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直以来,我都留意着社区的急剧变化。曾几何时,你我身边出现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细味的老村落、旧社区。这些旧社区曾孕育过好几代的香港人,除了提供片瓦居所外,也为他们带来不少生活上的紧密支援,尤其在艰苦的岁月下,这一切都是最温馨、最难忘的美好回忆。然而,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下,上一代老去的老去、下一代迁移的迁移,旧社区留下的,就只剩你我脑海中的点滴记忆了。
本书《点滴记忆──再会旧社区》是继前作《岁月余晖──再会老行业》后,另一部以香港消失的社区影像为主题的书籍;书中记录的四个社区,都是别具代表性而且极富历史价值,当中包括曾是香港最大寮屋村的大磡村;被形容为藏污纳垢,三不管地带的九龙城寨;特殊历史背景所衍生出来的调景岭,以及现时九龙市区最后一条围村──衙前围村。这些地方曾距离我们不过咫尺之间,许多片段都值得回味。
已于2000年初被清拆的大磡村,曾为不少人提供安身之所,是一处规模庞大且极尽多元的旧社区,当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事物,可说是昔日香港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我家邻近大磡村,所以对它特别有感情。记得有一次偶尔发现村内有一间特别细小,面积只约10多呎的房屋,屋主夫妻二人,住的、睡的、食的甚至上厕所,也在同一个狭小空间里,正如俗语云「单眼佬睇老婆,一眼睇晒」,充分反映香港寸金尺土的境况。大磡村内的社区面貌,无论是地舖士多、山寨工厂、平民铁屋,以至自家成立的消防灭火队和社区互助组织等,应有尽有,俨如一个微型社会。在大磡村里,居民自有一套生活模式,互相协调。
一向是「独立自治」的九龙城寨,终于在1993年被清拆。由于历史因素,这里曾被喻为「三不管」地带。在不少人眼中,城寨充满着神秘,但对曾居住在那儿的人来说,这片乱中有序的「围城」,既是一处容身之所,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不少居民踏实地在城寨里生活,每天营营役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内有不少经营商店、诊所、加工食品工厂和小型山寨厂的商户,这个被城外人喻为神秘又污秽不堪的城寨,在他们眼中却是「自由度」极高的营商环境。
今天的调景岭,已是人烟稠密的新市区。回想二、三十年前,这个背负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山岭,是香港一片充满特色、自成一角的山城。无数密密麻麻的平房铁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每逢双十节,被喻为「小台湾」的调景岭,其码头和居民都会满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高度自治」的调景岭,自有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模式,成为一个民风独特的社区。
衙前围村是现时市区仅有的围村。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围村的范围已在不断萎缩,围村内的人搬的搬,走的走,但在这个逾六百年历史的古老围村,仍然经常见到老居民在空地聚首闲聊,渗透出老围村纯朴的气氛,尤其是它位于四处高楼矗立的城市中间,就更是难得。村内仍然保留不少传统风俗,好些已搬离围村的村内人,在添丁时也会回来祠堂拜祭祖先,又派红鸡蛋又派烧肉……,数百年的古村活在城市化的闹市里,仍能保留传统风俗,甚是可贵。
翻看这一张张旧相片时,真的百般滋味在心头,不禁慨叹时光飞逝和社会发展步伐的急速。
凭相寄意,这本以旧社区为主题的《点滴记忆──再会旧社区》得以出版,我特别要感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的支持,亦希望借着此书,向那些曾在这些地方留下足迹的一群市民致敬,并希望阅读本书的人,能更加珍惜你、我身边经历过的点滴生活,并对社区的一景一情,多一份美好追忆。
最后,书中若存有某些不足或谬误之处,恳望读者谅解,并赐予斧正。
梁广福
二○一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