2012 年12 月3 日)…………………………………………………………………………………… 393
唿吁志愿者参与合作研究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专案
(2012 年12 月20 日)………………………………………………………………………………… 405
海外修建多座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纪念碑,国内无一自建纪念碑
(2013 年4 月5 日)…………………………………………………………………………………… 407
倡议为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沉默的道钉」立碑、公祭
(2013 年4 月5 日)…………………………………………………………………………………… 409
唿吁抢救北美铁路华工口述遗存
(2013 年7 月11 日)…………………………………………………………………………………… 411
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需要协调努力
(2013 年7 月11 日)…………………………………………………………………………………… 413
重视北美铁路华工墓地研究
(2013 年7 月15 日)…………………………………………………………………………………… 415
关于开展北美华工铁路后裔口述史调查的建议
(2013 年7 月21 日)…………………………………………………………………………………… 417
倡议筹建中国北美铁路华工网站
(2013 年7 月23 日)…………………………………………………………………………………… 419
再提《沉默的道钉》话题
(2013 年7 月30 日)…………………………………………………………………………………… 423
缅怀沉默道钉 探索华工遗迹
(2013 年9 月2 日)…………………………………………………………………………………… 425
重视方志中的北美铁路华工研究
(2013 年9 月28 日)…………………………………………………………………………………… 433
从《沉默的道钉》到《道钉,不再沉默》
(2013 年9 月15 日)…………………………………………………………………………………… 435

附录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博文目录
(2007 年3 月22 日- 2014 年7 月5 日)…………………………………………………………… 439
北美铁路华工中文论着目录
(1999 年以来)…………………………………………………………………………………… 467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
—读《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7 年6 月)…………………………………………………………………………………… 487
王旭:沉默的道钉、鲜活的历史
—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7 年5 月)…………………………………………………………………………………… 491
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2007 年11 月)…………………………………………………………………………………… 499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读黄安年教授编着《沉默的道钉》
(2008 年9 月)…………………………………………………………………………………… 505
后记…………………………………………………………………………………… 507
增订版跋…………………………………………………………………………………… 51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集体记忆的唤醒。在阅读之前,我对北美铁路建设的了解,大多集中在工程本身的规模和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劳工,我知之甚少。我期待这本书能填补我认知的空白,带领我走进一个鲜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维度。书名中“不再沉默”这四个字,暗示着过往的历史可能存在着刻意的遗忘或是不公的叙述,而这本书则肩负着纠正和还原真相的使命。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关于华工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在种族歧视的阴影下,如何凭借自身的勤劳、智慧和坚韧,赢得了尊重,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设者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国家荣誉的史诗。

评分

我一直对铁路建设的宏大工程怀有特别的兴趣,而当得知这些伟大的工程中有大量的华工参与时,更是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力量,“道钉,不再沉默”,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此鲜明,预示着这本书将为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发声。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作者踏上了这段挖掘历史的旅程?书中的内容想必会详细梳理华工参与北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招募、迁徙,到他们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中挥洒汗水、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场景。我想象着那些画面:冰天雪地里,他们用坚韧的意志克服严寒;烈日炎炎下,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山劈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述一段宏大的工程史,更会聚焦于个体生命,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奋斗,最终成为北美大陆交通动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段被刻意遮蔽的辉煌。在我的认知里,北美铁路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对于其中无数的华工,我几乎没有印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并对那些曾经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充满了敬意。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华工参与铁路建设的具体场景,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他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生存和工作的。同时,我也对他们因此承受的社会压力和不公正待遇感到好奇,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下来的。这本书的标题“道钉,不再沉默”所传达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将唤醒沉睡的历史,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声音重新被听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程建设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尊严和民族自豪感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厚重而又带着些许沧桑的色调,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初步翻阅,我便被其中细致入微的史料搜集所震撼。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搜寻那些散落在尘封档案中的珍贵记录,那些关于华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用血汗浇筑起北美大陆纵横铁路的真实故事。我看到了他们参与建设的具体工程,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来自社会歧视和不公的压力。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虽然模糊,却承载着无法言说的重量,每一张都像在诉说着一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些在异国他乡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牺牲是如何被铭记,又为何长期以来不被大众所熟知。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历史回溯,一次对被遗忘群体的致敬。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生命汇聚而成,而那些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贡献同样值得被大书特书。我曾以为,北美铁路的建设更多是技术和资本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其中最根本的力量——人力,尤其是那些远渡重洋、用生命铺就铁轨的华工。他们的故事,并非只有苦难,也必然充满了智慧与坚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到那些关于华工生活的具体细节的?是泛黄的信件?是零散的口述历史?抑或是那些至今仍屹立在铁路旁的无声见证?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揭示,在那些冰冷的钢铁和枕木之下,埋藏着多少鲜活的生命,多少不屈的灵魂。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段重要的历史,都不能脱离人的视角,尤其是那些普通劳动者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