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創意涓滴與文化長河 人類的文明是依著河榖、河邊沖積平原逐漸發展的,經過曆史的洗滌,由小溪匯集成大河,最終文明也是流嚮四海相互交流。「創河」(Creek & River)是日本一傢成立於1990年「創意工作者」人力派遣的經紀公司,創辦人井川幸廣先生是一位導演與攝影師,他在非洲旅行時看到「溪、河」交匯的意象得到的靈感,創河於2000年在東京上市,在此平颱登錄的創意工作者超過二萬人。
就像書名《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我們兩人過去十多年在文化、美學、美食、設計、創意等領域持續地觀察與思索。我們都是在企業工作多年,中年後纔負笈去唸博士,之後在大學任教。我在政大教「科技與人文社會」和創業,淑梨在輔大織品係教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因興趣的關係,我們很多機會和「文創」領域結緣,不時會應媒體的邀請,寫一些專欄或短文,見證這十多年颱灣欲從傳統製造的經濟,轉嚮提升到以「文化和創意」為價值取嚮的過程,從不同的文章看到這長河中的漣漪和浪潮趨勢,剛好可提供對文創産業的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第一章「啓動文創的引擎」,有十一篇文章分彆討論到錶演藝術、齣版、電影、服裝設計、流行音樂、創意生活、社區營造等文創産業十五加一的多種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指陳齣:在推動産業的關鍵活動上,其實涵蓋策展、奬項、仲介、群聚、育成、指標、營運模式和國際交流等功能;更談到一些重要的創造性人物,不隻是藝文、設計等創意工作者,還有不少曾開創一個領域或平颱的領導人物;他們所形塑及發動的引擎,使人纔可嚮其集中。貫穿這些不同麵嚮的「觀照」還有一個重要的經緯,就是時間;不隻是過去曆史「長河」與創意「小溪」的積纍,或是未來的想像與企圖,在每個時空一步一腳印的創造所留下的底蘊,都是未來的養分與燃料。大傢或許可以看齣這些「引擎」和製造業的係統不盡相同,燃料不同,動能及運作模式、衡量的指標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政策上、策略上都不宜再復製我們自以為成功的硬體代工經驗。
第二章「挑逗舌尖的音符」收錄瞭十篇文章,民以食為天,「吃」是各文化生活的重心之一,不同文明的進展與社會風土,講究吃的重點可能不盡相同。過年前二位「喜愛做料理又會說料理」的女士王宣一和韓良露突然離我們而去,令人不捨。「吃、做、說」料理都有許多傳統的智慧,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創意在裏頭。欲認識文化創意産業,「吃」是入手或破冰比較自然、容易的途徑。這十篇文章,我們涵蓋有形及無形的飲食文化層麵,從食材的産生、料理的用心、到消費服務、國際傳播,一直到實際營運的層麵。要讓颱灣美食得以和全世界溝通,得到更多舌尖的認同,需有更多人纔投入飲食生活相關的行列,並創造齣最多的滿足和價值。
第三章「揭開設計的麵紗」,設計在過去十年成為颱灣的顯學,2014年取得「世界設計之都」的頭銜,算是其高峰。到底設計界的産、學、研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對颱灣的社會與經濟成就瞭什麼價值?本章收錄瞭九篇文章,分彆從設計師的素養、設計的策略、價值、脈絡、使用者(通用),到時間(未來)、在地空間(旅館)、創新平颱(TED),可能和一般設計學院的論述不盡相同。因這些塗抹,也有機會參與一些設計社群的活動,包括在颱創中心擔任顧問,在英國文化協會「青年設計創業傢」擔任評審,因而和許多設計師結緣,有機會理解他們箇中辛苦與睏境,希望從不同的角度能略盡棉薄之力。
第四章是「勾勒美學的舞颱」,我們有一些學生在紡織、成衣、流行時尚界,他們對颱灣的紡織産業從代工轉型到研發創新、設計、品牌的努力有第一手的接觸。文創産業的「核心蛋黃」應是個人創造力,而全民的美學素養更是最重要的底蘊。一個愛美的社會,其發展文創産業的成功機率較大。在每一場時裝秀伸展颱的背後,其實除瞭美以外,也有很多硬功夫和紀律。這十篇文章討論瞭美麗産業的浮現,他們與過去強調效率和量産的價值、甚至績效指標的思維都很不相同。
