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社区营造
  • 社会运动
  • 政治学
  • 公民参与
  • 地方治理
  • 转型正义
  • 社会发展
  • 台湾研究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政治学、行政学是本书作者林文彬先生,早年就读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的必修学分,而社区营造政治学(社造学)则是林文彬进入社会就业、教学之后的生活学分;从理论到实际,从必修到生活,社造政治学的建立、融合则是作者从文史、社区工作者到里长、代表、镇长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也是林文彬从政以来不变的初衷。

  「您社造了没?」「您政治了没?」是环绕着本书的两个指标。

  社造含盖六星计划的多个面向,可说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环保、艺术、福利多边议题,但要完成这些工作,都少不了政治力。

  这就像我们要求公部门要「行政社造化」的意思一样,「社造政治化」已是社区工作者一件不可分割的手段和方法,相对的「政治社造化」则是政治工作者给台湾未来、超越蓝绿的第三条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阐述该书可能探讨的核心议题、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以及其在台湾社会、政治与学术图景中的重要性,但不会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本身。 --- 图书简介: 探寻社会转型中的地方实践与治理模式 导言: 挑战现有的政治与发展范式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后威权时代,一个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冲击下的社会,如何寻求超越传统“中央集权”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治理路径。它聚焦于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模式——地方性实践的崛起,并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当既有的国家建设模式与市场化转型无法有效回应基层社会的复杂需求时,地方社群如何通过自主性的行动,重塑公共领域、重建社会资本,并最终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本书认为,理解当代台湾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能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而必须深入到那些“正在发生”的微观场域中,考察社群如何协商、冲突与合作,以构建他们自身的“公共利益”。这种地方性的努力,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社会发展“第三种可能”。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与历史脉络的重构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对“治理”(Governance)概念的批判性反思之上。我们不将治理视为政府的专属职能,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国家、市场、民间社会乃至非正式网络共同参与的复杂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引入了“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概念,强调在特定历史、文化与地理背景下形成的、对社会问题解决至关重要的实践智慧。 历史脉络的梳理是理解当前现象的关键。本书回溯了从战后台湾工业化加速到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特别是那些在经济发展高歌猛进中被边缘化或牺牲的群体与空间,正是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孕育了后续地方抵抗与重塑的动力。我们特别关注了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意识的觉醒,一系列基于社区需求的、自发的行动如何积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第二部分: 社区营造的实践场域与行动逻辑 本书的主体内容通过对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田野调查与比较分析,揭示了“地方实践”的具体面貌。这些案例横跨了不同议题领域,包括: 1. 生态保育与土地正义的斗争: 考察了在地居民如何联合起来,对抗大型开发项目,争取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控制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运动,更是一场关于“谁有权定义公共空间价值”的政治博弈。 2. 文化遗产的重塑与记忆的政治: 分析了旧有空间(如老旧工厂、传统街区)如何在居民的参与下,通过“活化”过程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这种“活化”的过程,往往涉及对历史叙事的再协商,是文化政治的重要战场。 3. 社会福利与互助网络的重建: 在国家福利体系覆盖不足或反应滞后的情况下,地方组织如何构建起针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新移民、特定疾病群体)的社区支持网络。这体现了社会资本在危机时刻的缓冲作用。 在行动逻辑层面,本书强调了这些实践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特征:参与式的决策机制(强调程序正义)、跨部门的联盟构建(超越传统政治光谱的合作)、以及对地方主体性的坚持(拒绝被外部力量简单地“规划”或“援助”)。 第三部分: 社区实践与国家治理的张力与互动 本书的政治学核心在于探讨地方实践与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单向度的接受或抵制,而是一种动态的“协商政治”。 一方面,社区实践构成了对现有政策的有效修正与挑战。它们通过对政策漏洞的揭示、对权力滥用的监督,推动了政策的实质性改进,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问责机制。 另一方面,国家也展现出吸纳与规训的倾向。当地方实践的有效性被主流社会认可后,政府常试图通过设立项目、提供补贴或将其纳入官方规划体系的方式,将原本去中心化的能量“制度化”。本书细致分析了这种“制度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例如:行动目标是否被稀释、行动主体的自主性是否被削弱,以及资源分配是否导致新的地方精英产生。 因此,本书提出的“第三条路”并非一个静止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持续协商过程——它要求社群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同时,保持警惕,确保其行动的“公共性”不被权力结构所侵蚀。 结论: 通往韧性社会(Resilient Society)的路径 本书最终认为,社区营造的政治学所揭示的,是一种构建韧性社会的可能路径。韧性社会不仅是经济抗风险能力强的社会,更是文化多样性受到尊重、社会网络紧密、公民主体性得到彰显的社会。它承认差异,拥抱复杂性,并在不断的试错中,寻求最适合自身环境的治理之道。 本书为政治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公共行政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转型实践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实证材料,以理解和参与当代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深刻的公共性重构运动。它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并将目光投向那些由普通民众以其生活经验为基础所构建的、充满活力的、面向未来的治理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文彬


