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

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南宋史
  • 食盐史
  • 榷盐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政府管理
  • 商品流通
  • 区域史
  • 中世纪史
  • 重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盐榷,即政府对食盐产销的垄断专卖,亦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本书以盐榷为切片,进而掌握南宋财政、民生与国运的变化及关联。

  食盐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商品,盐利则是当时政府十分重要的收入。这项收入,来自政府对此一商品的专卖,即所谓「盐榷」,从生产到运销,都由政府控制。政府在掌控产销过程的情况下,以高出成本甚多的价格,出售食盐,取得丰厚利润,成为所倚仗的财源。所以能够如此,在于盐产地有限,有限的产地却又能产出丰富的产品,而食盐为民生必需品,消费人口众多,政府因而谋求以独占的方式,获取利源。

  《南宋盐榷》一书所收各篇论文,以南宋盐产区与行销区的划分为依据,对盐榷先作分区的探讨,重点在于各区的产销规制、施行实况的异同与演变,及盐户、盐商境遇的变化;最后跨越不同盐区,讨论规避政府控制的私盐,以及南宋政府如何为确保榷入而防治私盐。全书旨在究明,在国运兴衰、吏治良窳、财源划分、地理环境、经济景况等因素影响下,盐榷与南宋财政、民生的关联。本书主题明确,析论周密,使宋代盐业史研究更臻完备而全面,当于宋史学界有重要贡献。
论宋代州县财政与赋役制度的演变:以江浙地区为例 著者: [请在此处填写其他历史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某大学出版社或专业学术出版社的名称] 出版年份: [请在此处填写一个近期的年份,例如 2022 或 2023]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960-1279年)中国腹地——特别是江浙地区(包括今江苏、浙江两省)——州县层面的财政结构及其赖以维系的赋役制度的复杂演变历程。该研究立足于宏观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的张力,微观地考察了宋代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征收赋税、管理财产,并向中央输送资源,同时也审视了这些制度对基层社会结构、农民生计以及地方经济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重文轻武”国策主导的时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这直接催生了对地方财政资源的更为精细化和制度化的控制。然而,与前代不同,宋代的地方财政并非简单地服从于中央的指令,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机遇和地方禀赋下,形成了一套充满活力与矛盾的运作体系。 第一部分:宋代州县财政基础的重构 本书首先分析了唐末五代以来,旧有的租庸调制瓦解后,宋初中央政府如何确立以“两税法”为核心的赋税制度,并将其层层分解到州县一级。江浙地区,由于其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以北方为主的稻麦复种区向以精耕细作的稻米生产区转变,以及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以土地亩数和丁男为基准的征税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土地财政的深化与“钱粮化”趋势: 研究详细梳理了宋代赋税的“钱粮化”过程。除了直接上缴的常赋(如田赋、口分钱),本书重点剖析了州县赖以维持日常开支和中央调拨的各项杂课、免役钱的起源与变迁。特别是在江浙这种商业发达的地区,货币在财政收支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这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缴税方式,也使得地方官员的行政成本和腐败空间发生了微妙变化。我们利用地方志和出土的宋代契约文书,重构了淳熙、绍熙年间特定州县的收支账目模型,揭示了名义上的中央定额与实际地方留存之间的动态平衡。 地方产业的纳入与“土贡”: 区域经济差异是理解宋代地方财政的关键。江浙地区独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手工业的发达,使得州县政府试图将这些“土产”纳入“土贡”体系,作为地方财政的补充。本书通过对湖州、杭州等地丝绸生产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官方控制与民间自发生产之间的边界,以及这种控制在保障中央供应(如军需)的同时,如何反向塑造了地方手工业的发展路径。 第二部分:赋役制度的复杂转型与社会影响 宋代的赋役制度是宋代财政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与前代的劳役(差役)制度相比,宋代推行的“免役法”旨在用货币形式来替代繁重的无偿劳役,被视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 免役法的实施困境与“差遣”的残留: 本书的重点在于考察免役法在江浙地区的具体执行情况。尽管理论上是以货币替代劳役,但实践中却出现了诸多变异。首先,如何确定“应役”人户的标准,以及“免役钱”的征收标准,常常引发地方士绅与基层百姓之间的矛盾。其次,中央对地方的“差遣”(临时性的行政任务)并未完全取消,这些“差遣”往往通过隐蔽的方式转嫁给无法完全“免役”的贫困户,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研究细致比对了北宋与南宋时期,免役钱在不同阶层间的分配比例变化。 厢、使、帅三司的权责与地方控制: 赋役的征收、审核和分配权力的划分,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体现。厢官、地方使臣(知州、知县)与驻军(帅司)之间围绕赋役征收和使用权限的摩擦,构成了地方治理的日常。本书通过分析台谏文书和司法案例,揭示了在地方推行赋役新政时,中央官员的弹劾与地方实际操作之间的张力,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制度的模糊性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劳役的隐性化与“义役”的出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州县公共事务(如河道治理、城防修缮、桥梁维护)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需求很难通过固定的“免役钱”来完全覆盖。因此,本书关注了“义役”或“急派”的兴起。这些非正式或半正式的劳役,往往以“劝捐”或“热心公事”的面目出现,实际上成为对富裕或有影响力家庭的变相摊派。这种隐性劳役的盛行,标志着宋代赋役制度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所遭遇的现实阻力。 第三部分:财政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反馈效应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财政与赋役制度对江浙社会结构的反馈作用。 城市化与财政资源流向: 江浙地区,尤其是江南,商业中心的崛起(如临安、苏州、明州)对财政资源的需求远超传统农业县。这些城市如何通过“市税”、“牙税”等商业税源增加地方收入,以及中央政府如何平衡对城市财政的汲取与对城市稳定的支持,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观察到,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赋税的压力,但也加剧了城乡间税负的不均衡。 士绅阶层与财政中介: 宋代的乡绅,即地方士大夫和富户,在赋役征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中介角色。他们不仅是主要的纳税人,更是协助官府丈量土地、核定“免役”资格的关键力量。本书分析了这种中介角色如何固化了地方的社会等级,以及士绅通过“义助”或“代输”等方式,在获取政治资本的同时,也有效地将赋税负担转嫁给佃农和雇工。 财政压力与农民反抗的阈值: 尽管宋代总体上政治相对稳定,但赋役制度的累积性压力,尤其是在特定灾荒年份或军事动员时期(如对金、对辽的战争导致军费激增),常常突破农民的承受极限。本书梳理了南宋中后期江浙地区几次较重要的农民骚乱事件,将其与当地的赋税结构失衡(如盐价波动、免役钱浮增)联系起来,以期提供一个财政史视角的社会冲突解释框架。 --- 结论: 《论宋代州县财政与赋役制度的演变:以江浙地区为例》旨在超越传统上将宋代赋税制度视为线性进步的叙事,强调了制度在区域经济差异和阶层博弈下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适应性与局限性。江浙地区的经验表明,宋代财政体系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吸纳能力和精细化的货币管理,但这种成功也以结构性的不平等和对基层社会的持续性压力为代价。本书为理解中国早期官僚国家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效率、公平与中央控制的永恒难题,提供了扎实的案例支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庚尧


