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风水学

中国帝王风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风水
  • 帝王
  • 中国历史
  • 传统文化
  • 命理
  • 堪舆
  • 住宅风水
  • 宫廷风水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古代夏王朝,到最后一个清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佈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中国的帝王陵寝=力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佈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风水堪舆的现代应用与实践指南》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旨在全面介绍该领域的前沿思考与操作方法,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中国帝王风水学》的具体内容。 《风水堪舆的现代应用与实践指南》 洞悉格局,驾驭环境:当代人居与商业决策的必备手册 【图书核心概述】 在信息爆炸与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环境对个体命运与组织绩效的影响愈发凸显。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风水玄学说教,而是一部立足于科学认知、结合当代建筑学、环境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的深度实践指南。我们探讨的“风水”,是如何通过精密的空间布局、气场优化和环境能量管理,实现人与居住、工作环境之间最和谐、最有效率的共生关系。 本书旨在为现代社会中的决策者、建筑设计师、室内规划师乃至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普通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工具,以期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确立一个稳定、积极的内部场域。 【第一部分:现代风水学的理论基石——从“气”到“场”的量化认知】 本部分着重于解构传统风水概念,并将其与现代科学体系进行对接和重塑。 1. 空间形态学与环境能量流: 详细分析地理形态(山川河流的现代对应物,如高楼大厦的走向、交通网络的密度)如何影响区域乃至个体的能量聚集与分散。我们引入了“微气候分析”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概念,探讨自然地貌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隐性表达。重点阐述了“龙脉”在城市肌理中的现代路径识别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群的整体规划来引导城市级的“气流”。 2. 时间维度与周期性影响: 不同于静态的地理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时间对空间能量的动态调制作用。包括: 三元九运体系的周期性: 结合现代历法与社会发展阶段,解读不同运势下,特定方位能量强弱的变化规律,指导装修、搬迁或重大决策的择时。 日照、月相与电磁波干扰: 现代研究表明,自然光线的质量与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至关重要。本书提供了如何利用建筑朝向、遮阳结构和材料选择,优化室内光环境,并有效规避现代电子设备带来的“负面磁场”的实操技术。 3. 居住者与环境的交互模型: 风水学的核心在于“人地合一”。本章引入“环境心理学”中的空间依恋理论,解释了为何某些布局会引发居住者的焦虑或激发其创造力。通过对色彩心理学、材质触感与声学环境的深度剖析,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生理特质(如生物钟、过敏源等)来定制最适宜的室内环境参数。 【第二部分:居住空间的精细化布局与能量平衡】 本部分聚焦于家庭与个人生活空间的操作细节,强调实用性和美学兼容性。 1. 建筑结构与内部动线的优化: “病灶”的识别与化解: 系统梳理现代建筑设计中常见的“煞点”(如尖角冲射、梁柱压顶、开门见厕等)在实际居住体验中的负面影响,并提供基于结构改造或软装干预的解决方案。 流线设计与能量循环: 强调入口玄关作为“纳气之口”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设计流畅、无阻碍的内部通道,确保新鲜的、正向的能量能够在空间内有效流通,避免滞留或阻塞。 2. 卧室与书房的私密能量场构建: 睡眠环境的深度优化: 详细指导床位的最佳放置原则,不仅考虑朝向,更侧重于避免上方梁体、靠近强电箱、以及周围灯光污染等现代干扰因素。同时,探讨了床品材质与色泽对睡眠质量的微妙影响。 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提升: 针对书桌和工作台的布局,结合认知负荷理论,指导如何通过视野的开阔度、背景的稳定性来最大化专注力。分析了特定文具、书籍的摆放方式对思维清晰度的潜在作用。 3. 厨房与餐厅的健康能量管理: 厨房是家庭能量转换的核心区域。本书探讨了炉灶、水槽、冰箱三者相互关系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现代燃气、电力设备与传统五行能量的对应解读。指导如何通过合理的收纳系统,保持厨房的整洁与能量的洁净。 【第三部分:商业与公共环境的风水策略——组织效能的外部驱动力】 本部分面向企业管理者、商业地产开发商及大型机构的决策层,探讨宏观环境布局对商业活动的影响。 1. 选址决策与地块评估: 超越简单的平面图分析,本章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分析,评估潜在商业地块的周边交通人流汇聚度、竞争环境的“气场压力”以及与城市主干道的能量连接性。讨论了大型综合体在选址时应考虑的“藏风聚气”原则的现代体现,如如何利用绿化带和水景来平衡高密度建筑带来的压迫感。 2. 办公空间的功能分区与层级布局: 总部大楼的气场设计: 针对高层建筑,分析不同楼层、不同朝向的“能量禀赋”,指导企业高管办公室、会议室和公共接待区的最佳层级配置。 开放式办公区的声学与视觉平衡: 现代开放式办公布局容易造成噪音干扰和注意力分散。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通过隔断、植被、灯光布局来构建“微型私密气场”的技术,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与工作效率。 3. 零售与接待场所的引流布局: 详细解析了店铺入口、收银台、产品陈列区在吸引顾客、促进交易中的能量导向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视觉动线”的设置,引导顾客在店内进行最大化的有效巡游,提升消费体验。 【结语:风水,作为一种环境哲学的复兴】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读者将风水视为一种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调整能力,而非迷信的符号操作。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日益普及的未来,对真实、和谐、健康的物理环境的追求将成为更高层次的需求。掌握《风水堪舆的现代应用与实践指南》,就是掌握了在物质世界中,为自己和事业构建一个最优生存条件的实用智慧。 适用读者: 建筑与室内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企业高管、追求身心健康与环境和谐的个体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家骋


