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路

日本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要离开这里,到某处去。」
  那些关于自我的追寻,每段青春来去的必经命题。

  世纪嬗替,掀起日本、台湾青壮世代自我追寻浪潮
  现代日本版的《ON THE ROAD》,经典再现

  小林纪晴的《日本之路》启发了许多对于摄影有兴趣的人,同时也让许多喜爱日本的朋友跟着他探索了印象之外的日本。而这一趟路程,也是一种自我的探寻。正因《日本之路》具有这样的经典地位,在台湾初次发行14年后(日版17年后),大艺出版重新取得了授权,再度重现这本曾经影响许多台湾艺文爱好者的摄影散文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林纪晴   Kisei Kobayashi


  1968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茅野市。东京工艺大学短期学部摄影科毕业,进入报社担任摄影师工作;1991年离职,展开亚洲六个国家的旅行。1995年发表《ASIA JAPANESE》,以黑白肖像与延展度极高的语言,生动地捕捉了前述旅途中邂逅的日本年轻人样貌;首度问世的这部作品引起了新世代强烈共鸣,之后以摄影、作家身分积极投入新作、深受各界瞩目。摄影集《DAYS ASIA》获得1997年的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2013年以摄影展「远方来的舟」成为「林忠彦赏」获奖摄影师。2013年4月起任东京工艺大学教授。www.kobayashikisei.com/

  主要着作:
  1995年《ASIAN JAPANESE》
  1996年《ASIAN JAPANESE 2》
  《DAYS ASIA》
  《亚洲旅行物语》
  1997年《ASIA ROAD》
  1998年《东京装置》
  《日本之路》
  1999年《Homeland》
  《亚洲少年》
  《河内之犬、曼谷之象、恆河之火》
  《东京文学写真之旅》(Tokyo Generation)
  2000年《写真学生》
  《dark room・暗室》
  《ASIAN JAPANESE 3》
  2001年《国道20号线》
  《小说家》
  《Life 1986-2002》
  2002年《远国》
  2003年《Days New York》
  《911以来的我》
  2004年《盆地》
  《关于旅行》
  2005年《SUWA》
  2006年《前往摄影展》
  《最后的夏1991》
  2007年《父的感触》
  2008年《十七岁》
  《花是什么?Life Goes Full Circle》
  2009年《搭上昨日遇见的巴士》
  2011年《摄影与生活》
  2012年《回忆摄影师古屋诚一的20年》
  2013年《KEMONOMICHI》
  2014年《美女的一瞬》
  《正因如此,一定要光明正大──职业登山家竹内洋岳的守则》

图书目录

台湾经典版特别专序∣十七年前的旅行

前言

沖绳
Okinawa
回头一望,亚洲就在身后。
眼前横亘着巨大的日本列岛。
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
我想,好好旅行这列岛。

鹿儿岛  熊本
Kagoshima  Kumamoto
眺望着窗外的海,北上。
在海遥远的那一端,
天草诸岛闪闪发光,
慢慢向后方流去。
 
福冈  长崎
Fukuoka  Nagasaki
感觉自己来到某个异国。
头发覆盖住侧脸的他说:
「这街道像母亲一样,
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

山阴  山阳
San-in  Sanyo
旅行过三处海。
海崃之海、日本海、濑户内海。
遇到了三个人。
没有交集的海,没有交集的人们。
海与人,都有着不一样的表情。
 
