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崇禎帝不能算是一個很差勁的皇帝!

  好學勤政,嚴於律己,聰明乾練,具有這樣全方位素質的帝王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上實在是不多見,但他生不逢時,正好君臨在一個最不利於實施統治的時代。

  一個曆史上少有的積極有為的皇帝,又把他自己的人格力量發揮到瞭極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崇禎帝的這種積極精神加速瞭大明王朝的滅亡──因積極振作而誤國、亡國,最終還不得不將繩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這本身就是個令人震驚的話題。如果在明末天子寶座上的是一個比較昏庸無能的皇帝,明朝的國祚也許能再苟延一段時間……

  既然崇禎帝要比夏朝的太康,周朝的厲王,東漢的哀帝、平帝,西晉的惠帝,甚至風流倜儻的唐玄宗和宋徽宗都強得多,完全沒有他們身上的那些毛病,為什麼亡國的災難還是落在他的頭上?崇禎帝是如何將自己一步步逼嚮絕路?本書抽絲剝繭探討事件、深入顯齣分析人物,對現代人極具深刻藉鑑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苗棣


  1951年齣生,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緻力於明清史研究,著有《魏忠賢專權研究》、《崇禎帝》等專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從事電視、電影藝術及電視文化學方麵的教學和研究。

圖書目錄

前言    

捲壹 平步青雲上九重  
 
一、深宮少年    
二、信王殿下    
三、初登大位    
四、撥亂反正    

捲貳 守業艱難百事多    
一、會推風波    
二、己巳之警    
三、西北烽煙    
四、朝中朋黨    

捲參 勵精圖治總無期    
一、剛明求治    
二、下詔罪己    
三、君臣之間    
四、戰和兩難

捲肆 烽火驚傳事日非             
一、三十而立    
二、樞輔督師    
三、江南復社    
四、鬆山敗績    

捲伍 生於末世運偏消            
一、絕處圖強      
二、土崩瓦解    
三、煤山慘霧    
四、遺胤餘波    

崇禎帝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在我們的曆史上,有過許多次盛衰興亡,於是也有瞭許多開國立業的君主和喪亂亡國的君主。有趣的是,開國之君的偉大大體上都是一個模式,而亡國之君的遭際卻往往極具特色,各有各的不同。在形形色色的亡國之君中,明末的崇禎帝顯然是最有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因為至少從錶層現象來看,這個崇禎帝根本就不具備人們通常以為的一個亡國之君應該具備的那些特徵。

  難怪明末的遺民們會為此發齣許多感慨。

  錢(音同「聲」)在《甲申傳信錄》捲一中說:「上英謀天挺,承神廟、熹廟之後,勵精圖治,駸駸然有中興之象。然疆場外警,中原內虛,加以飢饉薦至,盜寇橫齣,拮據天下,十有七年,神器遽移,遂死社稷。嗚呼!英謀睿慮,曾不一施,其留恨又何極也!」他對於崇禎帝的死和明朝的亡國錶現齣極大的遺憾之情,而且顯然認為,「英謀天挺」而又「勵精圖治」的崇禎帝對於明王朝的覆滅並不負有什麼主要責任。

  鄒漪的《明季遺聞》序中則把崇禎皇帝與曆史上一些失德喪邦或是導緻國傢衰敗的君主們做瞭比較,更覺得明朝亡在崇禎帝之手實在是很難理解的事情。這篇序中說:「先帝以聖明在禦,旰食宵衣。比之太康之屍位,厲王之內嬖,哀、平之外戚,惠帝之昏弱,明皇之淫蕩,道君之放逸,百無一似,謂宜治平立至。而逆寇犯闕,身殉社稷,言天言人,都不可信。」既然崇禎帝要比夏朝的太康,周朝的厲王,東漢的哀帝、平帝,西晉的惠帝,甚至風流倜儻的唐玄宗和宋徽宗都要強得多,完全沒有他們身上的那些毛病,為什麼亡國的災難還要落在他的頭上呢?

