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庐絮语

蘧庐絮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完整收录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陈子展先生陆续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的《蘧庐絮语》,此外还收录了十二篇杂文。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类可称「鲁迅风」,内容多涉时事,以犀利的调侃与讽刺,成为掷向当时种种社会乱象的匕首与投枪,笔锋所及,政界文坛,不在话下。另一类则近「知堂体」,从草木虫鱼到方言土语,从歌诗联语到乡俗土产,随手拈来,涉笔成趣,不仅显示出陈子展作为学者的渊见博识,更展现了他在文史掌故乃至名物考据方面的功力与趣味。

本书特色

  散文大家林语堂最欣赏两个人的文章,一是曹聚仁,一是陈子展,可见陈子展先生杂文成就之高。陈子展也是获得鲁迅认可的作家之一,鲁迅更是以文支持陈子展先生。陈子展楚狂人的性格使得他的杂文具有明显的鲁迅风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子展(一八九八~一九九○年)

 
  原名炳堃,字子展。一八九八年四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青峰山村一户农民家庭,私塾毕业进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员。一九二二年因病从国立东南大学辍学回湘,先后寄住于长沙船山学校和湖南自修大学,并在湖南修业农业学校、楚怡中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校任教。

  在南国艺术学校任教之余,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着作不仅是近代文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且至今仍是研习此间文学者的案头必读。

图书目录

前言 康凌
 
蘧庐絮语
《蘧庐絮语》序
四川人与鸦片
莲花落诗人
鬼亦提倡白话文
胡云翼之蒿庐师
白话诗果为亡国之音乎
革命与孔子
章太炎先生之疯癫哲学
晚清之剪辫运动
萧特与朱臻仕
论幽默译名
文章公式
予之阿Q哲学
夷齐论
最古之非孝论者
四川人与茶
茶酒论
章太炎论贫苦阶级
唐才常之党籍
戴东原之哲学
鲁迅〈唐朝的钉梢 〉
公文程式
公车上书
国术与外侮
论八股
谈何容易?
今年何年乎?
舞场一瞥
安内乎?攘外乎?
国术与外侮补
孔乙己考
放屁文学
有词为证
秀才的厄运
「谈风月」辨
谈鬼
《孔子与戏剧》补记
可以休矣
不免吟诗一首
联语之起源
洋状元
 
集外
正面文章反看法
徐悲鸿为刘海粟弟子考
读书作文安全法
农民诗人
国庆祝辞
《文选》论
新「师说」
我也谈李后主
《现代中国文学史》一瞥
随笔之类
京派的起源
话说傻瓜

图书序言

前言

康凌


  起意为陈子展先生编一本杂文集,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当时在资料室查阅老《申报》,偶然见到陈子展的名字,因着是本系先贤的缘故,好奇心作祟,跟着一篇篇翻读下来,不觉为之倾倒,也由此走入了陈先生庞杂的杂文世界。
  
  陈子展先生原名炳堃(坤),字子展。一八九八年四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县青峰山村一户农民家庭,私塾毕业进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员。一九二二年因病从国立东南大学辍学回湘,先后寄住于长沙船山学校和湖南自修大学,并在湖南修业农业学校、楚怡中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李维汉、李达、夏曦、何叔衡、谢觉哉、毛泽东、徐特立等大批早期共产党人,正因如此,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后,他因涉嫌同案而遭到通缉,携家逃往上海。在南国艺术学校任教之余,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着作不仅是近代文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且至今仍是研习此间文学者的案头必读。
  
  一九九三年,陈子展先生进入复旦大学任教,直至去世。此间,兴趣渐渐转向诗骚研究,锱铢积累,终成《诗经直解》与《楚辞直解》两部煌煌大着。也正为此,陈子展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而为人所识的,尤其这两部着作,被他称为「余一生微尚所在」,可见其重。
  
  遗憾的是,或许正是陈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建树之辉煌,某种程度上反而遮蔽了他作为杂文创作者的成就。事实上,在整个三十年代的中国杂文界,不论就文章创作的数量之多、笔涉之广、影响之大,还是就辞锋之犀利、讽刺之辛辣、识见之广博而言,陈子展的写作都是无法回避的巨大存在,诚如陈福康先生所言,「只要稍稍翻阅过三十年代文学报刊的人,就不应该视同未见。」
  
  这一判断,决非编者的私心偏好,而几乎是当时的读者的共识。林语堂办《人间世》,自述有两个人的文章最欣赏,一为曹聚仁,一为陈子展,因为他们读书多,文章也耐读。黎烈文编《自由谈》,连载陈子展用文言文写的《蘧庐絮语》,据金性尧先生回忆,在该报刊载文言文的,仅陈公一人而已。一九四八年,耿庸曾询问过黎烈文《自由谈》稿费问题,黎烈文答,最高每篇可拿十元,除鲁迅外,陈子展单篇也拿十元,专栏六元。陈文所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也使得陈子展成为各家编辑争相约稿的对象,而其创作的总体规模,则愈显庞大。仅记编者由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的《申报.自由谈》上所辑得的杂文,便已有十二万字(近一百四十篇)之多,其他如《太白》、《新语林》、《中流》、《论语》、《人间世》、《涛声》、《现代》、《文学》、《立报.言林》、《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火炬》、《青年界》等等学者们耳熟能详的报纸副刊或杂志,几乎无处无之。
  