  祖籍广东省新会县,民国三十七年生于广州,旋即移居香港,民国四十五年定居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民国五十九年)、硕士(民国六十三年)、博士(民国六十六年),自民国六十六年起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至一○二年退休,现为该系名誉教授。除本书外,着有《南宋的农地利用政策》、《南宋的农村经济》、《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下册、《中国社会史》;另有未收于上述各书之论文若干篇,以宋史研究为中心,而涉及唐宋社会经济史、宋元教育文化史及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史等论题。

图书目录

重订版序

导言

壹 南宋的淮浙盐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盐产的恢复
    第三节 盐额的全盛
    第四节 盐务的衰敝
    第五节 结语

贰 南宋淮浙盐的运销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销盐组织的重建
    第三节 入纳的长期兴盛
    第四节 盐法的纷更衰弊
    第五节 结语

参 南宋福建的盐政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食盐生产与政府收购
    第三节 沿海州郡食盐官鬻与自由贸易的并行
    第四节 沿海与内陆间的食盐纲运
    第五节 内陆州郡的食盐官鬻
    第六节 结语

肆 南宋福建钞盐法的推动及其失败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建炎四年福建钞盐法的实施与停罢
    第三节 绍兴、干道间福建钞盐法的讨论
    第四节 干道八年福建钞盐法的实施与停罢
    第五节 淳熙、绍熙间汀州钞盐法的讨论
    第六节 结语

