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書畫
  • 日本收藏
  • 關西地區
  • 收藏史
  • 百年收藏
  • 藝術史
  • 文化交流
  • 書畫
  • 日本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曆經百年動盪的文化至寶,如何重迴美術殿堂的永恆居所?
日本關西傢族的鑑藏記錄!
 
  1911年可謂曆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一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瓦解,中國陷入政治分裂之中。在這動盪時代,大批的書畫珍品因為戰亂隨之散佚,更有皇室公親、高官大臣趁著逃難之際,紛紛將手中的藏品銷往市場上拋售,並意圖運往海外。

  日本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以保護東洋文物為使命,極力呼籲關西的政治、財經界人士群起蒐集中國書畫,於是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等關西傢族紛紛響應,在他的號召下,這些因戰亂而輾轉流離異鄉的中國書畫,逐漸匯聚在這半徑不足一百公裏的關西地區。之後,山本悌二郎、住友寬一、橋本末吉等著名收藏傢的收藏投入瞭關西中國書畫收藏。曆經百年,這些寶貴的書畫名品或捐贈或寄藏,於關西各大美術館重新找到瞭一個永久性的寄身之所。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紀錄,對於關西重量級藏傢的收藏人生、博物館、美術館的中國書畫典藏皆有精彩詳實的介紹。難得一見的大師作品都將在本書一一揭開其神祕麵紗。書中每一篇文章皆由各館所研究員執筆撰寫,內容紮實極具深度並輔以珍貴圖片對照,讀來令人贊嘆與驚艷。行過百年,關西已成為傲視全世界的中國書畫寶庫之一,對於喜好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讀者來說,本書絕對是最珍貴且極重要的參考文本。

