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

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台湾大学
  • 桂冠奖
  • 学术著作
  • 思想
  • 文化
  • 人文社科
  • 台湾研究
  • 青年学者
  • 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吗?
核四是否运转应该是由专家还是民意来决定?
停止思考,是放弃作为人的资格,更是对一切罪恶的宽容。
本书正是青年哲学家们的思考所得。
 
  本书收录「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第三届(二○一三年)及第四届(二○一四年)共三十二篇精华作品。

  依人文、社会、自然与生命教育四个组别分订不同题目。议题皆具有重要性或话题性,征文题目如下。第三届分为人文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吗?」,社会组「论贫穷与社会」,自然组「核四是否运转应该是由专家还是民意来决定?」,生命教育组「论死刑之存废」。第四届分为人文组「如何才是合乎良心,不致陷于黑心?」,社会组「媒体乱象是谁的责任?有解决之道吗?」,自然组「论科学研究、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生命教育组「论创造生命之意义与责任」等。学生依各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论辩,激发出篇篇充满自省、关怀、理性论证的精彩文章。
好的,这是一本介绍台湾大学历史、文化与学术成就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展现台湾大学作为一所在地与国际学术重镇的独特面貌。 书名: 溯源与远航:台湾大学的百年风华与知识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自日治时期创校至今,横跨百年所展现的学术传承、校园文化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回应。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校史罗列,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构建出一幅立体且充满张力的知识图景,描绘出这所亚洲顶尖学府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确立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学术地位。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从东京帝国大学到台北帝国大学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台大的源头。在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的教育政策催生了“台北帝国大学”的诞生。此部分详细考证了早期学术思想的引进与本土化的艰难过程。我们探讨了初期日籍教授群带来的学术范式,如何与当时台湾社会的需求产生碰撞与融合。特别是对文政学部、理农学部的设立背景及其早期研究方向的考察,揭示了殖民地精英教育的复杂性。这一时期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奠定了严格的治学规范,另一方面也为后续不同学者的汇聚埋下了伏笔。本书通过档案梳理,呈现了早期在学科设置上,如何试图平衡现代科学的引介与地方人文地理的探索。 第二部分:光复后的重塑与蜕变——从台湾大学到国立台湾大学 1945年,随着台湾光复,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这一转折点是本书的重点叙事段落。我们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接收后的学科重组、师资更迭以及教育理念的转换。战后初期,台湾大学面临着如何吸纳大量来自大陆的学者,同时又要激活与培养本土人才的双重挑战。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台大如何应对政治风暴与社会动荡。例如,对“二二八事件”及随后白色恐怖时期,部分师生所遭受的冲击与牺牲的追溯,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展现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坚守良知与学术独立性的不易。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战后初期,台大在基础科学(如物理、化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建工作,这些重建工作对于台湾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 第三部分:学术的纵深——学科建设与思潮涌动 台大之所以能成为知识高地,在于其对各学科深耕细作的努力。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几个代表性学系的学术发展脉络。 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关怀: 重点考察台大史学系、文学系在台湾史、台湾文学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从早期的古典研究转向对“台湾主体性”的探讨,分析了如“乡土文学论战”等思潮在校园内外的激荡。社会学系在批判性理论引入与社会调查方法上的发展,也为理解台湾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自然科学与工程的跃升: 探讨物理学、数学系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力图与国际前沿接轨,特别关注了在半导体、材料科学等领域,台大毕业生如何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医学与生命科学的使命: 剖析台大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和医学研究中心的双重角色,尤其在传染病研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第四部分:校园的生命力——多元文化与学生活动 学术成果的背后,是鲜活的校园生活。本书将描绘台大校园文化的演变,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社会意见的孵化器。 我们将聚焦于战后台湾学运的历史节点,台大学生如何从最初的体制内声音,逐步演变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历年学生自治组织、社团活动、以及重要校园地标(如椰林大道、总图书馆)的文化意义的探讨,展现出台大学生群体中蕴含的批判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对公共议题的参与热情。这种“台大精神”,往往体现在对自由表达和价值思辨的坚持上。 第五部分:面向世界的链接——国际化与知识的交流 作为台湾学术的窗口,台大很早就致力于构建国际学术网络。本书将追踪台大在二战后如何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政府援助等渠道,重建其国际学术联系。尤其关注了在交换学者计划、跨国合作研究项目中的角色。这种开放性,使得台大能够及时吸收全球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台湾特色的研究能量。我们也将审视台大在亚洲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定位,分析其在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方面的策略与成效。 结语:知识的继承与未来的叩问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台大百年来的发展,是特定历史、地理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也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责任。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代台湾知识界的面貌,并对未来高等教育如何平衡精英培养、社会责任与全球视野的议题进行深层思考。这本书是对一所大学的致敬,更是对知识力量在时代变迁中如何运作的细致考察。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李贤中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思想方法、先秦名家哲学、墨家哲学及中国逻辑学。着有《墨学:理论与方法》、《墨翟先生,请留步!》。

图书目录

序/杨泮池校长
「良心」补说――代序/陈弱水院长
出版缘起/李贤中系主任

【第三届得奖作品】

人文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吗?
    首奖/陈焕民
    贰奖/黄豊祐
    参奖/安育瑭