最後一章「形塑未來的發生」,我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就叫「未來發生堂」,這個詞是2005 年時,我們在政大將2000年成立的「網路築夢學園」轉型成一係列探討未來的産業與想像,希望在很膠著的年代,能有一個場域可以來探討,甚至形塑未來,為未來發聲,提早往前看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花生糖、發生堂是一個很本土的意念,隨後我們也各寫瞭好幾篇有關颱灣未來轉型的文章,包括人纔、平颱、教育、議題設定、話語權等,這十一篇整理起來,讓我們看到其實「未來」已逐漸在「發生」。
「文化、創意與産業」的交匯(flux)是貫穿本書的主旨,在颱灣轉型的過程中,這三個領域的溝通整閤有很多的障礙,如何由涓滴創意,聚溪成河,海納百川。跨領域、跨疆界是文創産業所需要的思維與態度,加上網路、數位科技的進步,各種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都蓬勃發展,不再是少數的專傢或過去的專業所能壟斷。創意需要開放、實驗的精神,文化需要積纍又要與時俱進。
這種嚮心、離心的重力場交互作用即是「産業創新」的源頭,本書見證過去十多年,兩人勇敢跨界的心得與紀錄,這五十幾篇文章,按文創産業的推動機製、美食、設計、美學與時尚、和未來及人纔等主題集結,這些文章書寫的時間點多半有當時的情境脈絡,這次整理時,發現大部分的論點至今仍是有效的,為避免讀者在時間座標上混淆,做瞭必要的調整和潤飾,在文字上盡量以原貌呈現,若覺得需要更新的部分,另以「追記」的方式增補,讓讀者在閱讀上能和我們站在共同的時空,比較流暢。
我們特彆整理瞭一些和文章主題或內容相關的照片,這些影像加上圖說,或許能在文章之外,提供大傢更多的意象。許多文創元素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如果你的觀察與賞析夠敏感(Sensitivity & Sensibility),很多角落、很多畫麵都會令人感動或有所啓發。這個世界當然不完美,人生也不必然幸福,經濟或許也還沒走齣睏局。但以文化為底蘊、創意為引擎,在字裏行間、影像之間,實體的活動交換流動之間,「可以創造的可能性」比産品製造代工,比隻看得到具體有形的齣路還可以更廣、更多,祝大傢閱讀愉快!
溫肇東、蔡淑梨
他序
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瞭! 如人生一般,有些書,要從後麵倒敘,會比開場的序言更精彩。如這本開場以小河流比喻大文明源起的《創河》一書,在最後一篇文章〈一群勇敢追夢的颱灣年輕人〉中的最後一句,期許年輕人從知道到「做到」,反而道盡作者的心情。兩位加起來近一百二十歲的人生經驗,希望是年輕人二十歲就懂的事情,那麼颱灣未來就能看得見希望。
鄭重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從書本中悟齣,給新世代最深的期許,也就是「孩子,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你們瞭!」而在此之前,你們要瞭解三件事情。
麵對未來的挑戰,首先要學會看得懂這本書。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對於人文或管理領域的讀者都是苦差事,因為要讀懂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為何把和食列為無形文化遺産,哈佛競爭力大師波特談的競爭優勢和義大利國傢競爭力有何異同,要同時左右腦思考並不容易。
溫老師在人生中有機會結閤理論與實務,他曾是端過盤子送貨的餐飲集團總經理,而今成為一流管理學院的創新導師。書上文章字麵文字讀得懂不難,但要入味看人生需要下功夫。如果每一位經理人或商學院教授,都能夠談文化,又能夠談管理,並落實到每天的專業中,那麼就沒有「真假文創」的爭議。
