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烛而后至

未有烛而后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华人圈唯一跨足摄影、电影、语言学、哲学领域,身兼理论、评论、创作者的陈传兴,首部个人摄影集。
  ★ 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繁中与英文对照,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展同步推出。
  ★ 与雅昌艺术集团合作,使用雅映四色黑白专利印刷技术。


  《未有烛而后至》书名出自《礼记》的〈少仪〉:「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意为「身在暗处,先至者告诉后来者以暗处之情形。」

  本摄影集包含119张1970至1980年代间台湾日常影像,意不在强调摄影者的美学或玩弄光影的技术,亦非谈论摄影作为沟通语言或工具,更无关微观个人或宏观社会的回忆,而是在银盐凝结的40年后,从多所遗失损毁的底片中,抽取出其中119次观望。

  年少时期的陈传兴,前往芦洲、林家花园、兰屿、台北车站、罗东等地,拍摄了一场葬礼、忙碌的正午火车站、戏曲的观众与演员等日常影像,这不是一场场少年的壮游冒险,少年陈传兴看见的是无数互相隔离与连通的世界,以及如丝般存在于人类、亡魂、世代、场所之间的空间通道、时间通道、语言/非语言通道。在「日常」这个场景舞台上,有着面孔与内在世界的无限组合,人生的角色与戏曲的角色上戏下戏,摄影/镜头/底片只是恰巧捕捉了这个舞台上的灯光(光与影)。

  手持传统相机的少年陈传兴,观看着现实世界这个永恆进行中的剧场,等待着按下快门,与旅人进行移动之间的等待互相对照。而当他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他从等待者转为祈请者,祈请作为这一切的发生者与终结者。暂态,流动的现实世界被银盐定格。

  当我们观看这系列作品,表示少年陈传兴眼中所见的世界被观看着,只不过少年陈传兴的世界是透过相机镜头──正好也是一具观看的机械──在被观看。这是双重的观看,交迭的复数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传兴


  学者、导演
  1952年出生于台北
  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受勋人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
  行人出版社创办人

  陈传兴先生长期耕耘美学、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论述等领域,同时有学者、作家、摄影者、艺术评论者与电影创作者等多重角色,也是一位勇于面对公民运动做出反应的思想家。他以哲学基础来诠释台湾的现代面向,在他身上隐然看得到法国重要哲学和知识传统的影响与特有风范。其出版着作包括《银盐热》、《木与夜孰长》、《忧郁文件》、《摄影美学七问》、《道德不能罢免》等。影像和技术哲学思辨的论文如《萤幕》、《镜夜》等,其特出观点及论述每每引起学者热烈回响。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十年间,陈传兴先生留学法国,先后钻研文学、摄影、电影、戏剧、艺术、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等不同领域,师承法国电影理论大师克利斯蒂安.梅玄 (Christian Metz),并获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法国学成归国后,于1998年创立行人出版社,致力引介法国当代文化思想,包括主持翻译以佛洛伊德思想为轴心的法国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词汇》,以及布贺东的《娜嘉》、傅柯的《外边思维》、布朗.修的《黑暗托马》、萧沆的《解体概要》、亚祖.贝彤的《HOME》、与LOUIS VUITTON合作《路易威登:传奇旅行箱100》、题材前卫的《革命将至》、李维-史陀的《月的另一面》、《我们都是食人族》,以及法国史重量着作《记忆所系之处》等书籍。十多年来透过行人的出版,使得两岸学界及年轻学子得以亲炙法国思想界诸多经典作品。

  陈传兴先生以纪录片创作为基础所开展的社会文献和档案深挖的实践,集文化研究和影像创作为一体,先后拍摄如《移民》、《阿坤》、《郑在东》、《姚一苇口述史》等纪录片。2009年以来,推动系列纪录电影专案「他们在岛屿写作」,执导其中两部《化城再来时》、《如雾起时》。该专案现已开展两期,在海崃两岸的观众和文化界引起深度反响。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以「延迟」的方式与死亡对决──观陈传兴摄影有感(顾铮)
自序

I

1-1 芦洲
1-2 荒场:林家花园
1-3 悼亡
1-4 艋舺
1-5 花莲轮
1-6 兰屿:交通轮
1-7 兰屿
1-8 淡水
1-9 台北车站

II
2-1 子弟戏
2-2 戏班
2-3 坤旦
2-4 午后流浪艺人
2-5 复像

图版索引
作者年表

图书序言

以「延迟」的方式与死亡对决── 观陈传兴摄影有感
顾铮(着名摄影理论家、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
 
时过40 多年,陈传兴先生向我们出示了他年轻时拍摄的台湾人文景观照片。这是一份馥郁的影像陈酿。从现实反射过来的光线,先是被现代光学系统细细镌刻在底片上,成为起伏错落的影纹。在时间的流逝中,这些潜入底片的时光终于在影纹中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慢慢地洇渗开来,盘踞下来,成为了将来再次成像的首要条件。就这样,时光成为了光影的一部分。而所谓时光,指的是时间成为了光影。而陈传兴,没有辜负这些隐身于影纹中的时光的默默期待,在经过40 多年后,起它们于明室中,一一展示过往的光影与光景。
 
摄影家是一个性急的人种。他们往往急于知晓自己在过往一刻看到的、拍摄到的东西长相如何。而这也是数码摄影可以如此成功地被摄影家所欣然接受的理由。但是,为什么陈传兴舍得以如此悠长的时间让自己的底片雪藏于一片黑暗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对待时间的态度。我相信,他与时间有一种默契。他蓄意要让时间来考验并且最终成就这些照片。他并不急于拿出这些照片,是因为他相信他的照片还需要时间这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呵护。他确实是在酿酒,而时间本身,成为了酿酒所需的酒麴。这是既需要时间,但最后又超越了时间的照片。这是能够战胜时间的照片,而不是可能会被时间打败的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是在他赴摄影术的祖国法国接受严格的摄影训练之前摄影的。其中的一些照片已经显示陈传兴是一个少年老成的摄影家。我们知道,一个摄影家的老成,有的时候并非依靠训练就能成就。再好的训练只是让被训练者知道一系列的规范与标准,偶尔也会从指导教师那里获得一些技法的披露,当然自己也会突然有所获得。但所有这些收获,摄影家最后如何将它们融会贯通后再加出手,并且出手得如何,就真的只待每人的天赋与才情的生发了。而陈传兴的这些照片却向我们明白地显示,他的出手就是如此的不凡。这个不凡,表现在他拍摄时竟然如此沉稳,其中虽有稍稍的情绪荡漾,但也被他迅即把控,不让其过于溢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