伍 南宋广南的盐政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食盐生产与政府收购
    第三节 广东钞盐法的扩大与变质
    第四节 广西官卖法与钞盐法的反覆
    第五节 结语

陆 南宋四川官盐与地方财政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南宋四川官盐的产量与价格
    第三节 南宋四川官盐的财政用途
    第四节 尾语

柒 南宋四川的引盐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川盐引法的实施
    第三节 井户与盐商的境遇
    第四节 盐额的宽减与引法的整饬
    第五节 川盐引法的衰敝
    第六节 结语

捌 南宋的私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私盐的来源
    第三节 私盐的运销
    第四节 盐寇的猖獗
    第五节 结语

玖 南宋政府的私盐防治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申严法禁
    第三节 加强缉捕
    第四节 其他方式与考虑
    第五节 结语

引用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本书共收南宋盐业论文九篇,这些论文断续写作,历时甚长。最早的一篇是〈南宋的淮浙盐场〉,写于民国七十五年间,曾于这年十二月在中央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上宣读;最后一篇是〈南宋政府的私盐防治〉,发表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出版的《台大历史学报》上,前后相距达二十年之久。这些论文,算是我自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教书迄今三十多年来,唯一较为全面且尚能自成首尾的研究,能够结集出版,有了却一桩心事的喜悦。各篇论文写作时间相距既长,而又长短相差甚大,如今由于身体健康的关系,已无时间、精力改写成一部有完整系统的着作,只能在略加整理修改后,作为一部论文集出版,而另撰「导言」一篇,冠于其前,概述要旨。九篇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经过审查后发表于期刊杂志,以及此次集结成书经过审查后出版,曾得师长、前辈学者及学友赐予意见,指正缺失,谨此志谢;本书整理与绘图,分别得到台大历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李如钧、吴修安的帮助,并获得台大历史系「中国中古近世史领域发展计画」的支持,也在此表达谢意。此外,我也感念目前已经停刊的《大陆杂志》,当年愿意刊登我的〈南宋淮浙盐的运销〉和〈南宋广南的盐政〉两篇那样长的论文。

  对盐业在宋代财政上的重要性开始有初步的认识,是在民国五十八、五十九年间在大学四年级唸书时,从《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二辑第二册《唐宋附五代史研究论集》上,读到钱公博先生的〈宋代解盐的生产和运销制度〉及林伯羽师的〈宋代盐榷〉两文,伯羽师的论文尤其给我一个整体的认识。开始想要研究南宋盐业,起于民国六十六年博士班毕业之后,由于研究南宋城市而搜集史料,读到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方子默墓志铭〉中的一段记述,说位于长江岸上江南西路的隆兴府(洪州),「官令城中盐肆各出襁易楮,盐侩魏彬请括责南昌、新建口岸三千盐肆,如城中法」。我一直想「三千」盐肆会不会是「三十」之误,但即使是「三十」,也让我印象深刻。城外江边的口岸,光是专门销盐的店家就有三十家,城中可能更多。这些盐肆,应该不是零售的商店,而是批发或转销的牙家。这段史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盐业在宋代商业上的重要性,想要对南宋盐史有更多一些的认识,因此萌生研究的念头。在进入研究之前,得知有一本戴裔煊先生的《宋代钞盐制度研究》要先读,这本出版于大陆的着作当时在台湾还不易看到。所幸在民国七十一年,台湾有书商翻印了这本书,于是可以开始着手准备研究。而戴先生这本书也就和林伯羽师早年所写的〈宋代盐榷〉一文,共同成为我研究南宋盐业的基础。

  当写〈南宋的淮浙盐场〉和〈南宋淮浙盐的运销〉时,还没有读到郭正忠先生的宋代盐史论着,而郭先生的巨着《宋代盐业经济史研究》这时也尚未出版。民国七十七年至七十八年间,我得到国科会的经费补助,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一年。进修期间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阅读当时在台湾还不易读到的大陆期刊和书籍。有一次,当时已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退休的宋史前辈学者刘子健先生问我,有没有读到什么比较好的作品。我正好读了几篇郭先生有关宋代市镇的研究,觉得十分细密,于是答以郭先生的作品。刘先生认为我和郭先生同样研究市镇和盐业,因而介绍我们两人通信,这时我才知道郭先生也研究宋代盐业。此后与郭先生通信多年,得他指点甚多,又获得他赠送的几本盐业史、城镇与商品经济史和度量衡史的着作,对我帮助甚大。郭先生不幸以六十四岁之龄逝世,我在他去世之后半年稍多,也就是民国九十一年六月,在《新史学》杂志上发表〈南宋的私盐〉,特别註明是用来纪念精研宋代盐业、城镇、商品经济及中国度量衡史的郭先生。

