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

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虎头蜂
  • 昆虫学
  • 动物行为学
  • 生物研究
  • 安奎
  • 自然科学
  • 野外观察
  • 科普
  • 生物多样性
  • 昆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权威──安奎博士,投身虎头蜂研究长达40年!
浅显易懂,收录251张图表,认识虎头蜂的第一本书!

  你知道虎头蜂吃肉也喝水吗?
  你知道虎头蜂是蜜蜂的天敌吗?
  虎头蜂在身边打转时,切忌急速奔跑?
  虎头蜂攻击时,站着不动或就地卧倒?


  台湾每年都发生虎头蜂螫人事件,为甚么虎头蜂要螫人呢?

  基本上,虎头蜂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会主动攻击人们。只有受到骚扰或攻击时,为了防御才攻击,只要尽速离开牠们的防御范围,虎头蜂就会鸣金收兵。

  本书带领读者认识台湾七种虎头蜂,教您辨识虎头蜂的攻击行为,人们误闯虎头蜂的防御范围时,要如何因应才能避免被蜂螫?此外,详细介绍被虎头蜂或其他蜂类螫伤后的紧急处理方式,运用手边的工具或野外的植物来正确的处理伤口,可以舒缓痛苦和减少伤亡。并解说用宝特瓶制作简易虎头蜂诱集器、诱饵的配方及防除虎头蜂的12种方法。