四国

Shikoku
春暖向阳。
平静无波的海。
叠了又叠的,岛影。
她说,「这海像母亲一样。」
 
大坂  神户
Osaka  Kobe
第一次来这里时,想:
「果真大家都操着关西腔。」
大坂,这遥远的城市。

和歌山  名古屋  岐阜
Wakayama  Nagoya  Gifu
「能够表现自己,
同时又能诠释出来」
人在完全投入某种事物之后,
终究会到达这样的境界。
 
长野  新潟
Nagano  Niigata
八重岳的森林落下第一滴雨时,
我来到了这里。
而这滴雨,最终将流入日本海。

东北
Tohoku
十八岁的夏天,
我曾经来过这里。
对着与当时相同的风景,
我再次按下了快门。

青森 函馆
Aomori  Hakodate
中间隔着海崃的两座城市。
终点站同时也是首发站。
在这里,我觉得
土地与人有时是呈同一形状的。

北海道
Hokkaido
从沖绳东海开始这趟旅行,
遇到了鄂霍次克海而结束。
海浪狂啸,重而深沉。



后记

图书序言

台湾经典版特别专序

十七年前的旅行


  构成这本书的旅行,始于一九九七年秋天,距今已十七个年头。认真想想,现在已跨过四十大关的我,当时才二十多岁,还很年轻。
 
  事情起于某一天,集英社的男性时尚杂志《MEN'S NON-NO》一名我不认识的女编辑突然与我联络。这名编辑是比我小几岁,当时也才二十多岁的H小姐。「我们想在这本杂志里开一个小林先生专栏。」H小姐唐突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这就去向总编辑提案,让企划开跑。」她的提议我当然是很高兴,但内心却暗自认为这个企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MEN'S NON-NO》是刊登着帅气模特儿穿戴时髦的衣着所拍出的精致照片之时尚杂志,简单来说给人的印象就是「时尚满点」,像我这种背着一个破背包行遍各地的野人,总觉得自己的照片与文章是与这杂志气场不合的。
 
  我虽然觉得最后应该会无疾而终吧!却也被H小姐的热情推着走,两人开会讨论了好多次。H小姐希望我能每个月,或是隔月走一趟亚洲各国,拍摄每个城市里的年轻人,访问他们现在所关心的事情,以照片与文章构成「当代亚洲」的切片,刊载在他们的杂志上。
 
  这个企划是满有吸引力的,但我想做的却是另一件事。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为别的杂志每个月去亚洲各国採访,这个连载也已经进行了近一年,当时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东南亚,拍摄并访问当地的市井小民,因此这个提案恐怕跟那个专栏重复,再加上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时间都不在日本,长久下来我已萌生做些别的事情的想法。「这次我想在日本旅行。」当我这么说,H小姐难掩意外之情。
 
  这并不是天马行空。我二十三岁时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此后一直都在亚洲各地旅行,并拍下旅途中遇见的日本年轻人,这些作品集结成书,成为我的出道作。之后,我拍摄当地人的作品也集结成册出版了摄影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给人我专拍亚洲的印象,我猜不只是H小姐如此,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实际上,我也确实很热中于亚洲之旅,从小我就莫名地有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各国旅行的想法。
 
  只是我心中明白这也只是自己多种想法的一个部分,而想在日本旅行,也包含了那是一趟寻找全新自我的旅行之意义。
 
  有一件事情,是触发我想在日本国内旅行的契机。在见到H小姐之前,我人在台湾。在台北待了一阵子之后,我前往了港都基隆,为的是那里有条定期往返沖绳石垣岛的海运航线。我从日本到台湾时是坐飞机,回程想改搭客船。搭船回家对我而言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
 
  日本是个岛国,所以要出国是不可能採陆路的,大部分人们都搭飞机,但其实也有几条海路可行。这样的想法,促使我曾经从长崎搭船前往中国的上海,但从那之后就没有再搭船穿越国境的机会了。
 
  深夜从海港出发的船,隔天早上随着日出抵达石垣港,看到远处的白色沙滩闪耀着光芒,心情非常新鲜舒畅,有种不是到日本,而是抵达一个未知异国的错觉。在此之前我从未曾去过沖绳。
 
  我当下有个新发现,原来石垣岛比台湾的基隆纬度更低,换句话说,船是往南走的。我非常讶异原来日本有地方位在比台湾还要南方之处,同时也发现自己还有好多好多不知道的事情。
 
  事实上日本有很多地方我都不知道,也不怎么感兴趣,比起日本国内,我的眼睛一直都朝着外国探索。学生的时代,我曾造访过日本东北、北海道等地,但是对于西日本我可以说是完全陌生,大坂以西的地方几乎没去过,沖绳、四国的土地一步也没踏上。因为这个理由,我突然好想在自己出生的国家旅行。
 
  而《MEN'S NON-NO》向我提案正巧是这个时期,因此我当场回答说:「我想在日本旅行」。东南亚、台湾、沖绳,以及再之前的九州、本州、北海道等亚洲各地确实是以海相连结,全都可以想成我是在亚洲的延长线上旅行。
 
  本来我以为这个企划不可能实现,但最后在H小姐的努力下竟然通过了。之后我才听说,当时的总编辑刚从别的地方调过来,希望能够做一些「有热情的单元」,而我的想法刚好与他一致,真的是很幸运碰上这样的时机,如果不是这两位,这趟旅行恐怕就不会成行了吧!
    
