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鲁迅
  • 现代文学
  • 散文诗
  • 散文
  • 旧体诗
  • 书信集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经典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二十世纪巨人」的行列中,无论如何,鲁迅是佔有新文化先驱者的显着地位的。

  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这是读任何文学家的书都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鲁迅作品以浓缩的形态,蕴藏着一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的思想含量和审美含量,其中的精华,堪称现代中国人必读的民族典籍。这就是本书取名的由来。

  第一卷收小说23篇。鲁迅说,他的小说也是某种「论文」,这强调他小说艺术形态的深处隐喻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密码。

  第二卷收散文诗33篇,散文24篇,旧体诗26首,书信26篇。就散文诗和散文而言,这当是至今为止最为完备的集子。

  第三卷以编年方式,选录杂文78篇。编年的好处是可以窥见时代思潮和鲁迅的思想脉络。
鲁迅作品精选集:杂文卷 本书导读 本书精选了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杂文作品,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深刻洞察力及其独特的人文关怀。鲁迅的杂文,以其犀利如手术刀般的笔触,直指中国社会历史的痼疾与国民性的弱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乃至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卷首语:时代的呐喊与深刻的反思 鲁迅的杂文写作,并非单纯的文学抒情,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对国民命运的忧思,以及对“立人”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以笔为枪,在黑暗中开辟道路,他的文字充满了斗争的锋芒,但也饱含着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本卷的选篇,力求展现鲁迅杂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与风格演变,使读者能清晰地把握其思想脉络的递进与深化。 第一部分:匕首与投枪——对旧势力与麻木国民的批判 本部分集中收录了鲁迅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及随后对封建余孽、军阀统治及国民精神惰性的猛烈抨击。 篇章精选与解析: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鲁迅在此文中,以其标志性的冷峻与幽默,驳斥了当时社会上主张对反动势力姑息、讲求“公平竞赛”的虚伪论调。他深刻指出,面对嗜血的豺狼,温文尔雅的“礼仪”只会招致毁灭。其核心思想在于,对恶的批判与斗争,必须毫不留情,这是维护真理和正义的必要前提。 《什么是“娜拉走后怎样”》: 针对“五四”初期对女性解放的片面理解,鲁迅透过易卜生的戏剧人物娜拉,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不改变的前提下,个体解放的困境与虚妄。他揭示了仅仅是“离家出走”的表象解放,最终可能导向更深的绝境,除非整个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论“面子”》: 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虚荣心”与“体面文化”。鲁迅剖析了这种文化如何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掩盖丑陋现实的精神麻醉剂,使人沉溺于虚假的荣誉感中,逃避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刻反省。 《灯下漫笔》: 以历史的纵深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铁屋子”意象的延续与变异。他犀利地指出,历史的演进往往是旧的压迫换上了新的外衣,而民众的麻木和对“太平盛世”的盲目颂扬,恰恰是统治者最需要的“装饰品”。 第二部分:彷徨中的呐喊——对知识分子群体与自身精神困境的审视 随着革命形势的复杂化,鲁迅的杂文开始将目光投向知识分子内部的挣扎、分裂以及他对自我“斗士”身份的再确认。 篇章精选与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引申思考: 虽然此文属于回忆性散文,但其蕴含的对童年纯真世界的追忆与对成人世界虚伪的厌弃,构成了他杂文批判精神的底色。本部分选取了鲁迅在回忆性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僵化教育和刻板礼教的深刻反思。 《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记念萧友梅君》: 这两篇悼念文,已超越了一般的悼念范畴,上升为对国家苦难与青年牺牲的沉痛控诉。鲁迅以极度克制却又喷薄而出的情感,记录了历史的血与泪,彰显了知识分子对牺牲者的崇高敬意与对加害者永不妥协的控诉。 《且介亭杂文》中的自我辩护与反击: 收录了鲁迅面对如潮的论战与误解时,所展现的坚韧与机智。他毫不留情地回击那些“捣鬼”者,保护了批评的声音,同时也坦诚地剖析了“革命者”自身也可能面临的疲惫与局限。 第三部分:冷峻的幽默与艺术的力量 鲁迅杂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冷峻的幽默、辛辣的讽刺与典雅的文字结构。 艺术手法赏析: “一滴汗”的哲学: 鲁迅擅长用最朴素、最日常的意象,引出宏大而沉重的哲学思考。他对人性的观察入微,即便是描述琐事,也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病灶。 反语与双关的运用: 他的文字往往在看似赞美或顺从的表象下,隐藏着最尖锐的否定。这种“打太极”式的辩驳,使得批判在审查的缝隙中得以传播,也考验着读者的理解深度。 语言的锤炼: 鲁迅的语言,兼具文言的凝练和白话的生动。他反对空洞的口号,坚持每一个字都要“有重量”,能够直接击中靶心。本部分将选取一些语言节奏感极强、修辞技巧高超的片段进行展示。 结语:跨越时代的思想遗产 阅读鲁迅的杂文,不仅是回顾一段历史,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他的批判从未过时,因为他所揭示的国民性中的弱点,以及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会以新的面貌重现。本书力求通过精选的篇目,帮助当代读者继承鲁迅先生那份永不麻木、勇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精神遗产,以此警醒自我,推动我们继续前行。 本书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帮助读者准确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典故与人物,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选评者简介

