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魯迅
  • 現代文學
  • 散文詩
  • 散文
  • 舊體詩
  • 書信集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經典
  • 選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二十世紀巨人」的行列中,無論如何,魯迅是佔有新文化先驅者的顯著地位的。

  讀魯迅,可以療治膚淺,可以更深刻地瞭解何為中國和中國人,這是讀任何文學傢的書都難以達到的一種境界。

  魯迅作品以濃縮的形態,蘊藏著一個革故鼎新的大時代的思想含量和審美含量,其中的精華,堪稱現代中國人必讀的民族典籍。這就是本書取名的由來。

  第一捲收小說23篇。魯迅說,他的小說也是某種「論文」,這強調他小說藝術形態的深處隱喻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密碼。

  第二捲收散文詩33篇,散文24篇,舊體詩26首,書信26篇。就散文詩和散文而言,這當是至今為止最為完備的集子。

  第三捲以編年方式,選錄雜文78篇。編年的好處是可以窺見時代思潮和魯迅的思想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
  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文學傢、思想傢、革命傢。

選評者簡介

楊義


  1946年生於廣東電白縣。現為澳門大學中文係講座講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1998-2009年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講學,或任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

  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20世紀中國文學圖誌》、《中國古典文學圖誌》、《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敘事學》、《楚辭詩學》、《李杜詩學》、《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文學地理學會通》、《魯迅文化血脈還原》、《國學會心錄》、《論語還原》等著作五十餘種,發錶論文五百餘篇。

圖書目錄

野草
題辭
鞦夜
影的告彆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仇
復仇(其二)
希望

風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頹敗綫的顫動
立論
死後
這樣的戰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纔
臘葉
淡淡的血痕中
一覺
《野草》英文譯本序

野草外編
自言自語
生命的路
無題
為「俄國歌劇團」
戰士和蒼蠅
夏三蟲
夜頌
鞦夜紀遊
半夏小集

朝花夕拾
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範愛農
後記

拾花之餘
我的第一個師父
我的種痘
女弔
送竈日漫筆
記念劉和珍君
我和《語絲》的始終
再談香港
為瞭忘卻的記念
憶劉半農君
憶韋素園君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弄堂生意古今談
阿金
「這也是生活」……


舊體詩
彆諸弟三首(庚子二月)
蓮蓬人
祭書神文
自題小像
哀範君三章
湘靈歌
無題二首
送增田涉君歸國
無題
自嘲
答客誚
無題
贈畫師
悼楊銓
題三義塔
贈人
阻鬱達夫移傢杭州
無題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
亥年殘鞦偶作

書信
兩地書(二)
兩地書(四)
兩地書(八)
緻 許壽裳
緻 梁繩褘
緻 颱靜農
緻 韋素園
緻 王喬南
緻 韋素園
緻 李秉中
緻 颱靜農
緻 曹聚仁
緻 曹聚仁
緻 何傢駿、陳企霞
緻 董永舒
緻 徐懋庸
緻 姚剋
緻 魏猛剋
緻 陳煙橋
緻 鄭振鐸
緻 竇隱夫
緻 李樺
緻 蔡斐君
緻 蕭軍
緻 顔黎民
緻 李霽野

圖書序言

序言

  呈獻在讀者麵前的這部《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凝聚瞭本人近二十年的心血。一九九五年將書稿送交香港三聯書店齣版時,我就根據可以傳世不衰的思想文化經典的應有的標準,遴選魯迅作品二百二十餘篇,在魯迅全部作品中擷取十分之一二作為精華,力圖讓世人認知一個「經典魯迅」。時隔近二十年,當北京的生活書店計劃重印這部精華集時,我重讀當年寫下的百餘篇簡短的點評,為它們的淺陋感到汗顔,因而狠下決心,補齊全部點評,並對所有點評進行脫胎換骨的修訂和拓展深化,以副我目下的學術能力和水平。這番努力,追求的是為一部精華文集作點評,理應點齣其精、評齣其華,選與評相搭配,使讀者能夠在一個思想文化精華的平颱上,進行酣暢痛快的、而不是八股老調式的或瞎子摸象式的精神對話。因而點評的篇幅,就由原來的三四萬字拓展為近二十萬字。盡管時間倉促,或不周密,但對我而言,已是「李長吉真欲嘔齣心頭血乃已耳」。

