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风中

写在风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春
  • 成长
  • 爱情
  • 校园
  • 治愈
  • 伤痛
  • 回忆
  • 文学
  • 小说
  • 现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把自己託给风,一个人行旅在他方,
独坐,寸走,看尽众生与时光。

  「别忘了出发时刻已到,风已吹起,你眺望着远方。」
  而我,终于启程了;
  旅途中记录一次次的邂逅,也掇拾一片片的自己。

  「必须是人的故事才好看」,冯平说。

  柏林的爱人同志雁兹与乌法、西雅图狂癫旅伴K、巴黎忧郁的音乐创作人欧嘿利安、在布鲁塞尔奋力绘画渴望成名的鲁本……旅行中在这里所看的人,和在那里所遇的人,除了语言风俗不同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无非或者莫非,就是在走走看看时,与一个又一个人,瞬间凝结彼此的时空?

  从克里夫兰的湖木公寓出发,行过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堡,停留布达佩斯、柏林,驻足巴塞隆纳、里斯本……冯平一个人揹起行囊,飞越千重山,来到一座城市;横越万里洋,走进一条街道,与旅途中相遇、相识、相惜的人们,学一句话,吃一顿饭,交一场朋友,摄一张相片。是那城、那街、那些人,丰富了冯平行旅的内涵,也加深了远足的意义:原来独自飞扬的自己,流寓他乡,愁的是一个人,想的也是一个人,在漠漠天涯里,更觉只身孤寂,却也在旅行当中,拾起一片片的自己。

  他是风中的一片飞扬雪花,记住异地的气味、旅者的神色,流动与远行的痕迹;他用双脚记忆城市,用相机捕捉迎面而来的人,将彼此错开的零点一秒的邂逅凝结在瞬间;用心灵体会每一只漂泊的飞鸟,每一双驻足街角的眼睛。在未来到的日子里,冯平写在风中,却也不禁叹问,流荡天地间独身的自己:「即或一座座城巿已走进心图里,还是要问:怎样才算认识一座城巿?怎样才能属于一座故乡」

本书特色

  卷一「人在世界角落」,以十三篇散文书写十三座城市,从阿姆斯特丹到台北,遇见的人走过的街,都写在笔下若即又若离。

  卷二「人在伊比利半岛」,用日记随笔,纪录巴塞隆纳与里斯本的每一日,惊险遇劫、墓地神思、街弄散走,彷彿临场却又疏离。

  卷三「人在伊利湖畔」,写克里夫兰居住的湖木公寓,想邻居、忆街景,此处伴他度过八、九个冬天,然而,何处才是他真正的家?

  附录「人在瞬间」,「期待一座城市」、「说照片」,像是长长旅行的返回后,一页一页翻过照片,回味当时的人物与景色,淡雅、流畅,安静地贯穿与浓缩过去未来的时空。

名人推荐

  世界公民岛计画主持 吕学海
  作家 王盛弘、李时雍
  ──飞扬推荐──

  「写在风中,写完就被风吹掉。荒唐时代,有人依然相信文学、眷恋文字,像蝉一样坚持在夏天的焚风中厉声写作。冯平像是一只蝉其实已在地底下活过了七年,现在又回到微溼的空气中,用这本书叫唤另一只他以为还存在的蝉。」──吕学海

  「冯平的旅游文章好看,正因他喀擦一声,照相机般捕捉住了一个个与他擦身而过的男人女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交会的瞬间,唇齿之间如有话将启、眼神里似有热量交流,充满暗示与诱惑,任他进行想像与召唤。」──王盛弘

  「三十岁到四十的生命和书写,因转折,被你归结为『风』,但我始终记忆的,却是『雪』。雪迹。雪路。雪封北国。那晚深陷在深可及膝的雪泥中的车轮,引擎急掣令前盖冒起了如雾白烟,辙痕如泪,异乡寓居的日子你写下『我单身一人没有家仍一心想回家』……」──李时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平


  生于三重埔,长于台北市,飘泊于新大陆。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现居美国任出版社主编。心怀台湾,身在世界中。赞同《世界公民岛》计划,但愿是一只文学鸟,鸣啼于人的生命处境,自由地飞。作品获文学奖若干。着有散文集《我的肩上是风》(有鹿文化)。