  作者与虎头蜂共舞四十多年经验,与读者分享。期盼虎头蜂螫人伤亡事件减少,并唿吁「学习与虎头蜂和谐共舞」。

本书特色

  1.台湾第一本虎头蜂专书。
  2.国际权威──安奎博士,投身虎头蜂研究长达40年!
  3.浅显易懂,收录251张图表。

名人推荐

  长荣大学前校长\陈锦生
  日本茨城大学名誉教授\山根爽一          
  农委会林试所前所长\金恆镳
  台湾大学荣誉教授\何铠光  
  自然科学博物馆前馆长\周延鑫      
  中兴大学昆虫系教授兼主任\路光晖
《星辰之歌:宇宙深空探索的宏伟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于昆虫学或生物研究的记录,而是一部恢弘的硬科幻巨著,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终极挑战与无限可能。它以“星辰之歌”为名,描绘了一幅跨越数千年、涉及多个星系文明的宏大画卷。故事聚焦于一个名为“奥德赛计划”的星际探索项目,该项目旨在寻找宇宙中是否存在比人类文明更古老、更先进的生命形态,并探究宇宙的终极物理法则。 第一部:静默的引力与初啼的信号 故事始于公元2742年,地球文明已进入“后稀缺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探索的需求日益迫切。人类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黑暗。 1. 银河边缘的低语: 故事的主角是艾莉娅·凡恩,一位天赋异禀的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奥德赛计划的首席数据分析师。她在对遥远星系背景辐射的异常波动进行深度分析时,截获了一组看似随机,实则蕴含复杂数学结构的信号。这些信号并非来自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它们指向一个位于船底座方向、距地球约五万光年的“寂静星团”。 2. 维度的重构: 艾莉娅发现,这些信号的传输方式绕过了当前已知的空间曲率限制,暗示着一种对时空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她与古老的人工智能“提丰”合作,共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量子场模型——“超弦拓扑模型”,试图解析信号的真正含义。模型推导出的结果令人震惊:信号的源头位于一个可能已经坍缩或进入了高维度的文明遗迹。 3. “方舟”的铸造: 为了追寻这个信号,人类启动了沉寂已久的“方舟计划”。不同于早期的曲速驱动尝试,新一代的星际飞船——“赫尔墨斯号”采用了基于负质量粒子束的“引力锚定推进系统”,理论上能够以极高的百分比接近光速。本书详尽描述了飞船的建造过程,包括超导材料的合成、生物休眠舱的技术革新,以及船载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展现了人类工程学的巅峰。 第二部:深空迷航与时间的悖论 赫尔墨斯号在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星际航行后,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这些挑战远超物理学的范畴。 1. 穿越“以太之墙”: 在接近目标星团的途中,飞船穿越了一片被称为“以太之墙”的区域。这片区域的时间流速变得极端不稳定,船员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时间膨胀和收缩。部分船员在短暂的航行中衰老了数十年,而另一些则仿佛只度过了一瞬间。书中细致描绘了船员们如何利用相对论计算来校准内部时钟,以及这种时间错乱对心理和生理上造成的影响。 2. 幽灵舰队的残骸: 艾莉娅和她的探索队抵达了寂静星团。他们发现的并非一个活跃的文明,而是一片由数千艘巨大、却已碳化的星际飞船残骸组成的“墓地”。这些残骸的结构复杂到令人窒息,其材质无法被现有的元素分析仪识别。更令人不安的是,残骸的内部结构显示,这些船只并非毁于战争,而是在完成某项“仪式性操作”中集体停机。 3. 信息的熵减: 探索队成功定位了信号的最终源头——一个漂浮在黑暗中的巨大几何体,它违反了欧几里得几何,边缘不断地自我折叠和展开。当艾莉娅试图上传数据进行交流时,几何体反馈的不是信息,而是“熵减”。船上的数据存储开始逆转老化,但代价是飞船的能量核心以惊人的速度衰竭。他们意识到,他们接触到的并非生命,而是某种更高维度的信息处理机制,它以牺牲物质的有序性为代价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 第三部:智慧的边界与文明的抉择 故事的高潮部分转向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探讨,人类必须面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定位。 1. 第五种力与宇宙的边界: 艾莉娅通过最后的能源储备,将几何体投射出的概念性信息解码。信息揭示了宇宙并非由已知的四种基本力主导,还存在着第五种力——“共振力”,这种力量负责连接不同维度和时间线的宏观结构。几何体所属的古老文明,正是试图利用共振力逃离宇宙的自然热寂,他们的方法是“意识上传”到纯粹的能量态。 2. 镜像回响: 在几何体的最后一次脉冲中,艾莉娅看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景象:她自己,在数百年后的另一个时间线上,也站在同样的几何体前,尝试发送着同样的信息。这暗示着,所有智慧文明的终极命运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循环。 3. 归途的意义: 面对无解的终极真理,赫尔墨斯号的船员面临最终抉择:是牺牲自己,尝试将这些“超越性”的知识带回地球,冒着引起文明恐慌的风险;还是销毁所有数据,让“无知”继续庇佑人类的平凡存在。艾莉娅最终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案:她将知识的“引子”——那些能够激发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数学猜想——编码并发送回地球,而将那些可能导致文明崩溃的终极信息彻底抹除。 尾声: 赫尔墨斯号在能源耗尽后,被设定了一条缓慢返航的轨道,船员们进入了永久的休眠。地球收到了一个简短的、充满诗意的信号:“我们看到了边界,并选择了黎明。”本书以地球上新一代科学家接收到这些“引子”信息,重新点燃对宇宙探索的激情作结,但这一次,他们的探索目标不再是寻找答案,而是创造新的问题。 本书特点: 本书语言精确、逻辑严密,大量涉及高阶物理概念(如卡西米尔效应、霍金辐射的逆转、多重宇宙的弦论模型)。它探讨了文明在面对无限尺度时的脆弱性与韧性,以及“知识的代价”这一深刻主题,适合对硬科幻、宇宙论和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深空中保持其人性光辉的史诗,而非简单的探险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奎 博士Dr. James k. An


  现任
  逢甲大学兼任教授
  明新科技大学荣誉教授
  台湾养蜂协会顾问
  台湾蜜蜂与蜂产品学会监事

  简历
  1944年生,河南杞县人
  国立中兴大学昆虫系所学士、硕士
  中国文化大学农研所国家博士
  教育部博士后研究公费留考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博士后研究
  Smithsonian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访问学者
  Leicester University, UK 访问学者
  驻马拉威共和国农技团团长
  驻史瓦济兰王国农技团团长
  国立台湾博物馆聘任馆长
  国立台湾大学昆虫系兼任教授