  现任虎尾镇长,云林县社区大学讲师,新云林之声电台「虎尾彬GO」节目主持人,拥有导游和领队国家考试合格执照。

  台湾云林县虎尾人。毕业于政大公共行研究所硕士;台科大工管系;新埔工专机械工程科;永年中学;虎尾国小;惠来国小。

  曾任虎尾科大、环球科大、空中大学、云林社区大学讲师;云林县社区希望联盟召集人;云林县政策发展协会理事长;云林县社区童军发展协会理事长,三信关系企业总管理处课长、汽车部厂长、食品部、用品部经理;虎尾镇西安里里长;虎尾镇民代表。

  马拉松完跑两次、半马三次;铁马大环岛一次;登玉山;泳渡日月潭,2011年完成台湾三铁。

  1997年策办「虎尾全国文艺季:虎溪跃渡大崙脚」。

  着有

  《印象‧虎尾》

  《一个社造的侦探故事:是谁偷走了西安百货街》

  散文常见于国内各大报章杂志。

图书目录

社造的「三生有幸」 / 陈其南 教授10
社造入政治与政治学社造 / 卢思岳 理事长12
林文彬的社区营造政治学 / 蔡英文 主席14
社造才是根本 / 苏治芬 县长17
速成时代中,一股清新而扎实的力量 / 刘铨芝 处长19
自序 :社造政治学 / 林文彬21
再版序︰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 / 林文彬23
《自由广场》台湾只有一中鸟笼民主 / 林文彬24

第一章:台湾的第三条路26
1‧台湾,问题出在社区26
2‧社造四问:Q&A28
3‧没有社造,没有观光30
4‧从《海角七号》看社造的弔诡与启示32
5‧从糖铁到高铁,虎尾准备好了吗?37
6‧国防部应给虎尾一个公道 44
7‧特优村里长是桩脚还是社造达人?46
8‧营造包含沟圳河川的水岸城市48
9‧路见不平,气死「台湾」49
10‧乡镇进步的定义?51
11‧社区蚊子中心54
12‧全球化下的虎尾凝视55
13‧云林真的第一?58
14‧云林的靠山,倒了!?60
15‧节庆活动不是万灵丹61
16‧人文资产如何落实台湾经济实力?63
17‧台湾应积极走入社区的第三条路65
18‧政府对社区是助力还是阻力?67
19‧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主义与社区营造70

第二章:改变中华民国「独佔」台湾72
1‧从祭祖谈清明节的平反与正名73
2‧改变!问题在「独台」,不在台独75
3‧改变!问题在中国国民党,不在中国77
4‧大法官应主动解释宪法违宪83
5‧统独,比美牛还毒的国旗85
6‧别用中国国民党的国旗在台湾到处洒盐?87
7‧抛开蓝绿,让国旗正常化88
8‧台湾加油90
9‧一中两宪,与台湾何干92
10‧台湾拼入联,虎尾要正名94
11‧谈两岸之前,中国国民党应先抛弃「中华民国」104
12‧中国国民党应主动将中华民国「去中国国民党化」106
13‧中国国民党应退出中华民国108
14‧中华民国独立111
15‧台湾不必急着渡河,中华民国须先独立113
16‧中华民国独立了没?115
17‧谈中国之前应先谈党权116
18‧香港能,为什么台湾不能?117