  的確,不論是同曆朝曆代的君主們相比較還是同明朝的列祖列宗們相比較,崇禎帝都不能算是一個很差勁的皇帝。他好學勤政,嚴於律己,人也相當聰明乾練,具有這樣全麵素質的帝王在中國數韆年的曆史上實在是並不多見的。但他生不逢時,正好趕在一個最不利於實施統治的時代登上瞭君臨天下的寶座。

  在中國曆史的治亂迴圈中,一直有兩大主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是多年相對安定的社會生活必然會造成人口的膨脹,而當人口總量超過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所能承受的限度的時候,就必然會産生以人口危機為前導的巨大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危機的總爆發釀成災難性的大亂,其結果是通過飢荒和戰爭等惡性手段大量消滅現存人口,首先解決瞭人口危機,而後在這個基礎上重新築造治世。另一個主題錶現在文化方麵,承平日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往往使得以中原統治階級為承載主體的中原文化在多年治世之後錶現齣嚴重退化的跡象,於是政治腐敗、道德淪喪、世風綺靡、武備孱弱;這種古代的「過度文明」癥狀同樣會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危機,而這種危機往往要通過一個或數個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軍事集團對中原的進犯和蹂躪纔能得到解決——清新的「野蠻精神」給中原文明注入瞭新的活力,接踵而來的也許會是一個文治隆隆武功赫赫的盛世。

  而在十七世紀上半葉,也就是崇禎帝策禦宇內的時候,中華帝國卻正好處在一個最敏感的危急時刻。此時,明帝國的人口密度按當時情況已經達到超飽和的程度,而長年的乾旱和平均氣溫下降造成的農業生産衰退更加重瞭人口危機的烈度,開始齣現連年不斷的全國性大飢饉。這是一種明王朝自身機製根本無法解決的災難性危機,因而盡管崇禎帝和他的大臣們絞盡腦汁,卻無論如何也緩解不瞭越來越嚴重的大飢荒,也無法撲滅由飢荒引發的農民大暴動。在崇禎帝十七年的統治中,他一直對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代錶的所謂「流賊」充滿瞭刻毒的仇恨和絕望的恐懼,卻很少清楚地意識到,在農民起義者背後決定著明王朝最後命運的正是誰也無法擺脫的飢餓之神。

  同樣在這個時候,明王朝的「過度文明」癥狀也已經發展到瞭無以復加的程度。在崇禎帝上颱之前帝國剛剛經曆瞭魏忠賢專權的災難性事變,那段為時不長的「黑暗時期」其實恰恰反映齣明帝國在整體上已經極度腐敗。崇禎帝在剷除掉魏忠賢集團之後卻不得不繼承那個集團給他留下的全部政治遺産,其中包括一整套僵化、繁瑣、效率低的政治結構,朝臣間激烈而又毫無原則的黨爭,製度化瞭的普遍貪汙腐敗,荒謬的軍事體製和由它造成的武備的極其衰弱無能,國傢各級財政的極度拮據……也包括明末士大夫隻知一味高唱理學的道德至上高調(奇怪的是與此同時士大夫們,甚至許多大理學傢們的道德水準相當低下),對於經邦治國卻毫無能力可言。中原文明的敗落給瞭邊疆少數民族部落極好的機會,這個機會被滿洲軍事貴族抓住瞭,在一次次對明王朝這棵大樹進行過無情砍斫之後,皇太極的繼承人終於進入瞭北京,成為「天下」的統治者。

  在崇禎帝上颱的時候,他的帝國即將滅亡的命運已經無可挽迴,這也許是其悲劇的基本原因。對此,許多人就歸結為「天命」或是「國運」,而崇禎帝本人則強調「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但他本人真的就沒有一點責任嗎?對於這一點,清代的曆史學傢們已經在進行認真的討論。鬍智修在《居業堂集》捲二十中說是「烈皇所以被誣者四:曰自用,曰愎戾,曰吝,曰用宦官」。所謂的「誣」其實就是時人為崇禎帝總結的主要弱點。距離明亡時間較遠因而也能持比較客觀態度的全祖望更明確地指齣:「莊烈自言:朕非亡國之君。夫其憂勤明察,固不可謂為亡國之君,然性愎自用,怙前直往,自亦不能辭於亡國之咎。大抵莊烈召禍,內則退宦官而不終,外則吝於和議。……」(《鮚埼亭集》捲二十九)從政策的角度來講,全氏認為崇禎帝主要有任用宦官和不能同清朝和談兩大失誤,這方麵值得進一步探討;而在個性或者說政治作風方麵,「性愎自用,怙前直往」和清初人們普遍評價的「自用」、「愎戾」則完全是一緻的。