  1948年1月,出生于台北,中华民国易经学会理事暨易经主讲、华冈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中华易学月刊专论数十篇,媒体专栏超过三千篇。着作易学提要、易学与医学之综合研究、洪范易知、易术概要、七政三王真躔万年星历、星海辞林六巨册等。讲授易经、天文、中西星象、三元地理、择日等卅余年。

图书目录

【钞本】右翻  目录略
【撰着】左翻  目录如下
001  中国帝王风水学目录
001  中国帝王风水学序
009  穴图大略  010理想的风水图
011  中国帝王风水学序  黄家骋
015  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圣像
016  伏羲女娲创制婚姻与家庭制度
017  太极图是学术文化与科学的根源
018  阴阳八卦蕴藏天地奥祕为风水根源
019  易经是中华文明与科学的根源
020  定位断验的罗盘蕴含天地奥祕
021  中国历代帝王像一
026  中国历代帝王像二
026  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牺圣像
027  炎帝神农氏
028  中华民族先祖黄帝轩辕氏
029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地喾高辛氏
030  帝挚  帝尧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031 【夏】启以后前2197-前1766共432年历14世17王
035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共600年历17世31王
043 【西周】前l122-770共353年 历十二帝
046 【东周】前770-225共545年 历廿六帝
050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050 【秦】统一后 前22l-201共15年历三帝
053 【西汉】前206-西元8年共214年 历十三帝
057 【新】王莽 9-25共17年 (前45-23)
057 〔淮阳王〕刘玄(?-25)年
058 【东汉】25-220共195年 历十三帝
060  三国-魏 220-265年共46年 历五帝
064  三国-蜀 221-243 共43年 历二帝
065  三国-吴 222-280 共59年 历四帝
067 【西晋】265-316 共51年 历四帝
070 【东晋】317-402 共104年 历十一帝
075 【十六国】304-439
075   后蜀(成汉) 303-347 共七帝
076   前赵(汉) 304-329 匈奴
077   后赵 319-352 历7帝 羯族人
078   前燕 357-370 历三帝 鲜卑族
079   前秦 351-394历六帝 氐族
080   前凉 313-376 汉族  历7帝
081   后秦 384-4l7 羌族   历3帝
082   后燕 384-409 鲜卑族 历5帝
083   南燕 398-410 鲜卑族 历二帝
083   北燕 409-436 汉族  历二帝
084   后凉 386-403 氐族  历四帝
085   南凉 397-414 鲜卑族 历三帝
085   西凉 400-420 汉族  历二帝
086   北凉 397-439 匈奴  历三帝
086   西秦 385-431 鲜卑族 历四帝
087   夏(胡夏) 407-431 匈奴 历三帝
088 【南北朝】
088   宋   420-479 共60年 历八帝
091   齐   479-501 共23年 历七帝
092   梁   502-557 共56年 历四帝
093   陈   557-589 共33年 历五帝
095   北魏 386-534 共149年 历十一帝
097   东魏 533-550 共17年 一帝
097   西魏 535-557 共23年 历四帝
098   北齐 550-577 共28年 历五帝
099   北周 557-581 共25年 历五帝
101 【隋】 581-618 共38年 历三帝
102 【唐】 618-907 历22帝
107 【五代十国】907-960
017   五代 后梁 907-923   共16年
107   五代 后唐 923-936   共14年
108   五代 后晋 936-946   共11年
108   五代 后汉 947-950   共4年
109   五代 后周 951-960   共10年
109   十国 前蜀 907-925
109   十国 吴     892--937
111   十国 楚     896-951
112   十国 闽     897-946
113   五代 南唐 937-975
113   十国 荆南 907-963
114   十国 南汉 905-971
115   十国 吴越 893-978
116   十国 北汉 951-979
117   十国 后蜀 933-965
118 【北宋】 960-1127 共168年 历九帝
123 【南宋】1127-l279 共152年 历九帝
127 【元朝】1279-1368 共90年 历十六帝
132 【明朝】1368-1644 共277年 历十七帝
140 〔大顺〕1644-1646 共2年 历一帝
140 〔大西〕1644-1646 共2年 历一帝
141 〔南明〕1644-1662 共18年 历三帝
