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路

日本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
  • 旅行
  • 文化
  • 曆史
  • 風俗
  • 見聞
  • 遊記
  • 紀行
  • 亞洲
  • 異國情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想要離開這裏,到某處去。」
  那些關於自我的追尋,每段青春來去的必經命題。

  世紀嬗替,掀起日本、颱灣青壯世代自我追尋浪潮
  現代日本版的《ON THE ROAD》,經典再現

  小林紀晴的《日本之路》啓發瞭許多對於攝影有興趣的人,同時也讓許多喜愛日本的朋友跟著他探索瞭印象之外的日本。而這一趟路程,也是一種自我的探尋。正因《日本之路》具有這樣的經典地位,在颱灣初次發行14年後(日版17年後),大藝齣版重新取得瞭授權,再度重現這本曾經影響許多颱灣藝文愛好者的攝影散文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林紀晴   Kisei Kobayashi


  1968年齣生於日本長野縣茅野市。東京工藝大學短期學部攝影科畢業,進入報社擔任攝影師工作;1991年離職,展開亞洲六個國傢的旅行。1995年發錶《ASIA JAPANESE》,以黑白肖像與延展度極高的語言,生動地捕捉瞭前述旅途中邂逅的日本年輕人樣貌;首度問世的這部作品引起瞭新世代強烈共鳴,之後以攝影、作傢身分積極投入新作、深受各界矚目。攝影集《DAYS ASIA》獲得1997年的日本寫真協會新人奬。2013年以攝影展「遠方來的舟」成為「林忠彥賞」獲奬攝影師。2013年4月起任東京工藝大學教授。www.kobayashikisei.com/

  主要著作:
  1995年《ASIAN JAPANESE》
  1996年《ASIAN JAPANESE 2》
  《DAYS ASIA》
  《亞洲旅行物語》
  1997年《ASIA ROAD》
  1998年《東京裝置》
  《日本之路》
  1999年《Homeland》
  《亞洲少年》
  《河內之犬、曼榖之象、恆河之火》
  《東京文學寫真之旅》(Tokyo Generation)
  2000年《寫真學生》
  《dark room・暗室》
  《ASIAN JAPANESE 3》
  2001年《國道20號綫》
  《小說傢》
  《Life 1986-2002》
  2002年《遠國》
  2003年《Days New York》
  《911以來的我》
  2004年《盆地》
  《關於旅行》
  2005年《SUWA》
  2006年《前往攝影展》
  《最後的夏1991》
  2007年《父的感觸》
  2008年《十七歲》
  《花是什麼?Life Goes Full Circle》
  2009年《搭上昨日遇見的巴士》
  2011年《攝影與生活》
  2012年《迴憶攝影師古屋誠一的20年》
  2013年《KEMONOMICHI》
  2014年《美女的一瞬》
  《正因如此,一定要光明正大──職業登山傢竹內洋嶽的守則》

圖書目錄

颱灣經典版特彆專序∣十七年前的旅行

前言

沖繩
Okinawa
迴頭一望,亞洲就在身後。
眼前橫亙著巨大的日本列島。
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念頭。
我想,好好旅行這列島。

鹿兒島  熊本
Kagoshima  Kumamoto
眺望著窗外的海,北上。
在海遙遠的那一端,
天草諸島閃閃發光,
慢慢嚮後方流去。
 
福岡  長崎
Fukuoka  Nagasaki
感覺自己來到某個異國。
頭發覆蓋住側臉的他說:
「這街道像母親一樣,
是撫育我長大的地方。」

山陰  山陽
San-in  Sanyo
旅行過三處海。
海峽之海、日本海、瀨戶內海。
遇到瞭三個人。
沒有交集的海,沒有交集的人們。
海與人,都有著不一樣的錶情。
 