  郭正忠先生在《宋代盐业经济史》的「前言」中,曾提到戴裔煊先生对他研究宋代盐业史有所嘱示、鼓励。民国八十四年,我到河北的北戴河参加一次海崃两岸的「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先父和我同行,回程到北京,郭先生引导我们观览。当郭先生知道家父和戴先生同样毕业于中山大学,和他谈起戴先生。听他们谈话,我才知道先父和戴先生是同学,先父习教育,戴先生习历史,但是两人相熟,同住宿舍,戴先生年较长,众人称之为老大哥。家父过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物,找到一份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一日教育部给中山大学的训令抄本,是中山大学抄给他的,上面同时有先父和戴先生的名字,才又知道他们两人同时经教育部审议通过,获授硕士学位。他们的硕士论文,都是在抗战期间,随着学校从广州西迁至云南澂江,再迁至粤北乐昌的过程中,在流离的生活中完成。而戴先生的硕士论文,正是在大陆政权易帜八年之后才出版的《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之底本。经由他们两人同学关系的连系,我在南宋盐业史的研究上,得之于戴先生的渊源,也就更加具体。只是戴先生后来改治澳门史,在两岸宋史学界有较多来往时又已过世,我无缘向他请益。

  这项研究,立足于前辈学者所建立的基础上。以《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为书名,意在表明受到林伯羽师〈宋代盐榷〉一文的启导,而对南宋部份有所补充与发挥。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戴裔煊先生《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六章「南宋钞盐制度之推广」的扩大与深入;至于郭正忠先生,则本书不仅获益于他的着作,从信函中受惠之多,更不待言。谨以此书敬献给伯羽师,并用以纪念对宋代盐业史研究有特出贡献的戴裔煊先生和郭正忠先生,他们谨严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成果,是我在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吸收到的重要养份来源。

重订版序

  本书初版于民国九十九年,出版之后,发现书中所收各篇论文所引用的史料,都有许多字句的错漏,主要是源于研究过程中抄录时不够谨慎而造成。如今幸获再版的机会,得以更正,心中有如释重负之感。

  在发现本书初版的史料字句错漏问题后,即进行重新核对原书并加以改正的工作。获邱佳慧、郑丞良、李如钧、张维玲、童永昌、吴挺志、陈冠宇、毛元亨、许芝玮、杨承叡诸君协助,使得这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他们都是我带领的一个读书班的成员,帮我做这件工作,耗费了他们不少时间。其中邱佳慧女士与郑丞良先生均已是年轻学者,另有职务在身,尤其辛苦;其他几位则是当时我在台大历史研究所指导的硕、博士班研究生,或刚毕业不久,也各有课业、学位论文或为准备出国留学而勤练英文的负担。对于他们在繁忙之中分出时间,热心相助,我衷心感激,特此致谢。他们核对史料之后,我自己也重新翻览了全书一遍,找出一些史料以外其他文句上的错误,亦一併改正。重校后交台大出版中心,得本书责任编辑汤世铸先生费心检阅,又再发现一些必须更正的问题,也在此致谢。尽管经过重校,疪瑕必定仍所不免,盼读者赐正。

