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弃台 认识台湾历史7日本时代(上):日本资本家的天堂(四版)

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弃台 认识台湾历史7日本时代(上):日本资本家的天堂(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日治时期
  • 唐景崧
  • 丘逢甲
  • 刘永福
  • 弃台
  • 日本资本
  • 台湾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895年,大清帝国因为甲午战争失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甲午战争原本是卿国语日本为争夺对朝鲜的主导权而爆发的战争,而且战争又都在北方展开,但是结果却是割让台湾,使得台湾的仕绅们都有被朝廷遗弃的感觉。交接之后,清朝在台的巡抚唐景崧与台湾北部仕绅曾试图成立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台湾民主国」来抵拒日本的领有,但不旋踵而终。反而是地区性的豪强所率领的自卫武力,以简陋的武器与日本占领军抗战达四个月之久。

  日本一反清朝时代的松散统治方式,积极地企图将其支配力贯彻到台湾社会的末端,并且积极介入社会的诸多事务,于是引发原本具有自制性质的台湾地方势力反扑。结果,日本殖民政府以武力威压与利益诱发并用,拉拢上层、孤立强豪的分割统治手法,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岛内绥靖工作。

  台湾虽然是日本帝国的新领土,但日本政府却将台湾视为殖民地,在日本帝国宪法的架构下,另外设计一套适用于台湾的法治体系。在这套法制体系当中,台湾总督府为台湾岛内最高行政机关,但却没有足以制衡它的议会。当然,台湾人也没有参政的机会,有的只是总督府为了拢络仕绅、地方名望家族而设的名誉职或服务性质的参事、庄长等职。

  1919年,由于同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发生主张独立的「三一运动」,使日本政府将外地的统治政策改採「内地延长主义」。日本国内的各种政制才被施行于台湾,但仍加上各种限制。例如,台湾仍无足以牵制行政机关的议会,而是由总督府自民间挑选任命一些人组成仅供谘询的「评议会」。

  日本在台湾长达五十一年的殖民统治,以庄役场(乡镇公所)」、「警察与派出所」、「学校」三者配合,深入控制台湾社会。当日本殖民政府统治稳固后,便进一步将台湾改造成日本资本家的天堂……