杨义


  1946年生于广东电白县。现为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讲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1998-2009年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讲学,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

  着有《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文学地理学会通》、《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国学会心录》、《论语还原》等着作五十余种,发表论文五百余篇。

图书目录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野草》英文译本序

野草外编
自言自语
生命的路
无题
为「俄国歌剧团」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夜颂
秋夜纪游
半夏小集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拾花之余
我的第一个师父
我的种痘
女弔
送灶日漫笔
记念刘和珍君
我和《语丝》的始终
再谈香港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忆刘半农君
忆韦素园君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弄堂生意古今谈
阿金
「这也是生活」……


旧体诗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莲蓬人
祭书神文
自题小像
哀范君三章
湘灵歌
无题二首
送增田涉君归国
无题
自嘲
答客诮
无题
赠画师
悼杨铨
题三义塔
赠人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无题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亥年残秋偶作

书信
两地书(二)
两地书(四)
两地书(八)
致 许寿裳
致 梁绳袆
致 台静农
致 韦素园
致 王乔南
致 韦素园
致 李秉中
致 台静农
致 曹聚仁
致 曹聚仁
致 何家骏、陈企霞
致 董永舒
致 徐懋庸
致 姚克
致 魏勐克
致 陈烟桥
致 郑振铎
致 窦隐夫
致 李桦
致 蔡斐君
致 萧军
致 颜黎民
致 李霁野

图书序言

序言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凝聚了本人近二十年的心血。一九九五年将书稿送交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时,我就根据可以传世不衰的思想文化经典的应有的标准,遴选鲁迅作品二百二十余篇,在鲁迅全部作品中撷取十分之一二作为精华,力图让世人认知一个「经典鲁迅」。时隔近二十年,当北京的生活书店计划重印这部精华集时,我重读当年写下的百余篇简短的点评,为它们的浅陋感到汗颜,因而狠下决心,补齐全部点评,并对所有点评进行脱胎换骨的修订和拓展深化,以副我目下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这番努力,追求的是为一部精华文集作点评,理应点出其精、评出其华,选与评相搭配,使读者能够在一个思想文化精华的平台上,进行酣畅痛快的、而不是八股老调式的或瞎子摸象式的精神对话。因而点评的篇幅,就由原来的三四万字拓展为近二十万字。尽管时间仓促,或不周密,但对我而言,已是「李长吉真欲呕出心头血乃已耳」。