第三章:重返虎尾人(Favorlang)的荣耀 
有关农博,你不能不知道的虎尾120
1‧四百年前启动的虎尾全球化120
2‧捍卫台湾的第一人︰虎尾人123
3‧虎尾团队125
4‧传说中「会过西螺溪,未过虎尾溪」的虎尾人溪127
5‧「会过西螺溪,未过虎尾溪」130
6‧虎尾鹿森林之台湾大地复育132
7‧任谁都不能把地层下陷全推给农民超抽地下水灌溉134
8‧虎尾春日移民村136
9‧六房妈过炉与国姓爷建樵都在虎尾137
10‧虎尾︰台西客运的起点138
11‧虎尾︰台湾钨钢大王的故乡139
12‧美梦成真140
13‧虎尾棉花田142
14‧顶溪屋顶上的躲猫猫145
15‧埒内228木棉花墙150
16‧堀头彩妆谷粮畚154
17‧主题公园155
18‧农博之后,重返虎尾人(Favorlang)的荣耀156

第四章:二○一六台湾要进步159
1‧进步!问题在名词,不在形容词159
2‧进步!问题在社造,不在里长161
3‧进步!问题在公民,不在桩脚164
4‧进步!问题在公义,不在财富168
5‧进步!问题在黑金,不在中国170
6‧进步!问题在外交,不在内政 172
7‧进步!问题在台湾,不在中国173
8‧进步!问题在国家定位,不在中间路线175
9‧进步!问题在中立,不在统独177
10‧进步!问题在联合,不在统一178
11‧进步!问题在创意,不在本土180
12‧进步!问题在教育,不在福利182
13‧进步!问题在中华民国,不在两岸184
14‧进步!问题在党权,不在中国185
15‧进步!宪政的症结在「独台」187
16‧进步!问题在政治,不在经济189

第五章:公民虎尾,生活首都191
1‧文化确是一门好生意191
2‧要命的族群与被扭曲的经济:失根的公民193
3‧「转动台湾」岂可跟着乱党乱转204
4‧错把冯京当马凉:憾台湾公民的堕落206
5‧只准中央放火,不准地方点灯210
6‧一党加一派独大的恐怖噩梦212
7‧做贼的喊捉贼214
8‧改变!问题在黑金215
9‧一「证」知秋:地方的努力与哀愁 216
10‧黄金週与苏花高218
11‧让人脑神经衰弱的礼物219
12‧给自己一个理由:矛盾中的蜕变221
13‧高铁的云林启示录222
14‧健康城市:从百年糖都到生活首都之路225
15‧虎尾文艺复兴,铁桥风华再现226
16‧「虎溪跃渡‧大崙脚」之虎尾进行曲229
17‧七十年老店起乩:庆虎尾中市仔的再生230
18‧虎尾今天很法国232
19‧工业大县与农业首都的弔诡234

第六章:台湾民主与公民之议237
1‧当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台湾又冷又尖又散(一)237
2‧再论世界又平又热又挤,台湾又斜又冷又散(二)239
3‧台湾不敢面对的真相240
4‧为什么不能有两个政府?242
5‧台湾政治的自由跟不上经济的自由243
6‧「不自由毋宁(饿)死」245
7‧国土规划岂容民粹分赃246
8‧日治与日据247
9‧「依政行法」还是「依法行政」? 249
10‧台湾梦与中国梦250
11‧都是宪法惹的祸251
12‧台湾的自杀式民主,岂有公民253
13‧继新党之后,中国国民党又出黑党253
14‧政府无能无感,倒阁不如倒马254
15‧台湾共识之一:马英九出卖中华民国256
16‧拼经济,马只会死缠烂打259
17‧抢救总统,停建核四,迁都云林260
18‧争设高铁虎尾站的弔诡262
19‧「投错票匦也有效」,脱裤子放屁263
20‧立委不开会,云林会变好?!265
21‧中秋烤肉的禁止与贿选266
22‧呛东呛西,谁呛黑金?267
23‧地方建设的美丽与哀愁(一)269
24‧地方建设的美丽与哀愁(二)271
25‧「没经费,好办事」基层官场现形记273
26‧莫言之我的华语文学的幻灭275
27‧伸张台湾主权,应先解决台湾被独佔的问题276
28‧马辞去党主席,不如辞去独佔中华民国,还政于民278
29‧中国国民党应还政于台279