本书特色

  一部精采‧好看‧有趣的中英双语漫画台湾史

  1.全部彩图绘制,有活泼生动的图像、浅显易读的文字,以图像记忆认识台湾历史,轻松学习历史效率高。

  2.第一套中英对照的双语漫画台湾历史书,看漫画学历史,又能学英文,实用价值高。

  3.最权威的台湾史专家担纲策划审订及编辑顾问、实力坚强的漫画家编绘,以及阵容整齐的外国译者主笔翻译。

  4.内文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採五大贴心读者的编辑体例:
  (1)话说台历史:每册附台大历史系吴密察教授的精心导读,轻松掌握全书重点与历史全貌。
  (2)看漫画学历史:漫画活泼生动、中英双语演出,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得到乐趣,从乐趣中了解历史。
  (3)台湾历史小百科:60则史实与趣闻兼顾的历史小百科,增加台湾历史常识。
  (4)台湾历史年表:每册附台湾历史大事年表,方便教学和复习。
  (5)台湾历史常识问答:100题激发思考的台湾历史问答题,方便老师出题、同学相互问答,增加亲子话题
台湾历史变迁中的关键篇章:从荷西风云到开港通商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台湾历史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一个塑造了现代台湾社会、经济与族群面貌的漫长时期。我们将聚焦于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势力崛起、明郑政权的建立与覆灭,以及清朝前期对台湾的治理与开拓,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现代台湾历史叙事的坚实底基。 第一部:远航时代的碰撞与角力(17世纪上半叶) 17世纪,随着欧洲列强的大航海时代迈入高潮,台湾,这个地理位置上处于东亚贸易动脉上的岛屿,终于进入了世界舞台的视野。 西班牙人的北台湾布道与殖民尝试: 故事始于北台湾的基隆与淡水。西班牙人为了掌控东亚贸易航线,并推行天主教传播,于1626年在鸡笼(基隆)建立据点,随后占据了沪尾(淡水)。本书将详细剖析西班牙人在此地的行政模式、宗教活动(特别是耶稣会士的布教努力),以及他们与原住民部落(如巴赛族、凯达格兰族等)之间的复杂互动——既有军事征服的阴影,也有传教合作的层面。我们将审视西班牙殖民的经济结构,它主要围绕着与日本的贸易以及对原住民资源的控制展开。然而,由于资源有限、西班牙本土的战略重心转移以及来自荷兰的持续军事压力,西班牙的北台湾势力在1642年被荷兰人彻底逐出。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与“黄金时代”的构建: 荷兰的到来,标志着台湾首次被纳入一个具有高度组织化、资本驱动的殖民体系。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台湾南部建立热兰遮城(今安平),并以此为中心,对台湾全岛展开了全面的控制与开发。 殖民体制的建立: 本书将细致描绘荷兰人的统治架构——从总督的权力范围,到地方的“地方长官”(Officer),以及如何通过设立“评议会”进行决策。关键在于理解,荷兰的统治并非单纯的军事占领,而是一种以商业利润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 经济的转型: 荷兰人积极推动“专业化种植”,特别是蔗糖的种植与贸易。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引入汉人大量劳动力,建立起早期的甘蔗种植园经济,并将台湾的糖、鹿皮、稻米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种对物产的掠夺性开发,深刻影响了台湾的土地利用模式。 对原住民的影响: 荷兰人推行“寓兵于农”政策,通过在原住民聚落建立“会社”进行间接统治。同时,他们也尝试使用拉丁字母为部分原住民语言(如西拉雅语)创制文字(新港文),用于宗教教育与契约记录。本书将深入分析荷人对待原住民的态度:既有基于《圣经》的“教化”尝试,也有为维护统治秩序而采取的镇压行动,例如对麻豆社抗争的血腥镇压。 汉人的移民浪潮: 面对劳动力短缺,荷兰人有条件地鼓励并吸收了大量来自福建、广东沿海的汉人移民。我们将分析荷兰人对移民的管制措施(如限制迁徙、征收“人丁税”),以及这种移民涌入如何开始改变台湾的族群结构。 第二部:明郑政权的兴衰与“反清复明”的旗帜(1662年 - 1683年) 17世纪中叶,中国大陆的政治风云剧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与清朝的建立。这一历史转折为台湾带来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郑成功。 郑成功的“东宁王国”: 1662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人,结束了荷兰在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本书将重点分析郑成功建立的“明郑政权”的性质:它究竟是一个延续性的中国政权,还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海洋政权? 体制的移植与抗清的基点: 我们将考察郑成功如何在台湾移植明朝的官僚体系、设立府县,并推行“寓兵于农”的屯垦政策。这些措施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军粮供应,并为未来“反清复明”提供坚实的后勤基础。 土地与经济的重整: 郑氏政权初期的经济政策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急需稳定财政,推行盐铁专卖;另一方面,为了安置大量随军而来的士兵和文官,对土地资源的分配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直接导致了与原先的汉人移民以及荷兰时代遗留土地权属的冲突。 原住民政策的转向: 郑氏政权对原住民的态度比荷兰人更为强硬和直接。他们推行更积极的汉化政策,并加强了对“番社”地区的直接管辖,试图将原住民纳入其军事与行政体系内,这也为后来的清朝政策埋下了伏笔。 郑氏后期的动荡与内部矛盾: 郑成功去世后,其子孙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二郑之争”)使得这个依靠军事力量维系的政权迅速走向衰弱。本书将探讨内部的派系斗争、官员的腐败,以及在清朝强大军事压力下的防御体系的脆弱性。东宁王国的短暂存在,为台湾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汉族政权”的印记,但其“反清”的政治目标最终未能实现。 第三部:清朝初期的治理与“边陲”的纳入(1684年 - 18世纪末) 1683年,清军攻克台湾,台湾正式被纳入清朝的版图。然而,这个遥远的岛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清廷视为“边陲”与“流民之所”。 康熙朝的“设防”与“设治”: 初期的犹豫与决定: 我们将分析康熙皇帝最初倾向于“弃台”的顾虑——担心台湾成为反清势力的巢穴,以及防守的成本过高。最终决定设治,是基于对海洋控制权和内部稳定的考量。 “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的官制: 本书将详述清朝在台湾设立的行政体系,从最初的福建省台湾府(下辖三县:台湾、诸罗、凤山),到后来的建省设抚台大臣,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央对台湾控制力由弱到强的演变。 移民的“禁”与“开”: 尽管清廷颁布了“渡台禁令”,试图限制汉人移民,但由于内地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诱因,偷渡与“落跑”现象层出不穷。本书将剖析这些移民如何克服官方的限制,大规模进入台湾,并与原先的明郑遗民、荷兰留下的平埔族群产生新的互动与冲突。 社会秩序的挑战与族群冲突的萌芽: 在清朝前期,台湾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秩序挑战: “天地会”与民变: 移民社会结构的松散性,加上官方的治理能力有限,使得各种民间秘密结社(如天地会)得以滋长,并多次引发大规模的武装反抗(如朱一贵事件、林爽文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对地方官府权威的挑战,也暴露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罗汉脚”的形成与社会问题: 早期来台的汉人多为单身男性(罗汉脚)。缺乏家庭和稳定的社会基础,使得抢夺土地、械斗(如漳州人与泉州人的祖籍械斗)成为社会常态。 汉人与原住民的界线: 随着汉人垦殖的不断深入,原先由清廷通过“土牛红线”维系的汉番界线日益模糊。本书将追踪汉人如何侵占原住民的土地,以及在不同地区,清廷对高山族与平埔族的区分与管理政策的演变。 通过对荷西时期、明郑时期和清朝初期的深入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全面且具层次感的台湾历史认知框架,理解是哪些经济驱动力、政治权力更迭,以及移民的汗水与冲突,共同塑造了这座岛屿早期的社会面貌,为后续日本时代的来临,搭建了复杂而深厚的历史舞台。