图书目录

【推荐序】风中少年◎吕学海
【推荐序】琥珀般血色凝结青春◎王盛弘
【推荐序】路标◎李时雍

代序

卷一:人在世界角落

「巴黎,我已经造访她三次了,对这城巿还是既熟悉又陌生。怎样才算认识一座城巿?怎样才能属于一座故乡以外的城巿?」

男欢女爱,阿姆斯特丹
落日之后,北京
伊斯坦堡素描
伊斯坦堡补遗
艾玛,安纳托利亚高原
走向光,布达佩斯
布拉格之春
柏林八帖
再见巴黎
成名之前,布鲁塞尔
K,西雅图
京都手记
去年夏天,台北

卷二:人在伊比利半岛
「十月十五日,来此第十二日,终于感受除却却目的的步行,实在是一身轻松自在。没有高第,没有多梅内切,没有推荐餐厅,改了步调,转悠悠,悠悠转,逍遥一闲人也。」

巴塞隆纳日记
行过里斯本

卷三:人在伊利湖畔
「我在哪里呢?当这问题从地理位置,游走到人生境况而出现模稜两可,甚至通通被拒绝时,我总是尽力忍受这个尴尬......随后浮出一种空洞感,晃悠着像踩在云上水上。」

唐家小馆
幸福花茶
呷饭配小丸子
哦!咖啡
给猫洗澡
与蒂儿和解
过派翠克的家
耶稣不见了
湖木公寓

附录:人在瞬间
「他走过来,我走过去,在巴黎的街巷中。瞬间,我举起相机;瞬间,他迎向镜头;瞬间,那即将彼此错开的零点一秒的邂逅凝结在这里。」

期待一座城巿
说照片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风中少年
◎吕学海


  写在风中,写完就被风吹掉。荒唐时代,有人依然相信文学、眷恋文字,像蝉一样坚持在夏天的焚风中厉声写作。写给谁看呢?冯平离开台湾的十五年来,台湾早已不是当年的台湾了,可是他的记忆还是,情怀还是,想念和写作的文风也还是。他像是一只蝉其实已在地底下活过了七年,现在又回到微溼的空气中,用这本书叫唤另一只他以为还存在的蝉。

  「有人还依然相信文学、眷恋文字吗?」知了,难了。在经历过几番政权更迭、多年媒体乱国之后,群众庸俗造成知识分子性格懦弱,菁英怠惰造就人民大众心灵萎缩。二十一世纪之前的大学毕业生还讲得出几个自己尊敬的名字,甚至认为自己广义说来还是个知识分子,这十五年来台湾最大的改变是这样的阶层没了,读者没了。

  文学读者是一个有情有义世界的最终守护者,帮助人间度过乱世而不坠不毁。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的读者曾如此;吴浊流、钟肇政、李乔的读者亦如此,而那些在课堂上推荐他们、热心帮着学生划拨课外书籍的国文老师们,则是人生价值的萤火。你们要继续发出温度啊!不管中外统独,只管用暗暗长夜中曾经感动你的作品感动你的学生。

  价值混乱而文学、史学、哲学缺席的世界叫做:乱世。一整代的读者消失,原因并不复杂,父母、学校、电子装置、网路社群都不让孩子孤独,所有在孤独中才能产生的品味和深思,自然就慢慢绝迹了。一整代的作者消失比较可怕,他们都已是曾经孤独的灵魂,如今却因为缺乏共鸣,没有人想要扛起一个时代,没有人愿意继续发出蝉声。

  远走他乡的海外游子如冯平,也许因为美丽而错误的记忆,反而临风高歌了。他在风中,以为夏天满山满谷都是蝉,台湾还是昔日台湾。台湾有几个永远的风中少年,史作柽、林怀民、王文兴、喻肇青……无论世界如何败坏,他们都在他们该在的位置,永远是少年。冯平也许是他这一代风中少年中──最执着不只要唤回一只蝉,而是要唤回一季夏的。

推荐序

琥珀般凝结血色青春
◎王盛弘


  在一则题为「哈曼」(Hammam,土耳其澡堂)的小品里,冯平先略述人文沿革,次叙洗浴程序,几笔飞白之后便引出了「哈曼,最开放的社交所」,图穷匕首见,他真正想要记录的是,发生于这个最开放的社交场所的一段,旅途上的邂逅。