第七章:民主尚未成功,台湾仍须努力281
1‧要求宪改才是公民运动的主战场281
2‧改变,问题在政治282
3‧笨蛋!问题在民主284
4‧讨党产,还要讨脑袋285
5‧曹兴诚的「两岸和平共处法」连「国父」都反对287
6‧中华民国独立了没?288
7‧反对中国国民党独佔中华民国290
8‧三民主义退出中华民国,在「台海人权决议文」之前292
9‧十月国庆要光辉,只有中华民国独立293
10‧台湾被中国国民党独立了吗?295
11‧放弃独立,等于放弃台湾296
12‧台湾尚未民主,院长仍须努力297
13‧黑道戒严和戒严遗毒298
14‧台湾教育吓吓叫299
15‧台湾独立,台湾独佔301
16‧香港占中与中占港台303
17‧社造的世博:城市的力量终究来自社区304
18‧改变,台湾到底是要改变什么?306

图书序言

推建序
社造的「三生有幸」
前行政院文建会主任委员 陈其南 教授

  社造人物义无反顾、为天下先的人格特质,在文彬镇长身上,以及这本书上,我都看到了。因为强烈的使命感和长期关怀乡土的理念,文彬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社造人从政之路,也缔造了很多「第一」。

  他当里长推动造街,如果不是当时镇公所主事者和民代的集体贪渎,导致文彬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庞大经费被上级政府收回而破局,「云林第一街」非虎尾莫属。

  文彬毫不气馁,反而借着参选并担任镇民代表发声,复进一步参选镇长,期待从公部门内部来个大翻转,以「社造行政化」的推动,开出「行政社造化」的灿烂花朵。岂料当选之日就惊爆地方自治史上的重大治安事件,文彬枪口余生,仍然不改其志。因为文彬相信:只要虎尾成为生活、生计、生态俱优的「生活首都」,成为真正的「台湾第一」,这些牺牲都只是过程中激起的涟漪,一切辛苦也都值得。

  文彬这本书,与其说是「社区营造政治学」,毋宁说是「政治学社造」。书中除了娓娓道来,得以让人窥见他一路走来推动社造的轨迹和酸甜苦辣,也启发人们尤其是政治人物,都应该放下身段,向社造学习的必要性。

  社造人物对于土地的关爱出于真心真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自动自发、不求回报。只有从这样的心思出发,才能真正无私无我,落实对于土地的热爱,浇灌出美好的家园,使民众获得生活、生计、生态「三生有幸」的生活环境。

  长久以来,台湾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一贯承袭着过客心态主政。高雄气爆一举爆出牺牲土地和生命换取经济指标的荒谬;中央和地方政治生态则充斥着「黑金、家族、派系共治」的恶性循环,总是挥之不去。正因如此,整个台湾从中央到地方政经情势一齐陷入了「系统性衰竭」的深渊。

  细看文彬的社造政治论述,颇有跨越时空之感,并且深度、广度兼俱;更难得的是它有相当高度,从社造精神出发,从政治视野综览且关照全局,复回归到市井底层的关怀,真正切中时弊,革故鼎新,颇给人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

自序
社造政治学
林文彬

  一九九四年李登辉以台湾「生命共同体」号召台湾人,开启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先声;一九九七年虎尾全国文艺季,则开启虎尾的文艺复兴运动;二○○○年谢长廷倡言社区主义,为高雄打下海洋城市的愿景。二○一一年上海世博,台湾馆讲的是台湾的科技灯效,跟世界各馆一样争奇斗艳介绍在地的新风情。