  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學,是有幸的。因為二十世紀中國之有魯迅,使二十世紀的文化和文學,增加瞭不少聲色、血性,以及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深度思考。魯迅藉文學而思想,使思想得以長久保鮮;魯迅藉思想而文學,使文學牽係著民族和曆史的筋骨血脈。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也是「五四」諸子中最燦爛、也最不能說盡的思想者。

  「魯迅」這個筆名,是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第四捲第五號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的,至今已近一百年瞭。百年歲月並沒有使魯迅作品顔色凋殘,滋味減淡,以至今天讀魯迅的書,依然有一種辛辣的思想智慧被釋放的痛快感。讀他的文學而能夠從思想深處感到辛辣、感到痛快,進而從辛辣、痛快中,感到生命力的汩汩啓動,魯迅以外似乎很難找到另外的人。隻要你的思想不麻木、不輕薄,不受某些成見所控製,你都會感受到魯迅以刻骨銘心的深刻性和焦灼不已的憂患意識,關注著中國人的精神,關注著中國的命運,他是奴役體製和奴纔心理的不可調和的敵人。有些利益集團壓迫他,有些苟安求存者討厭他,他們自有理由。但魯迅從來不迴避也不畏怯這一點,他生前受過「冷箭」,身後也受得起「冷箭」,「那怕你銅牆鐵壁!那怕你皇親國戚!……」。

  看見瞭毀譽不一的種種議論,再從魯迅作品閱讀中體驗那種辛辣的痛快感,就更能感覺到不痛就不快,不痛就不能狠下心來作齣深度的曆史和精神的反思。既然要對生命相許的老大而貧弱的民族和它的思考者本人進行曆史理性的反思,既然要「抉心自食」,豈能不「創痛酷烈」?痛而後快,這是一種精神的錘煉、淬火和釋放,精神的乾將莫邪不是在花柳叢中、而是在烘爐烈火中煉成的,由此而産生剛毅的擔當意識和創造意識。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要「在冰榖中救齣死火」,讓它繼續燃燒;就是要打齣「火焰的怒吼,油的沸騰,鋼叉的震顫相和鳴」,邊沿開著慘白色的曼陀羅花的地獄,「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青年一代「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他的終極關懷,在於這麼一條因果鏈:由人的覺醒,達緻民族的振興。這是人類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二者不能割裂。
    沒有理由不承認,魯迅是一位真正以人為本,並為之除蟲固本的戰鬥者。自語義學而言,本就是根柢,在木的下方以一橫來標示,正如在刀口以一點標示「刃」,齣自同樣的原始造字法。根柢的根,是蔓生的根,柢是直生的根。因而魯迅在一九○八年,就將以人為本錶述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在如何立人上,魯迅尤其注重精神,不僅呼喚「精神界戰士」的齣現,而且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瞭」。《狂人日記》以滿紙荒唐言製造強烈的精神衝擊力,它查看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的曆史,卻從字縫裏看齣都寫著「吃人」,所吃掉的不隻是人的肉體,更嚴重的是吃掉人的精神。「哀莫大於心死」,精神的萎縮,是民族的最大悲劇。因而魯迅始終堅持解剖和改造國民性,思考著如何鑄造剛健清新、生命力充溢的「民族魂」。

  在解剖國民性中,魯迅最痛心疾首的是四性:一是奴性,或阿Q性,麻木以求苟存;二是剝皮性,或暴君性,殘暴以逞威權;三是二醜性,或叭兒狗性,流言蜚語而討好獻媚;四是流氓性,或《水滸》中的牛二性,非法耍橫而鬍攪蠻纏。正是針對充其量也不過是「在瓦礫場上修補老例」的這四種習性,他總結雷峰塔倒掉的教訓時,反對寇盜式的破壞和奴纔式的破壞,觀人省己,保護國傢柱石不讓偷挖,主張「內心有理想的光」的革新式的破壞與建設並行。從這些闡述中可以發現,由於思想的銳進和閱曆的加深,一九二五年的魯迅與一九○八年的魯迅相比,對於立人之「人」的類型把握,更加具體切實瞭,但以人為本還是前後一緻的。魯迅把立人和立「人國」看作一個整體性的事業,很早以前他給許壽裳的兒子開濛,寫瞭兩個字,一個是「天」,一個是「人」。「天」就是把握自然和世界,這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命實現空間;「人」就是要認識自己及同類,有一種頂天立地的精神自許,有一種人之為人、能夠實現人生意義的尊嚴。這無疑是綱常名教壓癟瞭的人,要恢復其天性的掙紮、反叛和重新鑄造。魯迅文化就是關聯著天的「人的文化」,天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天,二者互為本源和本質,是一種現代性的「天人之學」。這種「人學」或「天人學」,是中國思想史上前無古人的創造。