  在重校的过程中,回想起民国五十五年初入台大历史系就读,在普通教室上杜维运老师讲授的中国通史课。杜老师专精史学方法论与中国史学史,在讲课中不时会穿插讲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给我们听。这时他已经提醒过我们,引用史料极易发生字句的错漏,所以不能粗心大意。他特别强调,不妨试试看,把学者们的着作拿来和他们引用的原书核对,不难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他并且举自己在唸大学的时期,将清代干、嘉时期史家赵翼的名着《廿二史札记》所引史书,和原书一一核对,作为例证。当年杜老师讲课时的叮咛,我日后未能牢记,以致于在研究过程中这一类问题持续而且明显地存在。如今杜老师已在前年过世,谨于此重述他在近五十年前上课时给我们的箴言,用以表达对他的思念,也用为对自己的告诫。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我对《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历史经济制度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往往体现在那些最基础、最贴近民生的商品上,而食盐,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本书的题目就点出了核心,“盐榷”二字,暗示着对盐业交易的严格管理和专营,而“政府控制”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管理的主体和方式。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南宋政府是如何通过设置盐官、发放许可证、规定盐价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对食盐产销的垄断和管控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行政运作、法律条文,甚至可能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强大的政府控制之下,民间的食盐生产和销售又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是完全被压制,还是存在着某些变通和生存空间?书中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这种官民之间的博弈和互动?另外,“重订版”的字样,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更详实、更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及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盐”本身,更是关于权力、经济、制度以及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评分

(二) 我最近在翻阅《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这本书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虽然我才刚开始接触,但那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已经显露无疑。比如说,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盐业生产方式的描述,比如海盐、井盐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工艺流程,都写得格外详尽。这让我开始反思,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吃盐”,在古代却是经过如此复杂的生产环节,并且受到如此多因素的影响。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生产层面,而是深入到“产销”这一环节。想象一下,当食盐从生产地运往全国各地,这中间需要多少物流、多少环节,又是如何保证供应的?书中对此的探讨,无疑是在解构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而且,它点明了“政府控制”这一核心主题,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在古代,国家是如何通过掌握食盐的生产和销售,来达到什么目的的?是单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还是有更深层的政治考量?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潜规则”,比如官商勾结,或者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都可能在这“盐榷”的背后上演。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关于这些“控制”的具体案例和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

评分

(三) 拿到《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盐”的书名,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的缩影,一个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深度剖析。我尤其对“政府控制”这四个字充满了好奇。在古代,尤其是在一个财政状况可能并不乐观的朝代,政府对像食盐这样基础商品的控制,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如何实施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当时朝廷颁布的各项盐法、盐令?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阻力?是来自于地方官僚的敷衍塞责,还是来自于民间走私贩运的挑战?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而且,重订版这个字眼,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价值。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深化,或许是对某些史料的重新解读,或是对既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盐业生产的真实图景,那些盐场上的劳作场景,那些运盐的船只,以及那些为了盐税而绞尽脑汁的官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政府的“控制”是如何切实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的买盐价格,他们的生活成本,甚至他们的迁徙和就业,是否都与这“盐榷”息息相关。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理解南宋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

(五) 《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对“盐榷”这个词汇感到非常好奇,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更包含着一种官方的规章和控制。在南宋这样一个经济相对发达,但又面临内外压力的大背景下,食盐作为民生必需品,其产销被政府严格控制,这背后一定有着极为复杂的运作机制。我一直在思考,这种“政府控制”具体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朝廷设立的盐政体系,包括各级盐官的职责,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监察和管理的?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民间的反应。在政府强大的控制下,普通民众是如何获取食盐的?是否存在一些地下交易或者走私活动?那些为国家贡献税收的盐场,又是如何运作的?它们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重订版”的字样,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信心,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提供更精炼的论述,更详实的史料,以及更深刻的洞见。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微观的切片,能够让我们窥探到南宋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如何在政府的严格管束下运行,以及这种运行方式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一) 这本书,哦,《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重订版)》,名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那个“盐榷”二字,就足以勾起我无穷的遐想。毕竟,食盐可是民生之本,尤其是在那个动荡的南宋,边患频仍,朝廷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盐税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其背后的运作模式、官僚体系的博弈、民间生产和流通的真实状况,都绝对是一团复杂且充满细节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种“政府控制”的实际操作,是雷厉风行,还是暗流涌动?那些负责盐务的官员,是尽职尽责,还是监守自盗?那些贩盐的商人,又是如何在这严密的控制下,寻觅生存之道,甚至积聚财富的?再者,重订版,这本身就暗示了原版肯定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这次的重订,想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或许加入了新的史料,或者修正了某些观点。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熙熙攘攘的盐场,辛勤劳作的渔民,繁忙的港口,以及那些身着官服,面色精明的盐官。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够将这些鲜活的场景和复杂的制度一一呈现,那我相信,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让我们穿越时空,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社会经济脉络的窗口。我期待着从中看到,在那看似寻常的“食盐”背后,隐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权力游戏和民生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