  但美国馆却令人意外地诉说着,美国一个社区营造的故事,故事中小女孩以身作则,唤醒社区的公民意识,共同完成社区口袋公园的动人故事。

  故事中,居民从一开始的冷漠,到热情的参与,终至共享完成的喜悦,彰显了社区主义,阐扬了美国精神。这一路走来。在我看来,美国所要强调的是一门「社区营造政治学」。

  「社区营造政治学」的定义在我以为,一方面是希望政治从社造中学习;一方面讲的是社造学的政治作用。林文彬的「社区营造政治学」就以这样的心情,怀着这样的观察,将全书分成七章,探析︰

  第一章:台湾的第三条路

  第二章:改变中华民国「独佔」台湾

  第三章:重返虎尾人(Favorlang)的荣耀

  第四章:二○一六台湾要进步

  第五章:公民虎尾,生活首都

  第六章:台湾民主与公民之议

  第七章:民主尚未成功,台湾仍须努力

  希望借由本书,从地方拆解到中央,再从社造探索到政治,一路从虎尾的农博说起,见证地方丧失的公民性,再从总统大选挑剔台湾消失的民主性,从而追根究柢试图找寻台湾民主与公民失根的轨迹,以及台湾何去何从的答案。

  感谢虎尾,感谢所有协助本书出版、发行,和推荐的朋友,谢谢你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台湾政治研究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要理解台湾的政治,就必须紧盯两岸关系、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恩怨纠葛,以及那些出现在电视新闻里的政治人物。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台湾的政治生命力,更深层次地体现在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基层角落。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笔触,深入挖掘了台湾各地社区营造的实践,并且将这些实践提炼出了一套“政治学”的理论框架。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只是在修缮老屋、举办祭典、打造特色农产品的社区活动,背后其实都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博弈,涉及资源争取、权力分配、利益协调,甚至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书中的案例分析,每一个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我看到了在某些老旧的眷村,居民们如何通过集体协商,争取出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对抗不公平的拆迁政策;在一些偏远的渔村,渔民们如何联合起来,保护赖以生存的海洋资源,与大型开发商周旋;在一些城市角落,年轻一代如何利用创意和网络,为被遗忘的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并从中争取话语权。这些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却充满了普通人的智慧和勇气,更展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政治力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区营造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发展的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挑战和平衡那些自上而下的、由精英主导的政治决策,让更多人的声音被听到。它为我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台湾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新工具,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在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韧性。

评分

这本《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的出现,无疑为我近期对台湾社会发展和地方治理的探索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水。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政治光谱和发展脉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在蓝绿两党的主流叙事中寻找解读台湾社会变迁的钥匙。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在传统政治对垒之外,另一条充满活力和地方智慧的“第三条路”。它所探讨的“社区营造政治学”,并非是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深深植根于台湾基层民众的实践之中。读罢,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重拾地方记忆、凝聚社区情感而奔走呼喊的普通人的身影,他们的行动,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意涵。作者并没有将社区营造简单地描绘成一种温情的互助行为,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权力运作、资源分配、社会动员以及公民参与的复杂政治过程。这种对基层实践的政治学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政治”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立法院的辩论或总统的选举,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去塑造和改变所处的社群环境。书中对于不同社区案例的细致呈现,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在面对现代化冲击、全球化挑战以及地方特色流失等问题时,如何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发展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励着每一个关心地方发展的读者,去思考并参与到改变之中,去发现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三条路”。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变革,往往发生在最微小、最接地气的角落,需要的是耐心、韧性和对地方深沉的爱。

