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立寻求原型、模煳与不可知的态度,
让建筑展现出一种浑浊的可塑性,
一种带着莽莽气势的原生个性,以及欣然回应未来的生命力道。──阮庆岳
在台湾中西部,有一位建筑师不断为空间带来新的可能性──他设计的景观桥,扩充了我们对于穿越边界的认知;他构筑的教堂则使居民理解,原来在神圣的意义之外,教堂也能如此融入社区的生活。他的作品总是走得更远、总是比我们想到的更丰富。这是廖伟立建筑师,他与「立.建筑工作所」的伙伴们,一起透过建筑传达其对环境的观察。
本书收录廖伟立的重要建筑案例,包括创作概念、设计图面,以及珍贵的手绘草稿与画作。这十多年来,「立.建筑工作所」一次又一次重新定义基地、以中介空间串起不同的想像,最后创造出充满动态力量且富含在地情感的精采作品,每一件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各界推荐
甘铭源/大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吴光庭/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兼艺术中心主任
阮庆岳/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
李清志/都市侦探、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专任副教授
邱文杰/建筑师
邱浩修/东海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孙全文/成功大学建筑系名誉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学建筑所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刘舜仁/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兼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所长
共同推荐 按姓名笔划序排列
立.建筑工作所主持建筑师。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建筑硕士,东海大学建筑学系硕士,现为联合大学建筑系兼任副教授。成长于苗栗县通霄镇,由沙河汇聚而成的儿时记忆,成为影响深远的创作养分。其建筑作品多位于台湾中西部,尤以「桥」与「教堂」系列最为着名。代表作品为王功生态景观桥、天空之桥、基督救恩之光教会、忠孝路教会,以及毓绣美术馆。
立.建筑工作所AMBi Studio
2001年成立于台中。建筑是一种无法以预设理论超越的过程,在这座政治、文化与历史皆浮动不定的岛屿上,「立.建筑工作所」企图透过建筑,回应多样性的生态地景、关照驳杂常民所展现的生命能量,并且观察不同的基地条件、因应不同的内容(program),寻找、发现、建立并破解关系,以往/返、内/外、正/反、左/右、雌/雄、爱/恨的「Ambi」,接近那万神归一的真实(Reality),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相容相合。
重要获奖经历
2001年SD Review年度奖︱交大景观桥
2002年SD Review年度奖︱东眼山森林游乐区自导式公厕
2004年SD Review年度奖︱王功生态景观桥
2005年台湾建筑奖首奖︱王功生态景观桥
2006年台湾建筑奖佳作奖︱黑面琵鹭生态展示馆
2007年第八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设计贡献奖
2009年台湾建筑奖首奖︱劳工育乐中心
2009年台湾建筑奖佳作奖︱工研院活动中心悠活馆
2010年台湾建筑奖佳作奖︱基督救恩之光教会
2013年国际宜居社区大奖金质奖︱南瀛天文教育园区
2015年IFRAA国际宗教建筑奖︱基督救恩之光教会
这本书,真的让我颠覆了对建筑作品集的刻板印象。通常,我会认为这类书就是看看图片,大概了解一下项目。但《NOT ONLY》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对话。我注意到,廖伟立建筑师的作品,总是在“解构”和“重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它们不是完全否定过去,也不是盲目追随潮流,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在地化”的深入探讨。在台湾,我们常常面临着如何在新旧文化之间找到连接点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思路。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元素,而是从精神层面去理解,然后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我一直在思考,建筑如何能成为一种“文化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评分拿到《NOT ONLY:廖伟立建筑作品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不是那种一本让你快速翻阅,然后就丢在一旁的“工具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读。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篇幅不小,但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廖伟立建筑师似乎一直在强调“人”在建筑中的位置,不是作为使用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这种观念,在台湾的建筑设计领域,并不是主流。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建筑如何被设计来“服务”人,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人如何能“参与”到建筑的生命之中。这本书,似乎在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项目的描述,它们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实体,更是关于建筑背后的故事,关于人与空间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台湾很多老社区,虽然没有宏伟的建筑,但却有着深厚的人情味,那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区相互连接的温暖。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在现代建筑中,重塑这种连接。
评分这本书,厚重地躺在我的书桌上,封面设计极简,却有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张力。“NOT ONLY”,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它在挑衅我们对“只有”的惯性思维,暗示着廖伟立建筑师的作品远不止于表面的形式,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对土地、人文的深刻关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想一探究竟。初翻几页,便被那些线条、光影、材质所构筑的空间深深吸引。仿佛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感。不是那种冰冷的、程式化的建筑图解,而是充满了生命力,有温度,有呼吸。我注意到,在描述一些早期项目时,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材料的朴实探索,以及对地域文脉的敏感捕捉,让我联想到台湾许多老建筑的魅力,它们并非宏伟壮丽,却有着与土地连接的根基。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摄影集,建筑的影像固然精美,但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文字和图片共同构建的叙事,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设计,而不是仅仅展示“是什么”。这种“为什么”的追问,恰恰是建筑最迷人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位建筑师是否具有深度的重要维度。它迫使我去思考,在每一个立面、每一个转角背后,隐藏着多少次的推敲、修正,多少次与自然的对话,多少次与当地居民的互动。这种建筑的生成过程,往往比最终的呈现更加令人动容。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建筑师的真正功力,体现在他如何处理“不完美”。在台湾,我们常常追求一种“完美”的现代感,结果往往是冰冷、缺乏生命力的。而《NOT ONLY》这本书,恰恰展现了一种拥抱“不完美”的美学。我注意到,书中的很多作品,并没有采用那种光滑、整齐的材质,反而大量运用了未经打磨的石头、粗糙的木材,甚至是带有岁月痕迹的墙面。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展现一种自然的纹理,一种时间沉淀的美。