  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是有幸的。因为二十世纪中国之有鲁迅,使二十世纪的文化和文学,增加了不少声色、血性,以及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深度思考。鲁迅借文学而思想,使思想得以长久保鲜;鲁迅借思想而文学,使文学牵系着民族和历史的筋骨血脉。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也是「五四」诸子中最灿烂、也最不能说尽的思想者。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至今已近一百年了。百年岁月并没有使鲁迅作品颜色凋残,滋味减淡,以至今天读鲁迅的书,依然有一种辛辣的思想智慧被释放的痛快感。读他的文学而能够从思想深处感到辛辣、感到痛快,进而从辛辣、痛快中,感到生命力的汩汩启动,鲁迅以外似乎很难找到另外的人。只要你的思想不麻木、不轻薄,不受某些成见所控制,你都会感受到鲁迅以刻骨铭心的深刻性和焦灼不已的忧患意识,关注着中国人的精神,关注着中国的命运,他是奴役体制和奴才心理的不可调和的敌人。有些利益集团压迫他,有些苟安求存者讨厌他,他们自有理由。但鲁迅从来不回避也不畏怯这一点,他生前受过「冷箭」,身后也受得起「冷箭」,「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

  看见了毁誉不一的种种议论,再从鲁迅作品阅读中体验那种辛辣的痛快感,就更能感觉到不痛就不快,不痛就不能狠下心来作出深度的历史和精神的反思。既然要对生命相许的老大而贫弱的民族和它的思考者本人进行历史理性的反思,既然要「抉心自食」,岂能不「创痛酷烈」?痛而后快,这是一种精神的锤炼、淬火和释放,精神的干将莫邪不是在花柳丛中、而是在烘炉烈火中炼成的,由此而产生刚毅的担当意识和创造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冰谷中救出死火」,让它继续燃烧;就是要打出「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边沿开着惨白色的曼陀罗花的地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的终极关怀,在于这么一条因果链:由人的觉醒,达致民族的振兴。这是人类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二者不能割裂。
    没有理由不承认,鲁迅是一位真正以人为本,并为之除虫固本的战斗者。自语义学而言,本就是根柢,在木的下方以一横来标示,正如在刀口以一点标示「刃」,出自同样的原始造字法。根柢的根,是蔓生的根,柢是直生的根。因而鲁迅在一九○八年,就将以人为本表述为「根柢在人」,「首在立人」。在如何立人上,鲁迅尤其注重精神,不仅唿唤「精神界战士」的出现,而且认为「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狂人日记》以满纸荒唐言制造强烈的精神冲击力,它查看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却从字缝里看出都写着「吃人」,所吃掉的不只是人的肉体,更严重的是吃掉人的精神。「哀莫大于心死」,精神的萎缩,是民族的最大悲剧。因而鲁迅始终坚持解剖和改造国民性,思考着如何铸造刚健清新、生命力充溢的「民族魂」。

  在解剖国民性中,鲁迅最痛心疾首的是四性:一是奴性,或阿Q性,麻木以求苟存;二是剥皮性,或暴君性,残暴以逞威权;三是二丑性,或叭儿狗性,流言蜚语而讨好献媚;四是流氓性,或《水浒》中的牛二性,非法耍横而胡搅蛮缠。正是针对充其量也不过是「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的这四种习性,他总结雷峰塔倒掉的教训时,反对寇盗式的破坏和奴才式的破坏,观人省己,保护国家柱石不让偷挖,主张「内心有理想的光」的革新式的破坏与建设并行。从这些阐述中可以发现,由于思想的锐进和阅历的加深,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与一九○八年的鲁迅相比,对于立人之「人」的类型把握,更加具体切实了,但以人为本还是前后一致的。鲁迅把立人和立「人国」看作一个整体性的事业,很早以前他给许寿裳的儿子开蒙,写了两个字,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天」就是把握自然和世界,这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命实现空间;「人」就是要认识自己及同类,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自许,有一种人之为人、能够实现人生意义的尊严。这无疑是纲常名教压瘪了的人,要恢复其天性的挣扎、反叛和重新铸造。鲁迅文化就是关联着天的「人的文化」,天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天,二者互为本源和本质,是一种现代性的「天人之学」。这种「人学」或「天人学」,是中国思想史上前无古人的创造。