142 【清朝】l644-1911 共268年 历十一帝
151  中华民国历任首长
177  中华民国总统  蒋中正
178  李宗仁  严家淦
179  蒋经国  李登辉  陈水扁  马英九
182【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182  太昊陵  女娲陵
183  炎帝陵  黄帝陵
184  少昊陵  颛顼陵
185  尧帝陵  舜帝陵
186  夏禹陵  商汤陵
187  秦始皇陵  气势宏大的兵马俑一号坑
189  汉代皇陵
189  西汉长陵  西汉安陵
190  西汉霸陵  西汉阳陵
191  西汉茂陵  西汉平陵
192  西汉杜陵  西汉渭陵
193  西汉延陵  西汉义陵
194  西汉康陵  东汉原陵
195  东汉恭陵  东汉怀陵
196  三国曹操高陵蜀汉惠陵
197  笔者在刘备墓前留影        东吴蒋陵
198  曹魏高平陵 隋太陵
199  隋炀帝陵  唐代皇陵        唐献陵
200  唐昭陵  唐干陵
201  唐泰陵  唐建陵
202  唐崇陵  唐景陵
203  唐光陵  唐端陵
204  唐贞陵  唐简陵
205  唐靖陵  宋朝皇陵 北宋永昌陵
206  北宋永熙陵 北宋永定陵
207  北宋永昭陵 北宋永厚陵
208  北宋永裕陵 北宋永泰陵
209  南宋六陵之一  南宋六陵之二
210  南宋六陵之三  南宋六陵之四
211  辽、西夏  辽庆陵  西夏王陵之一
212  西夏王陵之二  西夏王陵之三
213  元代皇陵成吉思汗陵        明代皇陵
214  明孝陵(太祖洪武) 明长陵(成祖永乐)
215  明献陵(仁宗洪熙) 明景陵(宣宗宣德)
216  明裕陵(英宗正统天顺) 明茂陵(献宗成化)
217  明泰陵(孝宗弘治) 明康陵(武宗正德)
218  明永陵(世宗嘉靖) 明昭陵(穆宗隆庆)
219  明定陵(神宗万历) 明庆陵(光宗太昌)
220  明德陵(熹宗天启) 明思陵(思宗崇祯)
221  清福陵(后金太祖 努尔哈赤 天命)
221  清昭陵(清太宗 皇太极 天聪)
222  东陵-清孝陵(清世祖  福临 顺治)
222  东陵-清景陵(清圣祖  玄烨 康熙)
223  西陵-清泰陵(清世宗  胤祯 雍正)
223  东陵-清裕陵(清高宗  弘历 干隆)
224  西陵-清昌陵(清仁宗  颙琰 嘉庆)
224  西陵-清慕陵(清宣宗  旻宁 道光)
225  西陵-慕陵牌坊(清宣宗 旻宁 道光)
225  东陵-清定陵(清文宗  奕纻 咸丰)
226  东陵-清惠陵(清穆宗  载淳 同治)
226  西陵-清崇陵(清德宗  载湉 光绪)
227  清普陀峪定东陵-慈禧太后陵
227  普陀峪定东陵-慈禧太后陵
229  孙中山先生中山陵风水
246 【星象研究】蒋家风水谈 1996年07月15日
247  笔者考察鑑定慈湖风水
248  慈湖西南方的大湖,造福台湾钱淹脚目
249  经国先生陵寝,在气势上不如慈湖
250  座西向的头寮西夯水持,让台湾致富
252  蒋公陵寝慈湖
253 【星象研究】由星象看两蒋移灵1996年07月25日
259  蒋家主张两蒋移灵谁就会去世
261 【中国帝王陵墓探祕】
261  中国帝王陵墓发展概要  墓葬起源
264  帝王陵墓  268  陵园建筑
274  地下宫殿  280  殉葬
289  传说中的帝王陵墓  黄帝陵
292  少昊陵    293  大禹陵
294  商殷王陵
301  春秋战国时期陵墓
305  秦代皇陵  秦始皇陵
316  汉代皇陵
332  三国时期皇陵  汉昭烈帝惠陵与武侯祠
340  六朝皇陵
346  隋代皇陵  隋文帝陵        347  隋炀帝陵
349  唐代皇陵  昭陵  357  干陵
364  西藏王陵
367  前蜀永陵
368  南唐二陵
373  宋代皇陵
374  宋帝八陵  永安陵等
379  西夏王陵
382  金代皇陵
385  元代皇陵  386  成吉斯汗陵
393  明代皇陵  中都皇陵
399  孝陵
404  十三陵
424 【明十三陵细论】详图
428  手绘明十三陵全图
429  明朝帝陵图
440  明朝帝陵表
444  明十三陵建造概况
451  十三陵建陵的故事
454  明代皇帝档案
455  明代世系表
472  清代皇陵
487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简表】
487  原始「部落社会时期」传说之帝陵
487  太古、上古时代(传说之陵)
488  部落社会时期传说之帝陵  夏代帝陵
489  商殷帝陵
490  西周帝陵
491  春秋帝陵
492  战国帝陵  秦代帝陵
493  西汉帝陵
494  东汉帝陵
495  三国帝陵
496  西晋帝陵  东晋帝陵
497  五胡十六国帝陵
500  淝水战后政权
503  南北朝-南朝帝陵
504  南北朝-北朝帝陵
505  隋代帝陵
506  唐代帝陵
507  五代十国帝陵  十六国帝陵
509  北宋帝陵
510  辽帝陵  南宋帝陵
511  金帝陵  元帝陵
512  明帝陵
514  清帝陵
515  中华民国帝陵
516 【中国八百年治乱周期】
534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
540  中国皇帝在位时间
546  中国皇帝的寿命
558  在位时间最短君主列表
561  中国的「太上皇」
568  中国追尊君主列表
583  历史上的皇帝之最
589 【大元书局印行】黄家骋编着 术数丛书四种