  着作
  部编大学用书「养蜂学」

  荣誉
  中国文化大学杰出校友
  中国视听学会优良视听人员个人黄带奖
  “Honorary Certificate” b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Co-operatives, The Kingdom of Swaziland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人类与虎头蜂可以达到和谐共舞/长荣大学前校长 陈锦生    
推荐序  认识台湾虎头蜂的一本好书/日本茨城大学名誉教授 山根爽一    
推荐序  近距离看虎头蜂/行政院农委会林试所前所长 金恆镳    
推荐序  何序/国立台湾大学荣誉教授 何铠光    
推荐序  周序/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前馆长 周延鑫    
推荐序  路序/国立中兴大学昆虫系教授兼主任 路光晖    
自序    

Chapter 1 与虎头蜂的一段情    
1.1 与虎头蜂结缘    
1.2 被虎头蜂追着跑    
1.3 虎头蜂的相关旧闻    
1.4 严重的虎头蜂螫人事件
1.5 拜访虎头蜂养殖场    
1.6 虎头蜂螫的滋味    
1.7 戳虎头蜂的蜂巢    

Chapter 2 虎头蜂的祕密    
2.1 虎头蜂的亲戚    
2.2 虎头蜂的真面目
2.3 蜂类的螫针    
2.4 神奇的蜂毒    
2.5 虎头蜂群的一年
2.6 虎头蜂的採集物
2.7 虎头蜂的行为    
2.8 虎头蜂猎捕蜜蜂    
2.9 台湾的七种虎头蜂    

Chapter 3 虎头蜂的防除    
3.1 日本制的虎头蜂防护衣    
3.2 摘除社区的虎头蜂巢    
3.3 研发虎头蜂诱集器    
3.4 虎头蜂的防除方法    

Chapter 4 蜂螫的预防及处理    
4.1 蜂螫的痛    
4.2 遇到虎头蜂怎么办    
4.3 蜂螫的处理    
4.4 蜂螫预防的推广    

Chapter 5 虎头蜂与人类
5.1 虎头蜂与人类的关系
5.2 虎头蜂螫人事件的省思
5.3 与虎头蜂和谐共舞

附录
谢辞

图书序言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一段叙述「小时候去用竿子捅马蜂窝就是这样,害怕,可是心中跳着要去试试」。究竟戳了虎头蜂的蜂窝会如何呢?2003年9月,台东市某国小学童戳了虎头蜂窝,惹恼虎头蜂群起而攻,吓得学童哭喊尖叫,在校园里满场窜逃,导致30多名学童被螫伤。为甚么每年都发生虎头蜂螫人事件?马蜂与虎头蜂有甚么关系呢?台湾有几种虎头蜂?虎头蜂长得甚么模样?相信大家都十分关注,也很想知道答案。

  回想2004年提早退休,思考未来漫长岁月还能做些甚么?列出一串清单,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整理虎头蜂资料。不料2005年才刚启动,却因意外机缘移居新竹接任新教职。直到2012年再度退休,才又重拾虎头蜂课题。将蒐集的虎头蜂相关资料及研究报告,与虎头蜂互动的亲身体验,还有历年拍摄的照片及影片等,以回忆录方式汇整成册。过程中对于虎头蜂专家郭木传教授,在1987年报告中的感慨:「日本学者对台湾虎头蜂的研究虽不少,但进行本土研究工作时,仍然觉得相关生态资料太少。」深有同感,几度遇到瓶颈很想放弃。但是,每当看到媒体报导,又发生虎头蜂螫人事件,就彷彿声声催促,激励我勇往直前。即使资料、经验及研究有限,但是在现阶段仍有一些参考价值。