  由于深度关怀着重铸人的精神而建立「人国」,鲁迅在他所处的内忧外患深重的历史时代,作为一个知识者,只能诉诸严正的不留情面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以匕首投枪,短兵相接,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在当代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龚自珍一八三九年作《己亥杂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感受到国家元气殆尽,社会「万马齐喑」,唿唤着风雷激荡,催生「九州生气」。鲁迅是喜欢龚定庵的诗的,八十多年后,鲁迅也致力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一九二七年鲁迅作《无声的中国》讲演,要求「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为此,鲁迅也吶喊,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只要国歌中「最危险」三个字没有改动,就有鲁迅存在的现实感;鲁迅也彷徨,那是新文化团队经历了进退沉浮,佈不成阵后的坚持性彷徨,令人联想到「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到庙宇祠堂中的精灵古怪和各色人物的颠倒错综的形相,「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抒愤懑」,以作《天问》的彷徨。无论他的吼声或天问,都是从一个真正的「人之子」的口中发出的。从中可以体验到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荆棘丛中「上下求索」,踏出路来的生命诉求。鲁迅是在崃谷深处伸出双手,竭诚尽力以托起「中国梦」的孤胆巨人。其中的拳拳之心,就像鲁迅高度赞扬的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中,一位母亲悲哀地闭了眼睛,献出她的孩子一样。鲁迅代表着祖国母亲,睁着悲悯的眼睛,献出了狂人、孔乙己、阿Q、闰土、祥林嫂,以及无常、女弔,令人在一种辛辣的痛快感中,反思着「真的人」与虫豸、人间与地狱、中国与世界。

  鲁迅的人文世界是丰富多彩,趣味深远的。杂学、野史、经籍、文物、绘画、地方戏和民俗,无不随手拈来,调侃体味,皆成妙趣。鲁迅有儿童的好奇心,农民的幽默感及民俗的狂欢意态。他欣赏乡下小孩「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的纯真和顽皮;自己老大得子,还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以含泪的笑关注着头上长满癞疮疤的阿Q,在街头赤膊抓虱子与人比丑,还愤愤地与别人互抓辫子进行「龙虎斗」;又关注着祥林嫂捐了土地庙门槛,依然赎不回地狱分尸的鬼债,怀着恐惧、疑惑和没有泯灭的期待,惴惴然徘徊在地狱的边缘。鲁迅最忘不了这么一幅神异的乡愁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却又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累得像一个木偶人的闰土,凄凉地颤动嘴唇,恭敬地叫出「老爷!……」的称唿,感受到大地的呻吟。即便是民俗的狂欢,他把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出游,当成「罕逢的一件盛事」,能够从中创造出诙谐的无常和刚烈的女弔,鲁迅的经典地位已经足以不朽了。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讨论。近年由于国学升温,孔子升堂,也就浮现出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命题:鲁迅与孔子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代大国,对此不应持守简单的二元排斥的态度,而应该拥有一种多元共存、综合创新的文化胸襟。还在最初编纂这部精华集之前的一九九二年,我就提出「鲁迅与孔子沟通说」:「鲁迅思想自然不能等同于古越文化,它是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面对世界以后,对自己文化建设,尤其是自己文化传统弊端进行空前深刻的反思的结晶。因而它带有明显的现代性,这一点非孔学所能比拟。当民族积弱,需要发愤图强之时,越文化和鲁迅精神是一服极好的刺激剂;但当民族需要稳定和凝聚之时,孔学的优秀成分也是不应废弃的黏合剂。儒者,柔也;而越文化与鲁迅,则属于刚。在稳定、开明的文化环境中,二者未尝不可以刚柔相济、文野互补、古今互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建设应该超越狭隘的时间空间界限,广摄历代之精粹,博取各地域文化智慧之长,建构立足本土又充分开放的壮丽辉煌的文明和文化形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鲁迅和孔子之间,并非不能融合和沟通。」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幅员,有总人口十三亿的五十六个民族,在它创建现代大国文化的时候,有足够的精神空间容纳鲁迅和孔子,容纳老庄、孟荀、墨韩,容纳中国思想文化及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精华之为物,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杨义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编者弁言(一九九八年香港版)