  由於深度關懷著重鑄人的精神而建立「人國」,魯迅在他所處的內憂外患深重的曆史時代,作為一個知識者,隻能訴諸嚴正的不留情麵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以匕首投槍,短兵相接,殺齣一條生存的血路,在當代世界發齣中國的聲音。龔自珍一八三九年作《己亥雜詩》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他感受到國傢元氣殆盡,社會「萬馬齊喑」,呼喚著風雷激蕩,催生「九州生氣」。魯迅是喜歡龔定庵的詩的,八十多年後,魯迅也緻力於「畫齣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一九二七年魯迅作《無聲的中國》講演,要求「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瞭一切利害,推開瞭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錶齣來。……隻有真的聲音,纔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瞭真的聲音,纔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為此,魯迅也吶喊,那是「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齣最後的吼聲」,隻要國歌中「最危險」三個字沒有改動,就有魯迅存在的現實感;魯迅也彷徨,那是新文化團隊經曆瞭進退沉浮,佈不成陣後的堅持性彷徨,令人聯想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見到廟宇祠堂中的精靈古怪和各色人物的顛倒錯綜的形相,「因書其壁,嗬而問之,以抒憤懣」,以作《天問》的彷徨。無論他的吼聲或天問,都是從一個真正的「人之子」的口中發齣的。從中可以體驗到在「風沙撲麵,狼虎成群」的荊棘叢中「上下求索」,踏齣路來的生命訴求。魯迅是在峽榖深處伸齣雙手,竭誠盡力以托起「中國夢」的孤膽巨人。其中的拳拳之心,就像魯迅高度贊揚的德國女畫傢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中,一位母親悲哀地閉瞭眼睛,獻齣她的孩子一樣。魯迅代錶著祖國母親,睜著悲憫的眼睛,獻齣瞭狂人、孔乙己、阿Q、閏土、祥林嫂,以及無常、女弔,令人在一種辛辣的痛快感中,反思著「真的人」與蟲豸、人間與地獄、中國與世界。

  魯迅的人文世界是豐富多彩,趣味深遠的。雜學、野史、經籍、文物、繪畫、地方戲和民俗,無不隨手拈來,調侃體味,皆成妙趣。魯迅有兒童的好奇心,農民的幽默感及民俗的狂歡意態。他欣賞鄉下小孩「打瞭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齣『犯上』這兩個字來」的純真和頑皮;自己老大得子,還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他以含淚的笑關注著頭上長滿癩瘡疤的阿Q,在街頭赤膊抓虱子與人比醜,還憤憤地與彆人互抓辮子進行「龍虎鬥」;又關注著祥林嫂捐瞭土地廟門檻,依然贖不迴地獄分屍的鬼債,懷著恐懼、疑惑和沒有泯滅的期待,惴惴然徘徊在地獄的邊緣。魯迅最忘不瞭這麼一幅神異的鄉愁圖:「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麵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嚮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瞭」;卻又為「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苦纍得像一個木偶人的閏土,淒涼地顫動嘴唇,恭敬地叫齣「老爺!……」的稱呼,感受到大地的呻吟。即便是民俗的狂歡,他把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齣遊,當成「罕逢的一件盛事」,能夠從中創造齣詼諧的無常和剛烈的女弔,魯迅的經典地位已經足以不朽瞭。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討論。近年由於國學升溫,孔子升堂,也就浮現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大命題:魯迅與孔子的關係。作為一個現代大國,對此不應持守簡單的二元排斥的態度,而應該擁有一種多元共存、綜閤創新的文化胸襟。還在最初編纂這部精華集之前的一九九二年,我就提齣「魯迅與孔子溝通說」:「魯迅思想自然不能等同於古越文化,它是二十世紀前期中國人麵對世界以後,對自己文化建設,尤其是自己文化傳統弊端進行空前深刻的反思的結晶。因而它帶有明顯的現代性,這一點非孔學所能比擬。當民族積弱,需要發憤圖強之時,越文化和魯迅精神是一服極好的刺激劑;但當民族需要穩定和凝聚之時,孔學的優秀成分也是不應廢棄的黏閤劑。儒者,柔也;而越文化與魯迅,則屬於剛。在穩定、開明的文化環境中,二者未嘗不可以剛柔相濟、文野互補、古今互惠。中華民族的現代文化建設應該超越狹隘的時間空間界限,廣攝曆代之精粹,博取各地域文化智慧之長,建構立足本土又充分開放的壯麗輝煌的文明和文化形態。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認為魯迅和孔子之間,並非不能融閤和溝通。」中華民族有五韆年文明史,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幅員,有總人口十三億的五十六個民族,在它創建現代大國文化的時候,有足夠的精神空間容納魯迅和孔子,容納老莊、孟荀、墨韓,容納中國思想文化及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精華之為物,乃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楊義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編者弁言(一九九八年香港版)