聯閤推薦

  
王耀庭──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白適銘──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教授
  傅 申──國際知名中國書畫鑑定專傢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其他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不包含“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的內容: --- 書名:絲綢之路的密碼:早期中亞佛教藝術的流變與融閤 引言: 自古以來,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往來的動脈,更是一條文化與信仰交融的生命綫。在這條漫長而艱險的道路上,佛教自印度起源,曆經韆年的跋涉與演變,最終東傳至中華大地,深刻地塑造瞭東亞文明的麵貌。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這一過程中,尤其是在早期中亞地區,佛教藝術如何吸收、轉化並傳播其獨特意象的復雜曆程。我們將聚焦於公元1世紀至7世紀這一關鍵時期,通過對散布於古絲路沿綫遺址的考古發現與藝術遺存的細緻梳理,揭示那些沉默在沙漠與戈壁中的石窟壁畫、泥塑雕像以及金銀器皿所承載的文化密碼。 第一部分:起源與初傳——犍陀羅與馬圖拉的藝術對話 佛教藝術的正式誕生,離不開印度本土兩大核心藝術中心——犍陀羅(Gandhara)和馬圖拉(Mathura)的早期探索。本部分將首先考察希臘化影響下的犍陀羅藝術,特彆是其如何首次以擬人化的形象——佛陀(釋迦牟尼)——齣現在世人麵前。我們將詳細分析犍陀羅造像的特徵,如深目高鼻、捲麯發髻,以及其深受希臘雕塑技法影響的衣紋處理。 與此相對,馬圖拉的藝術則更傾嚮於本土的“豐腴”審美,其佛像造型健碩、身體綫條流暢,體現瞭古印度傳統藝術的活力。本書將對比分析這兩大流派在錶現佛本生故事、菩薩形象以及佛教符號(如法輪、菩提樹)上的異同,論證它們在早期佛教傳播中扮演的“雙引擎”角色。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探討瞭早期佛教藝術在描繪“三世佛”概念時所采用的敘事策略,這為後世佛教藝術的體係化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綠洲文明的十字路口——西域諸國的藝術嬗變 進入廣袤的中亞腹地,佛教藝術開始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和創造力。本書將實地考察剋孜爾、高昌、敦煌等重要的綠洲佛教石窟群。這些石窟不僅是宗教朝聖的場所,更是不同文化元素碰撞融閤的熔爐。 在剋孜爾石窟,我們發現瞭大量充滿動感的“飛天”形象和以“說唱”方式講述佛本生故事的壁畫(如“禪誦本生”)。這些作品不僅繼承瞭犍陀羅的某些技法,更融入瞭波斯薩珊王朝的裝飾風格,形成瞭獨樹一幟的“龜茲風格”。通過對壁畫中色彩運用(如礦物顔料的提取與使用)和構圖方式的分析,我們揭示瞭中亞僧侶藝術傢在翻譯佛法義理的同時,如何用本土的視覺語言來詮釋這些深奧的教義。 高昌遺址的齣土文物,特彆是手抄本和木闆畫,則展示瞭絲綢之路上商業貿易與宗教活動的緊密聯係。這些小型藝術品是佛教在遊牧民族和定居農耕民族之間流動的有力證明。 第三部分:風格的東漸與本土化——初唐壁畫中的“大唐氣象” 隨著佛教勢力嚮東推進,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藝術風格經曆瞭又一次深刻的轉變。本部分將重點分析敦煌莫高窟中期的藝術成就,如何體現瞭中國本土藝術精神的全麵勝利。 隋代石窟造像,特彆是那些麵相圓潤、體態豐腴的佛像,標誌著對早期犍陀羅式“瘦削”風格的徹底揚棄,轉而追求儒傢文化中推崇的“中和”之美。進入唐代,隨著國力強盛,敦煌藝術展現齣宏大、輝煌的“大唐氣象”。菩薩形象變得雍容華貴,衣飾繁復,其麵部錶情和肢體語言更加貼近世俗生活,反映瞭唐代社會對人性化錶達的推崇。 我們還將探討唐代水陸畫的興起,這是一種將佛教、道教乃至儒傢思想融閤於一體的復閤型宗教藝術,它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文化對傳入宗教藝術進行“馴化”和“本土化”的努力。本書將通過對壁畫中供養人形象、供養器皿描繪的細緻考證,還原古代社會階層在信仰傳播中的實際參與度。 第四部分:物質載體與技術傳承——雕刻、塑像與顔料的秘密 藝術的流變離不開物質基礎和技術革新。本書的第四部分將轉換視角,從技術人類學的角度審視佛教藝術的載體。我們將考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如紅土、石灰、木材)對手工藝人技藝的影響。 在泥塑工藝方麵,我們將對比分析早期“乾砌法”與後期“草筋泥塑法”的差異,並探討這些技術如何影響瞭雕像的耐久性和細節錶現力。顔料的使用是另一個核心議題,我們利用現代科學分析方法,追溯瞭青金石(群青)、孔雀石(石青)、硃砂(硃砂)等珍貴礦物在不同地域的來源和使用頻率,這些物質的遷移路綫,本身就是對絲綢之路貿易網絡的一張無形地圖。 通過對金銀器(如吐魯番發現的鎏金銅佛像)的形製研究,我們還能反推齣當時冶金技術和審美取嚮的相互作用。 結論:流動的信仰與永恒的形象 《絲綢之路的密碼:早期中亞佛教藝術的流變與融閤》最終指嚮一個核心論點:佛教藝術在中亞的傳播並非單嚮度的移植,而是一場多方參與的、持續不斷的“在地化”再創造過程。它既是不同文明間政治、貿易關係的投射,也是人類精神追求的共同錶達。本書通過細緻入微的藝術分析與跨學科的視角,試圖重建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風沙掩埋的聲音與色彩,揭示早期中亞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點,在世界藝術史上所占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僅是一部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交流、適應與創新的恢弘史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是以日本關西一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學藝員、大學研究人員、及收藏傢為成員,於2010年展開活動,目的在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形成的曆史和作品的曆史意義進行調查研究。參加館是大阪市立美術館、大和文華館、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泉屋博古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澄懷堂美術館、藤井齊成會有鄰館、觀峰館、協力館是澀榖區立鬆濤美術館。其成果經活用後,於2011年齣版瞭介紹各館收藏曆史的《中國書畫探訪》(東京:二玄社);同年1月至翌年2月間,又推齣瞭「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展」,以參加館為會場進行相關展示,期間並主辦「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過去和未來」國際研討會。此外還發行瞭《關西九館所藏中國書畫錄》Ⅰ‧Ⅱ(2013、2015),介紹各館收藏作品及附屬資料。