社会组:论贫穷与社会
    首奖/张尧程
    贰奖/吴俊志
    参奖/赖天恆
    佳作/陈儒玉
    佳作/胡万鑑

自然组:核四是否运转应该由专家还是民意来决定?
    首奖/吴若玄
    贰奖/郑兆庭
    参奖/欧柏昇
    佳作/郑楷立

生命教育组:论死刑之存废
    首奖/怀颢
    贰奖/韩蕾
    佳作/叶兆中

【第四届得奖作品】

人文组:「如何才是合乎良心,不致陷于黑心?」
    首奖/陈孟修
    贰奖/邓安妮
    参奖/张胜鬘
    佳作/周咏盛
    佳作/马圣凯

社会组:媒体乱象是谁的责任?有解决之道吗?
    首奖/潘定泽
    贰奖/赵铎
    参奖/李岱轩

自然组:论科学研究、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首奖/欧柏昇
    贰奖/张尧程
    佳作/李依依
    佳作/吴若玄

生命教育组:论创造生命之意义与责任
    首奖/张尧程
    贰奖/李彦莹
    参奖/利昕晏
    佳作/吴若玄
    佳作/萧靖东

图书序言

「良心」补说――代序 陈弱水(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

  《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就要出版了,这本集子收罗了第三、四届的得奖作品,哲学系李贤中主任找我写序,我身为文学院院长,义不容辞。我已经为得奖作品集的第一辑写过序,在其中表达了我对这个奖项的看法。我以为,思考是探索世界进程中的永恆要素,也应当是生活中的要素,鼓励思考、激发思考、启发如何思考,是教育的一项主要责任。哲学桂冠奖的目的是在大学中鼓动深度思考,激励论辩文字的写作,这个活动属于哲学的社会化实践,我非常支持,也期盼同学多多参与。现在这篇序似乎不便再重覆前序的意思,那么,要写什么呢?也许和同学的作品做一点对话吧。

  第三和第四届哲学桂冠奖的命题我都曾参与,第四届人文组的题目是「如何才是合乎良心,不致陷于黑心?」我记得,去年十一月召开第四届命题会议时,台湾正处于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于是订出这个与社会文化状态密切相关的题目。委员们的意图显然被投稿人轻易看出,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提到了「塑化剂」、「毒淀粉」等事件。没想到,时隔一年,台湾食品安全危机不但仍然持续,其程度之严重,远超出我们当时所知。写这篇序之前,我就想,也许我可以看看这部分的作品,了解同学如何论说「良心」与「黑心」。收入这本文集的第四届人文组作品都相当好,各有探讨的观点,也各有洞见和理路。道德现象与道德世界广大无比,像「良心」、「黑心」这样的根本问题,绝不是少数原则性的论说所能周全或透彻阐释的,需要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检视观念与现实的关系。我在领受同学的见解之余,也想略提补充意见,供读者参考。

  本书有关「良心」、「黑心」的讨论相当多元,最突出的共同点是,几乎所有文章都强调良心包括对于他人的考虑和关心。不过,各文基本上没有触及负面或消极责任(negative duties)的问题,也就是「不如何」、「不要如何」的行事原则。我个人觉得,这类观念有助于扩大和强化有关社会福祉的道德感,或许也应该置入「良心」的基本结构。

  为什么负面或消极责任的观念有助于「良心」的建构呢?这里只讲两个主要理由。首先,良心观念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在避免人做不好的事,也就是防止「黑心」活跃,变成行为的主导力量。依此,如果核心价值能以负面方式来表述,即使其意义与正面表述相同,也如同在「良心」中植入警号,可以强化「良心」的作用,抑制其滚入「黑心」。这好比一个车体,除了油门和方向盘,也需要剎车与警示灯。关于负面表述的作用,以下是两个例子:基督教的十诫和佛教的五戒中都有「不偷盗」,似乎就比「尊重他人财物」有力量;「遵守交通规则」如果表达为「不违反交通规则」,可能对行为有更强的约束。

  其次,有些消极责任显然无法找到对应的、同值的积极责任,但是非常重要,如果「良心」中没有这类价值,可能不完整。譬如说,「不伤害他人」或「不为害他人」的涵义与「爱人」、「尊重他人」就都有差异。消极责任的一般特点是,表面上容易做到――因为不需要积极行动,但界线比较清楚,而且是防制性的,实际上反而可能严格。举个极端的例子,「不杀人」的意思相当清楚,「帮助人」却有宽松解释的空间。对一般人而言,「不杀人」不能算是基本的道德价值,这门槛太低了,但「不伤害他人」就应该是良心观念的核心成分。积极责任的模煳性除了来自对价值本身的诠释,还涉及行为间关系的问题。以「帮助人」为例,如果一个人既帮助人,也利用人,也害人,怎么看?