评分

读完《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肌理的理解,一下子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了。过去,我对台湾的政治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蓝绿对决”的框架下,总是习惯性地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归结于两大政党的博弈。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第三条路”的大门。作者并没有回避主流政治的现实,但他更侧重于描绘那些在主流政治之外,在基层社区悄然发生的,但又具有深刻政治意义的实践。书中所阐述的“社区营造政治学”,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和实践政治。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政策的客体,而是主动的行动者,通过集体的力量,去争取资源,去表达诉求,去塑造自己的生活环境,甚至是去影响地方的公共政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区内部权力结构和协商机制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出新的领导者,形成新的利益群体,也伴随着潜在的冲突和合作。这些微观的政治动态,虽然不像国家层面的政治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却构成了台湾社会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民主,不仅仅在于定期的选举,更在于日常的公民参与和地方治理的实践。它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社区的力量,去回应现代性带来的挑战,去保存和发展地方特色,去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社会。这是一种从下而上,充满韧性和创造力的政治力量,它为台湾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评分

在阅读《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之前,我对台湾政治的理解,几乎完全被“蓝绿”两大阵营的叙事所占据,总觉得要理解台湾的政治生态,就必须紧盯那些主流媒体上不断上演的政治剧目。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邃视角的“第三条路”。作者以一种非常精妙的笔触,将原本分散在台湾各地、形式各异的社区营造实践,提炼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政治学”理论。这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在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社区活动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政治运作。书中对不同社区案例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台湾民众的创造力、韧性和集体行动的力量。我看到了,在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地方特色流失,以及社会疏离感加剧时,台湾的基层社区如何通过自发的组织和积极的参与,去争取自身权益,去重塑社区面貌,去构建更具凝聚力和活力的社会。这些案例,没有惊天动地的政治口号,却充满了普通人的智慧和对土地深沉的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政治,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博弈,更是普通民众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影响决策,从而塑造自己生活环境的生动实践。社区营造,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第三条路”,它为台湾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民主深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评分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是全方位的。长期以来,我对于台湾政治的认知,总感觉被框定在一些既定的叙事里,比如统独议题、两岸关系,或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权谋争斗。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带我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视野——那就是以社区为核心的“政治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社区营造描述成一种温情主义的社会运动,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我从中看到了,在台湾的基层,无数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自发地组织起来,去争取公共利益,去改善生活环境,甚至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既定格局。书中对不同社区案例的细致呈现,让我看到了社区营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案例是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有些是为了恢复传统产业,还有些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空间。每一个案例背后,都充满了居民们的智慧、汗水和对地方的深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实践上升到了“政治学”的高度,让我理解到,社区营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基层民主的实践,一种公民参与的演练,一种自下而上重塑社会秩序的努力。它展现了台湾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草根的力量,去抵抗 homogenization(同质化),去保留和发展地方的独特性。这本书让我对“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高层的权力斗争,而是看到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普通人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为我提供了理解台湾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全新视角。过往,我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聚焦于“蓝绿”两党的主流政治叙事,认为那是解读台湾社会变迁的关键。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存在着一条同样重要、甚至更为生动鲜活的“第三条路”,那便是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的基层政治实践。作者并没有将社区营造简单地视为一种温情脉脉的社会运动,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政治意涵。他深入剖析了社区居民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在资源匮乏、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争取自身权益,重塑地方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实践政治。书中对不同类型社区案例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基层生态。我看到了在历史悠久的街区,居民如何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而组织起来,与商业开发力量进行博弈;在快速工业化的城镇,居民如何通过参与社区规划,来争取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居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凝聚社区认同,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新的地方治理模式。这些案例,都深刻地揭示了社区营造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发展的策略,更是一种重要的公民参与方式,它有效地平衡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决策,让更多基层民众的声音得以被听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草根实践,梳理成了一套具有学术价值的“社区营造政治学”,为我们理解台湾的民主发展和社会韧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评分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打乱了我过去对台湾政治的既有认知,并且以一种非常令人惊喜的方式,重塑了我对“政治”这个词的理解。我一直以来,对台湾政治的关注,几乎都集中在那些光鲜亮丽、充满戏剧性的宏大叙事上,例如总统选举、政党轮替,或是两岸关系的微妙变化。然而,这本书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台湾社会那些最基层、最细微,却也最富生命力的角落——那就是社区营造。作者以一种非常学术的严谨,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社区营造的实践,提升到了“政治学”的高度。这让我大为震撼,原来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甚至有些琐碎的社区活动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政治运作。书中的案例研究,每一个都让我读得如痴如醉。我看到了,在许多面临衰退的城镇,居民们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和行动,唤醒了沉睡的社区活力;在一些充满历史记忆的老街区,居民们如何为了保护古迹和在地文化,与商业利益进行巧妙的周旋;在一些新兴的城市社区,年轻一代如何利用创新的方式,打破隔阂,凝聚共识,共同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政治,并不仅仅是精英们的游戏,更是普通民众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诉求,争取权益,从而塑造自己生活环境的实践。社区营造,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第三条路”,它在主流政治之外,开辟了一条属于基层民众的政治空间,展现了台湾社会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