圖書目錄

前言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傢/曾布川寬

京都國立博物館│上野理一,1848-1919須磨彌吉郎,1892-1970
賓老的軟毫和硬筆桿──筆墨精神:連接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一個概念/西上實
他,澎湃的中西外交藝動──一位外交官眼中的中國近代繪畫:須磨彌吉郎論東西藝術/呉孟晉

大阪市立美術館阿部房次郎1868-1937│岡村蓉二郎,1910-1991
蘇東坡和燕文貴,在大阪!/弓野隆之
拓本收藏傢──岡村蓉二郎三五事/弓野隆之

澄懷堂美術館│山本悌二郎,1870-1937
「非常宗炳」的山本悌二郎:澄懷堂中國書畫收藏曆程/伊藤みのり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黒川幸七,1871-1938
低調的大器,後浪的巔峰:關西富商──黑川傢第二代黑川幸七精彩的收藏活動/竹浪遠

大和文華館│矢代幸雄,1890-1975
「美的殿堂」裏的中國繪畫-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植鬆瑞希

泉屋博古館│住友寬一,1896-1956
無為庵,孤高獨行收藏癡:住友寬一的收藏──「住友收藏的中國繪畫」展」/實方葉子

澀榖區立鬆濤美術館│橋本末吉,19021991
鬆濤美術館之橋本收藏:橋本傢族與桑名鐵城收藏/味岡義人

觀峰館│原田觀峰,1911-1995
原田的精玉,發亮於石間:觀峰收藏之中國書畫──其收藏及特色/瀨川敬也

和泉市久保惣念美術館│林宗毅,1923-2006
林宗毅,好畫百軸的喜樂:定靜堂收藏與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河田昌之

圖片索引
館藏資訊

圖書序言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傢

文|曾布川寛(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所長) 
翻譯|蘇玲怡


  關西地區擁有為數眾多的中國書畫收藏,庋藏於公、私立博物館和美術館之中。針對這些至今已成為中國書畫寶庫的關西地區收藏,以下將分類概述。
 
  關西大型的核心收藏──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山本悌二郎、黑川幸七和藤井善助
  第一類,可舉關西收藏核心的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山本悌二郎、黑川幸七、藤井善助等人的大型收藏為例。它們都是同時於明治末至大正、昭和初期,以關西為中心興起的中國書畫蒐集熱潮中所購得的收藏。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京都帝國大學的內藤湖南與同事狩野直喜、富岡謙藏等一行人為瞭調查敦煌文獻來到北京,他們在此所見到的,也正是這樣的景象。後來,他們造訪瞭當時首席收藏傢端方的宅邸,看到以(傳)郭熙〈溪山鞦霽圖捲〉為首的許多件「令人驚訝的傑作」,那些都是在以前傳入日本的中國繪畫中不曾見過的作品,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內藤湖南對中國書畫、特彆是中國繪畫的眼界大開。迴國後,他馬上把此番親身見聞告訴大阪朝日新聞社的社長上野理一,這也成為上野理一轉而關注中國美術的一個契機。此時,內藤湖南將他嚮羅振玉(1866-1940,中國近代金石學傢)藉觀並帶迴日本的宋拓〈聖教序〉轉讓給上野理一,此作便成為上野氏收藏、甚至是關西收藏中最早的一件作品。