  在「二十世紀巨人」的行列中,無論如何,魯迅是佔有新文化先驅者的顯著位置的。屈指算來,他離開我們的歲月已是整整一個「六十甲子」,而且是中國曆史上發生瞭強烈震撼和偉大變遷的「六十甲子」。然而我們觀察中國事物之時,灼灼然總是感受到他那銳利、嚴峻而深邃的眼光,感受到他在昭示著甚麼,申斥著甚麼,期許著甚麼。由此你不能不慨嘆瞭:讀魯迅,可以療治膚淺,可以更深刻地瞭解何為中國和中國人,這是讀任何文學傢的書都難以達到的一種境界。

  「魯迅眼光」,已經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獲,一種超越瞭封閉的儒傢精神體係,從而對建構現代中國文化體係具有實質意義的收獲。在魯迅同代人中,比他激進者有之,如陳獨秀;比他機智者有之,如鬍適;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獨無之者,無人如他那樣透視瞭中國曆史進程和中國人生模型的深層本質,這就使得他的著作更加耐人重讀,愈咀嚼愈有滋味。魯迅學而深思,思而深察,錶現齣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曆史洞察力和社會洞察力,從而使他豐厚的學養和深切的閱曆形成瞭一種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曆史通識。正是依憑著這種卓越的曆史通識,他觀察著和解剖著一個在災難深重中進行革故鼎新的大時代,在中外古今各種文化思潮都爭辯著自己存在的曆史閤理性的漫無頭緒之中,梳理著中國的生存處境及其發展的契機和可能性,對之作齣令人難以忘懷的形象錶達。魯迅作品以凝縮的形態,蘊藏著一個革故鼎新的大時代的思想含量和審美含量,其中的精華,堪稱現代中國必讀的民族典籍。這就是本書取名的來由,它尋找著彌足珍貴的「魯迅眼光」,齣以「民族經典意識」。

  誰能設想魯迅僅憑一支形小價廉的「金不換」毛筆,卻能疾風迅雷般揭開古老中國的沉重帷幕,賦予痛苦的靈魂以神聖,放入一綫晨曦於風雨如磐?他對黑暗的分量有足夠的估計,而且一進入文學曠野便以身期許:「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青年一代「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閤理的做人」。這便賦予新文化運動以勇者人格、智者風姿。很難再找到另一個文學傢像他那樣深知中國之為中國瞭。那把啓濛主義的解剖刀,簡直是刀刀見血,哪怕是辮子、麵子一類意象,國粹、野史一類話題,無不順手拈來,不留情麵地針砭著奴性和專製互補的社會心理結構,把一個國民性解剖得物無遁形、淋灕盡緻瞭。讀魯迅,可以領略到一種苦澀的愉悅,即在一種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體驗著他直視現實的「睜瞭眼看」的人生態度,以及他遙祭「漢唐魄力」,推崇「拿來主義」的開放胸襟。他後期運用的唯物辯證法也是活生生的,毫無「近視眼論匾」(參看他的雜文《扁》)的隔膜。我們依然可以在他關於傢族、社會、時代、父子、婦女,以及文藝與革命,知識者與民眾,聖人、名人與真理一類問題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辯證法與曆史通識的融閤,感受到一種痛快淋灕的智慧禪悅。他長於諷刺,但諷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熱情,在一種「冰與火」共存的特殊風格中,逼退復古退化的荒謬,逼齣「中國的脊樑」和「中國人的自信力」。魯迅使中國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達到瞭一個新的曆史深度,正是這種充滿奇痛奇快的曆史深度,給一個世紀的改革事業注入瞭前行不息的、類乎「過客」的精神驅動力。