四國

Shikoku
春暖嚮陽。
平靜無波的海。
疊瞭又疊的,島影。
她說,「這海像母親一樣。」
 
大阪  神戶
Osaka  Kobe
第一次來這裏時,想:
「果真大傢都操著關西腔。」
大阪,這遙遠的城市。

和歌山  名古屋  岐阜
Wakayama  Nagoya  Gifu
「能夠錶現自己,
同時又能詮釋齣來」
人在完全投入某種事物之後,
終究會到達這樣的境界。
 
長野  新潟
Nagano  Niigata
八重嶽的森林落下第一滴雨時,
我來到瞭這裏。
而這滴雨,最終將流入日本海。

東北
Tohoku
十八歲的夏天,
我曾經來過這裏。
對著與當時相同的風景,
我再次按下瞭快門。

青森 函館
Aomori  Hakodate
中間隔著海峽的兩座城市。
終點站同時也是首發站。
在這裏,我覺得
土地與人有時是呈同一形狀的。

北海道
Hokkaido
從沖繩東海開始這趟旅行,
遇到瞭鄂霍次剋海而結束。
海浪狂嘯,重而深沉。



後記

圖書序言

颱灣經典版特彆專序

十七年前的旅行


  構成這本書的旅行,始於一九九七年鞦天,距今已十七個年頭。認真想想,現在已跨過四十大關的我,當時纔二十多歲,還很年輕。
 
  事情起於某一天,集英社的男性時尚雜誌《MEN'S NON-NO》一名我不認識的女編輯突然與我聯絡。這名編輯是比我小幾歲,當時也纔二十多歲的H小姐。「我們想在這本雜誌裏開一個小林先生專欄。」H小姐唐突地說,「如果您同意的話,我這就去嚮總編輯提案,讓企劃開跑。」她的提議我當然是很高興,但內心卻暗自認為這個企劃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MEN'S NON-NO》是刊登著帥氣模特兒穿戴時髦的衣著所拍齣的精緻照片之時尚雜誌,簡單來說給人的印象就是「時尚滿點」,像我這種背著一個破背包行遍各地的野人,總覺得自己的照片與文章是與這雜誌氣場不閤的。
 
  我雖然覺得最後應該會無疾而終吧!卻也被H小姐的熱情推著走,兩人開會討論瞭好多次。H小姐希望我能每個月,或是隔月走一趟亞洲各國,拍攝每個城市裏的年輕人,訪問他們現在所關心的事情,以照片與文章構成「當代亞洲」的切片,刊載在他們的雜誌上。
 
  這個企劃是滿有吸引力的,但我想做的卻是另一件事。因為在此之前,我已經為彆的雜誌每個月去亞洲各國採訪,這個連載也已經進行瞭近一年,當時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去東南亞,拍攝並訪問當地的市井小民,因此這個提案恐怕跟那個專欄重復,再加上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時間都不在日本,長久下來我已萌生做些彆的事情的想法。「這次我想在日本旅行。」當我這麼說,H小姐難掩意外之情。
 
  這並不是天馬行空。我二十三歲時辭掉瞭報社的工作,此後一直都在亞洲各地旅行,並拍下旅途中遇見的日本年輕人,這些作品集結成書,成為我的齣道作。之後,我拍攝當地人的作品也集結成冊齣版瞭攝影集,這些都自然而然地給人我專拍亞洲的印象,我猜不隻是H小姐如此,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實際上,我也確實很熱中於亞洲之旅,從小我就莫名地有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各國旅行的想法。
 
  隻是我心中明白這也隻是自己多種想法的一個部分,而想在日本旅行,也包含瞭那是一趟尋找全新自我的旅行之意義。
 
  有一件事情,是觸發我想在日本國內旅行的契機。在見到H小姐之前,我人在颱灣。在颱北待瞭一陣子之後,我前往瞭港都基隆,為的是那裏有條定期往返沖繩石垣島的海運航綫。我從日本到颱灣時是坐飛機,迴程想改搭客船。搭船迴傢對我而言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
 
  日本是個島國,所以要齣國是不可能採陸路的,大部分人們都搭飛機,但其實也有幾條海路可行。這樣的想法,促使我曾經從長崎搭船前往中國的上海,但從那之後就沒有再搭船穿越國境的機會瞭。
 
  深夜從海港齣發的船,隔天早上隨著日齣抵達石垣港,看到遠處的白色沙灘閃耀著光芒,心情非常新鮮舒暢,有種不是到日本,而是抵達一個未知異國的錯覺。在此之前我從未曾去過沖繩。
 
  我當下有個新發現,原來石垣島比颱灣的基隆緯度更低,換句話說,船是往南走的。我非常訝異原來日本有地方位在比颱灣還要南方之處,同時也發現自己還有好多好多不知道的事情。
 
  事實上日本有很多地方我都不知道,也不怎麼感興趣,比起日本國內,我的眼睛一直都朝著外國探索。學生的時代,我曾造訪過日本東北、北海道等地,但是對於西日本我可以說是完全陌生,大阪以西的地方幾乎沒去過,沖繩、四國的土地一步也沒踏上。因為這個理由,我突然好想在自己齣生的國傢旅行。
 
  而《MEN'S NON-NO》嚮我提案正巧是這個時期,因此我當場迴答說:「我想在日本旅行」。東南亞、颱灣、沖繩,以及再之前的九州、本州、北海道等亞洲各地確實是以海相連結,全都可以想成我是在亞洲的延長綫上旅行。
 
  本來我以為這個企劃不可能實現,但最後在H小姐的努力下竟然通過瞭。之後我纔聽說,當時的總編輯剛從彆的地方調過來,希望能夠做一些「有熱情的單元」,而我的想法剛好與他一緻,真的是很幸運碰上這樣的時機,如果不是這兩位,這趟旅行恐怕就不會成行瞭吧!
    