著者信息

制作群简介

总策划:吴密察


  曾任行政院文建会副主委

英文版策划:文鲁彬(Robin J. Winkler)

  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理事长、博仲法律事务所(本国与外国法事务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

剧本编写:郑丞钧

  国小教师、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

漫画绘制

刘素珍


  102视觉概念工作室负责人

刘昭渊

  102视觉概念工作室成员

英文审订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赖慈芸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助理教授

耿柏瑞(Brian A. Kennedy

  博仲法律事务所(本国与外国法事务律师事务所)编译员

英文翻译:何仁杰(Peter Hillman)

  专业中英口译员、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士

图书目录

【推荐语】打开台湾历史大门 推荐群
【总策划的话】期待一部浅显易懂、均衡适中的台湾史 吴密察
【编辑室报告】老少咸宜的台湾历史书 编辑部
【导读:话说台湾历史之七】
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看漫画学历史】
第一章  中日甲午战争的代罪羔羊
第二章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第三章  武装抗日
第四章  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程
第五章  警察与老师
第六章  日本人深入山地
【台湾历史小百科】
◎ 台湾民主国自主宣言
◎ 后藤新平
◎ 吴凤神话
◎ 台湾的制糖产业
◎ 日本时代的台湾教育
◎ 雾社事件
【台湾历史年表】日本时代
【台湾历史常识问答】发现台湾,考考你!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它可能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读到关于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这几位历史人物在台湾近代史上的具体作为。尤其是“弃台”这个词,让我觉得书中会细致地描写他们当时的处境,比如他们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犹豫、挣扎、以及最终的决定。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与当时的清朝政府沟通的,他们的决策是否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影响,又或是纯粹基于对台湾局势的判断。这些人物的视角,往往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它所揭示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台湾的经济面貌。“日本资本家的天堂”这个说法,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群来自日本的投资者,带着资本和技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大展宏图,建立起他们的商业帝国。我期待书中能够具体描绘这些日本资本是如何渗透到台湾的各个产业,它们是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我很好奇,在当时的台湾,哪些行业成为了日本资本家的首选?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将台湾变成了他们眼中如此“天堂”般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始我以为它会聚焦于甲午战争时期那段动荡的历史,特别是围绕着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这三位关键人物的决策展开。毕竟,“弃台”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台湾的命运如何被这些人物的抉择所影响,其中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失利,甚至是个人情怀的挣扎。我本来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他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内幕,或者是在历史洪流中个人力量的渺小。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日本殖民台湾的那段时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认识台湾历史7日本时代(上)”这个标识,让我觉得它是一套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分,而我刚好能接触到其中关于日本时代上卷的内容,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一个宏大的叙事,从宏观的角度梳理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脉络,涉及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变迁、文化冲击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上”卷中,我期待的是日本殖民的初期是如何展开的,殖民者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们的统治体系的。

评分

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日本资本家的天堂”这个副标题所吸引。这个说法直接点出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侧面,让我很好奇日本资本是如何在台湾落地生根,又如何形成一个“天堂”一般的环境。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各种日本产业如何在台湾兴起,比如糖业、林业、矿业等等,它们是如何与台湾本土资源结合,又如何通过殖民者的资本和技术进行扩张。同时,“天堂”这个词也带有一丝讽刺意味,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这种“天堂”背后,台湾民众付出的代价,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如何在殖民背景下被放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