  在「二十世纪巨人」的行列中,无论如何,鲁迅是佔有新文化先驱者的显着位置的。屈指算来,他离开我们的岁月已是整整一个「六十甲子」,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强烈震撼和伟大变迁的「六十甲子」。然而我们观察中国事物之时,灼灼然总是感受到他那锐利、严峻而深邃的眼光,感受到他在昭示着甚么,申斥着甚么,期许着甚么。由此你不能不慨叹了: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这是读任何文学家的书都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鲁迅眼光」,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获,一种超越了封闭的儒家精神体系,从而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体系具有实质意义的收获。在鲁迅同代人中,比他激进者有之,如陈独秀;比他机智者有之,如胡适;比他儒雅者有之,如周作人;唯独无之者,无人如他那样透视了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人生模型的深层本质,这就使得他的着作更加耐人重读,愈咀嚼愈有滋味。鲁迅学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现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历史洞察力和社会洞察力,从而使他丰厚的学养和深切的阅历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历史通识。正是依凭着这种卓越的历史通识,他观察着和解剖着一个在灾难深重中进行革故鼎新的大时代,在中外古今各种文化思潮都争辩着自己存在的历史合理性的漫无头绪之中,梳理着中国的生存处境及其发展的契机和可能性,对之作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表达。鲁迅作品以凝缩的形态,蕴藏着一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的思想含量和审美含量,其中的精华,堪称现代中国必读的民族典籍。这就是本书取名的来由,它寻找着弥足珍贵的「鲁迅眼光」,出以「民族经典意识」。

  谁能设想鲁迅仅凭一支形小价廉的「金不换」毛笔,却能疾风迅雷般揭开古老中国的沉重帷幕,赋予痛苦的灵魂以神圣,放入一线晨曦于风雨如磐?他对黑暗的分量有足够的估计,而且一进入文学旷野便以身期许:「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便赋予新文化运动以勇者人格、智者风姿。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深知中国之为中国了。那把启蒙主义的解剖刀,简直是刀刀见血,哪怕是辫子、面子一类意象,国粹、野史一类话题,无不顺手拈来,不留情面地针砭着奴性和专制互补的社会心理结构,把一个国民性解剖得物无遁形、淋漓尽致了。读鲁迅,可以领略到一种苦涩的愉悦,即在一种不痛不快、奇痛奇快的大智慧境界中,体验着他直视现实的「睁了眼看」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遥祭「汉唐魄力」,推崇「拿来主义」的开放胸襟。他后期运用的唯物辩证法也是活生生的,毫无「近视眼论匾」(参看他的杂文《扁》)的隔膜。我们依然可以在他关于家族、社会、时代、父子、妇女,以及文艺与革命,知识者与民众,圣人、名人与真理一类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感受到唯物辩证法与历史通识的融合,感受到一种痛快淋漓的智慧禅悦。他长于讽刺,但讽刺秉承公心,冷峭包裹热情,在一种「冰与火」共存的特殊风格中,逼退复古退化的荒谬,逼出「中国的嵴樑」和「中国人的自信力」。鲁迅使中国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深度,正是这种充满奇痛奇快的历史深度,给一个世纪的改革事业注入了前行不息的、类乎「过客」的精神驱动力。

  「甚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把这段话写入《生命的路》,使人们可以把「荆棘与路」的意象,作为他的生命哲学之精髓而加以解读。鲁迅是在荆棘丛生的旷野上为新文学开路的先驱者。要了解中国文学如何从古典阶段转型到现代阶段,要了解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在开辟草莱时留下过何种弥足珍贵的足迹,是不可不读鲁迅的书的。起码在这三个领域,他建立了新文学开路者的不世功勋:小说、散文诗、杂文。本精华集凡三卷,实际上想伴同读者从三条路径上一探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和审美智慧的源头。不是有过汉代博望侯张骞通西域之后,探寻黄河源头的壮举吗?这三卷书想在另一种意义上探寻人文精神的河源,以「博」吾「望」。第一卷收小说二十四篇(序言和附录八篇)。鲁迅说,他的小说也是某种「论文」,这强调他小说艺术形态的深处隐寓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密码。第二卷收散文诗三十三篇(附录一篇),散文二十六篇(小引一篇),旧体诗二十六首,书信二十六篇。就散文诗和散文而言,这当是至今为止最为完备的集子,包括九篇散文诗和十五篇散文都是按照严格的文体概念,从他的杂文集中遴选出来的,应看作研究的结果。第三卷以编年方式,选录杂文七十八篇。编年的好处是可以窥见时代思潮和作者思想脉络,这次编选是把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置于时效价值之上,从中当可领略鲁迅的胸襟、人格和思想深度。三卷精华集共收各类作品二百二十余篇,除学术专着《中国小说史略》外,殆可代表一个「世纪巨人」的成就,亦可使读者领略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绮丽河源。