评分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着实带给我了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长久以来,我对台湾政治的认知,几乎被“蓝绿”对决的框架牢牢框定,总觉得政治的本质就是政党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对抗。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另一条更为贴近现实、也更具生命力的“第三条路”,那就是以社区营造为核心的基层政治实践。作者并非将社区营造简单视为一种温情主义的社会运动,而是以一种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权力运作、资源分配、社会动员和公民参与等政治议题。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的居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社区的认同和热爱,自发地组织起来,去争取公共利益,去改善生活环境,甚至去挑战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既定格局。书中所呈现的丰富多样的社区案例,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基层力量,去回应各种挑战,去保存和发展地方的特色,去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社会。这些案例,无论是为了保护历史遗迹,还是为了重塑地方文化,亦或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充分展现了台湾人民的智慧、韧性和对土地的深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政治,并不仅仅存在于庙堂之上,更体现在我们身边,体现在每一个为改善社区而付出的努力之中。社区营造,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第三条路”,它为台湾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可能性。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为我理解台湾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刻的视角。过往,我对台湾政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蓝绿”两大政党的对垒所定义,总觉得要理解台湾,就必须紧盯政坛风云。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些在基层默默生长的力量——社区营造。作者并不是将社区营造视为一种简单的社会福利或地方美化工程,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政治学”的层面,深入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动态和权力运作。这让我耳目一新,看到了在台湾的社会肌理中,除了主流政治的喧嚣,还存在着一条充满活力和草根智慧的“第三条路”。书中对众多社区案例的细致分析,讓我看到了台湾人民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的力量,去争取资源,去改善生活,去塑造自己所处的环境,甚至去影响地方的公共政策。我看到了居民们如何为了保护历史建筑而奔走呼喊,如何为了争取公共空间而与政府部门周旋,如何为了重振地方经济而发挥创意。这些故事,虽然不如政坛风云那般波澜壮阔,却充满了普通人的智慧、勇气和对土地深沉的爱。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民主的活力,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政治制度设计上,更体现在基层社会的多元参与和自主协商中。社区营造,正是这样一种生动的基层民主实践,它为台湾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我理解台湾的韧性和创造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评分

《台湾的第三条路:社区营造政治学》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多元而深厚的基层能量。过去,我对台湾政治的理解,几乎完全被“蓝绿”二元对立的叙事所占据,总觉得政治的舞台就是那些党派林立、口号喊震天的立法机构和媒体焦点。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一条隐匿于主流叙事之下的“第三条路”,那便是扎根于基层社区的“政治学”。作者并非将社区营造简单地描绘成一种互助合作的温情主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权力运作、利益博弈、社会动员以及公民参与的政治逻辑。我从中看到了,台湾的社区居民,如何在面临现代化冲击、资源分配不均以及身份认同危机时,通过自发的集体行动,去争取话语权,去塑造自己的生活空间,去捍卫地方的文化和记忆。书中对不同类型社区营造案例的细致呈现,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在面对挑战时的独特智慧和坚韧力量。无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而与开发商抗争的居民,还是为了重振没落产业而凝聚力量的农民,亦或是为了保留历史街区风貌而努力的艺术家,他们的行动,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政治解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区营造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发展的模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形式,它为基层民众提供了表达诉求、凝聚共识、影响决策的平台,有效地平衡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展现了台湾社会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