第二件要懂的事情,則是這本書跨瞭許多領域,從文創談到設計管理,從美學談到美食,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不是如何跨界,而是如何深化一門學問,不是追求一門最流行的文創學問,而是把一門最基礎的學問弄好。T型人,不隻是大學教授的呼籲,而是IDEO及McKinsey看待人纔的角度。
能夠給予設計專業靈魂的,是深厚的心理學或人類學,能夠讓管理帶來改變的,最有潛力的專業是社會學與哲學,不要因為主流的跨界價值,就追求在當下看似最流行,但卻無法經典雋永的專業,而失去瞭紮實做好一門學問的機會。
或許你很難想像,我和作者溫老師第一次請益談拙著《美學CEO》,他劈頭就問我科技史大師Henry Petroski的事情,談鄉土文學作傢前輩黃春明老師。和蔡老師上一通電話裏討論的,是設計學院的人文社會教育。打底子,比趕流行重要。
第三件事情,則是找到你內心裏熱情的老靈魂,並持之以恆,這最難。讀者也許意想不到,這位滿頭白發的智者,年輕時是初中泡在文星書店,高中加入「建中青年社」挑戰禁忌的文青。原來這十多年來,作者接近百本書評書介,以及超過三百篇專欄文章,就是這樣子從年輕到老,數十萬個小時練齣來的。在瞭解溫老師的《左派商學院》之前,我們更需要理解《創河》中的人文、美學與設計創新。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也是我接下2016颱北世界設計之都任務的第一個月,書本中的評論,也讓我更能夠看清楚未來的挑戰,重新思考世界設計之都,不隻是一場全球的「設計活動」,而是能夠在颱灣深化的「社計運動」,成為用設計改變颱灣城市企業、社會與文化的運動。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第一篇文章〈蘭陵30與誠品20說起〉,用一個十年以上的文化願景,來思考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說1990年代是社區的時代,2000年間則是設計的時代,那麼麵對未來,則期許是「社計」的時代。
吳漢中(2016 颱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他序
文創産業的觀察洞見 收到溫肇東與蔡淑梨兩位老師寄來的新作《創河》,我馬上一鼓作氣的讀完整本書。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我,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颱灣近十年的文創産業觀察報告,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就時序上來看,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8月的〈時尚與科技共舞〉,最後一篇則是2014年8月的〈文創育成的新風貌〉。兩位老師用他們的文章,記錄瞭颱灣新興産業的發展曆程。
在2002年,颱灣開始以國傢重點發展計畫的位階,去推動全球興盛的文創産業。發展至今,根據行政院「2014年颱灣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年報」的資料,我們的文創産業整體營業額在2013年為7,759億元,相較於2002年的4,353億元,成長瞭78%。在這十一年間,雖然在2009年與2012年曾齣現過兩次負成長衰退的情形,但颱灣文創産業的平均年成長率高達7%,對比於同時期整體經濟平均年成長率的3%左右,文創産業的錶現相當突齣。
為瞭讓讀者能夠更充分體會到文創産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我認為有必要將與文創産業息息相關的觀光産業産值數據提齣來供作參考。同樣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的統計資料,2013年觀光總收入(包含國人國內旅遊收入與來颱遊客外匯收入)為6,389億元。交通部觀光局曾針對國際觀光客與國人旅遊的動機做過調查,相關的報告都顯示,30%左右的遊客錶示,文化體驗是他們在颱灣旅遊的動機,以及具體的旅遊活動。以此一調查做推估,再加上原本的文創産業年報資料,基本上我們可以說,颱灣文創産業是已經達到一兆以上規模的産業項目。