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很多老街的建筑,它们并非刻意设计,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因为它们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承载了岁月的痕迹。这本书,似乎在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解读这种传统的美学。我一直在思考,建筑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能保持材料的本真,又能创造出具有艺术感的空间。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建筑,应该像是“低语”,而不是“呐喊”。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太多为了“显眼”而设计的建筑,结果往往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淹没在城市景观中。所以,当我在《NOT ONLY》这本书里看到那些作品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舒服”。不是那种视觉上的刺激,而是内心的安宁。它让我体会到,建筑是可以“融入”的,是可以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的,而不是非要“突出”自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然”的阐释,不是简单地把植物种在阳台上,而是如何让建筑本身,能够与自然形成一种对话,一种相互渗透。这让我想到了台湾很多山区的民宿,它们并非五星级酒店,却能让你感受到与山林融为一体的宁静。这本书,似乎也在传达类似的精神。它提醒我,建筑不应该是人造物与自然的割裂,而是两者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一直在试图理解,建筑师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的,以及如何让使用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自在。
评分拿到《NOT ONLY:廖伟立建筑作品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设计所打动。不是那种炫目的、花哨的设计,而是一种沉静、内敛的美。这种感觉,与书中展现的建筑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注意到,廖伟立建筑师的作品,似乎都在强调一种“低调的奢华”。它们可能没有宏大的体量,没有惊人的造价,但却能在细节处,展现出非凡的品味和精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影的处理,它们不是简单地照亮空间,而是巧妙地塑造空间,让空间充满了戏剧性和层次感。这让我联想到,台湾一些老宅的庭院,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光影效果,带来不同的意境。这本书,似乎也在试图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捕捉这种传统的美学。我一直在思考,建筑如何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享受。
评分一拿到这本《NOT ONLY:廖伟立建筑作品集》,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名字起得太巧了,就像是在跟我说话一样,也像是在点醒我,很多事情,包括建筑,都不是“仅仅”如此。在台湾,我们成长在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环境里,一边是传统的根,一边是不断涌入的现代和外来文化。我们对建筑的感受,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层次的。所以,当我在书里看到那些作品的照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们如何在这个“不只是”的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特别关注的是,廖伟立建筑师是如何处理“在地性”这个议题的。在台湾,尤其是在一些非都市的核心区域,建筑要面对的挑战很多:气候、环境、材料的可得性,还有就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似乎给了我很多启示。它不是那种让你觉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国际大奖作品,而是一些更贴近我们生活,甚至是我们能够想象,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空间。我喜欢那种建筑能够“说故事”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房子,更是承载了记忆、情感和历史的载体。书中对每一个项目的阐述,我都在尝试去解读,去理解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将这些无形的元素,转化为可触碰的物质空间。
评分老实说,我平时不太关注建筑类的书籍,总觉得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NOT ONLY:廖伟立建筑作品集》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从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不只是要展示建筑本身,更是要探讨建筑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在我看来,台湾的建筑,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看起来很棒”的作品,但往往缺乏一种“灵魂”。它们可能很时髦,很前卫,但缺乏一种与土地的连接,缺乏一种人文的温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很多项目的描述,都强调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以及对当地文脉的尊重。这让我觉得,建筑师不仅仅是在设计房子,更是在参与一个社区的构建。这种“参与感”,正是很多现代建筑所缺失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真正的建筑师,应该如何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一个地方,去温暖一群人。这本书,似乎正在回答这个问题。
评分老实说,我对建筑评论通常不是特别感兴趣,总觉得有点距离感,而且很多时候,评论家的话术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但是,《NOT ONLY》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从书的整体设计,到每一页的排版,再到影像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不刻意、不炫技的真诚。翻阅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廖伟立建筑师的作品,似乎都有一种“不只是”建构,而是在“赋形”的姿态。我一直在思考,在台湾这样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里,建筑师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们是引领潮流的先锋,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本书让我觉得,廖伟立建筑师更像是后者,他不是在创造新的、完全颠覆的东西,而是深入理解已有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回应。我喜欢书里那些对材质和光线的描绘,它们不是简单的技术说明,而是带着一种诗意,告诉你空间是如何被这些基本元素所塑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官和情绪。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判断一个建筑师功力深浅的关键。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建筑,它们不需要华丽的外衣,却能在朴素中透露出智慧和力量。
评分在我看来,好的建筑,应该是“不动声色”的。它们不像某些建筑那样,上来就给你一个“震撼”,而是需要你慢慢去体会,去感受。 《NOT ONLY:廖伟立建筑作品集》这本书,就给了我这种感觉。翻阅这本书,我发现廖伟立建筑师的作品,总是在强调一种“尺度感”。不是那种宏大的、压迫性的尺度,而是与人最为贴近的、舒适的尺度。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很多老街区,虽然建筑并不高大,但却有着一种亲切感,因为它们的设计,总是考虑到人的步行和生活。这本书,似乎也在倡导一种“慢下来”,去感受生活,去感受建筑的“温度”。我一直在思考,建筑如何能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能够真正地“回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