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本《哲学入门》已经出版十年了。很感谢读者以及洪叶文化的支持。当初这本书的撰写是个偶然的机遇,在好友鼓励下,将自己多年讲授哲学的讲义逐步整理,然后才有了一本书的样子。
原本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没有规划要将这本书写成很专技的教科书,主要的理由是:衷心希望能有一本谈谈「哲学是什么」的小书,既不会太专技,以至于吓走一堆读者;也不会太肤浅,以至于隔靴搔痒,引不起阅读思考的兴趣。我不知道我做到了没有,从这本书能够再版来看,我想我多少做到了当初的目标。
这次再版,主要是更正一些文字上的错误,并做了少许的补充。虽然我有心重写一次,毕竟十年了,我的哲学成长了些,我的教学经验更丰富了些,但很无奈,一直忙于各种杂务,没有时间再重写了。衷心期许自己将来找时间再来写一次,更衷心期待国内比我更好更好的哲学家也来写一本谈哲学的书,带着更多人想想哲学。
哲学是很有趣的一门学问,只可惜长期以来被太多人误解。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是国内哲学界对于普及哲学所做的努力还不够。我们的学生还是被教导去记诵一大堆专有名词的定义、一大堆理论,去背一大堆这个哲学家说了什么、那本哲学书写了什么。可是,我们的哲学教育没有让学生去动脑、去思考哲学问题,我们的哲学书籍几乎不曾带领读者「想一想哲学」!
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对于哲学都有兴趣,这本书是给对哲学有点兴趣的读者的。但我深信:每个人都有某些时刻是很「哲学」的,会忍不住对某些现象有些深深的疑惑,偏偏困扰的是没有适当的概念来说清楚自己的疑惑,没有太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思考这些疑惑。希望这本《哲学入门》能够有些帮助。
很感谢这些年很多朋友给我哲学上的回馈,让我的哲学一直在增长着。尤其,不少学生开始放大胆子,敢在课堂上东问西问的,然后常常让我招架不住,这些学生真的学会哲学思考了。看着他们的成长,让我更觉得我写这本书是有价值的。
我喜欢想哲学问题,也期盼读者跟我一起想想哲学!
彭孟尧
台湾大学哲学系
2014年10月24日
自序 很多人觉得,很多学哲学的人很喜欢说一些很奇怪的话,很喜欢故意将自己弄得很邋遢,很喜欢卖弄一些很诘屈聱牙的专有名词。这些人借着标新立异的言词、与众不同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特殊,来吸引别人的目光。这是很奇怪的。用「学过哲学」来炫耀自己,实在是满无知的;用「学过哲学」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实在是满愚蠢的。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不是因为他学过哲学,而是因为他的哲学让他对于跟人有关的种种一切做了很深的反省,他的哲学带动了人类的历史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学哲学的人脑袋总是跟一般人不太一样。这种不太一样的「哲学脑袋」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没有弄清楚哲学的。由于脑袋里只有一堆哲学名词,既没有常识,也不会思考,当然跟一般人不太一样。另外一种是将哲学弄得很清楚的。这种哲学脑袋分析事情来鞭辟入里,不仅思考严谨,而且看得远、想得深,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察觉其中启人疑窦之处,并提出理由来论辩(辩护、驳斥),乃至于发展一套思想,建立一套学说,来说明人所关心的种种现象。这种哲学脑袋充满了批判性与创发性,当然与众不同。历史上的大哲学家都是这种脑袋。
很多人觉得哲学很难、很深奥,是一门艰涩难懂的学问。我刚开始学哲学的时候,也有相同的感受。学了几年的哲学,我慢慢发现,其实哲学并不难。我们会觉得哲学很难,是因为在我们读大学之前,从来不曾正式学过哲学。只要受过中学教育,我们多多少少知道物理学在研究什么,化学在研究什么,我们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生物学、一些数学、一些历史、一些天文地理……。不过我们就是不曾学过哲学,我们对于哲学概念、哲学学说、哲学问题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难怪每个人翻开哲学书的时候,读到的都是一大堆陌生的专有名词,一大堆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的学说,一大堆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哲学跟其他学问有一项重大的差异:哲学从来没有「统一」过!随手翻翻生物学的教科书,我们不会读到两本内容截然不同的生物学。但是随手看看两本哲学书,我们不得不感到困惑,怎么对于哲学的说明有这么大的不同?如果连哲学教科书的内容都那么不一样,如何学哲学?不过,我不得不说:哲学恐怕是不可能统一的!这是哲学的本质。至于这是什么缘故,只有请你亲自走一趟哲学思考的路!
想写这样一本介绍哲学的书已经很久了。这不是因为我的哲学学识已经使我能够告诉别人哲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坦白说,只有哲学大师才有资格教「哲学导论」的课、写「哲学入门」的书,因为只有哲学大师才有那么深的素养与学识来引领初学者。我想写这本书,只是因为我总觉得翻译的书诘屈聱牙,而目前为止我所读到的以中文撰写的哲学入门书,深奥难解,连我自己也读不懂。我只好尝试写一本我自己和我的读者都读得懂的哲学入门书。我的目的有没有达成,只有等读者给我回馈了。
写这本书是以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为对象的。但是我不想走老套的路,按照哲学领域一门一门介绍,如形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等。我也不想介绍哲学史,引经据典,套用太多哲学家说过的话。哲学跟哲学史毕竟是两回事。我採取了我习惯的方式,以思考主题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其实,这不是一本介绍哲学的书,而是一本边读边思考哲学问题的书。这就是为什么取了「想想哲学」这个书名的缘故。
我很幸运,在学哲学的过程中,遇到一群和我一样热爱哲学的同道。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哲学,天马行空,无所不谈,使我对于哲学的了解受益良多,也使得我更有信心撰写这本书。在这群同道中,我最要感谢的首推阳明大学的洪裕宏教授。当初毕业回国时,颇有目空一切的自豪。回国后,洪教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外有外」。多年来跟洪教授的互动让我见识到我离真正的哲学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至今我仍望尘莫及。另一位我非提到不可的是中正大学的王文方教授。每当我有困惑不解的难题,我就向他求援;每当跟他讨论我的新想法,我经常被他驳斥到哑口无言(还好,他总会留我一点面子)。我想,学问就是这样长进的!其他像是东吴大学的米建国教授和台湾大学的梁益堉教授,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还有一群优秀的研究生,戴良友、苏玉馨、蔡蕙芳、胡印群、施彦仰、苏庆辉等,他们都证明了「教学相长」。(还有一些名字没有提到,原谅我的记性变差了。)
洪叶文化的主编郭淑玲,是我的多年老友,也促成了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她有很深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是艺术家,是社会行动者,带着一股努力、坚持与理想。多谢了!
彭孟尧
东吴大学哲学系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