我之所以引用上述相關的數據,是因為想打破外界對於颱灣文創産業的刻闆印象。我們常看到媒體的報導,用「小確幸」去形容颱灣的文創風潮;也常聽到産業大老發錶看法,認為文創産業「格局小」,無法在颱灣經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然而,事實上,文創産業在颱灣不僅穩健的成長,而且同時不斷在擴大其影響力。
在《創河》這本新書即將發行的時刻,颱灣正好發生文創園區的爭議。産業發展的政策陷入惡質與理盲的政客口水戰之中。此一事件凸顯齣來,不少人對文創産業充滿誤解,用許多似是而非的意見扭麯産業發展的事實。《創河》的齣版正是時候,希望能夠將議題的討論拉迴到專業的領域。
一旦人們仔細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將會發現到颱灣文創産業的珍貴價值。有時候,兩位作者以說書人的角度,講述讓人熱血澎湃的文創故事,有時候則是恢復到學者的專業身份,論證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文創産業的核心發展議題,例如人纔培育、創新創業、創意生態、跨界媒閤、生活價值、美感體驗、品牌經營等,本書都提齣令人深思的看法。
我個人非常喜歡本書將〈一群勇敢追夢的颱灣年輕人〉作為最後一篇文章,因為它讓人體會到産業發展的長遠意涵。現今颱灣文創産業的發展確實還不夠成熟,仍有許多需要改善進步的空間。但我對此一産業的發展非常有信心,原因就是在於一直有一群充滿理想與熱情的人投入到文創産業。他們的堅持執著,是颱灣文創産業最強大的原動力。
颱灣的文創産業,值得也應該得到人們更多的支持!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推薦序
「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 文化是生活的纍積,是創意的泉源,再透過藝術的淬煉,以不同的載體和錶達方式,引發心靈的觸動。可以說,生活、文化、創意、藝術乃至美學,彼此環環相扣,關係密不可分,一如「創河」這個意念想傳達的內含──創意涓滴所匯聚的文化長河,源遠長流。深厚紮實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核心的「原創性」,是發展「文創」的基礎和養分,它使得文化創意産業長久存續,也讓文化創意得以為其他産業帶來「加值」。
近年來,與「文創」相關的議題成為顯學,不但政府將文化創意産業列入重點産業之一,民間各界也紛紛意識到文創的龐大潛力,期待藉由文創産業的發展,能夠創造新的願景與價值,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盡管在談論這個話題時,對於「文化」、「創意」、「産業」三者的內涵,各有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但在我看來,作為文化源頭的核心藝術創作與展演,實扮演瞭領頭羊的角色,無論如何都是重要的「初衷」。
過去,大傢對於有形的、直接的、現在的「顯性」價值較為重視,卻忽略瞭無形的、間接的、未來的「隱性」價值,然而,要提升颱灣未來發展的總體價值,勢必需以隱性價值的創造,來突破目前已麵臨成長瓶頸的顯性價值。就文創議題而言,豐富多元的源頭,即是激盪創新、滿足創意需求、形塑未來可能性、開創隱性價值的最佳管道。
本書作者溫肇東、蔡淑梨教授,在研發創業、行銷策略、經營管理的學術與實務界,皆擁有豐富經驗和深厚素養。從實務操作到理論基礎,溫教授和蔡教授不但持續在經營與管理方麵實踐理想,並親身投入創新教學、執行係列計畫,許多的論壇和會議場閤上,更可見到兩位教授積極參與的身影。《創河》一書,匯集瞭兩位教授近年來對相關議題的觀察和見解,其中有許多寶貴的意見,值得有誌之士參考。
閱讀溫教授與蔡教授的文章,除瞭可見其對美學與創新的顯性價值有所闡述和彰顯外,還可感受到兩位作者對於文創源頭和文化核心等隱性價值的尊重與看重,這是我認為十分難能可貴之處。非常期待透過溫教授與蔡教授兼具實務與理論的耕耘,能夠提升「創河」的顯性與隱性價值,為颱灣社會創造齣永續發展的總體價值!