  为了让本书浅显易懂,加入照片237张及表14份,分成5个篇章。第1章,与虎头蜂的一段情:记述与虎头蜂结缘经过、被虎头蜂追着跑的真实故事、被虎头蜂螫的滋味及戳虎头蜂的蜂巢等。第2章,虎头蜂的祕密:介绍虎头蜂的亲戚、神奇的蜂毒、虎头蜂的行为及台湾的七种虎头蜂等。第3章,虎头蜂的防除:记述摘除社区虎头蜂巢的实况、研发虎头蜂诱集器的历程及介绍防除虎头蜂的方法等。第4章,蜂螫的预防及处理:包括遇到虎头蜂怎么办? 汇整蜂螫的处理等。第5章,虎头蜂与人类:探讨虎头蜂与人类的关系、虎头蜂螫人事件的省思,最后唿吁要「与虎头蜂和谐共舞」。

  人们觉得虎头蜂可怕,其实真正可怕的,是人们对虎头蜂不够了解。期盼「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让社会大众对虎头蜂多一点认识,减少虎头蜂螫人事件的伤亡。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影响更多专家学者,投入虎头蜂的研究行列。本书经再三校对,或仍有误谬之处,企盼国内外学者专家不吝指教。

安奎 谨识
2014年12月21日

图书试读

2.5 虎头蜂群的一年

虎头蜂蜂群(colony)一年一个生命週期,正常的蜂群中只有一只雌性蜂王,其余都是不能生育的雌性工蜂。秋季蜂巢中将出现有性个体,秋末冬初雌蜂与雄蜂交尾。交尾后雄蜂死亡,雌蜂会躲在地穴中、树洞中及屋檐缝隙等地方越冬。虎头蜂群的生命週期,分别为蜂群建立期、蜂群增殖期、蜂群繁殖期及蜂群解体期。

2.5.1 蜂群建立期

1984年郭木传教授在嘉义的研究,黄腰虎头蜂交尾后的新蜂王,每年3~5月,陆续由蛰伏处甦醒开始活动,是蜂群建立期开始。蜂王要自行觅食,维持自身的营养,并要筑造蜂巢。为了确保新的生命週期可以完成,必须选择避风雨、安全又隐蔽的位置筑巢。

接着採集筑巢的材料,蜂王飞到树上刮取木材纤维,加上唾液成为一个球状,带回筑巢。刚筑造的小巢,就有一个外壳或称外巢,内部有一个小巢脾,巢脾上有六角形巢室,开口朝下。最初内有7个巢室,蜂王在巢脾的巢室中产卵。外巢内部与巢脾之间,有一个「小巢柄」连接。外巢像个倒挂的小碗,悬挂在附着的树枝或屋檐下,小碗的开口朝下方,巢室逐渐增加到13个。蜂王产卵之外,要採集食物饲餵幼虫,并兼任守卫工作。

小碗状的外巢经两周后,会被包覆起来成圆球形,下方留有出入口。蜂巢逐渐加大,出入口下方会造出一根管子,并逐渐加长,保护内部幼虫。看起来像小葫芦状,出入口朝下。第一代工蜂羽化后,将下方的长管咬除。约到第六周,蜂巢略成圆球形,侧面的下方开一圆形出入口。最初完成的蜂巢,直径约有6公分,一个巢脾内有10~30个巢室。卵期6天;幼虫期15天;封盖期含老幼虫3天、前蛹期3天、蛹期12天及羽化前期1~2天,共计19~20天。由卵到羽化为成蜂,总计40至41天。