  有过一些旅游经验、写过一些旅游文字,我也就有了这样的体会:「旅人与他所造访的城市,彷彿隔着一扇浏亮玻璃窗,看似穿透这扇窗子见识颖新的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眼光;而其实,窗外的光影晃动重叠上投射于窗玻璃的脸孔,看见的是以客观世界为布景的主观映像。旅游文学所捕捉的,无非也就是这个一转开身即不复存在的片刻。」(注)

  因此,同样写哈曼,建筑出身的李欧纳‧科仁(Leonard Koren)着眼于它的结构、设备、机能,最终聚焦于光线与声音,声光交织,惚兮恍兮,渲染得澡堂里的氛围似醉似醒如幻如真;而费尔南多‧卡伦科(Fernando Caruncho),西班牙知名园艺景观设计师,解读加泰隆尼亚一座阿拉伯浴场,则说这是一座石头化的花园;石砌的八角形水井,井栏矗立八根圆柱,顶端浮雕棕榈叶片,一根根圆柱便化身为一棵棵棕榈树,由它们所撑起的拱顶则宛如森林里繁密的枝叶交缠,这座阿拉伯浴场是卡伦科的灵感来源,对他灌注以惊人的能量。

  至于冯平,无视于哈曼的物理特质,不细数它在时间长河里的变身,也不打算为如何洗一场正统的土耳其浴做导览;冯平写哈曼,为的是一个承诺:在一座小哈曼里,他偶遇八名翘课高中生,浴巾也遮不住浑身流淌的青春与风流,他与他们「由陌生,到交谈,到边搓背、边嬉闹,度过一个欢然的午后时光」。临别,拍了合照,少年们问,可以放上Facebook吗?冯平没有帐号,但他是作家呢,他可以写成文章发表于报端。哇,这群少年一听,兴奋地抱在一块儿,「觉得自己像电影明星一样了」。

  也不只为了承诺而写,多半更是,当他记下这个故事,他相信,他便也琥珀般凝结住少年们的欢声笑语。许多眷顾,许多留恋,许多缅怀,许多徘徊不肯离去,难舍也不愿舍,读冯平的旅游文章(读者与他所阅读的文本也隔着一扇浏亮玻璃窗),他所置身的街衢商铺山峦湖泊,人文风光自然造化,都像为了建构一段段不期然而遇、旋即道别,偶然投影于波心并激起涟漪久久无法平复的舞台。

  旅游已是全民运动了吧,但每个人为了不同的理由而出发,冯平说他,「旅行无非或者莫非,就是在走走看看时的饮食男女而已」──在阿姆斯特丹,旅馆里他遇见一名美人,有生命初熟的饱满,晶莹中带一分爽朗、一股暗香,两人似有情意流动;咖啡馆里,青年服务生收下小费后,答以一个微笑一个眨眼,让他又惊又喜。在伊斯坦堡,同样是咖啡馆,撞见两名少年忘情接吻,一方尴尬、一方脸红。在柏林,他又为一名刺青少年所吸引,道别了而仍挂念着......每一段旅程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个角落,都有让冯平「慾望不平静」的偶遇,与发生于脑内小剧场的「艳遇」。

  读着读着我就笑了。我认识冯平,多少年了,他始终善良,不够世故不够老成(尽管他的口音像我国中时教公民与道德的外省籍老师),一颗心还像少年般柔软而澄净;因为柔软,所以微如羽毛也落有痕迹,因为澄净,所以敏锐感映天光云影的变化。

  冯平的旅游文章好看,正因他喀擦一声,照相机般捕捉住了一个个与他擦身而过的男人女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交会的瞬间,唇齿之间如有话将启、眼神里似有热量交流,充满暗示与诱惑,任他进行想像与召唤。正如他自己说的,「必须是人的故事才好看」,何况他记下的,又都是好看的人,血色的青春。