硃宗慶(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
文化價值的思辯之旅 創意來自於敏銳的觀察,文化則是生活智慧的積纍;當身處於科技高度變化的時代中,文化與創意逐漸被價格化成為「産品」,形成經濟規模便有瞭産值計算,而到現在所謂的「文化創意産業」。當「文化、創意與産業」三個獨立單詞轉譯成「文化創意産業」時,社會需要更多在「價格」和「價值」間的溝通與理解,找到一種互相包容的平衡。
溫教授在企業沙場徵戰多年,蔡教授在行銷、策略與流行時尚的專業獨到,兩人富涵學者的宏觀思維,橫跨産、學之間,理論、實務兼具,對於文化、美學、設計及創意領域的觀察,見解獨特關鍵,這十多年應邀撰短文、寫專欄從未間斷,不僅見證颱灣這十年間「文化與創意」領域發展脈絡,更具有前瞻性的創新論點,在今天文化創意産業價值觀的革命曆程中,兩人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論述地位。
以書中第一章「啓動文創的引擎」中最後一篇〈小而精美的創意感動〉的追記所言:「當我們地球已經韆瘡百孔,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地球時,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能否有所轉變,我們能否不一定要追求弔詭的企業不斷成長定律……?」我非常喜歡這段追記提齣的思辯,高度的科技現代化讓人以為那纔叫文明?果真如此嗎?也許我們應該盡可能去修補我們原來的樣子,往迴走,纔真正理解人存在的價值。
在閱讀溫教授文章的過程中,也思考著如何在全球化思維中突破重圍找迴颱灣的獨特性,不斷迴望、反思産業原型、社會樣態,什麼纔是颱灣真正的優勢?如同第五章中〈發言權 取決溝通世界的能力〉一篇所言,颱灣引領華流文化的魅力價值,以及獨特生活風格的書店樣貌,皆是無可取代的原創能量。而這些難能可貴的「颱灣經驗」透過跨領域、跨平颱、跨産業串起鏈結,便將形成颱灣溝通世界的集體價值。
拉開時間軸,書中收錄五十餘篇文章,從錶演藝術到設計美學,從創意生活到社區營造,每段篇章深入淺齣,國內、外案例彼此映照,提齣更多檢討與探問,最令我尊敬的是溫教授和蔡教授兩人,在許多文章中為每一位讀者尊重地留下更多「空白」,讓讀者有瞭孕蘊思考的機會,參與辯證颱灣構築「文化長河」的現在與未來。我非常樂意為這本書做推薦,就如同我創辦「夢田文創」的初衷;「說好故事並支持所有讓社會文明和思想更美好的夢想!」也希望讀者都能自其中有所獲得。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
推薦序
織夢 / 築夢 / 創建未來 樂見蔡淑梨老師與溫肇東老師閤作,集結散見《經理人月刊》等各大知名專欄的重要文章,鑄成《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一書,視野豐富涵蘊多元。我與淑梨老師的因緣際會來自天下遠見2011年對快速時尚ZARA 的專訪,當天下遠見進行跨國採訪大動作時,淑梨老師建議總編輯應迴頭看看國內的快速時尚的發展,因為淑梨老師在2000年就開始進行敝公司﹙iROO﹚ 的研究,自此之後相知相惜,也多次受邀到係上演講,進行多元的建教閤作,包括學生的實習、人纔的進用,以及對係上設備、環境改善的贊助等等,都是因為看到輔大和淑梨老師對織品服裝業界培育人纔的熱忱,這是學生之福,也是業界能持續發展創新的重要泉源。
書中〈實踐美學的創新理念〉一文提及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Tom Peters所言「不創新,就死亡」,此語已從死亡預言轉變成再生之道。颱灣麵臨産業轉型與人心思變的全麵轉型時刻,由為人作嫁的製造業轉變成自立自新的文創業,紛紛興起的各式新設事業無不印證溫肇東與蔡淑梨博士編撰此書的獨特觀點。偉大的創新並非淩空而現,多來自深刻的體察、大無畏的想像力與奮力一搏的決心。掌握〈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契機〉,發揮〈城市風格需要旺盛的企圖心〉,結閤〈創意來自生活脈絡〉,當是颱灣社會邁嚮文創未來的重要課題與思維。
依洛(iROO)品牌自1999成立迄今,麵對多變的市場,品牌之路走來艱辛,其中最睏難的事情是「堅持」,十五年來依洛一直秉持「颱灣依洛、依洛颱灣」以及「不二價」的精神堅持至今,亦纔有今日能跨足海外的颱灣唯一原創服飾品牌,所謂「原點決定終點」正是如此。颱灣文創時值發展期,文創推動者唯有尋根究底,探索颱灣真正的文化底蘊,並堅持根基,纔能立足海內外,纔能將原汁原味的颱灣文化繼續留存後世、放諸四海散布這塊美麗島嶼真正迷人的內涵。
眼光需要時間,堅持使之實現;感恩颱灣有一群人正在為這塊土地嶄新的未來努力耕耘。藉由此書序,期望、祝福颱灣年輕世代,掌握文化底蘊結閤科技、突破跨國界限製,擴大視野,編織夢想、建築夢想、創建未來!
劉本謙(依洛iROO 國際開發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