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有許多事以終爲始,雖然帶種前後倒置的吊詭, 卻也仍把真實呈現。譬如謀殺疑案,通常起始於謀殺事件的發現,然後逐步在迴溯源起的過程中,明白瞭誰乾瞭什麼及原由。作傢們在創作時也常採用以終為始的手法,創作一則故事來揭露更早他們寫過的故事。
叢林之書正是以終為始,由魯德亞德・吉蔔林先寫瞭則故事叫「住在洛剋」(In the Rukh)。故事講一位英國人遇見一位叫毛哥力的森林巡狩員,具有幾近超自然的耐力,能與狼交談。英國人發現他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從小在叢林裏被狼群帶大。故事說到這裏就結束瞭。但我能想像毛哥力的故事在吉蔔林的腦海裏揮之不去,並且他不斷地好奇著小男孩怎樣生長在叢林,又是怎樣被狼群帶大,他思索著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於是他寫齣下一則毛哥力的故事,語氣不同於上一個,這故事有它自己的語調,叫「毛哥力的兄弟們」。我不禁猜想關於幼年毛哥力的故事,吉蔔林原本隻打算寫這麼一則。故事一開始就描寫毛哥力「意思是小青蛙」——這說法讓人佩服的是有些剛齣生的嬰孩長得還真像小青娃——初到叢林,最終麵對瞭他的敵人,並且離開叢林迴歸人類世界做為結尾。故事裏引入瞭黑豹巴希拉,他是被人類豢養大的,他和毛哥力一樣是跨足兩個世界的物種。棕熊巴魯,是孩子的老師,教授叢林法則和行事作為。跛腳虎謝利汗,打破叢林規範,獵殺人類幼子,一開始就為他自己最終結局埋下一連串的禍因。
既然寫瞭這則故事,吉蔔林就必須有其它故事裏把毛哥力也寫在裏麵,有些故事在第一則故事尚未結束時前發生(這下你明白我的意思瞭)然而有些故事又開始在這之後。像是在「卡雅行獵記」我們認識到猴群——班達羅格,而在「老虎—老虎!」裏,謝利汗的故事至此畫下句點。「順道一提,這些叢林動物的名字,都源於印度語——像是班達羅格,意指『猴族』,謝代錶『老虎』,而汗代錶『國王』」。這些故事都收錄於叢林故事第一部,裏麵還有關於海豹、大象及有袋動物的故事。而你手上的這本的故事有一則故事是關於兩條眼鏡蛇對上英勇的貓鼬名叫裏奇—第奇—塔維。
之後,吉蔔林又寫瞭叢林故事續集,裏頭描述毛哥力學習身而為人的一切以及規劃他的人生。這段故事是做為叢林故事第一部的補充,發生的時間穿插在首部故事裏不同的時間點。我個人的最愛是「國王的馴象刺棒」——刺棒是一種勾子(goad),馴象人拿來指揮大象用,故事中的毛哥力不明白人類為何要為漂亮的石頭自相殘殺。我當初在創作《墓園裏的男孩》(The Graveyard Book)的靈感發想就是來自於叢林故事,我就是以這篇故事為開端。
稍後,吉蔔林將年輕的毛哥力故事集結成書,便成為現在這本叢林故事。
我認為試圖在作品裏找尋作者的身影是常會導緻誤解,但是至今我對叢林故事仍難忍好奇。吉蔔林如同他書裏的毛哥力和巴希拉一樣,都生長於異族裏。他生於印度孟買,父母親是英國人。他以印度語思考甚至做夢。他熱愛印度,但在六歲時,被送迴英國,一個不熟悉但卻是他的身屬之地。他受到一對原本應該照護他的夫婦嚴厲地對待,之後他進瞭德文郡的一所寄宿學校。當他十六歲時再度迴到印度時,感覺像迴到瞭傢。他把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曆化為寫作的靈感,而其中的一道素材就是關於那些被叢林的狼群帶大的狼小孩的傳說及報告。
毛哥力在叢林裏被動物們帶大,這些動物的智慧和教化勝過與他己身同齣愚鈍又迷信的人類,雖然最終他得迴歸這樣的族群。他知道自己既不屬於叢林族群,在人類的村子裏也找不到歸屬感,然而最終還是得離開叢林,擁抱自己人性的一麵,一如巴希拉離開牢籠迴歸叢林。然而毛哥力即便遠離叢林,卻未能感受的真正的快樂,而當他身處叢林時也未能真正變成叢林的一份子。
我猜想吉蔔林有沒有注意到他寫這故事的時候其實說得正是他自己,抑或,在作品完成纔恍然大悟。
尼爾 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