  注:引自《十三座城市》后记〈像我这样一名观光客〉。

推荐序

路标
◎李时雍


  我在西一一七街和水边道的交界迷了路。遍寻不着一幢名之为「湖木公寓」的标的建筑。指尖且试着拖曳屏幕影像,缩小一点、或再放大一点。如果全景,陆路北缘,便浮现一片比想像中广阔的伊利湖蓝;唯色块延伸,令人难以辨别湖底深浅,风起涟漪或整个午后的水文浪静,而沿着湖畔走,大片绿色林地就是湖木公园吧。如果深入街道,彷彿可见有猫缱绻、有一对年轻恋人行过,甚或一条道路的哀伤,但其实,仅只一些横纵抽象的线条。

  说是迷路,不过是在搜寻的框格里,键入你所身在的城市,克里夫兰。手边一侧有远方间续寄来的消息,终令我不禁好奇地将陌生的地名,逐一键入虚拟的地图集里索询。迷惑的模样,是否一如曾经一篇〈图解〉(注)的你,记着了收到那人寄至手中的折叠图纸,摊开,是亲手描绘的旧;线索是长路、是书报摊、是公车站牌、是一本本随身的诗集,或是有人相伴走过的一段,「解开地图,犹如解开一场生命转折的图像」,你说,面对静默的说服和质问,「而我,只能把这张地图解释一遍。」

  搁在桌案上的《我的肩上是风》和《写在风中》于我竟亦如旧事画像,而我,只能循你的地图解释一遍。

  三十岁到四十岁的生命和书写,因转折,被你归结为「风」,但我始终记忆的,却是「雪」。雪迹。雪路。雪封北国。那晚深陷在深可及膝的雪泥中的车轮,引擎急掣令前盖冒起了如雾白烟,辙痕如泪,异乡寓居的日子,日常聚会散后困身的夜归路上,你写下「我单身一人没有家仍一心想回家」一句,成为我遥想你迁徙北国蒙特娄、克里夫兰......唯一的身影印象。

  那也是最初收到你的来信时。时差夜与日的午后,寻常上班日,一封信,安静躺在收信匣中,附件一篇短文,〈雪中回家〉,字句静谧如人,就此开启往后三、 四年,往来断续的通信。

今春雪融,你起笔「克里夫兰故事」,写有时称为家(home)、有时称为地方(place)、有时公寓(apartment)的居所,写对门新搬来的邻居〈彩虹男女〉、写所属城市的NBA队伍、写一一七街哀伤亡命的小松鼠,当春来、夏去、〈亲爱伴侣〉常伴身边的猫儿阿妹戍守家屋,而终于二○一四年九月,一人一猫搬离了寓居近九年的〈再见!湖木公寓〉,集成我手里这本散文集的压轴卷「人在伊利湖畔」。我逐一将隐现的地名键入地图,对照文字故事,拼凑着那城那些人,抽象的线条在纸页中遂建筑起来,有了立体的地势,方形的几何可以俯仰,就近看窗格的细致雕饰,电梯,可以直上十楼,在一扇门前停下,扣门、揿铃。

  「冯平,在吗?」喵语回声细细,代你回答是乖巧阿妹。如此行走间,我渐也知道,原来,湖木公寓不叫湖木公寓,而叫水边塔。原来,你以文字为译,译写了属于自己的水边道、伊利湖;以文字为记,标记了流浪的足迹,是故在还没有名字的新址,你写给我:「新住所该叫什么,我不知道,也说不上来。总之不是家,不是公寓,不是宿舍。这问题没人能替我回答;他们跟我一样,找不到完美称意的表达方式。」

  原来不是迷路,而是未有名字、找不到心意的表达。令我想起最初的图舆,如何註记悲伤喜乐的行经,解释雪深和风声,猎猎回旋如笔迹,你的每个字,写在风中飘零,尽似哲人思索的路标;我用心辨识,寻迹而至,一个个未曾到过的旧址。

  注:出自冯平散文集《我的肩上是风》(二○一四)。

自序

代序


  必须是人的故事才好看。

  离台前,吕董(注)引《今生今世》卷头语:「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说我的人是飞扬,难处也是飞扬。飞扬的人不懂得牺牲,还不能承担。飞扬的人眷恋自己的浪漫,恣意的翱翔;风之子。

  嫁秋风;历书亦言:立秋,凉风至,宜出行。

  千禧年出行,这一去,我连人都移出去了,落脚他乡。新世界展开在我眼前,我真觉得天空高远,行者无疆。于是一日,我人在这里;又一日,我人在那里。多年来,职暇行旅,或者伴随工作的短居,都使我胸壑清朗,畅意快乐。但另一面,我也更加思人,更觉只身寂寞。

  原来飞扬的另一面,是飘零,是孤寂。如枫桥夜泊。常想:江枫渔火下,诗人愁什么?夜半还睡不着,他想什么?答案或许是:流寓他乡,他愁的是一个人,想的也是一个人。终究是人。

  什么样的人喜欢看人?