  在深入接觸文獻材料之後,每個人都會對崇禎帝的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固執多疑和刻毒殘酷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將崇禎帝的性格特點追溯到他的幼年時代,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個性其實本來並不算怎麼惡劣,在一般人身上頂多是無傷大雅的小毛病罷瞭。可怕的是,這些本來並不算十分惡劣的性格特徵,一旦與專製皇帝的絕對權威結閤起來,卻變成瞭一種令人震驚的破壞性力量。崇禎帝作為一個曆史上少有的積極有為的皇帝,又把他自己的人格力量發揮到瞭極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崇禎帝的這種積極精神加速瞭明王朝的滅亡。有些古代學者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如果在明末天子寶座上的是一個比較昏聵無能的皇帝,例如萬曆或是天啓那樣的皇帝,明朝的國祚也許還能再苟延一段時間。

  因積極振作而誤國而亡國,這本身就是個足以令人震驚的話題,順著這個話題說下去難免就會牽扯到對於君主專製製度的批判。十七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傢黃宗羲就是在含著血淚總結瞭亡國痛史之後,纔寫齣那部著名的《明夷待訪錄》,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對君主專製製度進行瞭理性的批判,勇敢地提齣:「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因為「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寜者,為君也」,故而「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原君)

  在《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一點也沒有提到崇禎帝和他的曆史教訓,這或許是齣於一種難以剋服的遺民情結。但從其內容來看,卻不難找到崇禎朝事的影子。黃宗羲在《置相》一章中提齣用相權限製君權,提齣人臣要做君主的「師友」,要「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這就很容易使我們聯想到崇禎朝五十宰相昏昏碌碌、奴顔婢膝的實況。而在《學校》一章中所言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和關於「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於學校」的大膽政治設想,顯然也是深深有憾於崇禎時期天子剛愎自用,以緻殺身亡國的慘痛記憶。

  一個早在三百多年前把絞索套在自己脖子上的專製帝王的故事,大概正是從以上的角度講,對於我們的現代生活,還是不無藉鑒意義的。

苗棣

圖書試讀

捲壹 平步青雲上九重
 
一 深宮少年
 
明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京城裏鞭炮聲此起彼伏。這天是立春的日子,又接近歲末,人們剛剛在嚴寒中祭過能夠上天言好事的竈神,正忙著準備過年。紫禁城裏的嬪妃和宮女、太監們也都隨著新年的臨近而忙碌興奮起來,蒸點心辦年貨,裁綢緞製新衣,貼春聯剪窗花,宮裏還要設鰲山,紮彩燈,備辦煙火,真是熱鬧非常。就在這一片喜慶熱鬧當中,一個男孩在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慈慶宮裏呱呱墜地瞭。
 
男孩的父親是慈慶宮這組龐大建築的主人,當時的東宮太子硃常洛。硃氏傢族統治明朝帝國已經二百多年,到萬曆年間更換過十三個皇帝,新誕生的嬰兒是太祖硃元璋第十一世孫。在二百多年間,太祖硃元璋傢族的子孫十分興旺發達,此時各枝各脈的男性皇族宗室已多達六十萬有餘,但每一位宗室成員由於同代代相傳的皇朝天子血緣關係遠近不同,地位懸殊,有著天壤之彆。遠枝彆脈的小宗子弟衣食都沒有著落,有些人年過半百還娶不上妻室;而大宗的親王、郡王們卻擁有數萬頃良田的資産,在王朝中有著至尊至貴的崇高地位。作為太子的硃常洛在整個宗族以及天下萬姓之中又是地位僅次於當今天子的第二號人物,一旦萬曆帝去世,他就將繼承皇位成為帝國最高的統治者。

但這位當今皇帝的法定繼承人此時的心情卻並不很愉快。因為盡管在生活上有洞房清冷、錦衣玉食,身邊又是妻妾成群、僕婢盈堂,但他總是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皇儲地位並不穩當。他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硃翊鈞明顯地不喜歡這位長子,而且宮中朝中乃至京城的市井之間,近年來一直都在流傳著一些聽起來不像是全無根據的流言,大體上都是說皇帝和他寵愛的鄭貴妃想要找機會廢掉現任太子,改立鄭貴妃親生的皇三子福王硃常洵。有些流言甚至有鼻子有眼地勾勒齣鄭貴妃一黨陰謀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太子宮中的上下人等聽瞭難免有些不寒而慄的感覺。
 
雖說是處在有點朝不保夕的焦慮之中,但年還得過,而且得到一個兒子畢竟還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太子這年已經二十九歲(按本書中所提到的年齡,除特彆指齣者外,均係當時習慣使用的虛歲),正妻太子妃郭氏沒有生育過子女,另外幾個侍妾卻為他生瞭不少兒女。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