图书序言

中国帝王风水学序 黄家骋

  谈到风水,起自居室、屋宇,因此选择遮风避雨、取水容易的地方,成为上古人类在生活、生存中重要的大事。

  而人之大事,莫过于丧事,因此选择吉地、寻龙点穴,确定吉时,然后葬地,更是家庭、家族中最重要的大事。特别是帝王将相、富豪士绅,无不谨慎处哩,所谓慎终追远。

  居室、安葬在易经中言之最祥,诸经中所言亦多,仪礼、礼记中更又专章、专篇详述。

  《易经‧系辞下二》谈到居室:「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同章亦谈到丧葬:「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旡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孔子向老子问礼学习葬礼】

  昔孔子亦曾向老子学习风水安葬之礼。《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是重要的一则,佐証。

  《孔子家语》中已有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嘱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
  
  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谓然曰:吾今乃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听明深察而进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返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家语》中这段话,对孔子适周的前因后果,皆有清楚的人事交代,孔子既然与老子确实有过接触,并向其请教周礼,孔子本人必然会在与弟子交学对谈中留下记录。

  《礼记‧曾子问》中确有记载老子为孔子说礼的情节,关于这部份的原文如下: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返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返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己之迟速,则岂如行哉。』

  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夫柩不早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为患。』---吾闻老聃云」。

  从孔子与曾子对谈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巧合,孔子在适周期间,正好有机会趁老子为人主持丧礼时,临场见习,正好遇上「日蚀」,证明春秋未期《道德经》之作者?在此可得最佳佐証。

  《礼记‧曾子问》篇记载孔子向老子学习风水与安葬之礼。就此曾请教一位易经博士,他答说:「这段话是伪造的,不能信」。

  此段谈到天象天理与安葬之道,尊崇天命之礼。但在一些老学究的眼里,’ 孔子是不知天命天理与风水葬礼之人。

  事实上,孔子是知天文、识地理的圣人。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敦煌卷钞《三备》伯希和编自S6015号、S6349号中,就有孔子与众弟子谈论风水断验。天时、择日之记载。

  《上备》言天文、《中备》言卜筮、《下备》言地理。《易三备》演进到东汉时,就成了京房易等卜卦之学。

  【风水陵墓的起源】

  陵墓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在原始」社会初期,人死了只是随便掩埋而已,甚至有将其弃置不加掩埋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产生,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天世界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着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古人的陵墓。

  由于我国的历史连绵不断,游猎社会时间很长,历代帝王陵寝几乎遍布青山绿野,难以胜计。占地之广,建筑规模之大,达到惊人程度。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看到,陵寝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古代夏王朝,到最后一个清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