  旅途中发现,没有比人更矛盾的了。人跟人贴得近了,想独立出去;离得远了,想走入市嚣。人是那么自我,却孤孤单单;人是那么群集,却争争闹闹。人哪,总是绝对的一个人,又是相对的一个人。然而离开了人,我不知道该写什么。

  我飞越千重山,来到一座城市;我横越万里洋,走进一条街道;是那城那街那些人,丰富了我行旅的内涵,也加深了我远足的意义。与他们邂逅,是佛说的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与他们交会,是徐志摩说的一片云在波心里的偶然。更不必说与他们学一句 话,吃一顿饭,交一场朋友。

  这里记录的是多年行旅所履所见,异域所遇所感,以及他乡生活随笔。想起《山野掇拾》作者孙福熙写的一句话:「我本想尽量掇拾山野风味的,不知不觉的掇拾了许多掇拾者自己。」原来说来说去,是说到了自己;在世界公民的寰图上拾掇了自己。但愿这掇拾的,会是一个可爱的、可贵的自己。

  注:吕董,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现任世界公民文化协会理事长。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
 
伊斯坦堡素描

 
在伊斯坦堡,你要遇见猫。猫无所不在。公园,停车场,清真寺,大市集,传统市场,滨海桥边,露天咖啡座,王宫走廊,博物馆门口,断墙残壁一角,垃圾堆积处,街头巷尾房顶上、车盘下......,牠们总在那里。
 
像摄猫达人一样在这城市游走。一路走,一路摄相,蹲着摄,坐着摄,趴着摄,如此举止竟也引起本地人和观光客的注目。常有人帮我吸引猫的目光,好叫他们可以看我的镜头,甚至有小孩把猫抓立起来,直接送到我的镜头前。
 
老人指着猫说:「牠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又说:「是啊,几千年来,牠们一直都在这里。」
 
月光下,一只猫跳到我窗前说:「给我一片你晚餐剩下的火腿,我就告诉你那一夜鄂图曼王如何破水攻城的事。」我正要给牠火腿的时候,又一只猫说:「不!你把火腿给我,我就告诉你何处是帕慕克常去写作的咖啡馆。」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又一只猫跳上来说:「火腿给我吧!我告诉你福楼拜遗留的一分手稿放在哪里。」不想,顷刻又来第四只猫,第五只猫......。牠们七嘴八舌讲个不停,争个不停,最后把太阳都吵醒了。
 
清真寺
 
在伊斯坦堡,你要看见清真寺。当你还没有看见的时候,你就先听见了。夜色未褪尽沉重幕纱前,清真寺的叫拜塔已经忠实地召唤阿拉的子民们起来祷告,祭司透过扩音器向全城各个角落唸诵经文,这是不容怀疑的神圣时刻,千年如一日的宗教生活。
 
大市集不远处有苏里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由鄂图曼帝国最伟大建筑师钖南所建。此寺是王朝所建两座最雄伟建筑之一。
 
寺旁墓园埋葬苏里曼王家族。首次入清真寺,拱圆形天顶,一顶接一顶,整片红绒花纹地毯,巨型圆盘吊灯,墙上惟窗櫺、惟书法经文,无偶像。拜偶像,乃属灵淫乱。我爱清真寺。教堂太作工,寺庙太仄迫,清真寺洁敞,只给你崇高穹顶,给你神的启示,给你一片天!
 
但伊城最经典的天际线,却是拜占庭所建苏菲亚教堂(Hagia Sophia)以巨硕圆顶领着四座伊斯兰叫拜塔临视山居水湾。伪清真寺。然一座教堂,四座叫拜塔,丘峦群居,崃湾水波,着实是一幅时空交合的绝美剪影。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