  编选,实为当代人与前辈先驱者在研究基础上,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方式,其中包含对先驱业绩的价值理解和精神体验的相互沟通。因此精华集在编辑体例上另创新格,不取以往对鲁迅着作详注典故人事的方式,而在一些重要篇章后面写出「编者附语」,以裨读者直接把握「鲁迅眼光」──他的历史通识和审美特质。比如鲁迅自称《野草》包含有他的「哲学」,编者附语採取「吾道一以贯之」的思路,在逐篇阐释中系统地揭示他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幽深境界,这种填补学术空白的贯通研究,谅可打开读者一扇心灵窗户。散文之附语,较多关注作者的乡土因缘和精神家园,如《狗.猫.鼠》附语,援引作者的宋代同乡陆游关于「猫为虎舅」的诗注,当可加深对绍兴民俗幻想的体味。小说附语,多採纳叙事学智慧,点明妙处,以滋读者的审美修养。比如《祝福》附语,重在交代绍兴岁终「祝福仪式」,使读者更真切地领会小说复调叙事的效果。至于第一卷《小说集编余杂识》,则于小说外谈论小说,既交代鲁迅未完成的三部长篇小说的构思,又揭示其未完成的社会心理原因,使人得到某种掩卷余味。诸如此类的「编者附语」凡一百余则,旨在开阔读者的文化视野,引发广泛的自由联想,是否有点类乎鲁迅编《唐宋传奇集》而写「稗边小缀」的体例?倘若如此,多少算是师法鲁迅体例而编《鲁迅作品精华》吧。
 
杨义
一九九六年元月十一日

图书试读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説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説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唿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説过,她的名字是叫作甚么姑娘的。甚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甚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甚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説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説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説: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説些甚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説我顽皮,要吿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中的书信部分,是我非常珍视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鲁迅。我记得有一封信,他写给一位年轻的作家,鼓励他不要畏惧困难,要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那种语气,既有长辈的关怀,也有同行的鼓励。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引路人。通过他的书信,我能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他会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也会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有时也会流露出一些疲惫和无奈。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觉得鲁迅先生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智者,用他的文字,指引着我们前行。

评分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力量,能穿透时间,直击人心。这次翻开这本《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像是走进了一个更幽深、更个人化的鲁迅世界。散文诗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意境深邃,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忧伤而坚韧的情感,仿佛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昏黄的灯,照亮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读《孤独者》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那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那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但同时又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不屈不挠。这种矛盾的张力,正是鲁迅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而《影的告别》更是让我惊叹,他能将如此抽象的“影子”拟人化,赋予它生命和思想,通过它的视角来审视“我”,这种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实在是令人折服。我一直觉得,散文诗是最能体现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心话”,因为它们往往没有那么多的叙事负担,可以更直接地抒发情感。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尤其如此,它们不是那种追求辞藻华丽的诗歌,而是朴实而有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时代的烙印。阅读它们,就像是在和鲁迅先生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能够感受到他那颗从未停止跳动的、忧国忧民的心。

评分

书信集部分,可以说是《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中最具“生活气息”的部分了。读鲁迅先生的书信,就像是直接和他本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能感受到他为人处世的智慧,他对朋友的真诚,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时事的关切。我特别喜欢他写给家人的信,那种朴实而深沉的亲情,让人动容。他会关心家人的生活起居,会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责任感和温情。而写给朋友的信,则更加生动有趣,有时也会流露出一些无奈和忧虑。他会在信中探讨文学、艺术,也会评论时事,有时也会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这些信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鲁迅。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先生”,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书信,我更能理解他作品中的一些思想,因为我看到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他日常的思考和交流中形成的。