  我的意思是,良心的要素如果都是正面性、积极性的,固定性恐怕比较弱,「良心」也容易缺乏它应有的力量:指导行为的力量。依个人之见,「良心」不仅应该理解为行善、关心他人,也需要有不作恶、不伤害他人的规则。

  最后想提一点。良心的基本性质是道德感,而道德感就像是光源,往往有其特定的照射范围与角度,无所不照的情况大概只存于理想中。传统中国文化的道德感的特色是,其投射的对象主要是家人和特定关系人,比较少及于关系疏远者与陌生人。因此,道德原则虽然也以普遍性的观念来呈现,但实际作用的范围往往集中。这也许也是良心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常被蒙蔽的一项要因。

图书试读

【第三届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人文组首奖】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吗?
陈焕民(台大哲学所博士班二年级)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来自数年前的广告,当时因为反映出青少年的心声引起了风潮,同时也引出许多人的忧心与批判。如果用哲学思考问题,是指我们必须给予一个问题明确清楚的单一判断,那么我们很难说这句话是可以的;然而人们用哲学思考问题,有时并不是单纯期待一个单一明确的答案,而是企图透过周延思考,了解一件事物究竟可以从多少不同的面相切入讨论,并从中获得启发与可能性。如果哲学是以各种角度找寻对这个世界的可能解释,那么哲学确实也能提供我们一些观点,思辨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合理的可能性。本文首先将论述,为什么在一般合理的思考下,「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是不可以的;接着将进一步探讨,在这个合理的答案之外,「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如何可能?笔者认为,在某些脉络之下,我们确实能宣称「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是可以的。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不可以的理由
 
首先需要先做个简单定义。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指行为主体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无所顾忌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更深入来说,这句话想表达一个人应该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非被其他外在于自己的因素强迫决定自己应该从事怎么样的行为,因此是一个讨论个人是否有自由决定自己要从事什么行为的命题。一般而言认为我们没有完全依照喜好决定行为的自由,是因为这个宣称过于强烈。我们不可能无所顾忌地从事任何自己喜欢的行为,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存在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慾望,和我的利益与慾望有所冲突。这将使得我们在从事任何行为之前,都不得不顾及其他人,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只以自己的兴趣与慾望为依归而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为人生方向而迷茫的大学生,读哲学是我寻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盏盏指路明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了解到不同哲学家对于“意义”、“价值”、“自由”、“幸福”等人生终极问题的不同解答。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帮助我理清思绪、找到内心力量的论述。或许,我会在某个得奖者的文字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困惑被深刻地剖析,然后获得某种启示。我也希望能够看到,年轻的学子们是如何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依然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哲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应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品格。我深信,这部作品集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帮助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作为一名对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寄予了厚望。我期待它能呈现出当代青年学子对于哲学经典的新解读,或者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下,对现有哲学理论进行有力的挑战。我尤其关注其中是否存在对技术哲学、环境哲学、后人类主义等新兴哲学分支的探讨,因为这些议题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例如,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该如何重塑?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哲学命题。此外,我也希望作品能够展现出作者们扎实的文本功底,能够清晰地梳理和辨析复杂的哲学概念,而不是流于空泛的议论。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的清晰度,对于哲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我渴望在这本作品集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独立思考、挑战我固有观念的精彩论述,看到年轻一代在哲学领域展现出的勇气和才华。

评分

我是一名对哲学史和哲学方法论着迷的爱好者。我拿到《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的时候,最期待的莫过于看到作者们在哲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及他们对哲学史人物和理论的独特解读。我想知道,在继承前人思想遗产的同时,他们是如何运用新的视角和工具来审视和发展哲学?是否会有对某个被忽视的哲学家的重新发掘?是否会对某个经典的哲学论证进行颠覆性的重构?我渴望在这部作品集中,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活力并存,看到年轻一代在哲学探索中的大胆尝试和深刻洞见。我希望作品能够展现出清晰的论证逻辑、准确的术语运用,以及对哲学研究边界的拓展。这不仅仅是阅读哲学观点,更是一次观摩年轻哲人如何进行哲学实践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是一位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能够呈现出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公平、身份认同、科技伦理等议题的深刻哲学反思。我尤其关注作者们是否能够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有力的批判和建设性的探讨。例如,在数字时代,隐私权和数据安全等问题如何进行哲学层面的界定?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如何建立共识和促进包容?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哲学难题。我期待看到作品中展现出作者们敏锐的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判断力,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我希望这部作品集能够成为一场关于正义、权利、责任和人类福祉的深刻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第二辑》的瞬间,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我一直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学院派的哲学论著门槛较高,难以入门。《台大学生哲学桂冠奖得奖作品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这些作品经过了严苛的评选,代表了年轻一代最富有洞察力和创造力的哲学思考。我非常好奇,这些在台湾大学这样顶尖学府的哲学系学生,会以怎样的角度去审视世界,去触碰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是延续西方经典的脉络,还是有独特的东方哲学视角?是在对科学、社会、伦理进行反思,还是对本体论、认识论等传统哲学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我预感,这不仅仅是学术论文的堆砌,更可能是一系列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思想火花。特别是“第二辑”这个标识,让我对这一辑的独特之处充满了好奇,或许它在前一辑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或者更深入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这些年轻哲人的智慧,去聆听他们对生命、对真理、对价值的独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