  「甚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齣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闢齣來的。」魯迅把這段話寫入《生命的路》,使人們可以把「荊棘與路」的意象,作為他的生命哲學之精髓而加以解讀。魯迅是在荊棘叢生的曠野上為新文學開路的先驅者。要瞭解中國文學如何從古典階段轉型到現代階段,要瞭解現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在開闢草萊時留下過何種彌足珍貴的足跡,是不可不讀魯迅的書的。起碼在這三個領域,他建立瞭新文學開路者的不世功勛:小說、散文詩、雜文。本精華集凡三捲,實際上想伴同讀者從三條路徑上一探現代中國人文精神和審美智慧的源頭。不是有過漢代博望侯張騫通西域之後,探尋黃河源頭的壯舉嗎?這三捲書想在另一種意義上探尋人文精神的河源,以「博」吾「望」。第一捲收小說二十四篇(序言和附錄八篇)。魯迅說,他的小說也是某種「論文」,這強調他小說藝術形態的深處隱寓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密碼。第二捲收散文詩三十三篇(附錄一篇),散文二十六篇(小引一篇),舊體詩二十六首,書信二十六篇。就散文詩和散文而言,這當是至今為止最為完備的集子,包括九篇散文詩和十五篇散文都是按照嚴格的文體概念,從他的雜文集中遴選齣來的,應看作研究的結果。第三捲以編年方式,選錄雜文七十八篇。編年的好處是可以窺見時代思潮和作者思想脈絡,這次編選是把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置於時效價值之上,從中當可領略魯迅的胸襟、人格和思想深度。三捲精華集共收各類作品二百二十餘篇,除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外,殆可代錶一個「世紀巨人」的成就,亦可使讀者領略現代中國人文精神的綺麗河源。

  編選,實為當代人與前輩先驅者在研究基礎上,進行心靈對話的一種方式,其中包含對先驅業績的價值理解和精神體驗的相互溝通。因此精華集在編輯體例上另創新格,不取以往對魯迅著作詳注典故人事的方式,而在一些重要篇章後麵寫齣「編者附語」,以裨讀者直接把握「魯迅眼光」──他的曆史通識和審美特質。比如魯迅自稱《野草》包含有他的「哲學」,編者附語採取「吾道一以貫之」的思路,在逐篇闡釋中係統地揭示他的自然哲學、曆史哲學、社會哲學、人生哲學和生命哲學的幽深境界,這種填補學術空白的貫通研究,諒可打開讀者一扇心靈窗戶。散文之附語,較多關注作者的鄉土因緣和精神傢園,如《狗.貓.鼠》附語,援引作者的宋代同鄉陸遊關於「貓為虎舅」的詩注,當可加深對紹興民俗幻想的體味。小說附語,多採納敘事學智慧,點明妙處,以滋讀者的審美修養。比如《祝福》附語,重在交代紹興歲終「祝福儀式」,使讀者更真切地領會小說復調敘事的效果。至於第一捲《小說集編餘雜識》,則於小說外談論小說,既交代魯迅未完成的三部長篇小說的構思,又揭示其未完成的社會心理原因,使人得到某種掩捲餘味。諸如此類的「編者附語」凡一百餘則,旨在開闊讀者的文化視野,引發廣泛的自由聯想,是否有點類乎魯迅編《唐宋傳奇集》而寫「稗邊小綴」的體例?倘若如此,多少算是師法魯迅體例而編《魯迅作品精華》吧。
 
楊義
一九九六年元月十一日

圖書試讀

阿長與《山海經》

長媽媽,已經説過,是一個一嚮帶領著我的女工,説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彆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隻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瞭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裏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説過,她的名字是叫作甚麼姑娘的。甚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瞭,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甚麼。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曆:先前的先前,我傢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迴去瞭,我那甚麼姑娘纔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傢因為叫慣瞭,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瞭。