  緊接著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導緻革命爆發,轉眼便波及中國各地,被派往四川鎮壓革命的端方被殺,其收藏品則隨之散佚;而很早就察覺局勢危及的羅振玉,也帶著女婿王國維和傢族成員,連同自己擁有的多件文物亡命日本,寓居京都。此一革命的序幕拉開後,大量的中國書畫作品流入日本求售,其流通的窗口便是位於大阪的齣版社「博文堂」。博文堂依賴內藤湖南、長尾雨山、羅振玉等人來鑑定作品,往來的客戶包括關西金融界重要人士兼中國書畫愛好者的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藤井善助、小川為次郎等人,以及東京的山本悌二郎、菊池惺堂等。至此,以建構關西地區中國書畫收藏為目標的學者、收藏傢及文物商等人所形成的理想組閤,終於確立瞭下來。

  關西收藏活動領導──內藤湖南開啓日人眼光
  可以說,內藤湖南經常引領關西地區的中國書畫收藏活動,居於指導者的角色,不過,若說到他這番不尋常的熱情之最終目的,藉用其子內藤乾吉的話,便是「開啓我國人對於中國書畫的正確鑑賞眼光」。對內藤湖南而言,他明確地認識到早先傳入日本、並且受到日本人珍視的中國書畫(特彆是繪畫),並不是在其來源地中國受到重視的正統繪畫,而隻不過是地方色彩濃厚的作品;因此他認為,藉由實際呈現作品的方式來修正對正統繪畫的看法是有必要的。此一主張乃是基於,他發覺到自己在北京所親睹的繪畫,和收藏在日本的繪畫兩者之間是有一段落差的。

  促成這些收藏傢從事收藏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東方的文物應當保留在東方。這樣的想法,在很多方麵受到提倡「大亞洲主義」的孫文及曾與其接觸的犬養木堂思想之影響。對此有所共鳴的山本悌二郎,不隻試圖全麵收集中國曆代書畫名傢,還將李成〈喬鬆平遠圖〉等藏品著錄在《澄懷堂書畫目錄》及《宋元明清書畫名賢詳傳》等钜著中。另外,年輕時曾至上海留學的藤井善助,由於目睹瞭文物流散到歐美各國的景況,於是決心從事包括書畫在內的中國文物收藏,他的藏品則有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捲〉和王庭筠〈幽竹枯槎圖捲〉等名品。

  其他類型重要的收藏傢──
  住友傢族、橋本末吉、矢代幸雄、須磨彌吉郎、林宗毅和原田觀峰
  另一方麵,雖然關西地區同樣收藏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畫,但其藏品並不僅限於中國,而是以東洋美術作為主軸,連同日本、朝鮮及中國書畫一起收藏。住友春翠和矢代幸雄的收藏,可視為是第二種類型。住友春翠是住友傢的第十五代主人,以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收藏聞名於世,不過他對中國書畫也有所關注,收藏瞭(傳)南宋閻次平的〈鞦野牧牛圖〉和清代瀋銓的〈雪中遊兔圖〉等名作。另外,美術史學者矢代幸雄在大和文華館創立時,也接受委託從事蒐集藏品的工作,得到瞭(傳)北宋末趙令穰〈鞦塘圖〉、南宋李迪〈雪中歸牧圖〉等珠玉小品。

  第三種類型則側重在明清時代,如住友寬一和橋本末吉的收藏。住友寬一是前述住友春翠的長子,他的收藏,於明清作品中,又更限定在明末清初的這一段時期,尤其是「明末三僧」石谿、石濤、漸江和八大山人這些所謂的明代遺民繪畫。另一位橋本末吉,雖然普遍地收藏明清繪畫,但其中明末清初怪異畫風和江南都市畫派的作品,亦可自成一大收藏。在橋本的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作為其收藏核心的石銳〈探花圖捲〉、吳彬〈溪山絕塵圖〉、龔賢〈雲林山居圖〉等名作,這些全都得自於桑名鐵城的收藏;同樣地,住友寬一收藏中赫赫有名的作品,八大山人的〈安晚帖〉、石濤的〈廬山觀瀑圖〉也是由此而來。桑名鐵城是京都的一位篆刻傢,和富岡鐵齋等人都有往來。他曾於1897年和1899年兩度前往中國,主要在上海、蘇州從事收藏活動,在他私人齣版的《九華印室鑑藏圖錄》一書中,光是明清繪畫就收錄有八十五件。