  在如此庞大的作品中把握陈子展杂文的特征,并不容易,但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鲁迅风」,内容多涉时事,以犀利的调侃与讽刺,成为掷向当时种种社会乱象的匕首与投枪,笔锋所及,政界文坛,不在话下。鲁迅在读过陈子展的〈正面文章反看法〉后曾评价,「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此类文字,均可作如是观。
  
  另一类则近「知堂体」,以草木虫鱼到方言土语,从歌谣联语到乡俗土产,随手拈来,涉笔成趣,不仅显示出陈子展作为学者的渊见博识,更展现了他在文史掌故乃至名物考据方面的功力与趣味。「鲁迅风」与「知堂体」,共同构筑了陈子展杂文世界的完整面貌。
  
  可惜的是,除了一九三○年出版的《孔子与戏剧》中收入了几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外,陈子展先生的杂文从未集结成册,殊为遗憾。这本小集,也正是因此而来。除了完整收入陈先生在《申报.自由谈》上总题为《蘧庐絮语》的专栏文章四十篇外,本集另外增补了同刊发表的杂文十二篇,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呈显其文章的特色与风貌。需要说明的是,专栏文章四十篇发表时均属「子展」,集中不注,集外则在文末加上原刊署名。此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陈子展先生曾编选过自己的文集,然而由于无法忍受重庆图书杂志审查处的删改,最终放弃出版。不过,或许是为了文集的准备,陈先生写下了〈《蘧庐絮语》序〉一文,此中对于自己的写作之意义多有申述,一併收入,作为参考。
  
  为陈子展先生编集,是我的夙愿,陈子善老师愿意玉成其事,是首先要致以敬意与谢意的。在编集过程中,我的导生张业松先生不避琐碎,给予了大量帮助,此外,陈子展先生生前的学生、助手徐志啸老师,何平利老师,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杨光辉老师也向我提供了各种有用的信息,在此一併致谢。尤其要感谢的是陈子展先生的后人邹兆曼老师,没有她的热情与善意,就没有这本小书的编就面世,而我也愿以此书,祝愿陈志申先生早日康复。

图书试读

我也谈李后主
 

前几天,在《自由谈》里看到一篇关于李后主的考据文章,现在,我就来一点关于李后主的批评罢。
 
李后主这位曲子皇帝,二十年来被一般研究词学的人捧得至高无上了,实则并不值得怎样的恭维。倘若他不是生在五代,不是皇帝,不是立国江南,不是结果亡国,而且词不是当时兴起的一种贵族文学,正和他的生活相适应,他也会作不出那样的词。虽然,我并不否认作者个人的先天遗传也有相当的关系。
 
词在五代,究竟是怎么一种性质的玩意儿呢?只要我们读过《花间集》,读过欧阳炯的〈花间集‧叙〉,就会知道词和南朝乐府、宫体诗,是同性质的东西,都适应着当时统治阶级贵族官僚以及智识分子生活上的要求,而表现了他们的姿态。他们在社会上凭借了自己优越的地位、特殊的权利,世间上一切可能的幸福都得享受。醇酒、妇人、歌唱,三者谐和酣美的享乐,正是他们支配生活的阶级所要求的。词,这东西恰出于他们那一阶级之手,有《花间集》的作者可证。恰以他们那种醇酒妇人歌唱的生活为其内容,而歌奏于宫廷北里、绮筳绣幌,满足他们那一阶级生活上的要求,有《花间集》的作品可证。他们这样贪图瞬间的享乐,带着极浓厚的感伤或颓废的气氛,这是他们那一阶级生活在五代那样兴亡倏忽、幻变无常的状态里而无可如何的。
 
陆游〈花间集‧跋〉云:「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或者出于无聊。」他说出于无聊,那是不算怎么错的。不过这个时候,流荡无聊的不仅士大夫,君主亦复如此,可以说是包括统治阶级的全部。李后主正是这种流荡无聊的君主之一。自唐昭宗、后唐庄宗,以及前蜀王衍、后蜀孟昶,何尝不是酣歌恆舞,沉湎声色的君主?又何尝不会作词?岂仅南唐中主、后主而已哉?总之,我们要记住五代时候的统治阶级君主臣僚,大都是过的醇酒妇人歌唱的生活,酣恣享乐的生活,这样才可以去论南唐李后主的词。
 
后主词的好处在哪里呢?只因词本是统治阶级君主臣僚以及有闲的智识分子寻开心的曲子,到了亡国以后的李后主,他的词成了发愤告哀的一种新体诗,很有几首能够引起读者同情的共鸣,所以他就成为了不起的词人了。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署名何如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