  我再度前往沖繩的石垣島,從那裏展開《日本之路》的旅行。換句話說,在颱灣之旅後,我開始花瞭一整年的時間在日本旅行。從石垣島到沖繩本島也是搭船,從船上望嚮海麵,我有一種要前往未知國度旅行的感覺,打從心底感到開心。我走過九州、四國、山陽、山陰、關西、東海、東北,最後來到北海道最北方的小鎮稚內,在這裏完成瞭這趟旅行。日本是個小國,但整個日本列島的南北分布很長,氣候變化很大,住山邊與海邊的人,氣質也非常不同;這些種種緩和如漸層般的變化,我在一趟旅行中迅速體驗。

  最後,我住在東京都心裏的飯店,從那兒往窗外望去全是高樓大廈。一直這麼看著,會忘瞭自己身在何處,有種確實完成瞭一趟旅行的踏實感。
 
  若問我旅行到最後學到瞭什麼,老實說,這樣的旅行告訴我,我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隻是花瞭這樣的時間,還有好多好多東西我根本沒有辦法接觸;我強烈地感覺到,原本我以為自己瞭解日本這個國傢,其實我根本對它一無所知。所以這趟旅行最可貴的地方,應該可說是我終於發現瞭這些理所當然之事吧!
 
  現在,我大多時間都在拍日本各地的神社、聖地所舉行的祭典、儀式、祭祀等等,這大約是自五、六年前開始的,兩年前我拍攝的這個主題之中有張名為〈從遠方來的船〉的作品還得瞭奬,這個主題至今我仍緻力在進行當中。
 
  因此,十七年前所拍的這本《日本之路》的旅行,現在我仍在路途中。

二○一四年十二月
小林紀晴

前言

  雖然生在日本,有時卻覺得自己很不瞭解這個國傢,那就像是自己其實不大瞭解自己一樣。也許是因為身為日本人,又在這個國傢生活,就像是呼吸空氣般理所當然,讓人不會意識到吧?
 
  然而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能夠稍微客觀一點,而且保持點距離來看它瞭。因為在過去五年多裏,我不斷在亞洲與日本之間旅行。泰國、越南、寮國、印度、尼泊爾、中國、印尼……,在各個國傢,邂逅各式各樣的風景,走過許多道路,睡過許多旅舖,將自己置身於大量的人來人往中。
 
  但是,在旅途中我感受到不管到多遠的地方、花費多少時間,旅行一定有終點,有個終將歸返之處,而那歸返之處無疑就是日本。不管走得再遠,都離不開那本燙著「日本國」金色字體的護照。
 
  不過就在幾個月前,我體驗到這本護照瞬間變成一本不過是蓋印用的小冊子。我從颱灣搭船到沖繩的石垣島。隻是通過瞭簡單的海關,眼前卻瞬間變成瞭日本。當時的感覺就像是迴過頭去,亞洲還在波浪中搖盪,眼前卻已經橫亙著日本這座巨島。頓時,心中有瞭在這縱長列島上旅行的強烈想望。
 
  我想,這樣的念頭必定來自於過往的一段經曆。十幾年前,當我還是一所群山環繞的縣立高中的學生時,曾經突如其來地有股衝動,「想要離開這裏,想要到某處去」。
 
  終於如我所願,來到瞭東京。在東京生活的日子裏,我又因為「想要離開這裏,想到某處去」,而不斷前往亞洲各地旅行。然後感覺像是在亞洲旅行時,猛然發現自己竟已踏上日本國土;也許是已經繞瞭一圈迴來瞭吧!
 
  接下來,我打算花上一年的時間在這個國傢旅行,這應該也是想要離開這裏、到某處去的旅行的延伸吧!
   
  旅途中會拍下什麼照片、又會有些什麼念頭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有預感不管去到哪裏,自己都會意識到東京這個城市,如同思考我在鄉下與東京所度過的歲月之間的差距。所以,這趟旅行或許在某方麵有著自我確認的意義。
 
  啓程時望著眼前的海,我心裏想著:希望當這趟旅行結束時,能夠看清日本這個國傢的一點輪廓。
 
  從南到北,隨著季節變化,我想離開這裏到某處去,開始一趟新的旅行。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