  最後第四種類型,是須磨彌吉郎、林宗毅、原田觀峰等人所收藏的中國近現代書畫。須磨彌吉郎於二次大戰前,在中國擔任瞭十一年的外交官,利用公務之暇從事收藏,他和當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畫傢都有接觸,大量收藏瞭齊白石、劉海粟、高劍父等人的作品。而林宗毅是颱灣名門林本源傢族的一支,後入日本籍,收藏有明清及近現代的書畫。至於原田觀峰則是大半輩子投入書法教育的書法傢,收藏瞭大量作為書法資料的近現代書畫。前述橋本末吉的收藏,除瞭吳昌碩和齊白石兩人之外的近現代繪畫藏品也是大緻如此。

  不論如何,正是因為這些藏品,使得身在日本,也能夠近距離地接觸中國的近現代書畫。而像這樣子將關西地區的中國曆代書畫精選、匯集起來,不隻是為瞭迴報這些收藏傢對書畫的熱愛,也希望在心滿意足欣賞的同時,能將這些作品好好地保存下去。

圖書試讀

拓本收藏傢──岡村蓉二郎三五事
 
文︱弓野隆之(大阪市立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圖︱大阪市立美術館  
翻譯│陳建誌
 
我到店裏一看,原來那是我以為這輩子應該無法買到、幾乎快放棄的〈天發神讖碑〉。當下我噤聲瞭好一會兒,尤其是聽到開價一韆五百元。但考慮到原碑早在嘉慶十年(1805)遭火吞噬、不復存在,存世拓本亦不過數件,無論如何都要將其買下,於是我將兵庫縣西宮那棟租給人的房子賣掉,籌措瞭一韆三百元,再帶著那筆錢匆促奔往店傢,經殺價後以一韆二百元將該本購為己有。迴傢後,太太和兩位小孩正等著,他們嘆著氣說道:『賣房子的錢隻值一百元啊?』當時我啞口無言。」
──岡村蓉二郎
 
師古齋是岡村蓉二郎(1910-1981,號商石)的齋號。這一雅號乃齊白石為其命名,並於己卯(1939)年手書匾額贈之。除此之外,岡村的自用印中,也有兩方為齊白石所刻。

岡村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齣生於大阪。從天王寺中學、大阪市立商科大學(今大阪市立大學)畢業後,於昭和十年(1935)進入關西信託銀行工作。之後便著力於拓本的蒐集,總收藏數高達四百五十件之多。
可惜的是,關於岡村的史料記載極為罕見,目前僅存他去世翌年(1982)所舉辦的《岡村商石迴顧展》目錄中的一些自述片段。以下將節錄這些紀實,用以代替其生平介紹。

「我對拓本産生興趣,大概是從昭和十年(1935)左右開始。學生時期,我曾修過山根德太郎老師所開設的日本史和東洋史課程,並因此對古代中國的好奇心日益月滋。一開始我購買拓本的目的是做為習字的範本,如〈皇甫府君碑〉為楷書的範本,〈禮器碑〉為隸書的範本等,每本約十元至十五元,這對當時一個月薪水六十五元的我來說,算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也正因為如此,更激發瞭我潛心臨寫拓本的決心。

當時已有不少好的拓本流傳至日本,而且盡是古拓。隻要翻閱目錄訂購想要的拓本,通常不用半年就可以入手。細細品味這些好本子是很有意思的事,不禁讓人想一件接一件地買下去。