  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佈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

  所以中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佈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一五年二月十五日.黄家骋谨识于经世书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为我揭开了中国古代帝王如何利用风水之术来巩固统治、缔造辉煌的神秘面纱。在阅读之前,我对风水仅停留在一些民间传说和粗浅的认知,总觉得它与迷信色彩浓厚,难以与严谨的历史和政治学说联系起来。然而,《中国帝王风水学》却巧妙地将二者融会贯通,让我看到了风水在帝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从地理环境、城市布局,乃至陵墓选址等多个维度,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书中对各个朝代代表性帝王的风水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例如,从都城选址的龙脉走向、河流归宿,到宫殿建筑的朝向、布局,再到皇家陵寝的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和哲学含义。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风水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地方志,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论证了风水理论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被帝王所用,并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明清两代帝王如何利用风水来营造“天命所归”的宏大叙事感到震撼,那种将自然之力与人文意志相结合的战略眼光,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风水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解读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文化信仰的史学力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熟悉的帝王和朝代,看到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扇全新大门!我一直以为,理解帝王们如何巩固权力,靠的无非是军事、政治手腕和思想宣传。但《中国帝王风水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维度:风水。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实和严谨的态度,将风水与帝王的治国之道、权力象征、王朝延续等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之前对风水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一些民间说法,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但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和考古发现,用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证明了风水在中国古代帝王决策中的实际影响。从都城的选址,到宫殿的修建,再到皇陵的布局,书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龙脉”概念的阐释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政治符号,象征着皇权的天然合法性和绵延不绝。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帝王在风水实践上的侧重点和演变,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帝王们,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具有复杂思想和战略眼光的统治者,他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我一直对中国的帝王们为何能创造出那些宏伟的建筑,以及为何能够将政权稳定地延续下去感到好奇,但总是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国帝王风水学》则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介绍风水术,而是将风水学作为一种理解中国帝王政治智慧、文化信仰和统治策略的工具。书中对都城选址、宫殿布局、皇陵建造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让我看到了帝王们是如何将对自然环境的“勘测”与对政治权力的“巩固”相结合的。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将抽象的风水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实,将风水先生们的“指点迷津”与帝王们的“决策实施”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风水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例如,书中关于某些朝代因为风水问题而迁都的论述,就让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风水与礼制、祭祀、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联,这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风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国帝王,就必须超越单纯的政治军事层面,去探索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体系,而风水学正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钥匙之一。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雄踞一方、成就千古伟业的帝王充满好奇,总想探究他们成功的奥秘。《中国帝王风水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求欲,但它的切入点却是我未曾预料到的——风水。刚开始阅读时,我带着些许质疑,毕竟“风水”二字似乎与严谨的历史分析有些距离。然而,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被书中内容所吸引。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风水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帝王决策之中。例如,书中关于都城选址的详细论述,让我看到了帝王们如何从地理形势、水文脉络、星象变化等多个维度,去寻找那个最能体现“天命所归”的理想之地。书中对皇家陵墓布局的解析,更是让我感受到古人对“身后之事”的深切考量,他们相信通过风水的力量,可以实现“事死如事生”,将皇权的威严和家族的荣耀永固。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帝王们如何听从风水师的建议,如何调整朝堂布局,如何修建宫殿,如何规划帝陵。书中的案例丰富,涉及的朝代众多,从早期王朝的粗犷朴素,到后来的精雕细琢,风水观念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本书让我明白,帝王们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治国理政上,更体现在他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上,风水学正是这种智慧的载体之一。

评分

这本《中国帝王风水学》给我带来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体悟。过去,我对“风水”的理解总是局限于个人住宅的吉凶祸福,觉得与国家大事、帝王治国似乎相去甚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宏大叙事的视角,展示了风水如何渗透到帝王统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和政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于帝王陵寝选址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生命终结之处的极致考量,他们相信通过风水,可以将生前的权威和荣耀延续到死后,甚至庇佑后世子孙。对于都城规划的分析,则揭示了风水如何影响城市的整体格局、功能分区,以及如何通过营造“龙脉”、“文昌”等概念来象征皇权的神圣和稳定。书中引用的诸多史料和传说,生动地描绘了帝王们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如何倾注心力去构建一个符合“天道”的理想国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风水观念的演变,这不仅仅是对一种学说的介绍,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变迁的侧面反映。这种将地理环境、宇宙规律与人类社会秩序紧密联系的思维方式,是我在其他历史书籍中鲜少见到的。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的帝王,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们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更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语境和信仰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