1992年马丁研究日本黄腰虎头蜂,与台湾的报告略有差异。卵期约6.5~7.5天,幼虫期8~22天,封盖(幼虫+蛹)期16~18天,第一只工蜂羽化平均34~36天。产卵数量可达54粒,平均每天7~9.5粒。开始筑巢的前10天,每天约可造1.2~1.5个巢室。营巢的第一个月,蜂巢中约有30个巢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自然科普类书籍一向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让我看到我们周遭世界独特一面的作品。《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虎头蜂,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都是一种需要远离的危险动物,它们的蜂巢往往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共舞”二字,却暗示了一种非常规的研究方式,一种超越恐惧的接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安奎博士是如何进行他的虎头蜂研究的。书里是否会包含他在野外实地考察的详细记录?比如,他如何辨别虎头蜂的种类?如何找到它们的巢穴?又如何进行近距离的观察,甚至进行互动?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虎头蜂的生态习性,比如它们的食性、繁殖过程、以及它们在生物链中的地位?安奎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任何新发现?有没有一些关于虎头蜂行为模式,或是它们与环境互动的新颖观点?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充满故事性和科学性的方式,为我们揭开虎头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对这些美丽的“毒刺”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一抹暗沉的森林绿,衬托着一只色彩鲜艳、细节逼真的虎头蜂,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又危险的吸引力。书名《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更是直击人心,我一直对大自然里那些被人们畏惧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生物充满好奇,虎头蜂绝对是其中的代表。一直以来,我对它们的印象都是攻击性极强、毒性剧烈,所以“共舞”这个词,简直是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勇气和怎样的研究方法,才能让作者安奎与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生物“共舞”?安奎又是如何做到深入虎穴,却又安然无恙地进行研究的?我尤其想知道,他是否能够捕捉到虎头蜂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为模式,它们的社会结构,它们的捕食策略,甚至它们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昆虫的科学研究,更像是一场关于勇气、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冒险故事。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安奎的笔触,走进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巨大身躯和锋利口器下的生命脉动。

评分

我一直对昆虫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生物。《与虎头蜂共舞:安奎的虎头蜂研究手札》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虎头蜂,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危险、毒液联系在一起,但“共舞”这个词,却暗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亲近和理解。我非常好奇,安奎博士是如何与这些具有强大攻击性的生物建立联系的?他的研究手札里,是否会详细记录下他与虎头蜂互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他是否会分享他在野外观察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如何避免激怒它们,又如何在安全距离内进行详细的记录?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有很多关于虎头蜂身体构造、飞行技巧、以及它们如何捕食其他昆虫的细节描述?它们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蜂王和工蜂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也会在书中得到深入的解析?我对安奎的研究方法论也充满好奇,他是否使用了特殊的工具或者技术来记录和分析虎头蜂的行为?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我原本只敢远观的世界,去了解虎头蜂真实的生态位,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关于“虎头蜂”的恐怖画面。那些关于被蜇后的剧痛、肿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传闻,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与虎头蜂共舞》这个书名,真的像一道奇特的闪电,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人们对很多生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象,而真正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去揭示更深层的真相。我非常想知道,安奎是如何克服恐惧,如何一步步走进虎头蜂的世界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惊险的纪录片,记录下他在野外、在蜂巢旁的每一次观察?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包含很多关于虎头蜂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捕食技巧等方面的细节?会不会有关于它们如何筑巢、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抵御外敌的描述?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安奎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惊心动魄的经历?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或者是一些让他印象深刻的瞬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虎头蜂这个充满神秘感的物种,以科学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角度,展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一看到《与虎头蜂共舞》的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各种画面。虎头蜂,那可是不少台湾人从小听到大的“危险生物”,它们那巨大的身躯,那一声声嗡嗡的警告,总是让人心生畏惧。所以,当看到“共舞”这两个字,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哇,这作者也太有种了吧!”这不禁让我对安奎这个人,以及他究竟是怎么进行这项研究的好奇心瞬间爆棚。这本书,我猜想,绝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深入民间、贴近大自然的真人探险记。我期待能从书里看到,安奎是如何一步步接近这些令人生畏的昆虫的?他有没有使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或者是有什么过人的胆识,才能让他在虎头蜂的势力范围内,进行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书里会不会有很多关于虎头蜂的“生活日常”的描写?比如说,它们是怎么觅食的?它们每天会去哪里?它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社交活动”?我更想知道,安奎在观察的过程中,是否曾经遇到过一些让人惊心动魄、或者哭笑不得的时刻?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关于勇气、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邀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