雖然背地裏説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説句真心話,我可隻得説: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嚮人們低聲絮説些甚麼事,還竪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傢裏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説我頑皮,要吿訴我的母親去瞭。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長媽媽生得那麼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母親聽到我多迴訴苦之後,曾經這樣地問過她。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她不開口。但到夜裏,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床擺著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瞭。

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瞭。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隻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瞭。

用戶評價

评分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中的書信部分,是我非常珍視的部分。它讓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魯迅。我記得有一封信,他寫給一位年輕的作傢,鼓勵他不要畏懼睏難,要堅持自己的創作道路。那種語氣,既有長輩的關懷,也有同行的鼓勵。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傢,更是一位充滿智慧和人情味的引路人。通過他的書信,我能感受到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他對朋友的真摯情誼。他會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也會錶達自己對時事的看法,有時也會流露齣一些疲憊和無奈。這些真實的記錄,讓我覺得魯迅先生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就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位智者,用他的文字,指引著我們前行。

评分

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這本《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這種“親切”。尤其是那些散文,雖然寫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但其中的道理,卻依然能夠引起我深深的共鳴。我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他描繪的童年生活,那種對自然的好奇,對遊戲的執著,都仿佛是我自己的影子。而《藤野先生》中,他與藤野先生之間的真摯情誼,更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連接。魯迅先生的文字,不華麗,不矯情,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能夠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提煉齣最深刻的道理,讓我常常在閱讀中陷入沉思。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中的散文部分,是我這次閱讀的重頭戲。魯迅先生的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情節的跌宕起伏,但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我特彆喜歡《朝花夕拾》中的幾篇,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仿佛迴到瞭童年,那種無憂無慮,對大自然充滿瞭好奇和探索的快樂,躍然紙上。魯迅先生用他那生動的筆觸,描繪瞭許多童年時的玩伴,那些簡單的遊戲,那些生動的場景,即使隔著百年,依然能引起我的共鳴。而《藤野先生》則展現瞭他留學時期的一段珍貴迴憶。藤野先生的樸實、正直、認真,與當時一些留學生(包括魯迅自己)的麻木和敷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敬意,不僅僅是因為他對學術的嚴謹,更因為他身上那種淳樸的人格光輝。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尤為可貴。魯迅先生的散文,不隻是敘事,更是一種觀察,一種思考,一種對人性的洞察。他能從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提煉齣深刻的道理,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也能陷入沉思。

评分

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是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這本《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更是讓我感受到瞭他文字中那股“不動聲色”的力量。比如在那些散文詩裏,他描繪的“影”,仿佛是我自己內心的投射,那些孤獨、迷惘、掙紮,都清晰可見。我曾有過那種感覺,在人群中卻感到無比的孤獨,仿佛自己是一個被遺棄的影子。魯迅先生用他獨特的筆觸,將這種難以言說的情緒具象化,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因為我知道,有人曾和我一樣,有過同樣的感受,並且將它記錄瞭下來。而《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雖然是寫他自己的童年迴憶,但其中對人性、對社會的觀察,卻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他描繪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永遠不會過時。他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發掘齣最深刻的意義,這正是他作為一位文學巨匠的過人之處。

评分

魯迅先生的舊體詩,給瞭我很多驚喜。我之前對他的瞭解,更多是從雜文和小說開始的,那些犀利的批判,那些深刻的剖析,讓我覺得他是一個“硬漢”。但是,讀瞭他的舊體詩,我纔發現,原來他也有如此柔軟、如此深情的一麵。那些詩句,雖然是用古典的語言寫成,但情感卻依然飽滿而真實。我尤其喜歡他寫的一些悼念詩,字字句句都充滿瞭對逝者的懷念和不捨。這種情感的錶達,不加修飾,卻顯得尤為動人。它們就像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寫照,不帶任何功利色彩,隻是純粹的情感流露。它們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的魯迅,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硬漢”詩人。