  我再度前往沖绳的石垣岛,从那里展开《日本之路》的旅行。换句话说,在台湾之旅后,我开始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在日本旅行。从石垣岛到沖绳本岛也是搭船,从船上望向海面,我有一种要前往未知国度旅行的感觉,打从心底感到开心。我走过九州、四国、山阳、山阴、关西、东海、东北,最后来到北海道最北方的小镇稚内,在这里完成了这趟旅行。日本是个小国,但整个日本列岛的南北分布很长,气候变化很大,住山边与海边的人,气质也非常不同;这些种种缓和如渐层般的变化,我在一趟旅行中迅速体验。

  最后,我住在东京都心里的饭店,从那儿往窗外望去全是高楼大厦。一直这么看着,会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有种确实完成了一趟旅行的踏实感。
 
  若问我旅行到最后学到了什么,老实说,这样的旅行告诉我,我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只是花了这样的时间,还有好多好多东西我根本没有办法接触;我强烈地感觉到,原本我以为自己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其实我根本对它一无所知。所以这趟旅行最可贵的地方,应该可说是我终于发现了这些理所当然之事吧!
 
  现在,我大多时间都在拍日本各地的神社、圣地所举行的祭典、仪式、祭祀等等,这大约是自五、六年前开始的,两年前我拍摄的这个主题之中有张名为〈从远方来的船〉的作品还得了奖,这个主题至今我仍致力在进行当中。
 
  因此,十七年前所拍的这本《日本之路》的旅行,现在我仍在路途中。

二○一四年十二月
小林纪晴

前言

  虽然生在日本,有时却觉得自己很不了解这个国家,那就像是自己其实不大了解自己一样。也许是因为身为日本人,又在这个国家生活,就像是唿吸空气般理所当然,让人不会意识到吧?
 
  然而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能够稍微客观一点,而且保持点距离来看它了。因为在过去五年多里,我不断在亚洲与日本之间旅行。泰国、越南、寮国、印度、尼泊尔、中国、印尼……,在各个国家,邂逅各式各样的风景,走过许多道路,睡过许多旅舖,将自己置身于大量的人来人往中。
 
  但是,在旅途中我感受到不管到多远的地方、花费多少时间,旅行一定有终点,有个终将归返之处,而那归返之处无疑就是日本。不管走得再远,都离不开那本烫着「日本国」金色字体的护照。
 
  不过就在几个月前,我体验到这本护照瞬间变成一本不过是盖印用的小册子。我从台湾搭船到沖绳的石垣岛。只是通过了简单的海关,眼前却瞬间变成了日本。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回过头去,亚洲还在波浪中摇盪,眼前却已经横亘着日本这座巨岛。顿时,心中有了在这纵长列岛上旅行的强烈想望。
 
  我想,这样的念头必定来自于过往的一段经历。十几年前,当我还是一所群山环绕的县立高中的学生时,曾经突如其来地有股冲动,「想要离开这里,想要到某处去」。
 
  终于如我所愿,来到了东京。在东京生活的日子里,我又因为「想要离开这里,想到某处去」,而不断前往亚洲各地旅行。然后感觉像是在亚洲旅行时,勐然发现自己竟已踏上日本国土;也许是已经绕了一圈回来了吧!
 
  接下来,我打算花上一年的时间在这个国家旅行,这应该也是想要离开这里、到某处去的旅行的延伸吧!
   
  旅途中会拍下什么照片、又会有些什么念头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有预感不管去到哪里,自己都会意识到东京这个城市,如同思考我在乡下与东京所度过的岁月之间的差距。所以,这趟旅行或许在某方面有着自我确认的意义。
 
  启程时望着眼前的海,我心里想着:希望当这趟旅行结束时,能够看清日本这个国家的一点轮廓。
 
  从南到北,随着季节变化,我想离开这里到某处去,开始一趟新的旅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