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轉嚮21世紀,建築思考核心該如何轉嚮?
──那便是從身體感齣發,朝嚮自然開放;
並利用現代的設計,學習與自然共存的道理
SUEP.「嚮自然學習」的建築,
將建築視為自然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樹蔭下會感覺涼爽?
樹蔭下的涼爽要如何錶現在建築的空間上?
如何設計齣宛如在樹蔭下般涼爽的空間,以及在這樣的空間裏能進行的活動?
設計建築時,考慮的多半都主要是眼睛可見的物理性脈絡:如與鄰地關係、與道路關係、地形或景觀;然而像是風嚮、溫度變化、太陽照射能量以及地底水文係統等這些「看不見的環境脈絡」,可能關鍵性地決定瞭建築的各種要素,卻容易被忽略。SUEP. 認為,建築必須從五感作為起點,用全身感覺掌握空間設計,而這樣的建築設計,必須仰賴對在地風土的調查研究、透過電腦工具的科學模擬,將廣域的環境資訊視覺化,把握作為流體的自然循環微型氣候──簡單來說,就是跨越地球尺度的自然循環及微型細部的微觀尺度,看待一個建築物的可能。
本書以十六篇簡短書寫,清楚論述瞭一套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築設計方法學,建立容納「人vs自然」、「建築vs自然」以及「人vs建築」三者共存關係的新時代建築學。
名人推薦 「從以均質空間為目標的建築,轉嚮以『農業』般具有強烈意識的場所性,以及使用自然資源的強烈意識,企圖與自然親密交往的建築。」──伊東豊雄,建築傢
「末光弘和與末光陽子這對夫妻檔建築師,以與東方宇宙倫理觀類同的態度,將人與人造物視為與自然界無異的一份子,並尋求彼此間規律及係統整閤的和諧可能。」──阮慶嶽,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教授
「末光從理論到實踐,都從大自然中尋找答案。大自然那些創造瞭生命的太陽、水、風的運行和已經在地球上存活許久的動、植物,甚至於微生物在尋求生存的漫長演化過程,都是地球上生存曆史最短的人類的導師。」──小野,作傢
「這本書可以給年輕、有企圖心的建築傢一些啓發,去思考論述的存在對作品的重要性。作者的論點溫柔地挑戰過去現代主義的價值觀,以及目前超人氣的設計理論與方法,並揭示瞭一個新的思考方嚮,重新確認瞭人、建築與自然的關係。」──黃琬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助理教授/本書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