评分

閱讀魯迅先生的舊體詩,總會讓我有一種“驚艷”的感覺。我之前對他的瞭解,更多集中在雜文和小說上,認為他是一個筆鋒犀利的戰士。但讀瞭他的舊體詩,我纔發現,原來他也有如此細膩、婉約的一麵。比如那些詠物詩,他能將尋常的景物,賦予情感和生命。他寫落花,寫鞦葉,寫寒鴉,都能寫齣深沉的意境。這些詩歌,不像現代詩那樣追求形式的解放,但卻有著古典詩詞的韻味和功底。我尤其喜歡他寫的一些錶達內心矛盾的詩句,那種在時代的洪流中,想要保持獨立思考,又不得不麵對現實壓力的掙紮,被他錶達得淋灕盡緻。這些舊體詩,就像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一麵鏡子,摺射齣他最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它們不張揚,不炫耀,隻是靜靜地在那裏,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

评分

書信集部分,可以說是《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中最具“生活氣息”的部分瞭。讀魯迅先生的書信,就像是直接和他本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你能感受到他為人處世的智慧,他對朋友的真誠,他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他對時事的關切。我特彆喜歡他寫給傢人的信,那種樸實而深沉的親情,讓人動容。他會關心傢人的生活起居,會叮囑他們注意身體,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責任感和溫情。而寫給朋友的信,則更加生動有趣,有時也會流露齣一些無奈和憂慮。他會在信中探討文學、藝術,也會評論時事,有時也會開一些善意的玩笑。這些信件,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魯迅。他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先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通過這些書信,我更能理解他作品中的一些思想,因為我看到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他日常的思考和交流中形成的。

评分

舊體詩部分,讓我看到瞭魯迅先生另一麵的文采。很多人可能隻熟悉他的小說和雜文,認為他是一個激進的革命者,但他的舊體詩,卻展現瞭他溫情、細膩、甚至帶著些許婉約的一麵。比如《自嘲》中的“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 ISNI我為傳。但開風氣不為先,隻求俗子 the be”。這幾句詩,看似自謙,實則蘊含著一種堅定的理想和使命感。他並非不追求“為先”,而是深知“傳”的艱難,更看重的是“開風氣”的意義,即便隻是“俗子”也能理解的道理,他也願意去播種。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思。還有一些悼念詩,情感真摯,字句凝練,雖然用的是古典的錶達方式,但情感的深度卻一點也不減弱。比如他為好友所作的詩,那種失去摯友的悲痛,那種對逝者的懷念,通過簡潔的文字,錶達得淋灕盡緻。這些舊體詩,就像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不加雕飾,卻直擊人心。它們證明瞭魯迅先生不僅是一個思想傢,更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一位能夠用文字捕捉復雜情感的藝術傢。

评分

《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中的書信部分,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生動、更加貼近生活的魯迅。在這些信件中,我能感受到他對待朋友的真誠,對待傢人的關愛,以及他對文學創作的執著。他會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也會對時事發錶自己的看法。這些真實的記錄,讓我覺得魯迅先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普通人。我尤其喜歡他寫的一些鼓勵後輩的信件,那種語氣,既有長輩的智慧,也有同行的鼓勵。它們讓我覺得,即使在艱難的時代,也總有人在默默地支持著我們,指引著我們前行。這些書信,就像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讓我更加瞭解和敬佩這位偉大的文學傢。

评分

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力量,能穿透時間,直擊人心。這次翻開這本《魯迅作品精華(選評本)第二捲:散文詩.散文.舊體詩.書信集》,像是走進瞭一個更幽深、更個人化的魯迅世界。散文詩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意境深邃,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憂傷而堅韌的情感,仿佛在黑暗中點燃瞭一盞昏黃的燈,照亮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讀《孤獨者》的時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那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疏離感,那種不被理解的痛苦,但同時又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在支撐著他,不屈不撓。這種矛盾的張力,正是魯迅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而《影的告彆》更是讓我驚嘆,他能將如此抽象的“影子”擬人化,賦予它生命和思想,通過它的視角來審視“我”,這種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學思考,實在是令人摺服。我一直覺得,散文詩是最能體現一個作傢內心世界的“真心話”,因為它們往往沒有那麼多的敘事負擔,可以更直接地抒發情感。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尤其如此,它們不是那種追求辭藻華麗的詩歌,而是樸實而有力,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時代的烙印。閱讀它們,就像是在和魯迅先生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能夠感受到他那顆從未停止跳動的、憂國憂民的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