评分

旧体诗部分,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另一面的文采。很多人可能只熟悉他的小说和杂文,认为他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但他的旧体诗,却展现了他温情、细腻、甚至带着些许婉约的一面。比如《自嘲》中的“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 ISNI我为传。但开风气不为先,只求俗子 the be”。这几句诗,看似自谦,实则蕴含着一种坚定的理想和使命感。他并非不追求“为先”,而是深知“传”的艰难,更看重的是“开风气”的意义,即便只是“俗子”也能理解的道理,他也愿意去播种。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悼念诗,情感真挚,字句凝练,虽然用的是古典的表达方式,但情感的深度却一点也不减弱。比如他为好友所作的诗,那种失去挚友的悲痛,那种对逝者的怀念,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旧体诗,就像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不加雕饰,却直击人心。它们证明了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能够用文字捕捉复杂情感的艺术家。

评分

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本《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他文字中那股“不动声色”的力量。比如在那些散文诗里,他描绘的“影”,仿佛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那些孤独、迷惘、挣扎,都清晰可见。我曾有过那种感觉,在人群中却感到无比的孤独,仿佛自己是一个被遗弃的影子。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这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具象化,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因为我知道,有人曾和我一样,有过同样的感受,并且将它记录了下来。而《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章,虽然是写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但其中对人性、对社会的观察,却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描绘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永远不会过时。他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最深刻的意义,这正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过人之处。

评分

阅读鲁迅先生的旧体诗,总会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我之前对他的了解,更多集中在杂文和小说上,认为他是一个笔锋犀利的战士。但读了他的旧体诗,我才发现,原来他也有如此细腻、婉约的一面。比如那些咏物诗,他能将寻常的景物,赋予情感和生命。他写落花,写秋叶,写寒鸦,都能写出深沉的意境。这些诗歌,不像现代诗那样追求形式的解放,但却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味和功底。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一些表达内心矛盾的诗句,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想要保持独立思考,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压力的挣扎,被他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旧体诗,就像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它们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评分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中的散文部分,是我这次阅读的重头戏。鲁迅先生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特别喜欢《朝花夕拾》中的几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种无忧无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快乐,跃然纸上。鲁迅先生用他那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许多童年时的玩伴,那些简单的游戏,那些生动的场景,即使隔着百年,依然能引起我的共鸣。而《藤野先生》则展现了他留学时期的一段珍贵回忆。藤野先生的朴实、正直、认真,与当时一些留学生(包括鲁迅自己)的麻木和敷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学术的严谨,更因为他身上那种淳朴的人格光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尤为可贵。鲁迅先生的散文,不只是叙事,更是一种观察,一种思考,一种对人性的洞察。他能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能陷入沉思。

评分

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本《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种“亲切”。尤其是那些散文,虽然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但其中的道理,却依然能够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我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描绘的童年生活,那种对自然的好奇,对游戏的执着,都仿佛是我自己的影子。而《藤野先生》中,他与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更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鲁迅先生的文字,不华丽,不矫情,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能够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最深刻的道理,让我常常在阅读中陷入沉思。他不是在说教,而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

鲁迅先生的旧体诗,给了我很多惊喜。我之前对他的了解,更多是从杂文和小说开始的,那些犀利的批判,那些深刻的剖析,让我觉得他是一个“硬汉”。但是,读了他的旧体诗,我才发现,原来他也有如此柔软、如此深情的一面。那些诗句,虽然是用古典的语言写成,但情感却依然饱满而真实。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一些悼念诗,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加修饰,却显得尤为动人。它们就像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只是纯粹的情感流露。它们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硬汉”诗人。

评分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第二卷: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集》中的书信部分,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的鲁迅。在这些信件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待朋友的真诚,对待家人的关爱,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他会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也会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真实的记录,让我觉得鲁迅先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普通人。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一些鼓励后辈的信件,那种语气,既有长辈的智慧,也有同行的鼓励。它们让我觉得,即使在艰难的时代,也总有人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这些书信,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更加了解和敬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