而當我愈來愈瞭解中國書法史後,我的蒐藏自然也朝專傢所傾嚮的、蒐羅不同時代之作品發展。每當賞閱二韆多年前的漢碑等拓本時,從中散發齣的金石氣味就彷彿直接親臨古人那般真實。

用戶評價

评分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個書名讓我對“收藏”這個概念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颱灣,我們談論收藏,常常會關注其經濟價值、藝術價值,以及曆史意義。然而,當“日本收藏”與“百年”這兩個詞結閤在一起時,我感到一種超越單純物質層麵的情感。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日本的收藏傢們是如何看待這些中國書畫的?是僅僅將它們視為靜態的藝術品,還是將它們融入瞭自身的文化土壤,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一種更具溫度的收藏敘事,比如,某個作品是如何被傢族世代傳承,又或者,某個收藏傢是如何因為一件作品而改變瞭自己的人生軌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那些看似冰冷的收藏背後,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傢族傳承,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情誼。我想瞭解,在跨越國界的收藏行為中,是否存在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评分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文化遷徙史。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們對曆史的變遷和文化的流轉有著切身的體會,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都曾經曆過顛沛流離。而“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敘事感。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像一部電影一樣,娓娓道來中國書畫在日本關西地區近百年的收藏故事。其中,我最為好奇的是,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這些藝術品是如何被帶到日本的?是齣於對藝術的熱愛,還是有其他更復雜的原因?而日本的收藏傢們,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來自異域的瑰寶?是作為一件件稀世珍品,還是作為一種對中國文化的仰慕與學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挖掘這些曆史的細節,去呈現收藏的背後,那些人物、事件、以及時代的大背景。也許,它會讓我們瞭解到,在曆史的長河中,文化交流並非單嚮的,而是充滿著相互的理解、欣賞與再創造。

评分

讀到《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古樸典雅的畫捲,以及那些意境深遠的書法作品。我對日本的藝術品鑒賞能力一直抱有極高的評價,他們對於細節的執著、對材質的考究、對美學的追求,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因此,當這本書提到“日本收藏”時,我便對其中可能包含的鑒賞視角和品評方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好奇的是,那些在中國本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得到足夠重視的細節,是否會在日本收藏傢的眼中被發掘和珍視?例如,某些作品的裝裱工藝,或是畫作背後的題跋、印章,這些都可能成為理解作品內涵的重要綫索。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日本收藏傢如何解讀中國書畫的獨特見解,他們是如何透過作品去感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以及他們對這些藝術品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和美學的獨特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收藏本身,更是關於文化理解與傳承的一種方式,我對此非常期待。

评分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個書名,點齣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主題:異國視角下的中國書畫。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習慣於從本土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書畫,然而,從日本這個同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傢去審視,必然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在中國本土不那麼為人熟知的、但卻在日本收藏界備受推崇的中國書畫作品?亦或是,日本收藏傢們對於某些在中國被奉為經典的中國書畫,有著不同於我們的解讀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他山之石”的視角,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書畫。這本書或許能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在文化傳承上的一些盲點,也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文化的影響力是多麼的深遠和多元。我想從這本書中,看到一種不同於過往的、更加開闊的對中國書畫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光是讀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也勾起瞭我對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興趣。尤其是“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無數珍貴的中國書畫作品,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漂洋過海,落戶在日本關西地區,並在此地被悉心珍藏、傳承至今的。我對中國書畫一直有很深的情感,尤其偏愛那些筆墨間流淌著曆史韻味、承載著文人雅士情懷的作品。然而,颱灣本土的收藏大多源於戰亂時期或曆史的變遷,而日本關西的收藏,是否又有著另一段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這些作品是否在異鄉得到瞭更好的保護?它們與日本本土藝術又産生瞭怎樣的碰撞與融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這些層麵的細節,比如某些作品的流傳路徑,抑或是收藏大傢背後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中國書畫的價值與魅力,也能窺見日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